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7 2023-06

    良种良肥能增收

        6月6日,记者到封丘县采访麦收时看到该县黄德镇后老岸村黄红彦的16亩小麦、应举镇西斗门村翟兴中的6亩小麦、应举镇应举村李金玲的7亩小麦、潘店镇蔡顶村蔡兰西的43亩小麦,这4块地里的小麦茎秆粗壮,上边几片绿叶点缀其间。     随同采访的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块小麦随着近几天天气晴好,还会继续灌浆,亩产1000多斤没有问题。     据了解,这4户农民种植的小麦品种是万麦1号和万麦3号。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黄红彦每亩底肥是亿康安地喜酶一号20斤+磷酸二铵40斤+尿素40斤,翟兴中用的底肥是亿康安地喜酶一号20斤+复合肥一袋,李金玲用的底肥是亿康安地喜酶一号20斤+磷酸二铵40斤+尿素40斤,蔡兰西用的底肥是亿康安地喜酶一号20斤+磷酸二铵40斤+尿素40斤,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用亿康安地喜酶一号代替了复合肥。     河南科技学院亿康安地喜酶一号研发人路建锋教授告诉记者,亿康安地喜酶一号利用先进工艺生产而成,特别添加多种酶、腐植酸、氨基酸、硅、钙等多种元素,高抗多种土传病害,可调节植物生长,与氮磷钾复合肥、掺混肥、有机肥等配合使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70%以上,并能减少肥料施用量,保水保肥抗旱。粮食作物每亩施10~15公斤可增产10%~30%,经济作物每亩施20~60公斤可增产20%~50%。     蔡兰西说:“我从使用亿康安地喜酶一号后,已经尝到了甜头,去年种的作物一样的投入,要比邻居家的高产,亿康安地喜酶一号的好处睁眼可见。趁着这几天的晴好天气,小麦还可以晚收几天,活秆成熟,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更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抢收累到双手痉挛

        “大侄子,你刚从医院回来,就回家歇歇吧,可别为了给大家伙儿抢收小麦,把双手累坏了!”     “老婶子,明天还有雨,俺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小病把老少爷们的口粮泡在雨地里……”     6月2日深夜12点,汝南县常兴镇穆屯村机手杜新全刚从镇卫生院回来,不顾大家的劝说,随即登上收割机,继续开展抢收小麦工作。     杜新全今年43岁,是任庄村民组唯一的收割机机手。该村民组由于地势较洼,前几天的雨水导致大部分地块积水,大型收割机进不了地,全组40多家的小麦寄托在杜新全的履带式收割机上。     5月30日,降雨刚结束,杜新全就开始抢收小麦。杜新全的收割机没有设计座位,只能站立收割,双手需要不停地变换挡位。6月2日深夜11点,杜新全逐渐感到双手不听使唤,还伴有抽筋感,但他依然坚持作业。“当时看他双手痉挛,俺几个硬把他从车上拽下来,并送往医院。”村民杜大国说。     “你这是长时间手握操纵杆导致的双手抽筋,要多活动手腕,手握操纵杆不能太紧,否则,还会发生痉挛现象。”医生陈永嘱咐杜新全说。     “从5月30日下午3点到6月2日夜晚11点,新全吃饭都在车上。”杜新全的爱人季培培心疼地说。     经过连续奋战,日夜抢收,任庄村民组600多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     “咱村能有新全这样的人,是老少爷们的福分!”穆屯村党支部书记白炯感动地说。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一草一木都挂心

        抓班子带队伍近乎严苛,攻坚克难刚毅果敢的是乡党委书记;讲故事做游戏和声细语,对待孩子笑脸盈盈的是知心姐姐;听意见解难题耐心细致,群众冷暖记挂心间的是龙乡儿女。这是灵宝市委常委、副市长,五亩乡党委书记张倩墩苗两年来的多重形象。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变的是形象,不变的是真情。     五亩乡是个山区农业乡,人口分散,有些自然村基础设施薄弱,在供水设施方面尤为明显,有的村子管道出现老化,有的村子海拔落差大,供水难度大。初到五亩乡进行调研时,细心的张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再难也要克服,我们要让大家吃上放心水。”她向群众承诺。     自此以后,张倩每个月都要带着乡直部门专题调研村子的供水情况。每逢下乡入村,进入农户家中,张倩第一件事就是拧开水龙头看看,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该村各户的饮水情况。一方面,她牵头积极对接相关专家,将全乡的供水设施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规划;另一方面,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项目资金。目前,五亩乡已完成16个村的供水设施设计方案,也成功争取到了第一笔项目资金,15个村民小组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张倩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没有书房就把书本放在杂物间,没有书桌就趴在床板上写作业,五亩乡的小佳怡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绩保持着名列前茅。在田间地头走访时听到小佳怡的状况,一个计划在张倩心头渐渐成型,经过多次专题会议研讨,“百户农家人居环境提升计划——点亮行动”在全乡拉开了帷幕。     “这个女子一点也不像领导,都不知道来了多少趟了,乡里给我娃把这间屋子重新装修了一下,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娃回来老是欢欢喜喜的,现在把她当大姐姐,周末回来还要通通话,聊聊天。”6月5日,佳怡的奶奶在装修好的房间里高兴地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在人,五亩乡党委、乡政府始终把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作为关注的重点,每月确定一户符合条件的农户实施“点亮行动”,截至目前,全乡已经有23户农户受益。     龙祥社区是五亩乡易地搬迁安置点,孙自强和他的母亲李雪琴,是2017年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入龙祥社区的。由于高度近视,孙自强无法外出打工,就在社区干起了公益岗。母子俩自食其力,住在干净的新楼房里,每月都有收入。但在2019年,孙自强的母亲突发脑出血,造成半身不遂,孙自强要照顾母亲就无法务工,要务工就没办法看护母亲,突然间,母子俩的生活即将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张倩的不断推动下,五亩乡党委创新服务模式,成立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困难、留守、空巢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用餐服务,保障社区老年人过上安稳的老年生活,解决社区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创业的后顾之忧。     也正是因为如此,2022年,龙祥社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在五亩乡,我完成了从干部到‘服务员’的转变,接了地气,长了见识。五亩乡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深爱,五亩乡的一人一事都让我挂心。我也将怀揣着自己的初心,不忘组织的重托,踏踏实实地守护好这里。”张倩说。     休闲体验就来五亩乡     五亩乡位于灵宝市南部山区,海拔800~1100米,是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出口苹果生产基地,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个大质脆,色泽鲜艳,酸甜适度。全乡现有果园面积3.2万亩,其中苹果2.6万亩,年产果品约7000万公斤,产值2亿元。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3600余亩,种植烟叶2万亩。五亩乡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素有灵宝市“后花园”美誉,2020年被评为“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乡镇”。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订单秸秆成了夏南牛“口粮”

         6月3日,泌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养殖大户李玉新在收获后的麦田里开着打捆机对秸秆进行打捆,工人开着拖拉机,及时把打好捆的秸秆搬上车拉回养殖场里存储起来,作为饲料使用。     李玉新的养殖场里常年存栏夏南牛400多头,光饲料就是一个大问题。他说,前些年,小麦秸秆都被粉碎撒在地里,收不上来,只好花钱从外地购买。今年他新购置了几台打捆机,专门收割周边的秸秆,并与周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小麦秸秆收购合同,计划收购600吨,每吨收购价大概450元,彻底解决了饲料的问题。     近年来,泌阳县积极推广小麦秸秆打捆,实现秸秆离田,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显著增收成效。     “泌阳县常年种植小麦115万亩,每年至少产生秸秆20万吨,泌阳也是畜牧业大县,夏南牛存栏量已达38万头。我们推出的秸秆打捆利用举措,不仅彻底解决了秸秆的出路问题,还为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庞大的夏南牛找到优质牧草来源,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好路子。”泌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杨兴瑞说。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荒山薄地育出“百草园”

        6月5日,在紧邻丹江口水库的淅川县马蹬镇张岭村中药材种植基地记者看到,金银花、黄芪、柴胡、地黄等药材长势喜人。     “这个活儿不累,离家近能顾家,每个月还能多挣1000多元。”正在基地干活的张岭村村民贾照德满脸喜气,手不停工地薅着地里的杂草。贾照德今年60岁,为了照顾一家老小,没办法外出务工。自从村里成立中药材发展合作社,贾照德立马应聘上岗,得空就往基地跑,培育、拔草、追肥,忙得不亦乐乎。     “你站这块地儿放眼望去,搁以前都是石头荒山,土地薄,种啥都不中。”说起以前的生活,老贾直摇头。张岭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粮食产量低,农民守着几亩薄田,只能混个肚子圆。     如何改造荒山薄地发展村级经济?淅川县立足水源区、山区的区位特点,找准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点,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林果等生态高效农业,还出台一系列产业奖补、技术培训、品牌创建等扶持政策,扶持生态产业高效发展。     “金银花、黄芪这些中药材,耐瘠薄、耐干旱,有利于保持水土,经济效益也好。”张岭村党支部书记梁红伟说,经过多方考察,村里把中药材种植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没种过也没经验,种出来没人收咋办?”产业发展伊始,村民质疑不断。面对质疑,张岭村成立了中药材发展合作社,一方面发动村干部、党员带头种植中药材,领着群众上门参观学习技术;另一方面,对接中药材收购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种药材可以免费学,咱只管认真学放心种,购苗、售卖药材这些事都由合作社统一联系企业!”产销问题解决,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去年种植地黄300多亩,平均亩产3500斤左右,1斤卖2.5元,刨除人工费,一亩地还能收入2700元。”梁红伟算起了收入账。药材卖得好,群众种植积极性就高,当年,张岭村就有200多名群众直接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中。     “延长产业链,药材才能变成更多‘药财’。”马蹬镇党委书记夏丹说,近年来,马蹬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上做文章,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马蹬镇的金银花品质好、产量高,我们已经签订保护价合同,他们只要有,我们就能收!”河南福森药业公司负责人陈向东指着刚收购来的金银花满意地说。     添加艾绒,压实艾条,打包装箱……走进马蹬镇飞跃艾制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进行艾制品加工生产。“艾叶刚从地头割好,我们就派车拉走,收购价高于市场价。”公司负责人胡成飞介绍,本地加工可以节约运输和加工成本,把节约的成本让利于民,真正实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马蹬镇已发展各类中药材1.8万亩,年产值8000万元,带动2000户增收。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严控考点周围噪声源

        6月6日记者获悉,为落实我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管理工作,6月6日至8日,省教育厅、省生态环境厅将联合部署开展高考“绿色护考”行动,要求各地依法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努力为广大考生提供良好考试环境。     按照安排部署,各地深入推进“绿色护考”行动开展,及时发布“绿色护考通告”,综合运用报纸新闻、电视媒体、手机信息、实地走访等方式,强化禁噪宣传,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全面开展排查整治工作,严格管控考点周围噪声源,限制施工作业,依法从速、从严、从重查处违规单位,杜绝环境噪声隐患。严格巡查督查,通过考前巡查、考间督查、夜间检查进行全流程监督,确保禁噪措施执行到位、落实见效,全力以赴保障考点周围环境质量。     “绿色护考”行动是坚持为考生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考护航行动”的重要举措。我省教育、生态环境部门将积极推动“绿色护考”行动走深走实,全力做好巡查督查工作,用实际行动解决广大考生与家长的“急难愁盼”问题,展现教育和生态环境部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环境     部门联合/开展高考“绿色护考”行动     排查整治/限制考点周围施工作业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9万辆车免费送“赶考”

         6月6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河南省第十七届“爱心助考”城市文明公益活动在郑州启动,2023年“爱心助考”公益活动在全省正式拉开帷幕。本届“爱心助考”活动本着“自愿服务、传递爱心”的原则,倡议全省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踊跃参与“爱心助考”活动。省交通运输厅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为高考学子保驾护航。     省交通运输厅详细了解和掌握各考点分布、考生数量、用车需求和行车路线等细节,鼓励对途经考点的公交、地铁线路,在考生乘车高峰期加密班次、缩短行车间隔,及时做好疏运工作。     积极提供助考服务,组织出租汽车,采取“定点+流动”的方式,开展“爱心助考”活动,为考生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接送服务和应急服务保障。     强化营运市场监管,组织执法力量在学校、车站等重点区域周围开展不间断巡查,加大对车辆检查力度,途经考点学校周边道路的营运车辆禁鸣喇叭,保证运输考生车辆安全、优先通行,各考场周边现场交通秩序良好。     高考期间,所有考生凭“准考证”可免费搭乘贴有“爱心助考”车贴的爱心车辆,爱心司机将为考生无偿提供送考服务。自2007年至2022年,河南省“爱心助考”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已成功举办十六届,全省参与爱心送考车辆从最初每年6000辆增加到每年9万辆,直接受益考生从每年3万人次扩大到每年16万人次。     交通     公交地铁/加密班次、缩短行车间隔     出租汽车/做好点对点接送和应急保障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云台山下红花开

         6月6日,云台山下,修武县五里源乡红花种植合作社的千亩红花进入盛花期。     据红花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金建国介绍,今年他带领合作社种了1000亩左右,品种是河南省农科院新培育的豫红一号。“红花的开花周期约20天,这几天刚进入盛花期。再过几天,需要三五百人摘花。”金建国说,一天一人能挣15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为周边几个村子增加不少收入。     据指导金建国种植红花的河南省农科院技术员张收良介绍,我省正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红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安阳、新乡、洛阳等地,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红花全身都是宝:花可入药,干燥后入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籽可榨高端植物油;茎作为饲料,蛋白质含量是普通植物秸秆的两倍。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收割机尽着村民先用

        “晴天间多云,西南风2~3级,气温19摄氏度~32摄氏度。”     6月6日一早,获嘉县中和镇党委委员刘芳兵,照例将天气预报发到镇里的工作群。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机动调整优化收割方案,是中和镇打好“三夏”麦收主动仗的动作之一。     戴上印有“执勤”的红色袖标,拿上木铲,上午10时,羊二村驻村第一书记郭成毅走上街头,帮着群众翻晒晾在路上的小麦。“今天阳光足,多翻几次干得快。”郭成毅说。     红色袖标是中和镇特意在“三夏”期间印制的,共有500多个,镇村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都有。     “袖标亮身份,本人有责任感,更方便服务群众。”中和镇副镇长卞光伟介绍,在新乡市组织系统和乡村振兴系统的指导部署下,镇里多次召开加压推进会,联动镇、村、队,忙麦收、战“三夏”。     “看到俺家麦时,都被工作队铺好开始晒了。”羊二村脱贫户孟庆良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前几日,郭成毅带着驻村工作队,机收后直接用三轮车将麦子拉到了孟庆良家门口。     在中和镇,各村都在利用文化广场、乡村舞台以及村内道路和闲置厂房,为群众晾晒小麦。     收割机尽着村民先用,这是前五福村党员干部今夏的“收麦规矩”。“早上露水重、晚上视线不好,村民习惯避开这个时间段,咱就这个时候收割。”前五福村党支部书记秦体金告诫党员干部,这几日天气晴好,要抓住降雨间歇期,提高收割机使用效率,应收尽收、应收快收。     在东小吴村的一片麦田里,2台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穿梭,抢收后的小麦随即被送去晾晒。“收割完毕后,玉米大豆同时种下。”站在地头盯麦收,村党支部书记孙发明告诉记者。     中原农谷建设中,获嘉县是“一核三区”中的西区主体,小麦、大豆等良种繁育是主要建设内容。“去年第一年混种,玉米没少收,还多了600块钱大豆。”孙发明说,今年村里准备种大豆近500亩,继续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

    [更多详情]
  • 07 2023-06

    我省麦收过七成

         记者6月6日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6月6日17时,我省已收获小麦6226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3%,日投入联合收割机10.8万台。     据了解,商丘已收获小麦530.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6.7%;新乡已收获小麦319.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1.3%;开封已收获小麦275.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2.5%;洛阳已收获小麦240.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8%;漯河已收获小麦19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2.3%;许昌已收获小麦180.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1.6%;安阳已收获小麦150.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4.3%。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