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23-02

    修剪服务队修剪果树忙

         “这棵梨树树形不规则,把这个枝剪掉……”2月19日上午,在叶县辛店镇田寨村果园里,省科技特派员童路军边讲解边操作,为修剪服务队队员传授剪枝技术。     “我种了50亩果树,去年修剪请的是本村村民,收入20万元。今年找的专业修剪队,我对今年的收成很有信心!”该村果树种植户田长志说。     据了解,该支果树修剪服务队是2020年9月由叶县科技特派员自发成立,目前已有30余名队员,累计进行农业科技服务360次,进行产业技术帮扶120次。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好生态引得鸟“青睐”

         2月21日,记者走进襄城县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看到白鹭、绿头水鸭、鸳鸯等近几年大量在这里安家的重点保护水鸟,时而盘旋在公园上空,时而在湖面演绎婀娜多姿的水上芭蕾,俨然一幅人与鸟儿和谐共处的自然美景图。     “巡护员每天巡护,一方面保持环境卫生,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并阻止一些恶意打鸟行为。”该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襄城县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加上这里水体洁净,植物生长茂盛,每年都吸引大批迁徙鸟类停歇于此,大量重点保护鸟类也选择在此安家。     市民李俊涛家住湿地公园附近,每次来散步,河面上越来越多的水鸟总是会吸引他的目光。“湿地公园建成后,河里的野鸭成群结队,还有白鹭经常从身边飞过,说明环境好啊!到这里游玩的人也多了,白天唱歌的,晚上跳舞的,还有搞直播的,特别热闹。”李俊涛说。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情系“灶书”薪火传

         2月21日,已是耄耋之年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灶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正夺像往常一样,来到固始县秀水街道二里井社区文化广场,指导徒弟们排练“灶书”节目。郭正夺手拿锣鼓,表演起来依旧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动作协调。     “灶书”是固始县特有的民间戏种,用固始方言配以粗犷沙哑的唱腔、浓郁乡土味的唱词进行表演。最早的唱段《郭丁香》由清道光年间木匠口头创作而成,曾被誉为“中国汉族社会民俗叙事长诗”。     郭正夺从小就和“灶书”结缘。那时,农村文化生活项目较少,每当村里来了打鼓队,便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耳濡目染,年少的郭正夺对“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拜师学艺。几十年来,他凭借对“灶书”的一腔热情,勤学苦练,成为“灶书”表演的行家里手。     “我从13岁开始学习大鼓书,曾拜陈万礼为老师,后来拜丁凤阁老师学唱‘灶书’。那时候唱‘灶书’没有团体,经常白天干活,晚上十个八个人聚在一起唱。当时‘灶书’影响力非常大,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去看。”郭正夺说。     为了不让“灶书”这一民间戏种失传,郭正夺组建了自己的“灶书”剧团,收了不少徒弟。日常他带着徒弟们认真排练,一腔一调、每个动作都认真指导,并通过组织演出活动,提高徒弟们的表演技能。     “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寻找接班人,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承下去,也把剧团办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谈及传承和弘扬“灶书”艺术,郭正夺充满信心。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亩投资不足8000元 纯收益高达1万元

        羊肚菌作为珍稀菌种,市场售价颇高,但因技术要求、种植成本较高,不少人望而却步。鲁山县张良镇杨李沟村村民李五成利用投资较低的双层小拱棚种植羊肚菌获得成功,亩纯收益高达1万元。     2月19日,在杨李沟村北一条公路两边的山坡地里,记者被一座座小拱棚吸引。小心翼翼地掀开小拱棚的一角,只见里面的土壤上已经“爬”满了白色的丝状体。     “这是羊肚菌的菌丝,目前看来长势不错,估计一个月后就可以进入采摘期了。”承包这片山坡地的李五成说。     据悉,羊肚菌一般种植在大型暖棚内,每个暖棚占地1400多平方米,造价在20万元以上。近年来,鲁山县的大型暖棚基本上都是国家有关部门援建,由种植大户承包,一般农户根本没能力建造这样的大型暖棚,从而限制了羊肚菌产业的大发展。     李五成介绍说,这种在小拱棚内种植羊肚菌技术,是他从鲁山县“土专家”杨十一那里学习掌握的。每个小拱棚长70米、宽12米,竹木结构,拱棚内部又搭建了0.5米左右高的二拱棚,除了小拱棚上面有层塑料薄膜外,二拱棚上面还有两层白色的塑料薄膜、一层黑色的塑料薄膜和一层遮阳网,这样能够充分保障羊肚菌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去年,他在另一处山坡上试种30亩获得了成功,收益不错。由于羊肚菌不能重茬种植,同一地块必须间隔一年,今年他将小拱棚挪到了现在的这两块地里,面积扩大到了40亩。     “种植羊肚菌的地块必须一年内不能使用农药,所以我都是提前一年流转土地,第一年种小麦和玉米,不使用一点农药,能收多少是多少,第二年才种植羊肚菌。”李五成说,利用这种小拱棚种植羊肚菌每亩投资不足8000元。     “虽然两年才能种一茬,但刨除各种成本,一亩地净赚1万元不成问题,非常适合一般农户投资种植。看到我去年挣了钱,今年临近的郭沟村有个叫孙延伟的农户也跟着种了20亩,目前他家小拱棚里的羊肚菌菌丝也长出来了。”李五成说。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蛋不论斤卖 1.5元一枚 鸡自主定价 128元一只

        “喔喔喔……”2月20日,平舆县李屯镇天中人家生态农场的果树林内,一只公鸡正在引吭高歌,旁边一只刚刚下过蛋的母鸡不断发出“咯咯咯”的叫声,似乎在向主人邀功。农场主何磊磊此时正在鸡苗棚里“巡逻”,心里推算着这一轮鸡苗的出栏时间。     2012年,外出务工的何磊磊返乡创业,收集当地农户饲养的土鸡、土鸡蛋等农村特产在网上售卖。随着销量剧增,加上产品收购范围大,品质无法统一,由此激发了他自己养鸡、自己把控质量的念头。     说干就干。2013年春节过后,何磊磊开始养殖生态鸡,并试着进行小规模的瓜果蔬菜种植,开展种养循环试验。经过3年的摸爬滚打,何磊磊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在驻马店市县区各销售网点热卖。     尝到甜头的何磊磊找到了发展的方向,2016年,在当地政府、银行的帮助和资金扶持下,他扩大规模,大刀阔斧地开始了生态农场的建设,种植果树,完善标准化散养鸡舍。2019年,农场开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果树全面挂果,产品远销郑州、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     “我们的产品质量好,自主定价,市场上的鸡蛋论斤卖,我们的鸡蛋论枚卖,1.5元一枚;市场上的鸡八九块钱一斤,我们的鸡128元一只,就算这样还供不应求。”说起销售,何磊磊很自豪。     稳定的利润空间,有利于开展优质服务和品牌推广。经过近10年的用心经营,天中人家生态农场从当初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近500亩,拥有10座鸡舍,存栏5万多只,年出栏生态鸡8万只,年产生态鸡蛋300万枚,先后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扶贫龙头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生态鸡的发展肯定是向好的。”何磊磊说。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三服务”走出群众幸福路

        2月24日,记者从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了解到,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坚持为民服务工作目标,推行“三服务”,做好惠民利民、德化人心的工作,争创“文明幸福星”。     建立服务队伍,进群众门。依托“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机制,全村“两委”干部、小组网格长和联户党员组成工作队,逐门逐户讲政策、问情况、听意见,第一时间掌握困难家庭情况,帮助解决低保办理、困难救助、就业帮扶、金融贷款等问题130余个,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收集服务需求,知群众盼。定期开展“大起底、大排查”行动,建立工作台账,反馈办理结果,定期跟踪问效;建成“老家情怀民呼我应”党建综合体,开通“民呼我应8890”24小时服务热线,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升级改造村级幸福院,为老人学习、健身、娱乐及日间照料等提供活动场所。     抓实服务项目,解群众难。开展党员“一诺三促”行动,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名党员主动承诺践诺,解决房屋修缮、抗旱浇水、防汛排涝等问题19个,清理坑塘5处,修建游园2处,铺设村内道路3公里,66项为民服务承诺满意率100%。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好生态引来“国宝级”鸟类

        2月23日,淮滨县的淮南湿地上,雁鹤归来,万鸟翔集。“你看,穿着黑白相间连衣裙的就是东方白鹳。”淮南湿地办主任李玲说,随着淮南湿地生态越来越好,来这里越冬栖息的鸟类种群不断增多,这一次共来了4只东方白鹳和数百只的白琵鹭。     据了解,东方白鹳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界国宝”和湿地生态环境“指示物种”之称。除了东方白鹳,这里还有中华秋沙鸭、天鹅、赤麻鸭等珍稀鸟类。目前,这些候鸟已在淮南湿地停留四个多月,预计今年三月份会陆续飞往西伯利亚等地。     淮滨县处于中国中部候鸟迁徙通道的节点上,是候鸟的栖息地、觅食地,淮南湿地保护区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400公顷,被誉为豫南的“香格里拉”。     “这里的生态环境好,有滩涂、芦苇荡,还有水生植物,能为候鸟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每年冬季都有上万只的候鸟迁徙到淮滨淮南湿地,我们也会在候鸟聚集区对候鸟进行投食,给予它们一个能量的补给。”李玲说。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240户残疾人家庭生活“无障碍”

        “现在,家里有了电饭煲、电磁炉,做饭轻松就能搞定。”2月26日,太康县大许寨镇吴敬西村村民刘云廷说道。     刘云廷老伴患有重度残疾,几个月前,他家里使用的还是柴火地锅,烧火做饭、照顾老伴忙得不可开交。2022年5月,县纪委监委干部和县残联工作人员来到刘云廷家里,调查了解其家庭需求,刘云廷提出了小橱柜、电饭煲和电磁炉的需求。一天后,县残联工作人员就把电饭煲、电磁炉等电器送到了刘云廷家里。     为改善全县残疾人人居家庭环境,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2022年,太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实施了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入户坡道、护栏扶手和低位灶台改建安装、地面硬化、改建厕所马桶、安装可视门铃、改造水电线路等。     “项目的实施,重点解决了残疾人洗澡、如厕、做饭、出行等日常生活困难。”太康县残联一名工作人员说。     为确保每一分项目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该项目实施后,太康县纪委监委主动介入,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督促县残联部门完善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精准改造方案,确保改造质量安全可靠,资金使用合规有效。     截至目前,太康县残联已为全县23个乡镇的24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驻马店至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河南段全面复工

        2月26日,记者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获悉,日前,驻马店至武汉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豫1标段)复工观摩试点在驻马店市平舆县1S073塔位启动,与此同时,豫2标、3标、4标、5标各标段同步复工,标志着该工程河南段全面正式复工,拉开了今年电网重大工程建设的序幕。     为决战首季开门红,省电力公司细致谋划,提早布局,在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加快开工复工步伐,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以实际行动服务“稳经济”“稳增长”工作大局。     该公司提前组织工程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共同统筹梳理复工复产各项规范要求;全面落实安全复工七步法和五项基本条件,将复工前的准备工作划分为2阶段12个节点进行管控,确保“全覆盖”“不留死角”;就复工现场准备、风险分析、人员准入、人员到岗到位等方面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当场出具书面整改通知单并督导整改到位,每日对复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通报、督促,确保工程复工工作安全有序推进。     截至目前,驻马店至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已完成基础施工411基、铁塔组立完成320基、架线施工完成10.52千米,超里程碑计划要求。

    [更多详情]
  • 27 2023-02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月24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召开2023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记者从会议上获悉,2023年,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两个确保”,紧扣“十大战略”,实施十大专项,完成十件改革攻坚事项,做好十件惠民实事,在健康河南行动、公共卫生治理、深化改革攻坚、基层发展能力、中医药强省建设、能力作风建设等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健康保障。     2023年,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将着眼于疑难重症不出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着眼于大病不出县,全面推进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能力提升“百县工程”;着眼于小病不出乡村(社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高“120”急救指挥中心及急救站建设标准,打通全省“120”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水平;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及应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全面开展“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促进“三进两建一帮扶”等品牌行动;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健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体系;织密重大传染病监测网,优化布局哨点医院和测序实验室,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人群免疫力监测。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