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8 2023-10

    农产品“云”销全国

         分拣、打包、装箱、发货,工人们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一箱箱新鲜的土鸡蛋很快就发往全国各地。     “目前最大的销售品类是土鸡蛋,每天能发走30万枚、4万多单。全天的发货量在5万单左右,赶到‘双十一’,预计会达8万单以上。”10月11日,南乐县谷金楼镇依禾农庄产业园负责人吴东伟介绍说,园区现在销售的农产品主要包括草莓、西红柿、家禽、禽蛋等5大类。去年,这些网红单品营业额达1.3亿元,其中红颜草莓产值达到1800万元。     依禾农庄产业园位于谷金楼镇后平邑村,规划占地1000余亩,总投资8000万元。截至目前,产业园农业种植区已经建成投产46个传统全钢架温室大棚和1座联栋温室大棚,主要种植红颜奶油草莓、沙瓤西红柿等。其中依禾红颜草莓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后被农业农村部收录为2023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吴东伟表示,依禾农庄产业园把“互联网+生态农业”确定为发展战略,通过京东、阿里、拼多多等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店铺50多家,并倾力打造了“芮瑞”“云依禾农庄”“仓帝”“筱诺”等一系列优质生态农产品品牌,口碑极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据了解,谷金楼镇聚焦直播电商新业态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乐谷·依禾”电商孵化平台,持续打好电商特色产业牌,推动电商产业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在联农助农、促产升级、优化服务方面发挥作用,以“数字产业带”带动“三产”协同发展。     “我们整合了9个村的项目资源到依禾电商产业园,分别带动这9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7万元到19.2万元不等。我们又通过电商产业园孵化带动了镇村两级干部成为优秀的电商人才。”谷金楼镇党委副书记刘丁嘉说,目前,谷金楼镇依托依禾电商产业园建设了集溯源种植、传统货架电商、新兴业态直播电商、货品物流分拣、物流直发车间、运营中心于一体的乐谷·电商小镇。自今年5月运营以来,小镇物流仓储中心就已通过字节跳动有限公司的贸易商审;小镇网红单品依禾土鸡蛋被认证为京东自有品牌供应商。     去年以来,谷金楼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积极推进镇域基础设施综合提升;全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通过依禾电商平台共认定1万余人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帮扶困难群众566户,累计带动困难户实现农产品零售额7500万元。     如今,在谷金楼镇,依禾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了做“云上买卖”,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

    [更多详情]
  • 18 2023-10

    蜜桃喜丰收日子甜蜜蜜

         10月12日,在杞县五里河镇徐楼村村民徐来军的果园里,蜜桃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群众络绎不绝。     “这些年来,俺家从外地引进永莲6号品种蜜桃,通过‘种植基地+农家采摘+散养柴鸡’的经济模式,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正忙着采摘的徐来军说,种植果树比种植其他农作物效益高,只要做好修剪、施肥、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就可以了。现在蜜桃开始陆续成熟,很感谢镇里的包村干部和民兵帮扶队员,我们果农幸福的日子真的比蜜甜。     近年来,五里河镇党委、镇政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经济”的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幸福甜蜜。

    [更多详情]
  • 18 2023-10

    猕猴桃成“致富果”集体增收百姓乐

         10月11日,林州市五龙镇栗家洼村猕猴桃园里,一个个毛茸茸、圆鼓鼓的猕猴桃挂满枝头,甜美的果香扑鼻而来。果农们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欢快的笑声和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田间地头。     “今年的猕猴桃虽然是初次挂果,但买了我们家猕猴桃的客户,都说又香又甜,表示还会再次订购。”村民宋姣云一边忙着对猕猴桃进行分拣、称重、装箱,一边喜滋滋地说。望着自己呵护的“致富果”丰收了,宋姣云笑得合不拢嘴。     据栗家洼村党支部书记牛爱增介绍,栗家洼村是个浅山丘陵村,适合发展林果产业,加上土壤都是沙土,透水性好,雨水也充沛,所以猕猴桃果肉更加细腻、口感清甜。为保证猕猴桃的品质,牛爱增多次邀请专家到现场进行系统培训,给果农讲授种植技术、管理知识,培养出了一批新型农民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近年来,栗家洼村积极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专业合作社指导,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猕猴桃、李子、杏、苹果等特色产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栗家洼村共种植猕猴桃50余亩,年产量达10万斤以上,实现了36人灵活就业。猕猴桃产业拓宽了增收的路子,农户尝到了“致富果”的甜头。

    [更多详情]
  • 18 2023-10

    规模引种金耳菇获成功

         10月11日,在鲁山县熊背乡老庙庄村,40多座现代化的菌菇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大棚内,一个个菌棒上生长出两朵手掌心般大小的金黄色菌菇,半球形的表面呈沟沟壑壑起起伏状,与常见的菌菇大为不同。     “这是菌菇界的新品种,名叫金耳菇,每个菌棒上只结出两朵,等每个菇长到250克左右时就可采摘上市,市场价格每500克20元左右。我公司和福建的一个金耳菇种植技术团队合作,今年9月初先期试种了6个大棚21万袋,目前看来已经获得成功。”鲁山县九九乡情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匡长军说。     据悉,金耳菇原产福建、四川以及云贵等高海拔林带,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磷、硫、锰等微量元素。     当天在基地忙活的张亮是匡长军邀请的技术员。他介绍说,金耳菇的菌袋用料简单,配方是棉籽壳、麦麸、黄豆瓣等,菌棒上架后40天就可以采摘商品菇,一年可以种植8茬左右,效益可观。目前在鲁山的基地还尝试用当地的椴木碎末当菌料,试验也获得了成功。     据悉,九九乡情农业有限公司是平顶山地区第一家规模试种金耳菇获得成功的公司,目前公司正开足马力,以每月100万袋的规模生产金耳菇菌棒。     “明年公司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把鲁山县金耳菇的种植规模提高到1000万袋以上,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全国的金耳菇种植主产区,助力乡村振兴。”匡长军说。

    [更多详情]
  • 18 2023-10

    张其忠:小葫芦玩出新“花”样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根雕比赛,没想到能获奖,很感谢评委和广大观众们的认可和支持。”10月15日,新乡县大召营村村民张其忠笑着说。     近日,在河南省第十五届根雕艺术精品展暨第六届根艺书画作品展中,张其忠的3件作品获奖,其中葫芦《富贵有余》获金奖,石雕《金蝉送福禄》、根雕《家有梧桐树》获得银奖。     据了解,张其忠今年71岁,年轻时就对艺术创作充满了兴趣。2018年,大召营镇建起葫芦种植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葫芦小镇,张其忠响应号召,开始种葫芦,并接触到了雕刻艺术。手握电烙铁,伴随着一笔一笔的勾勒和缕缕青烟,一只只葫芦在他的手中蜕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过去一个葫芦最多卖几十块钱,现在我把绘画、书法与雕刻相结合,在葫芦上烙花,一个作品就能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还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张其忠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召营村村民在张其忠的带领下,拿起电烙铁,从事葫芦烙花工作。张其忠也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村民,教授村民烙花技巧,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富。

    [更多详情]
  • 18 2023-10

    党建引领产业兴辣椒映红致富路

        近日,记者走进渑池县洪阳镇赵窑村辣椒基地,阵阵椒香扑鼻而来,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结满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     这几天,赵窑村村民刘狗卫,正忙着在自家地里查看辣椒长势。“今年辣椒产量不错,我家一共种了30多亩地,平均每亩地产量有3000多斤。”看着长势喜人的辣椒,刘狗卫笑着说。     近年来,洪阳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为加快农业产业转型,镇党委在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设立了镇集体经济联社,坚持“支部为统领、党员带社员、齐心促发展”的思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镇村两级共谋发展。同时,采取“党组织+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做到“五统一”,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现产业增效、村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8 2023-10

    树立乡村新风尚点亮文明幸福星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商丘市睢阳区大力倡树文明新风,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为“文明幸福星”创建筑牢基层基础。

    [更多详情]
  • 18 2023-10

    蒜苗生产成气候擦亮产业兴旺星

        10月14日,内黄县井店镇杜河道村菜农杜金广正带领工人在自家40亩蒜苗地里忙着采收、扎捆。     “我种了40亩红根蒜苗,今年雨水充足,病虫害少,我这蒜苗获得大丰收,亩产达5000斤,收入在40万元左右。”杜金广高兴地说。     据了解,井店镇素有“豫北最大蔬菜基地”之称,杜河道村是井店镇蔬菜种植大村,耕地面积1700亩,村内共有420余户,其中有200多户种植蔬菜,经营蔬菜生意。“加上承包的邻村土地,我们村村民仅蒜苗种植面积就有2000余亩,蒜苗目前价格在每斤2元左右,交易额达2000万元,小蒜苗逐渐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杜河道村蔬菜市场经纪人杜鑫磊说。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井店镇按照“巩固设施、引育新品、拓宽市场、培优品牌”的发展思路,在调整蔬菜种植结构、扩大露地和大棚蔬菜种植规模上精准发力,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扶持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合作社经营主体,通过“基地示范、能人带动、技术帮扶、市场促销”等措施,做大做强“蒜苗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助力产业发展,擦亮“产业兴旺星”。

    [更多详情]
  • 18 2023-10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深化农村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农业强国进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为农业强国建设明确了战略方向,他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改革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一招”,2023年7月,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坚持这一基本制度不变的基础上,适应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评判标准,不断创新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二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找准能够促进小农生产与现代化农业对接的连接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章立制、完善运营、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动与农户对接,基于农民需求导向,不断提升服务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不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完善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行机制。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做好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统”,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改革,促进土地、人才、资金和技术的高效流动。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建设标准与质量。二是推进种业振兴,种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加强育种技术的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研究,完善农业技术和农机设备推广体系,重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冲击。三是健全粮食储备和粮食流通体系,完善政府粮食储备对粮食市场的调节机制,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完善粮食流通机制,保护粮食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机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头雁”和核心。二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产业、财政、税收、科技等各类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向农村和农业汇集,形成叠加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完善科技、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机制。破除城乡要素市场二元结构,打破城乡间影响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市场化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向农村。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障碍,完善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成本分担机制,创新鼓励城市人才去农村干事创业的利益引导、政策引导和组织引导机制,推动实现城乡间人口人才自由有序流动。二是完善城市反哺农村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和专项债都应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资金需求。三是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多元协同投入机制,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资本支持,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动态平衡机制。四是完善县域内加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县域城乡规划一体化,促进县域内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推进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带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治理能力向农村延伸,率先在县域层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更多详情]
  • 17 2023-10

    冬枣满枝头游客采摘乐

         10月10日,在杞县竹林乡安桥村冬枣种植园,红彤彤的冬枣挂满枝头,慕名而来的游客熙熙攘攘,他们边品尝爽脆甘甜的冬枣,边拿起手机或相机拍摄喜爱的美景,并通过手机视频与亲友分享采摘的乐趣。     “胡老先生,今年您的枣园又是大丰收,看您乐得合不拢嘴,能和大家分享一些冬枣的种植管理经验吗?”游客边品尝美味边与枣园负责人胡香海攀谈。“经验谈不上,我抓住了早和勤两个字,刚种植枣树时困难重重,遇到了不少技术上的难题,通过不断查阅果树管理技术资料和请教农技专家,逐渐掌握了冬枣管理技术,完全能够应对一般病虫害问题。回想起以前的辛勤付出还是感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胡香海说。     今年已78岁高龄的胡香海,身体硬朗、性格开朗,种植冬枣已有8年之久,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摸索出了一套种植冬枣的经验,种植的冬枣比同类产品品质高、口感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当谈起冬枣种植经验,胡香海滔滔不绝,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今年枣园开园以来,新老客户纷纷前来或电话联系购买冬枣,销路畅通了,同时又引来不少周边游客休闲观光,枣园里每天都很热闹。下一步,我计划再流转土地,进一步扩大枣园种植面积,帮助有意愿种植冬枣的乡亲一起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胡香海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