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23-02

    非遗传承人办武馆免费教功夫

        “伸直手臂、扎稳马步……”1月31日一早,刘成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刘豆芽村北的太康仙人掌武术培训中心,与50多名学生一起练起了“八卦内套仙人掌”。     刘豆芽村是民间稀有拳种“八卦内套仙人掌”的发源地。今年35岁的刘成,是“八卦内套仙人掌”第五代传承人。     “‘八卦内套仙人掌’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当时的著名拳师刘文岐所创。”刘成指着一块石碑上的刻文说,“‘八卦内套仙人掌’手法实用多变,动作舒展迅捷,犹如仙人临凡。”     村干部刘世峰介绍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该村武术发展的高峰期,村里八成以上村民练习“八卦内套仙人掌”。     近年来,“八卦内套仙人掌”的传承逐渐陷入低谷,此拳法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让刘成感到不安。他暗下决心:“老祖宗留下的拳法,一定要想办法更好地传承下去。”     2008年,刘成腾出家里的三间房屋,聘请了拳师,成立武术培训中心。对前来学习拳术的学员,刘成管他们吃住,还为他们购买练功服等。     为挣钱补贴武术培训中心,刘成务工更加努力了。他蹬过三轮车,在工地搬过砖,还当过快递小哥。     2018年,刘成拿出100多万元积蓄,在村北翻盖了一处占地4亩的仙人掌武术培训中心。     就这样,在刘成的不懈努力下,武术培训中心规模不断扩大,前来学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刘成在培训中心投入的资金已达150多万元,而培训中心已先后培训3000余人。     毛庄镇顾尧村29岁的青年高肖飞,就是其中一位学员。高肖飞从14岁起,每周六周日前来学习“八卦内套仙人掌”,15年来雷打不动。     让刘成感到高兴的是,2020年5月,经过申请、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后,“八卦内套仙人掌”被该县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心里非常激动,这更增加了我传承和保护这项技艺的信心和决心。”刘成语气坚定地说。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用质量和味道赢得市场

        腊月二十八,记者驱车前往中牟县狼城岗镇青谷堆村,探访返乡创业青年李泽西。出发前,就听说了他的传奇经历:90后的李泽西,是村里第一个留学生,如今返乡卖起酱来,靠直播带货,不到4年时间,愣是把奶奶的老手艺瓜豆酱变成了网红商品,日均销售2000单,年产值1000多万元。     走进村口的谷堆情食品厂加工车间,生产线上一瓶瓶瓜豆酱滚动向前,李泽西正带着10多个乡亲忙着灌装、贴标、发货。“还是年轻人办法多,家门口有了新营生,带娃顾家两不误,日子越来越舒坦。”村民李艳艳的家离车间就几百米,经过培训上岗,一天能包装1000多件,月工资2000多元。     黑框眼镜、球鞋、休闲裤,李泽西穿着干练,话音洪亮。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张照片:烈日当空,晾晒棚里热气蒸腾,上百人穿梭在近两万个晒酱瓦盆间,用木勺搅动红亮的瓜豆酱。“以前拍人像,如今把镜头对准乡村,你瞧这场景震撼不?”李泽西说。     2016年,李泽西留学回国,最初在北京当了两年的摄影助理,打灯光、弄造型、摆机器,拍了上万张人像照片。“返乡过年的时候,我拿着相机在村里拍照,发现原来的土路变成水泥路,物流快递进村,宽带无线覆盖,我就琢磨着这么好的条件,要是能选准一个产业,肯定能行!”     因地制宜,看看家乡有啥优势。李泽西想起在留学期间,每次带去奶奶做的瓜豆酱,同学们直夸“中国小菜好吃”。“奶奶做的瓜豆酱十里八乡都有名,出门在外总是念着这个味儿。”看到村里、镇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瓜豆酱,李泽西开始琢磨,如何运用新技术推动这一传统制作技艺升级为现代产业。     他调研发现,看似家常的瓜豆酱,其实大有门道。中牟县地处中原腹地,此地生长的大豆、西瓜品质好,乡亲们对“臭豆”进行改良加工,研制开发出了瓜豆酱。李泽西说:“作为季节性产品,每年只有三伏天的两个月时间可以制作,精选的黄豆和西瓜,经过煮豆、裹面、捂豆、晒酱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2019年4月,李泽西成立了郑州酱子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商标,将奶奶李素莲请来做全程技术指导。“调味酱耐储存、食用场景多元,是农产品电商领域里销量较好的品类之一。同时,中牟瓜豆酱作为传统记忆,也是一种家乡味道,拍照、剪视频是我的拿手好戏,触网卖酱、直播带货我很有信心。”李泽西说。     为了还原老味道,李泽西在奶奶的指导下,选用新鲜西瓜做原料,采用自然晾晒发酵,运用下料晾晒等纯古法手工制作。除了夏日阳光,产品配料表里,只有大豆、西瓜、食盐,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为了让消费者放心,我们在直播时全程展示制作流程。”李泽西坦言,“我们就是用质量和味道去赢得市场。”     在继承中创新,用新渠道壮大产业。为了弥补短板,李泽西开辟了线上渠道——试水直播带货。从起初摄像、剪辑、主播、运营一肩挑,到招聘专人在郑州有了200多平方米的直播基地,粉丝总量达到100万人,累计带动就业上万人次,生产期日用工量最高达170人。     翻开公司的生产销售报表,两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2019年产量1万斤,产值40万元,长期职工5名,生产期日用工20名;2022年产量40万斤,产值1500万元,长期职工40名,生产期日用工最高170名。“县里给予低息贷款、搭建学习平台,镇政府协调解决生产用地,新的生产厂房、自动化设备3月份就能投入使用,产能规模将扩大到五六十万斤,带动更多乡亲靠手艺增收。”李泽西说。     如今,不仅瓜豆酱制作技艺获评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泽西也成为第十代技艺传承人。采访结束时,记者在村口碰见了78岁的李素莲。“从手艺到产业,村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多了,人气也旺了起来。”李素莲相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青谷堆肯定能变成“金谷堆”。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村党支部书记 帮村民找回羊群

        “走丢的17只山羊,是俺家的全部财产,多亏村党支部书记冀相池和村民们帮俺找了回来……”2月2日,禹州市浅井镇王家门村周金池老人看着羊圈里“失而复得”的山羊激动地说。     1月12日下午,周金池像往常一样,赶着羊群去山坡上放羊。年过七旬的他,腿脚有些不灵便,在经过一段特别难走的路时,羊群跑得没了踪影。村民们听说后,也帮着他一起寻找,可是到了天黑也没找到。     返回家中,心情沮丧的周金池,颤抖着双手拨通了冀相池的电话,向他寻求帮助。     “老周,别着急,一定能找到的,放心吧!”冀相池接到电话后又惊又急,但还是用坚定的语气安慰周金池。     当天夜里,冀相池一夜未眠,想着周金池的遭遇:三年前,周金池的大儿子因病去世,接着家里的30多只山羊丢失。村民们同情他的遭遇,为他凑了一群羊。去年3月,他的二儿子也因急病去世了。如今,这些山羊要是再丢,对这个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说啥也得帮周金池把丢失的羊找回来。”冀相池心想。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冀相池就来到村委会,打开喇叭广播“寻羊启事”,并通过微信群发动村民帮忙寻找。此外,冀相池还安排村“两委”干部陪同周金池上山寻找,他自己则开着面包车沿路寻找、打听消息。可是,两天过去了,一点音信也没有。     他们把搜寻范围拓展到与王家门村相邻的新密市几个村子继续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羊群丢失的第三天上午,群里有人提供了线索:新密市苟堂镇范堂沟村的张德捡到了一群山羊。     得知消息后,冀相池迅速带着周金池赶到张德家,看到院子里不多不少正好17只山羊。羊群看到赶来的主人,围上去咩咩叫个不停。张德两口子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便把羊归还给了周金池。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新名片

         1月31日,记者先后走进开封市祥符区兴隆乡蒋洼村和张楼村,了解祥符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在蒋洼村,种植大户黄发英正在自己的苹果园里忙碌着,“我家种了3亩苹果树,因品种好,不愁销售,每年收入几万元。”黄发英高兴地说。     据了解,蒋洼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村民农业收入一直靠种植玉米和小麦等传统作物,2012年开始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广苹果种植,还在乡政府的帮扶下成立了白楼苹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苹果种植及苹果树苗培育为主产业,采取团购销售与常规销售为主,果超对接、果企对接、果消对接的模式,立足于开发多元化的苹果产品。白楼苹果目前年销量达250吨,未来着力于建成集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咨询服务和农村电商等于一体的新兴苹果专业合作社。     据介绍,张楼村种植的樱桃也是兴隆乡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目前该村樱桃种植面积约300亩。下一步,该村在樱桃种植的基础上将着力打造集“自然—生产—休闲”和建设“可览、可游、可居”的景观综合体,带动村民致富,全力打造兴隆乡乡村振兴新名片,同时带动周边农民形成当地主导产业。     近年来,祥符区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见实效、求突破。     今年,祥符区将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依托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农业企业带动农民发展产业,提升群众的收入和幸福感,助力全区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乡村治理环境美 村民吃上“生态饭”

         2月3日,西平县出山镇牛昌村,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和鲜红的春联格外惹眼,十余名孩童在健身器材旁嬉戏玩耍,一片红火热闹的景象映入眼帘。     牛昌村文化广场上少说停了二三十辆小轿车,不少刚从棠溪源游览出来的游客赶来这里休息吃饭。上午11时,村民李爱军的农家乐已经开始忙碌。今年52岁的李爱军一直在广东等地闯荡,眼看着家乡越来越美,2021年,李爱军和家人一合计:“在家挣钱也不比外面少,正好可以用老宅开个农家乐。”     “老李,今天来这儿吃饭的客人多不多?”钻进热气腾腾的厨房,牛昌村党支部书记王强翻看着筐子里的蔬菜问道。     “今天中午房间满了,预计明后两天又是高峰。”李爱军仔细清洗着刚剁好的鸡块说。     “一定要注意菜品质量,要有咱们村的特色,还得保证新鲜,这样咱们的回头客才会多。”王强叮嘱道。     “放心,咱们的原材料很新鲜,鸡是整天都在山上跑的,每天早上剁一二十只,鲈鱼都是咱们村养的,蔬菜每天早上摘,馍是咱们种的小麦做的,保证新鲜!”李爱军笑呵呵地说。     前来给李爱军送货的村民刘学成回忆,当年村里公布要拆除各类违章建筑、清理大大小小没有污水处理设备的养殖场。“听到要关闭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养殖场的消息,俺愣住了,虽然规模不大,但一年也能挣几个钱,这把养殖场清退了,家里五口人吃饭该咋办?”     村里组织了专家论证,经多方调研,统一规划发展高效农业。刘学成在村委的帮助下,“摇身一变”成了鲈鱼公司的技术员,每个月固定工资4500元,还有各类补贴。“家里还种的有小麦,妻子在镇里的白芦笋基地打工,一年下来落手里将近10万元,比原来还多。”刘学成掰着指头说。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打造集水产养殖、水产苗种繁育与销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鲈鱼孵化基地,让更多的村民吃上‘生态饭’。”王强说。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蔬菜基地采收忙 稳产保供不断档

         2月2日,记者走进滑县多鲜村蔬菜种植基地看到,大棚内茄子、辣椒长势良好,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搬运,大家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连日来,滑县10多个蔬菜种植基地组织工人加紧采收,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不脱销,让群众吃上“放心菜”“新鲜菜”。     滑县多鲜村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耿洋说:“我们这个蔬菜种植基地从大年初二就开始,安排了20多名员工进行采摘,每天采摘量在两万多斤。”滑县多鲜村蔬菜种植基地建成温室大棚34座,配套了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全年种植各类果蔬10余种,保障市场供应,让百姓餐桌更丰富。     耿洋说:“现在我们基地有大棚30多座,年产量在200多万公斤。目前,我们种植的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基本上能满足周边的需求。”     为保障百姓“菜篮子”,滑县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在全力抓好生产供应的同时,开始蔬菜春耕备播及田间管理,以有力举措,夯实蔬菜丰产基础。     滑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高军说:“目前,滑县在田蔬菜面积7万多亩,月供应蔬菜总量12万多吨。随着气温的回升、天气好转,要及时加强水肥管理、病虫害预防,确保蔬菜正常生长,保障当前蔬菜稳定供应。”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叶县 民间艺术表演 演绎幸福生活

        “咚咚锵,咚咚锵……”1月31日上午,叶县辛店镇南王庄村鼓镲铜锣声响彻云霄,14支民间艺术代表队在该村莲花庵广场依次表演抬花轿、扭秧歌、舞狮子、跳广场舞、旗袍秀等。     广场上围满了看表演的村民,不少人用相机、手机拍照,更有多个网红在现场直播。     “没想到,咱这原来偏僻穷村现在也能举办这活动!”表演间隙,穿着表演服的村民季发青感慨地说。     50多岁的季发青是脱贫户,如今在村里的粉条厂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当天,南王庄村举办了一场以“古韵莲花庵·酸辣醉中原”为主题的民间艺术活动,表演场所就在村内莲花庵广场上。     南王庄村处于美丽的望夫石山下,有1100多口人,是辛店镇最为偏僻的山区村之一,土地贫瘠收成差,一度属于深度贫困村,不少村民靠外出务工增收。2015年前,该村没有一条通往村内的道路,轿车无法进村。     2015年,在外创业有成的翟国松回村当上了“掌门人”,市、县派来了得力的工作队,精准扶贫多重政策相继覆盖到该村:村内修了道路、广场,从辛店镇区新修一条公路直抵南王庄村;投资11亿余元的一号公路穿村而过……村民种果树绿化荒山,改种获得地理标志的张武岗红薯、花生等,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光伏发电项目、养猪综合体项目、红薯加工项目相继落户,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随着红薯变成淀粉、粉条、酸辣粉,村民的红薯价格由以前的每斤4毛钱涨到了去年的每斤6毛钱。今年春节前后,该村生产的10万多斤鹰城明灯山粉条销售一空。如今,村里的一座规模养羊场正在建设。     自去年开始,该村又乘上了叶县发展文旅产业的快车,恢复了莲花庵楚长城驿站,办起了民宿,古驿站、古树、水车、莲花、孟姜女传说……美丽且有着美妙传说的南王庄村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外边人。夏秋时节,每天来此游玩的人达一两千,黄金周假期更是突破万人。     翟国松自豪地说,村内新房子多了,四五十岁的光棍汉娶上媳妇的多了,288户家庭中有近200户买了轿车……“家家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说。     目前,该村莲花庵民宿即将投用,鹰城南王庄和尧松七品芝麻官酸辣粉开始走俏市场。     为进一步提高南王庄村的知名度,该村特主办了这场民间艺术表演赛。     据悉,这场活动共花费4万多元。“值得,宣传了俺村,提高了知名度、产品品牌。”翟国松说。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新县卡房乡 苗木花卉基地拓宽致富路

         春日回暖,万物复苏。位于新县卡房乡的青山里苗木花卉产业基地,随处可见忙碌的苗农在田间地头撒种、移栽、装车运苗……暖阳照在满是汗水的脸上,折射出满满的幸福。     “今年基地可比往年要忙得多,从元旦到现在,一直在上货,繁忙的时候几辆车同时进行装车。”2月3日,在该基地工作了三年多的苗木工人王慧笑着说道,“忙起来才有收获,今年一定是个红火年!”     卡房乡山丰林茂、古木参天,林业资源丰富,在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21年,外出成功人士胡飞通过“999”回归工程返乡创业,两年间,先后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青山里苗木花卉产业基地,立志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基地已种植苗木150亩,繁育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大叶黄杨等一系列高品质绿化树种400余万株!”青山里苗木花卉产业基地负责人胡飞介绍道,“春节以来,青山里苗木花卉产业基地累计销售各类不同规格苗木近50万株,销售额达25.3万元,苗木销往湖北武汉、孝感等地,可紧俏呐!”     在基地发展壮大过程中,卡房乡依托经济合作总社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嵌入产业链条,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并吸纳脱贫户等重点群体务工600余人次,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在苗木产出与销售上,基地鼓励引导群众领种小苗进行培育,统一回购,线上线下销售,带动周边百余户群众发展苗木种植,有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长葛市 后河镇寻方子探路子 为产业兴旺加速度

        2月2日,在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乐福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园,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忙着清扫果园、修剪枝叶……一派忙碌景象。“去年,我们合作社的蟠桃和油桃都卖到了许昌胖东来超市,今年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得把果树管理好,争取卖上好价钱。”合作社成员高彩玲充满信心地说。     2022年以来,后河镇聚焦“产业兴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依托资源禀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该镇按照由点到面、重点突破的思路,要求每名班子成员分包两个村参与产业发展,及时跟踪指导;组织镇村干部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学习5次,举办“后河讲堂”6期,邀请党支部书记上台分享产业发展经验和下步谋划,为全镇“产业兴旺星”创建“寻方子、探路子”。     为筑牢产业兴旺“红色堡垒”,该镇坚持用好党建五级网格,组建2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动员500余名党员“进入网格”,实现党群连心零距离,为产业发展凝聚合力。突出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29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两个村级示范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     围绕生态产业,持续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打造了闫楼“古雪仙桃”、三角王“黑小麦”等产业兴旺“后河名片”,带动全镇农产品经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同时,依托陉山资源,修建骑行赛道,打造农业采摘园,发展特色民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利用闲置资源,鼓励后河社区吸引群众以土地、资金入股的形式,开发打造集体租赁业,让昔日“沉睡资产”变成“增收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更多详情]
  • 08 2023-02

    鲁山县 养蚕业蓬勃发展产业链不断延长

         2月3日,从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传来好消息:县养蚕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产业链不断延长,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获得2022年全省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鲁山县是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有柞坡资源137万亩,宜蚕柞坡70.1万亩。该县出台系列措施扶持养蚕业发展,不仅为蚕农发放良种补贴,还为其购买蚕业保险;对“蚕业生产先进单位”“蚕业生产先进村”“蚕业生产示范户”“蚕业生产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进行奖励,有效调动山区居民发展养蚕业的积极性。     “县里不仅养春蚕,还引进了秋季柞蚕养殖模式,平均每年繁育柞蚕种卵1200余公斤,除下汤的蚕场外,我们还在四棵树乡张沟村建成一处高效柞蚕养殖基地。”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贺介绍道。     目前,鲁山县共有12个乡镇22个行政村从事柞蚕和桑蚕养殖,养蚕业成为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该县持续采取“抓科技、建基地、兴龙头、促服务”的举措,打造多个生态蚕业示范乡(镇),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培育蛹虫草、蛹油及食品保健系列新产品,培育茧丝绸龙头企业及“仙女织”丝绸家纺知名品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