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23-06

    “两支队伍”抢收忙

        6月5日,正值豫北麦收的关键期,南乐县充分运用“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机制,成立党员服务队、好邻居爱心团,全力服务“三夏”生产。     南乐县坚持党建引领,成立“两支队伍”。县委组织部向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出助力“三夏”生产倡议书,把党支部搬到“三夏”工作一线,以村为单位,组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无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群众代表成立了330支党员突击队和972个好邻居爱心团。     “两支队伍”成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逐户走访,排查壮劳力不能返乡和无劳力困难家庭,登记在册,明晰底数,确保能及时为每个有困难的家庭解决小麦收割、运输、储存以及夏种、夏管等。同时,为“两支队伍”配备必要的生产工具和农用机械,保持抢收状态,做到随时能联系、随时能出发,随时能抢收,做到哪里有任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群众在发挥作用。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三夏”一抹红

         “干麦、湿麦都收,把电话留给你,及时对接,确保随收随卖!”     6月2日,宜阳县高村镇高村村道上,身着红马甲的赵军旗在帮助群众装收晾晒的小麦的同时,还抽空宣传小麦收购政策。     赵军旗是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洛阳农技中心)农民培训科职员,同时也是洛小农“三夏”志愿服务小分队成员。当日,他和其他5名成员负责宜阳县区域的小麦抢收工作。     洛阳农技中心位于该市西工区,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助力洛阳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去年6月,西工区成立了19支志愿服务队,洛小农是其中之一,洛阳农技中心有70余名干部职工光荣入队。     洛小农志愿服务品牌定位“立足农业、服务群众、传播科学、传承文明”,严格落实落细“双服务双报到”,助推文明创建。针对今年“三夏”天气不利因素,洛小农积极贯彻落实“麦收工作是全省当前头等大事”指示要求,发挥技术和协调优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派出7个洛小农“三夏”志愿服务小分队到各县(区),协调收割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指导农民抢收抢种。     戴草帽穿马甲、有技术懂政策的农字号专业服务团队成了洛阳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党员干部靠前服务

         连日来,为做好小麦收获工作,开封市祥符区委、区政府组织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全面掀起小麦抢收工作高潮。截至6月4日,全区小麦已收获面积37.5万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区建立“区、乡(镇)、村、组、党员”五级网格化战“三夏”抢收包靠机制,帮扶人员积极联系收割、播种机械及运输车辆,帮助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收割小麦,解决晾晒难题。各乡(镇)、帮扶单位、志愿服务队在保障帮扶对象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的同时,针对夏季生产生活中易出现的蚊虫叮咬、风热感冒、中暑等情况,购买防暑降温药品等,积极开展送清凉、送关爱活动。     麦收期间,祥符区各乡(镇)通过“技防+人防”的方式持续加大秸秆禁烧巡查力度,做到全天候禁烧、全覆盖监管,着力消除事故隐患。     为确保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自6月1日起,祥符区要求所有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带队入村开展帮扶,直至帮扶对象完成夏收夏种。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麦收,想起刘应祥

        6月3日上午,洛阳市偃师区岳滩村,细雨蒙蒙。     岳滩村乡里中心,“纪念刘应祥同志逝世十周年追思会”正在进行。刘应祥亲属、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等齐聚一堂,回忆与刘应祥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筑堤造地,科学种田,推广技术,兴办企业,一个鲜活的老书记、“小麦王”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刘应祥,1928年3月出生,历任岳滩村党支部书记,偃师县委副书记,洛阳地委常委,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常委等职。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3次被表彰为河南省特等模范;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6月6日,麦收季节,刘应祥永远合上了眼睛。     每年6月夏收时节,人们都十分怀念刘应祥。     向河要地     18年改造沙地1400余亩     “住在夹河滩,十年九年淹,一年水不淹,感谢龙王感谢天。”6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介绍,曾经的岳滩村每逢洪水过后,滩地上全是芦苇杂草,而冬春季节则是白茫茫的盐碱地,一片荒凉。     “是刘书记带领群众全力抗洪、保护家园。”岳滩村党支部原副书记、今年76岁的付雪娥是刘应祥学生,她讲述当年的情景。     “要想好好保命,必须整治河道!”刘应祥做出了重大决定:向河要地。     刘应祥组织了一支80人的突击队,推着四五十辆架子车,赶赴十几里外的虎头山开山炸石,再运回来筑砌河岸。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层层垫,一段段攻,坝上起火,天明上工,天黑下工。     历时18年,硬是靠肩扛车拉,运石4万余立方米,修筑石坝8公里,动用沙土15万立方米,修筑围堤1万多米,植树20多万棵,改造沙地1400余亩。     向地要粮     岳滩小麦香飘全国     刘应祥决心“叫人民吃上白面馍”:向地要粮。     1952年麦收,刘应祥到一家国有农场参观时,被“穗大粒饱”的“碧玛一号”新品种吸引,悄悄掐回4穗。     回村后,经过3年繁育,并采取改稀植为密植、浅耕为深耕、粗管为细管等措施,小麦平均亩产380多斤。     通过不断总结种植、管理经验,到20世纪60年代,岳滩小麦亩产稳定在600斤左右。     刘应祥还针对“弱苗、壮苗、旺苗”,采取“促—控—促”,总结出了“三个耳朵”小麦春季看苗管理方法。     “分蘖少,根系弱,叶片黄绿直立着,这是减产的‘马耳朵’;分蘖多,茎秆弱,叶片宽大黑绿耷拉着,这是倒伏减产的‘猪耳朵’;分蘖不算多,单株四五个,叶片青绿斜翘着,这是增产的‘驴耳朵’;促进‘马耳朵’,控制‘猪耳朵’,扩大‘驴耳朵’,小麦高产有把握。”形象的比喻,让群众过耳不忘。     1972年,岳滩1000多亩小麦亩产平均达到754斤,每斤生产成本降为二分三厘;1975年,亩产平均969斤,每斤生产成本降为一分四厘五;1976年,亩产平均979斤,有的地块突破千斤,每斤生产成本降为一分四厘二。     一升一降中,岳滩小麦香飘全国。“偃师县小麦香,全国人民都沾光。技术员走四方,传经送宝响当当,带回一个花婆娘。”这是当时流传的顺口溜。     后来,岳滩五七农学院成立,接收各地农业技术员和青年学生。刘应祥和农学院科研人员合作,撰写出版了《小麦生产的斗争实践》《小麦生产高产稳产低成本》等书,成为指导小麦种植的“宝典”。     防病减损     守护好群众利益     1975年,刘应祥任省农委副主任。后来,组织上考虑给他的爱人安排工作,刘应祥回绝:“没有文化,年龄又大,不能给组织添负担!”     为了群众利益,刘应祥则天不怕、地不怕。20世纪80年代的一年春天,小麦普遍患病,分蘖少,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可能大面积减产。刘应祥发现信阳地区尤为严重,他拔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麦苗,急忙向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汇报。     当时,省委正在召开常委会,刘应祥直闯会场,提出了四条针对性抢救病苗意见。省委决定,按照刘应祥提出的措施落实,并拨款2000万元,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了小麦没有大规模减产。     如今的岳滩村是全国文明村。十年来,岳滩村用于水、电、路、网络、立面改造和场馆建设等投入累计超过2000万元。去年,村子2250亩耕地全部流转,除种植小麦、玉米主粮外,还发展了三七、金银花等特色种植,成功创建“四星”支部,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     伊水缓缓、洛水潺潺,柳青岸绿,鱼肥鸟欢。一个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岳滩正在崛起!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小王营的产业真不少

        “2017年,小王营村被确定为省纪委监委定点帮扶村。几年来,派驻的三任第一书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持续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小王营村第一书记张国芝正在谋划新的产业项目,接力推进乡村振兴。”     上蔡县黄埠镇小王营村东侧,沿着宽阔洁净的主干道流淌着一条秀丽的清水河。河畔有座清廉文化园,梅兰竹菊,曲径通幽,与一旁的麦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夏日里生机盎然的田园美景。     “那是我们投资312.8万元刚建成的保鲜库,投入使用后每年将为村集体贡献30万元的利润。”6月1日,省纪委监委派驻小王营村第一书记张国芝站在清廉文化园里,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崭新的建筑说。     2017年11月,小王营村被确定为省纪委监委定点帮扶村。几年来,先后派驻的三任第一书记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在小王营村扶贫车间,激光切割机将面料切割成一个个边缘光滑的手套形状,再由工人加工成手套成品。“我们这儿生产的防静电手套,主要销往富士康、比亚迪、立讯这些大企业。”盛嘉实业负责人桂海言说。这个手套加工厂,可带动村里200余人实现就业,村集体每年能增加4万元收入。     “这几年,小王营村发展的产业可不少。”张国芝一边数一边说,“比如,投资560余万元建设了加油站项目,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创收76.8万元;河南水谷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峰鑫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销售辣椒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河南良田名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00余亩,生产销售甘薯及衍生产品;村集体还建了47座大棚种植西瓜、黄瓜、红枫树苗……前几天,一个种植户要来承包大棚种植羊肚菌,已经预付了一年的使用费。”     小王营村还有一个传统产业是黄麻加工。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小王营村几乎家家种麻、纺麻、卖麻,目前村里仍有麻厂5家,年产值4000余万元,带动了200余村民就业。     “去年10月来驻村后,我们一直在谋划如何在壮大产业发展上有新的担当。”张国芝说,“下一步准备统筹运营村内冷链物流、石油销售、仓储保鲜、厂房租赁、蔬菜大棚、光伏发电、生态林业等产业企业,深化黄麻生产加工,持续培育黑小麦、水果番茄、羊肚菌、辣椒、蜜薯等特色品牌。”     张国芝指着村小学南侧的空地说:“下一步准备在这里建设一座党建综合体,一楼是服务大厅,二楼除了党建中心,还将打造数字治理平台,已与中国电信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安装摄像头和AI智能设施,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深化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打造数字治理示范村。”     “村里投资36万元建设了一座充满农耕、农趣、农味的村史馆,将来依托村史馆和清廉文化园、采摘园等,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张国芝满怀憧憬地说。     紧挨着村小学,有两排15套灰墙瓦顶的中式房屋,屋前还有一个个独立的小菜园。这里是免费提供给五保户居住的幸福苑。     靠里一排房屋旁,数百只蜜蜂“嗡嗡”地绕着8个蜂箱盘旋。“这是住在幸福苑里的五保户吕天理养的蜂。”张国芝边走边说。     吕天理的住所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间布局,除了家具、家电等基本生活物品,桌子上还整齐地摆放着数十瓶蜂蜜。“现在8箱蜂一年能收两季蜜,这一季的400斤已经被张书记预订了。”吕天理除了养蜂,还是村里的保洁员,卖蜂蜜加上工资、分红等,他一个人去年一年纯收入近2万元。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公路超限检测站变身晒粮场

         “小麦已经收割,可苦于没有晾晒的地方,每天都愁得吃不好睡不好。超限检测站为俺提供免费晒粮场地,这下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6月3日,在新蔡栎城超限站卸货场晾晒小麦的村民老万说。     近日,我省小麦集中收割,小麦晾晒却成了问题。为了服务“三夏”生产,省交通运输部门的公路超限检测站全部向农民开放,为当地农民提供晒粮场。     自“三夏”工作开展以来,省交通运输系统将小麦抢收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全省公路超限检测站均设置“三夏”便民服务点,免费提供饮水,农机停放、维修,临时休息等服务。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开放晒场腾空仓容

         6月5日,记者从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获悉,该集团已腾空仓容28.68万吨,免费开放晾晒场面积14万余平方米……全力服务保障“三夏”生产。     6月3日,该集团下发紧急通知,要求直属子公司扎实做好小麦抢收、烘干晾晒、分类收购存储等各项准备工作,助力河南顺利完成“三夏”工作。     该集团及直属子公司主要负责人深入粮食企业和各库点,提前摸清可收储库点,为小麦收储做好准备。该集团总仓容161万吨,目前已腾空仓容28.68万吨。     在晾晒服务方面,该集团目前已免费开放晾晒场22个,可晾晒面积达14万余平方米,同时,免费提供篷布、塑料布、木锹等工具,装卸、食宿等服务。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只要一粒没收我们就不会停

        6月2日,唐河县城郊乡振群家庭农场的收粮点里,前来卖粮的车挤满了小院,农场员工许大群正伏在一辆拖拉机的车斗上,一边跟农户交谈,一边把手伸入麦堆中缓缓抓起又松开,反复几次以后就果断报出了价格。     “不会坑你,你也可以拉去别的地方问问,我价格肯定是准确的,还会比他们稍高一点。”许大群一边跟卖粮户交谈,一边把湿度计插入了麦堆,“你看,湿度二十多,跟我说的差不多吧。”     在判断湿度这方面,许大群的手就是湿度计,结合熟记于心的国家颁布的最新小麦分级定价标准,就可快速给出准确的定价。     “我是专业的农业经纪人,收了十多年的粮食,时间长了就有经验了。”许大群是社旗县人,有二十年的农资经营和农业指导经历,小麦从种到收,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许大群已经和同事搭班在收粮点连轴转了好几天,不分昼夜地收粮、烘干。     连轴转的还有收粮点的两台烘干塔,由于麦子湿度较大,每次烘干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自然一刻也不敢停。     进入收粮点的小麦情况各不相同。“我们收的是周边邻近村子的粮食,正常的小麦进粮库,剩下的芽麦,按照发芽程度,轻的直接送到饲料厂,稍微重点的就卖给酒精厂。”许大群说。     厂家是振群家庭农场负责人乔振群前几天紧急联系好的,湿麦子一收进来连夜就拉走,到了饲料厂再用专业的大型设备进行烘干,最大程度提高效率、降低农户的损失。     “只要有一粒麦没收回来,我们就不会停!”许大群抹了一把脸,继续投入收麦工作。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院农联手保芯片

        “昨天下雨了,麦子咋样?”“部分麦粒有些泛白!”     6月5日上午9时,新乡县翟坡镇任小营村种粮大户马有永,在地头接到了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蒋志凯的电话。     搓掉麦皮,把麦粒放在手心,接电话前,马有永正仔细查看小麦情况。连片麦田即将收获,前一天的降雨让马有永忐忑不安,一早就到了麦地。     “新麦45偏晚熟且麦粒较硬,基本不会萌动发芽,你不要担心。”听出了马有永的不安,蒋志凯在电话那头耐心解释。“三夏”大忙,来不及前往新乡县,蒋志凯赶路时,见缝插针给马有永打去了电话。     两天前,蒋志凯会同其他专家到过马有永的地里看麦、测产。“雨水会影响外观,但小麦产量和种子质量都有保障。”结合当时的情况,蒋志凯给马有永吃下“定心丸”。     听了蒋志凯的判断,马有永紧皱的眉头松了松:“麦粒还软,湿度还高,我打算停两天再收。”     “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蒋志凯赞同,交代要提前做好收割机的调试、检修,适时抢收、争分夺秒。     作为中原农谷所在地的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新乡市农科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示范转化。马有永今年61岁,种粮23年,流转土地5000多亩,全是种子繁育田,从新麦18、新麦26到新麦45、新麦9389,他选择的小麦品种都出自新乡市农科院。     马有永告诉记者,新麦系列价优质高,每年销售,每公斤都能比其他普通中筋品种小麦价格高出约0.3元,中粮集团、金沙河、五得利等大型制粉企业的收购量也在年年攀升。     “我已经联系好了10台最新型号的收割机,一台一天能收200多亩。”关于抢收,马有永让蒋志凯放心。     “根据成熟度,建议先收新麦9389,后收新麦45,中途及时清理机器,确保种子纯度。”蒋志凯补充,“水分如果过高不要着急入库,做好晾晒,发热霉变会影响种子发芽率。”     挂了电话,马有永明显放松了许多,风吹麦田,麦浪滚滚,站在地头的他忍不住感慨:“新麦系列今年依旧给力!”

    [更多详情]
  • 06 2023-06

    我省已收获小麦5278.6万亩

         6月5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当日,我省已收获小麦5278.6万亩,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1.9%,当日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5.6万台。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