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23-05

    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26日,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大会在栾川县召开。     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康文艺对联盟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发展做了详细规划。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赵瑞琳研究员就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发及双孢菇基因育种技术做了报告,北京联合大学王锋教授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对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做了详细讲解。     此次会议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食用菌资源开发和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产业基地”和“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产业基地”进行了揭牌。     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河南大学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筹建,链接全省食用菌种植、加工、保健食品生产和药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民间组织等单位,整合优势资源,突破精深加工技术壁垒,旨在提高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品牌竞争力、科技创新力、产业生产力和社会服务力。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发展红色旅游 擦亮“产业兴旺星”

              “奔袭牛宝寨,夜炸九孔桥,活捉伪师长张星耀,击毙伪师长洪福堂,伏击鬼子盐车……蔡永令可是个我们蔡庄村的大英雄。”5月29日,在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蔡庄村,提及先辈英烈,村党支部书记蔡基红满脸自豪。     蔡庄村以“英耀蔡庄”为主题,打造蔡永令故居,使其成为全市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和全市党员党性教育基地,经常有人来村里参观学习,这也带动了村里产业发展。     走进蔡庄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曾获河南省“十大最美村画”的乡村文化墙。文化墙在村主干道两侧,以“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红色记忆”“迈进新时代”为主题,设有5处游园以及5000平方米的果树园和3000平方米的花池及护栏。     穿过文化墙和游园,就到达了蔡永令故居。蔡永令故居采用典型的豫中南民舍建筑,由堂屋和灶屋组成,建筑面积60余平方米,里面陈列了蔡永令生前在此工作、学习、休息、农耕、锻炼等使用过的物品,是集参观、游览、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     “参观完蔡永令故居,就能到咱家兴农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和食用菌种植基地接受劳动教育,采摘吊瓜、草莓、无花果、水蜜桃、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蔡基红说,随着瞻仰英烈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着力通过乡村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擦亮“产业兴旺星”,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能达20万元以上。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抓就业促增收 争创“文明幸福星”

         5月23日,记者从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获悉,由区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举办的健康照护师培训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为期12天,培训过程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进行,65名学员顺利结业。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局按照“五星”支部创建要求,紧扣“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任务,坚持以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宣传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加强自身技能提升,以培训促进就业增收,助力创建“文明幸福星”。截至目前,已举办技能培训班15期,培训624人次。     在此基础上,区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明确专人负责加强与辖区企业对接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帮助用工企业搭建招工平台,帮助求职群众打通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已举办“春风行动”“返乡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等专场招聘会13场,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帮助59家企业推送招工信息1000余条,有效促进辖区有就业意愿群众实现快速就业。     不仅如此,为确保群众应就业尽就业,该局将辖区脱贫家庭、监测对象家庭作为重点援助对象,主动上门提供就业指导,针对就业困难人员,依规进行公益性岗位安置,兜牢脱贫劳动力就业底线,确保应就业尽就业。同时,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引导两类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以实现更加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切实维护全区就业大局稳定。截至目前,该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56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3人。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袁书珍 养殖蛋鸭富乡邻

        5月29日,泌阳县泌水街道陈营居委会居民袁书珍的蛋鸭养殖场里,6800多只蛋鸭在池塘里追逐嬉戏,叫声不断,热闹非凡。     2012年,袁书珍从外地打工回到家乡开始从事蛋鸭养殖事业。当年春天,她怀揣1万元到安徽六安一次购回3000多只鸭苗,并精心喂养、呵护有加。但刚回来没几个月,她就经历了一场考验。     2012年10月初,一场疫情袭来,大批种鸭食欲不振、倦怠萎靡,随之拉稀便死亡。自那之后,袁书珍非常注重蛋鸭防疫,吃住都在鸭棚旁,自己配饲料,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如今她养的蛋鸭个头又大又健康。     袁书珍除了订阅《家禽常见病防治》《中国禽业》等报刊外,还经常在网上浏览蛋鸭养殖技术,多渠道增长蛋鸭养殖知识。通过学习,袁书珍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养蛋鸭,即池塘内养殖蛋鸭,不使用添加剂,全部采用豆粕饲喂,鸭粪用于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用于周边农作物种植,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又改良了土壤,一举多得。     袁书珍养殖场所产的蛋品除部分零售外,剩下的全部由泌阳县城的5家商超签约包销。眼下,袁书珍养殖场蛋鸭每天产蛋3000多枚,年收入四五十万元。随着收入增加,袁书珍对养殖场设备进行了更新,今年她新建两座产蛋车间,并改造三个坑塘,让整个养殖场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她还为周边村民免费开办了6期养殖技术培训班,无偿向大家传授养鸭技术,使105人通过培训掌握了养殖技术,帮助6户脱贫户建起了小型养殖场,对缺乏资金的群众,她无偿提供帮扶资金、上门传授技术,并收购成鸭,包销鸭蛋。如今,袁书珍的养殖场每年为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并带动周边10名群众就业增收。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程明军 订单蔬菜助增收

              5 月29日上午,程明军就开始“抱怨”:“昨天晚上,摘完菜就开始理菜,一直搞到夜里11点多,菜才打包装好。今天早上天不亮,他们就来运菜了,我连觉都没睡好!”     程明军是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左利村的蔬菜种植户。他把村里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53亩土地流转过来,种上了丝瓜、四季豆等农作物。     在左利村党支部书记汪庭耀看来,把土地流转给程明军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程明军在村里种菜近40年了,不仅有技术,还有销路,把土地资源交给他,不仅能富裕乡亲,还能壮大集体经济。”     “村里把基础设施建好后,交给我承包。园子需要人工管理,我就把村里的监测户和具备轻体力务工条件的老人们请来,给我帮忙。目前,种菜都用上了大棚和喷灌技术,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作,他们在家门口打工,每人每天也有70块钱工资。”程明军说。     和程明军一起卖菜的朋友里,有一些销售能力强的中介供应商。每天下午,程明军开始组织群众采摘蔬菜,分类打包。次日凌晨,中介供应商就去他家运菜。“每天晚上,这些伙计就给我打电话,预订蔬菜。合作久了,他们都很放心我的菜品质量。这几年种出来的菜,在园子边上就卖完了,压根不用去市场上吆喝。”程明军说。     目前,左利村党支部成立了“园中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党建+联盟”的模式,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对于下一步的产业布局,汪庭耀说:“我们争取了上级项目资金,正在抓紧建设一个蔬菜加工厂,引进一条标准化加工包装生产线,可以这样说,群众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凭借菜秧子、靠着菜园子发家致富。”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多举措构建统战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宁陵县赵村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通过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大团结大融合统战发展格局。     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党委会议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多种方式,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总体思路,动员全体人员围绕实现中国梦共同努力。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把党的领导贯穿统一战线各领域和统战工作各方面,引导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     健全制度体系。立足统战工作面广线长点多的实际情况,压实领导组成员责任,以片区为单位抓紧抓实统战工作责任,完善各部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领域协调制度,形成各有分工又相互融合的工作格局。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百万吨乙烯项目“花开”洛阳

        5月27日,中国石化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开工动员大会在洛阳市举行,标志着洛阳高端石化产业迎来了战略性、重塑性、引领性变革时代。     这是洛阳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加快石化产业绿色高端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也将为洛阳加快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     百万吨乙烯项目缘何“花开”洛阳?又将对洛阳产业发展释放怎样的“裂变效应”?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乙烯这个名词似乎遥远又陌生,其实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世界上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有机基础化工原料之一,乙烯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它是制造合成材料、合成纤维等产品的基本原料,产业链条延伸至农业、医药、电子配件、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讲,乙烯的生产规模、产量和技术水准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尺。     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位于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占地约280公顷,总投资278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100万吨/年乙烯等13套生产装置,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辅助设施。     项目秉承“技术先进、产品高端”的理念,积极应用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新工艺和国产化新技术,部分选用国际先进工艺、成熟技术,将有效破解高端乙烯产品“卡脖子”问题。     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河南对乙烯下游产品和塑料制成品有着“刚性需求”,尤其是在能源、建材、卫材、食品包装及农膜等领域需求十分旺盛。此前,我省及周边地区没有大型乙烯生产企业,原材料基本由其他省份调入或直接进口。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将填补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乙烯供需缺口,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业界,有着“石化工业之母”美誉的乙烯,可释放下游产业至少1∶6带动效应。以百万吨乙烯项目为龙头,洛阳既能延伸发展下游茂金属聚乙烯、高压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EVA等高端石化产品,又能渗透到塑料、纺织、服装、汽车、电子、建材等诸多行业,可迅速形成乙烯下游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     迎风口、引龙头、延链条、强集群……当下,洛阳正强力推进乙烯下游产业链精准招商,已引进重点项目17个,达成意向企业45个,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呼之欲出,必将为洛阳加快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足球“炫”动乡村绿茵场

        5月25日,尉氏县邢庄乡韩庄村口足球场上,来自尉氏县乡村的女子足球队队员正在进行“2023年尉氏县女子足球比赛”。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夏都品夏 潮玩偃师

         5月28日晚,洛阳市偃师区“夏都品夏潮玩偃师”首届文旅文创设计大赛启动。此次大赛将立足七朝古都偃师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风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旅文创产品,让“偃之有礼”文旅产品,更有温度、更有风度、更具魅力,为更多游客所喜欢。     启动仪式上,偃师区各镇(街道)和相关区直单位精心准备的富有偃师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悉数亮相。印有偃师八景图案的汉服、富含河洛地域文化的T恤衫、少年棒球帽……丰富的文创产品,既彰显了偃师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展示出偃师文旅文创的热情和活力。     本次大赛自即日起至2023年9月15日24时止,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文旅文创作品。作品要求以偃师深厚文化积淀为核心,兼具文化性、创新性、功能性、美观性,以实物为主,形式、造型、材质不限。大赛共设置“最佳设计奖”“最具创意奖”“最具人气奖”、入围奖等各种奖项20余项。后期将通过买断知识产权、共同合作开发、提供创业平台和店铺优惠等方式,在偃师区各旅游景点、民宿,偃师不夜城等青年消费综合体进行成果转化,用最大诚意和最优惠条件为所有参赛优秀作品和团队提供展示、销售、发展的平台,积极营造偃师区创业创新良好氛围。     据介绍,偃师文化灿烂、底蕴深厚、尊重人才、活力创新,是全省首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偃师区“北宿、中文、南山水”三条文旅产业规划发展带正在擘画实施,古亳大地处处孕育着希望、充满着活力、涌动着商机,一个厚重大气、包容开放的新偃师正蓬勃崛起。

    [更多详情]
  • 30 2023-05

    擦亮金字招牌 做好“土特产”文章

         5月26日,受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派,省农产品质量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考核验收组对汝阳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全面考核验收。     当天,考核验收组从组织管理、基础设施保障、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监督管理、产业化经营等七大体系建设方面充分认可了汝阳县的创建成效。经专家组讨论决定,汝阳县顺利通过验收,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这是继“汝阳红薯”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后,再获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标志着该县在加快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据介绍,目前,汝阳县有3万余户农户参与红薯生产,种植面积16万亩,有专业组织55个、红薯品牌26个,红薯年加工量约4500万公斤,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储销和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汝阳县坚持以富民为导向,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紧紧围绕七大体系建设,健全组织、严格标准、加强投入、强化服务,以稳产量、提质量、优结构为重点,持续夯基础、延链条、树品牌,全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提升“汝阳红薯”质量安全水平,初步构建了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