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7 2023-10

    村村种香菇菇香飘全国

         10月9日,记者走进泌阳县杨家集镇孟岗村香菇种植基地,一座座菇棚十分抢眼。棚内,工人们正把菌棒有序地摆放在架子上,准备今年新一轮的香菇生产,不久后,这些菌棒上将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朵”。     孟岗村香菇种植基地有150座大棚,是杨家集镇主要的香菇种植基地。该基地由孟岗村委投资150万元组建,基地依托泌阳县香菇龙头企业——大地菌业公司发展壮大,由大地菌业公司提供香菇种植和管理技术。2022年,该基地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满足了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愿望。     “下一步,孟岗村将着力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以香菇种植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鼓励农户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群众自主承包大棚种植香菇,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孟岗村党支部书记孟凡建说。     据了解,杨家集镇香菇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规模生产,已有40多年的种植培育历史。     近年来,杨家集镇积极引进、培育、支持香菇加工龙头企业、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香菇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辅助+小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     截至目前,杨家集镇14个村村村都在种植香菇,直接带动农民1.7万余人,占全镇农村总人口的40%。2022年,全镇香菇种植规模已达1105万袋(棒),鲜品年产量0.55万吨,香菇种植与加工总产值达2.5亿元。全镇拥有各类香菇种植、加工、商贸生产经营主体109个,基本形成了菇棚、木耳基地遍布全镇乡村,香菇经营门店集群发展,香菇产品遍销全国,仓储流通日益繁荣的景象。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发展“火红”产业 聚“椒”增收致富

         10月12日,在内黄县井店镇西五村西边,60余名群众散布在已收割的辣椒地,扎捆、采摘、分拣、装袋一气呵成。“现在摘鲜椒每斤0.5元,每天可以摘150斤,工资日结当场结清,我和老伴闲着没事就来采摘,每天收入一百五六十元,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60多岁的西五村村民张保风说。     今年以来,西五村立足“产业兴旺星”创建,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在全镇率先实施“三变”改革,流转土地450余亩,实施新品种辣椒、大蒜和甜叶菊种植,为群众增加了创收渠道和就业岗位,实现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群众增收致富夯实了基础。     “今年我们种植新品种辣椒100余亩,平均亩产鲜椒2000斤,纯利润2000元左右,通过土地流转,在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元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绳王尉、苏王尉、小集村、张王尉等七八个村的群众就业,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西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永刚说。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产业兴带来农民富

        10月14日,清丰县马村乡宅刘外村红提葡萄种植基地,果农正在采摘红提葡萄供应市场。该种植基地共50余亩,种植的优质红提葡萄,主要销往周边市县,年收益达120余万元。近年来,清丰县积极引导果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段宝生通讯员纪全举摄     10月16日,内乡县伏牛山猕猴桃基地,果农在采摘猕猴桃,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今年雨水充沛,内乡县的猕猴桃喜获丰收,单产和价格都比去年增长两成以上,亩净收益在4万元左右。     张中立摄     眼下又到了柿子成熟的时节,渑池县乡村的柿子树上结满了果实,一个个橙黄的柿子仿佛一盏盏小灯笼,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图为渑池县城关镇塔泥村村民在喜摘柿子。  段华峰摄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智慧畜牧贷”助力乡村振兴

         夏南牛产业是泌阳县一大特色富民强县产业,享誉全国。泌阳县金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全县大力发展夏南牛产业的一个杰出代表,受到当地政府配套的优惠政策支持,为当地众多村民解决了就业难题。但由于夏南牛养殖技术含量高,从购买、养殖到销售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对公司资金运转产生了不小的压力,这可难坏了公司董事长周备宣。     了解上述情况后,今年夏天,农业银行泌阳支行第一时间进行实地调研,积极与企业对接,适时推出“智慧畜牧贷”,实行一次核定授信、随用随贷、周转使用。10月11日,针对该公司养殖的320头夏南牛耳朵上装的电子耳标,农业银行泌阳支行信贷人员依此为活体抵押物核定授信额度,并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发放贷款160万元。此贷款运作让活体抵押贷款变成了现实,不仅开拓了金融支农惠农的新途径,也缓解了养殖企业的燃眉之急。     “农行推出的这种新型智慧畜牧贷款政策对养殖户有很大帮助。这个贷款利息比较低,手续也简便,农行的工作人员还主动上门操作。有了农行的支持,我对发展夏南牛产业更有信心了!”10月15日,周备宣兴奋地对记者说。     去年以来,该行先后为泌阳县金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泌阳县泌丰源养殖有限公司、河南鑫德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七家养牛大户提供了信贷支持,抵押肉牛1300多头,累计发放贷款721万元,为泌阳县“夏南牛”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全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10月11日至12日,全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形势,统一思想,交流经验,安排部署重点任务。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受邀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近年来,全省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更加出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要顺利实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刻不容缓。     会议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各地要充分认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要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规范组织挂牌,健全运行机制,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之间关系。要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抓好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做好防范和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实施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聚焦“四种路径”稳妥发展,构筑“三道防火墙”防范风险,抓好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会议期间,省农业农村厅集体经济处处长荣姣凤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题辅导,详细讲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特征和发展路径,系统阐释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概念。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交流了经验做法和创新模式,张锟副院长对各地工作情况做出点评。     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农委)分管负责同志、业务科(站)长及业务骨干,省厅有关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共80余人参加会议。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六路”引领拓宽乡村振兴路

        从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00元,到今年一举跃升至85万元,老应村仅用了5年时间。     地处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的老应村并不大,3359口人4023亩耕地,和周边村落并无太大的差别,唯一的优势是距离漯河北高速口较近,交通便利。     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村庄的集体经济“井喷式”暴增,并成功争创全省首批“五星”党支部?     10月12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老应村因地制宜,创造性探索了“六路”发展模式,整合土地资源,从土里“刨金”,发展壮大种植产业,大幅提升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一步步拓宽乡村振兴路,逐步实现村富民安。     地上找“路”盘活闲置资源     老应村外出务工的人员多,村里无人打理的土地种什么、如何种、怎么管,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高效农业,是村“两委”考虑的首要问题。     基于此,老应村利用土地流转有关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思路,以村“两委”为主体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施村域统筹、抱团取暖的模式,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他们以“小田并大田”的方式进行规模套种,采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与雪健、金囤等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避免“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同质化竞争。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2600亩,占全村耕地的60%以上,参与农户达70%以上。     老应村第一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种植,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高产、高效。     党建引“路”聚合力谋发展     走好乡村振兴路,党建引领是根本。老应村立足农业现代化要求,集聚发展合力和优势资源,努力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发展目标。     村集体成立合作社之初,村里以村民组为单位开展土地流转试点。缺资金,村干部就自己贷款;缺信任,村干部包片就一家一户去谈,最终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第一批1000亩的土地流转合同顺利签下,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了20万元。     当前,老应村以“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机制为载体,定期开展组织生活,管好用好网格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村党员“一诺三促”、无职党员“一编三定”行动,不断增强支部牵头把总、统揽全局的作用,奋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数”向“质”的转变。     政策铺“路”用好专项资金     2022年,老应村成功申报粮食烘干加工中心项目,利用160万元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建设90吨的粮食烘干加工中心,每年将投资资金的8%用于增加脱贫户和监测户收入。     2023年,老应村成功申请烘储物流基地扩建项目,利用50万元新型村集体经济项目和驻村第一书记资金20万元,购买一组300吨的粮食烘干塔,预期年收益率为10%,10%中的40%用于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30%用于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增收,30%用于项目运营维护。     为用实、用好专项资金,老应村还建立了权属清晰、职责明确、运营持续的资产管理机制,确保产业项目持续发挥效益,确保项目建设真正做到群众参与、群众受益。     品牌照“路”提升产品价值     创建优质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一直是老应村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应村围绕农产品“种、加、销”全产业链建设,采取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等措施,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     借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项目支持,村里基本实现了附近区域农产品的购销、烘干、存储、物流一体化经营,进一步推动村内产业向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同时,注册“柳塔湖”品牌,建立小米石磨加工坊,实现种植—收割—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经营,打造了小米、金丝皇菊两大特色产品,形成标准化农业产业链,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     电商开“路”线上线下发力     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老应村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运营的模式销售小米、金丝皇菊、水萝卜、西瓜等农产品。同时,与政府合作,借助消费助农东风将产品上架至官网,     除此之外,老应村借力时下火热的电商平台,搭上“直播+电商”的“顺风车”,借助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创新“村集体经济+电商”的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短视频”进行包装销售,加速农产品线上销售,进一步扩展了销售渠道,带动全镇乃至全区农副产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逐步增强。     双绑固“路”稳定供销关系     为了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保证群众稳定增收,老应村积极推动“双绑”机制建立,与漯河市金盾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播种、统一管理,金盾公司主要提供种子及种植技术支持,种好的麦子再进行统一收购,通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三方的绑定,既提升了种植技术,又规避了市场风险,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互惠共利、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此基础上,老应村不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     村集体有钱了,老应村每年把集体收入的60%用于扩大发展,其余的40%用于给老人发放养老补贴、保持村幸福院日常运行、发放优秀大学生奖学金、群众大病救助等,同时还举办各类文艺活动,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打好夺取秋粮丰收这场硬仗

       玉米、水稻、花生收获90%以上,10地秋收基本结束……10月15日,随着河南秋收接近尾声,全省种植户陆续进入秋播阶段。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粮食大省河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大力实施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毫不放松抓好田间管理,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今年,全省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稳中有增,整体长势好于去年。种植密度的提高、水肥的高效利用、多种增产增效种植模式的应用,“中原粮仓”根基更稳固。     玉米“吨粮梦”正成为现实     “玉米是个大肚汉,能吃又能干!”对于舞阳县种植大户王朝锁来说,1400亩玉米产量如何,是决定今年收成的关键。     咋吃、咋干,是玉米产量提高的关键。王朝锁今年的玉米田跟以往大不相同,他遵循的增产逻辑并不复杂:要高产就得多结棒、结大棒,就得增加种植密度。     说起来容易,问题可不少。密度增加,必须采用适宜高密度种植的品种,穗粒数也是关键;高密度种植,水肥也要跟得上;在打好高产基础上,抗倒伏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指导下,王朝锁建起了200多亩的试验田,采用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种植密度由每亩4500株增加至6500株,改变以往施肥“一炮轰”、大水漫灌的水肥利用方式,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利用滴灌带在玉米水肥需求旺盛期分四次补充,保障玉米生长全过程水肥充足。     一系列新技术的引入,帮助王朝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产量确实喜人:亩产超过1000公斤!     “明年,我的1400地要全部用上密植高产技术。”王朝锁说。     从亩产600公斤到实现单季“吨粮梦”,尝到高密度种植甜头的不只是王朝锁。整个漯河市,采取密植高产技术种植模式的玉米面积已由2021年的1万余亩扩展到今年的20余万亩,玉米密植试验田平均较周边农户亩增产200公斤。     今年河南麦收遭遇连阴雨天气,夏粮产量受到影响,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以秋补夏、以丰补歉十分关键。     今年秋季,全省玉米亩均种植密度较去年增加200株以上,为夺取秋粮丰收打下了基础。     田间管理不放松     豫北浚县,万亩连片花生种植区里,高油酸花生豫花93号是绝对的主角,但对于种植者来说,想要夺得高产,还需要“帮手”。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在这里建设的百亩示范方,为优质绿色高产提供了看得见、学得会的样板。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资环所副所长张翔研究员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科学营养调控,对花生高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范方里,专家团队联合开展技术集成示范:麦垄套种花生宽窄垄种植技术,腐殖酸型花生专用复混肥施用技术,高效低毒药剂包衣拌种、理化诱控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等一系列技术,让种植户惊喜连连。     引入科技活水后,产量大幅度提高:示范方平均亩荚果产量569.08公斤,与对照比较增产19.18%。     良种还要配良法,与优良品种一同进田的,还有不断提高、优化的种植管理技术。     今年,省农业农村厅还启动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派出10个厅领导分片包市工作组和18个秋粮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持续加强对分包地区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努力实现“以秋补夏”。整个秋粮生产季节,中原大地,专家到田,技术到人,良法落地。     增产增收两不误     一个夏秋,汝阳县宪伟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宪伟迎来了两次收获,常年种植玉米的他,今年将绿豆“嵌入”田间。     利用玉米、绿豆高矮不同,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曹宪伟的一亩田收了两茬庄稼。“玉米每亩8000多株,超过净作田,同时每亩种下18000株绿豆,产量上去了,一亩顶过去两亩!”曹宪伟说。     受制于绿豆机械化难题,曹宪伟以前干不成。今年,在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的指导下,他选用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绿豆新品种郑绿18,结荚靠近植株上部,便于收获,同时豆荚成熟期要相对一致,又避免了多次采收带来的成本增加。     绿豆亩产超过200公斤,加上较高的市场价格,种植收入大大提高;玉米高密度种植,产量也再上新台阶。“没想到头一年就有这么好的效果!”曹宪伟的玉米—绿豆间作模式,带来了高产高收益。     今年,河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叠加,正给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不断夯实中原粮仓的丰收基础。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烟叶成农民“绿色银行”

        10月14日,郏县冢头镇北三郎庙村的烤烟房前,轻烟缭绕,烟叶飘香,烟农们编杆、装炕、烘烤、出炕、拣烟,各个环节井然有序,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冢头镇烟叶收购点前也是一片繁忙,装满烟叶的电动三轮车来回穿梭,烟叶质检、分级、定价、过秤,所有工作紧凑而高效。     俗话说:“一株烟就是一棵摇钱树,一亩烟就是一座小金库。”近年来,冢头镇把现代烟草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落实政策要求,引导群众种植烤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烟农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有效促进了各村烟叶生产的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烟叶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     “我家平均每年种烟大约120亩,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近几年,种烟、烤烟的每个环节都有技术员跟踪指导,烤烟质量明显提高,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北三郎庙村烟农张占甫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冢头镇依托地理优势和烟叶种植的传统,以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支持为着力点,不断扩大烟叶种植规模。今年,冢头镇烟叶种植面积达5600亩,目前已全面进入采收烘烤期,预计生产烟叶84万公斤,烤烟产业已成为当地促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桃花源”里的桃源便利店

         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被评定为全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新野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指导帮助零售商户张莉科以此为契机将店铺转型升级,打造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综合体。     金秋时节,南阳市开展了全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评选推介活动,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被评定为全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     新野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客户终端经理张文龙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上门和津湾村零售商户张莉科商量:“张大哥,随着津湾村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游客会越来越多。咱店铺的地理位置这么便利,何不考虑向文旅方向转变呢?”这个想法让张莉科的心里泛起了涟漪。     “试试就试试,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这不还有烟草公司这么多热心的工作人员吗?”     下定了决心就行动起来!张莉科把津湾村的农旅特色和店铺实际结合起来,将原来杂乱无章的货架重新布局,在店内增添特色元素,设立卷烟销售区、商品陈列区、话费代缴业务区、新野特产区等,视觉效果和购物体验大大提升。     “形象提升上去了,但总感觉缺点特色。”考虑到津湾村桃树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一直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模式,已经成功举办过八届桃花文化艺术节,张莉科将桃花“种”到了店里,开设文化展示区,桃木剑、桃木梳、桃核手串……应有尽有,客人一进店就直观感受到津湾的农旅文化。     在此基础上,张文龙协助张莉科通过搭平台、聚资源、延服务、强功能,主动与人力资源协会、银行等相关部门协作,引导店铺建设就业服务基层站点、代办银行业务等便民服务,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综合体。     现在,走进桃源便利店,只见功能分区一应俱全,货架、货柜井然有序,购物环境明亮整洁,小店旧貌换新颜,人气越来越好     “现在小店美了、生意火了,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张莉科笑着说。     “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引导农网客户增设乡村振兴区,入驻网上电商平台、创建抖音号、直播带货等方式,形成‘卷烟+非烟’生态化经营模式,帮助广大农网客户拓宽农特产品销路,努力形成提振农村消费、助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张文龙如是说道。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提升数据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为切实提升系统数据质量,沁阳市西向镇将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的维护更新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采取定期筛选疑点数据、入户核实信息“两步走”的工作方法,确保各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