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1 2022-12

    让蔬菜无土栽培“落地生根”

     12月16日,记者在禹州市方岗镇方北村无土栽培温室里看到,一个个方形塑料托盘里,纤细的豌豆芽儿青翠碧绿,粗壮的花生芽儿一个个头顶着蘑菇形帽子。该村党支部书记方永生和驻村第一书记王钰柯正仔细地把经过浸泡的花生种子一颗一格地放进无土托盘里。     “这是我们试验的第三批无土种植芽苗,花生一盘100颗,正常生长期为8天,花生芽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富含蛋白质和钾、钙、铁等微量元素,市场非常热销。”方永生介绍说。     2020年12月,方永生当选方北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寻找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路子。特别是今年“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始后,如何选准主导产业成了党员干部的最大难题。     方永生前些年外出经商时,曾在云南一家火锅店吃到过一种口感非常好的豌豆苗,一打听才知道是无土栽培的,从此留下了记忆。     今年9月,方永生和王钰柯经过多方调查论证,并通过到山东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学习考察,决定抓住现在居民追求原生态、无公害绿色健康就餐方式的有利时机,引进无土培植芽苗技术。     没有资金,方永生和王钰柯带头出资,并带动村干部集资3万多元,购买C形富氢氧杀菌消毒发生器、孵化箱、托盘、架子、工作台等相关设备,还与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签订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合作协议,开始进行无土蔬菜栽培试验。     花生、豌豆、蒜苗、绿豆、黄豆、萝卜等20多个不同品种芽苗的培育,需要的温度、湿度、密度、时间等技术要求各自不同,仅光照就要分强光、弱光和避光三种。在第一次试种时,由于使用的是普通种子,花生芽出苗率还不到30%。     经过多次的失败和总结摸索,他们终于掌握了各种蔬菜无土栽培的技术,种植的麻豌豆、青豌豆、花生芽几个品种虽然由于冬季室内温度较低等原因比理论生长期延长了3天,但都取得了成功。“花生芽的生长温度是22℃到25℃,豌豆芽儿需要18℃至22℃,香椿苗需要25℃到28℃;培植黄金芽菜全程不能见阳光,连喷水也只能拿个小手电筒!”说起无土芽菜的栽培,方永生总结得头头是道。     试验成功后,方永生组织党员群众和方飞扬、方晗颖、方静柯等十几名返乡大学生实地参观,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同时,村党支部将实行“分散种植、集体收购、统一销售”模式,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提供种子、销售服务,并与郑州一家公司洽谈,拟签订长年购销合同,让全村群众积极参与。     “下一步,我们要把芽菜无土种植推广到各家各户,还要建起新型种植大棚,把无土种植做成方北村的主导产业,让乡亲们共同致富。”方永生充满信心地说。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大田托管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12月16日,淮滨县王店乡宋营村的4000亩连片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     “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我把300亩土地进行了托管,这既减少了种地所需的人力和时间,也通过对边角土地的修整,增加了土地面积,同时减少了土地分散管理的麻烦,每亩土地可以多增收100多元。”当起职业农民的宋营村种粮大户说,“你看这眼前的景象,真美,一眼望不到田边,小麦的出苗率也高。”     宋营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积极探索大田托管模式,把“产业兴旺星”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宋营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整村推进大田托管,全村共流转土地4000亩,托管主体单位根据农作物种植和管理的自然规律,对大田托管按季节和作物推出了春夏秋冬、种管收储四个服务包,提供从粮种、耕种、旋地、施肥、管理到收获“一条龙”作业服务,农民“看单点菜”,喜当甩手掌柜。     据了解,王店乡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领推动作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作用,结合各村实际,制订大田托管工作方案,成立17家村级平台公司,实行“村支部+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党员+农户”的“五位一体”模式。     开展“五星”支部创建以来,王店乡宋营村成立支部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两委”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立“产业兴旺星”创建工作专班,找准“一村一品”的切入点,以产业兴旺带动“五星”支部创建整体水平提升。     通过分派“两委”干部在平台公司任职、分包,村监委会对“两委”干部和平台公司负责人月度、季度考核,召开季度、年度总结计划会议,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各种难题,推动“产业兴旺星”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实行大田托管后,每亩地农民年纯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不仅解放了当地的劳动力,还使村集体经济一年就增收了12万元。王店乡全乡参与托管的土地面积为1.3万亩,全程托管面积达5000余亩,半托管8000亩。”王店乡党委书记张开军说道。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推进大田托管模式,实现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居民富裕的美丽宋营,以‘产业兴旺星’助推‘五星’支部创建,以优异成绩走好乡村振兴道路。”张开军表示。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滑县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

     12月3日,滑县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绿油油的麦苗正茁壮成长,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作为产粮大县,近年来,滑县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高标准农田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滑县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里?它与普通的农田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农田质量高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这是群众对滑县高标准农田的普遍认识。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慧涛介绍:“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土资源利用率较高,抗风险能力大,可以说旱涝保收。”     放眼望去,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机井、水泵、智能水电双计量设备、井堡、地埋输水管道等农田内水利设施齐全,沟渠清淤全部到位,农用路及机耕路全部硬化,通行和灌溉更加便捷。     “现在电力设施完善,浇地的时候一刷卡,就出水了,特别方便。今年国家又新打了三眼深机井、配套了1000多米的地埋管道和地埋线,以后我们种田越来越省心了。”滑县棉粮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保托说。     近年来,滑县按照“全县一盘棋、措施一体化、宜大不宜小”的原则,打破乡镇界限,综合统筹田间道路、水利灌排、林网防护、电力配套等工程项目,“田、路、井、渠、电、林”等基础设施全部达到高标准,农业生产已经由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由增产向提质方向转变。     粮食产量高     这些年,滑县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让小铺乡种粮大户王付强得到不少实惠。     “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管理,种地越来越轻松,收入也越来越高,今年比往年每亩增加二三百元的收入。”王付强说。     据滑县农业农村部门测算,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区全年粮食产量亩增100公斤以上,其中夏粮、秋粮增产幅度均在50公斤以上。     “机械作业大块地比小块地效率高得多,播种、收割速度都比较快,还省油、省人工,年效益比以前小块地高2万元左右。”说起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好处,滑县棉粮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手伦绍彬深有感触。     除此之外,滑县还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总投资16.7亿元,倾力打造了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22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8.5万亩,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的90%以上。同时,该县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农田水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惠农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建设标准。     水土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和滑县对高标准农田的持续投入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坚强保障,种粮成本有效降低,种粮效益节节提升,让全县农民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科技水平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科技”是支撑。     “我们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科技、高水平农业机械化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相结合,使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郑慧涛说。     农业生产“刷卡出水”,虫情监测“尽收眼底”,农田管理实现远程手机控制,“智慧农田”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正大集团在滑县项目区内流转土地建成了千亩无人农场,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实现了机械设备全自动、生产过程全监控、智能作业全无人。     在科技队伍建设上,该县成立了专家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千村”等技术服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提升了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     王付强的土地在蓄滞洪区,去年12月中旬才将小麦种完,当时他一度认为自己的小麦产量不会高了。“因为小麦播种晚,我预估自己这次种的小麦亩产也就五六百斤吧,谁知道一测量达到1200斤,这多亏了咱农技专家的指导啊。”王付强说。     去年,农技人员全程为王付强的小麦田间管理提供科技服务,从散墒抢种保面积,到春季因苗分类施策、促弱转壮,再到中后期的“一喷三防”,他们像照看自家孩子一样看护麦田,各项技术措施环环相扣,打响了一场晚播小麦丰收保卫战。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有个致富小目标

        “一只、两只、三只……”数到第二十三只羊的时候,息县东岳镇乌庙村村民高保忠停了下来,“数量正确,开始喂羊。”     12月11日中午,他按照每天固定的喂羊时间,把花生秆撒在羊圈内。大羊小羊围成一团,开始吃了起来。     三年前,羊还只有五只,他看一眼就知道数量,如今得用手指着数一下。     “我就想喂好这些羊,先争取喂到五六十只。”高保忠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挣点钱,也算是给国家减少负担了。”     父母早亡,自己又身患残疾,15岁就独自当家……今年50岁的高保忠,回想起年少时的经历,最大的感触就是“穷”和“苦”。     那段穷苦的日子并没有击垮高保忠,他一直努力使生活过得更好。2017年,他还花了十多万元盖了栋两层小楼。在解决吃穿住的问题后,他决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小时候总感觉自己没用,觉得给国家拖了后腿。”高保忠说,“我现在就是下定决心要继续奋斗,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019年,他拿出近两万元准备养殖波尔山羊。把买来的五只羊拉回家的路上,他就开始谋划着盖羊圈、收草料。     高保忠说:“我从小喂过羊,算是一个羊倌;我对养好羊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养羊确实也不容易。”     羊越长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高保忠觉得自己的小目标很快就能实现。他说:“等发展到五六十只,每年过年杀个羊,给村里的五保户都送两斤羊肉吃吃。”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莓”好生活种出来

      12月16日,信阳市平桥区甘岸街道二郎村,繁高农业种植合作社草莓园里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草莓生长茁壮,大小不一的果实从叶子中间探出了头,有的刚刚褪去花瓣,有的已经开始泛红。     草莓园的主人名叫李玉生,是个“85后”。2018年,李玉生开始种植草莓,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     李玉生18岁就外出务工,磨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2017年,他返乡探亲时,发现种植草莓效益比较好,而此时他也正有回家发展的想法。考察调研后,他投入20余万元,租地15亩,修建了12个大棚。     2018年9月,李玉生开始种植草莓。“当时,苗子运来了,可连续几天都是高温天气,不能进行移栽。”李玉生说,“最后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栽下了,再通过晚上浇水降温。”在他的呵护下,上万株苗子,成活了约四分之三。第二年,李玉生种出的草莓个大味甜,深受消费者喜爱,销售收入十余万元。     每年八九月,是草莓园里最忙的时节,因为又要移栽苗子了。李玉生一家人忙不过来,便会邀请周边的村民来做工。安奶奶是二郎村村民,自从李玉生建起草莓园,她就一直在这里打零工。“我们年岁大了,在玉生这里打打零工,还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安奶奶说。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马强 用科技帮农民增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作为农业工作者,我将带领团队凝聚团结奋斗之力,用农业科技为农民增收。”11月24日,扶沟县豫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强告诉记者。     今年8月,豫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周口市蔬菜产业研究院获批。马强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未来3~5年,组建起组织结构合理的科研、生产、推广团队;集成优化制种技术,建设种子生产基地8000亩,其中能抵御常见气象灾害的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300亩;年培育优质种苗3000万株。     为加快“中原菜都”建设步伐,扶沟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万亩以上,新增种苗需求2000万株以上。今冬明春,马强所带领的团队将加大优质种苗的培育,新增智能化育苗温室3000平方米、日光温室育苗2000平方米,新购置种植播种机4台,新培训育苗管理人员10名,力争培育出6000万株优质种苗,满足当地菜农的种苗需求。     当前,马强和他的团队正在不辞辛苦地为当地菜农开展技术培训,他表示要为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贡献一份农科力量。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乡村路上绿衣使者

        12月15日清晨,天微亮,一辆绿色的邮政三轮车出现在杞县乡村的街道上。这是杞县邮政分公司县城揽投部的李志远在为村里的留守老人送报、送信。     为了使这些老人能够及时看到报刊、收到信件,李志远把他们订阅的报刊名称熟记于心。有的老人眼睛不好,李志远就帮他们阅读报刊、信件,有时还替他们写信;有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李志远就帮他们交电话费、取退休金、买生活用品等。老人们提起李志远,都是赞不绝口,说他是贴心人。     李志远自2014年起在杞县邮政分公司工作,这八年来,他尽职尽责、用心服务、精研技能、提高效率,在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投递出去的邮件多达48万件,投递路程超过17.52万公里,从未发生用户投诉和安全事故。     有一次,李志远在投递报纸时,发现一个订户已经连续三天没有从订报箱取报纸。李志远心想,是不是老人有啥事不方便取,于是他就把报纸送到用户家中。原来,这位老人由于生病导致行动不便,所以几天没有下楼取报纸。此后,李志远就把每一期报纸都送到老人家中。     在今年大学录取通知书投递期间,有一件录取通知书按邮寄地址投递找不到收件人。但李志远并没有放弃,他通过114电话查询、查找居委会户籍登记,终于找到了收件人正确的邮寄地址。原来,是寄件人在填写邮寄地址时出现了笔误。在他的努力下,录取通知书及时送到了学子手中。     “列表收件要对应,落件损件要标清。上报之后再分类,张冠李戴是忌讳……”对于投递工作,李志远自有一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志远经常利用工余时间钻研业务,积极向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在工作中处处留心积累经验。     正是出于对投递工作的热爱,李志远用踏踏实实的工作践行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落实“新十条” 发展经济稳民生

    “落实‘新十条’后,镇区的核桃市场外来商户不断增加,这几天核桃干果交易量每天都在50吨以上,基本恢复到以往的交易水平了。”12月15日,卢氏县五里川镇文义核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文义高兴地说。     五里川镇现有核桃、连翘等土特产经营商户30多家,年收购、加工本县及其他地区核桃、香菇、木耳、连翘等土特产品1万多吨,年交易额上亿元,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核桃干果、核桃仁产品购销集散地,为全县双百万亩优质核桃、连翘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国家疫情防控措施“新十条”发布后,卢氏县优化疫情防控要素保障,疫情防控指挥部“变身”复工复产指挥部,取消高速路口、居民小区疫情防控值班值守卡点,停止扫码登记信息,全面放开商超、市场、摊位经营,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发展经济稳民生上来。     卢氏县抢抓冬闲有利时机,及早安排菌、烟、果、药、菜五大支柱产业的冬季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工信科技局、各培训定点机构制定中短期培训计划,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土专家”“田秀才”作用,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基地进行理论、实践授课,现场指导果树修剪、香菇标准化种植、烟田除草深耕、连翘放盘等。加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力度,现已培训实用技术人才1000余人,计划春节前再培训1300人。     在卢氏县林海兴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明镇涧北菌棒厂生产车间,30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赶制菌棒,为朱阳关王店、河南村、鹳河,杜关民湾、横涧大家等34个食用菌基地源源不断运送菌棒,向韩国口岸发送出口成品菌棒。“现在我们每天多生产2万棒,计划明年成品菌棒生产规模5000万棒,其中出口1000万棒,示范带动全县种植袋料香菇3.6亿袋。”该公司生产经理左丛丛说。     在栾卢高速六标卢氏段施工现场,戴着口罩的工人师傅们正在安装护栏、修建隔离带,人歇机不停,呈现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为栾卢高速如期通车加班加点。像这个建设工地一样,卢氏县的河道清淤、坡耕地改造等一批水利、民生工程正在加紧收工,为夺取全年红加油鼓劲、奋勇争先。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订单送田间 菜农乐心间

        仲冬时节,洛宁县小界乡祝家园村菜园,一排排萝卜、白菜鲜嫩发亮,长势喜人。本是购销两旺的好时节,可菜农卫川亮却犯了难,集中上市叠加疫情影响,价格“跳水”也罢,订单还“稀缺”。     “如果不能及时拿到订单,一旦冻烂在地里,不仅损失巨大,还将严重挫伤菜农复工复产的信心。”12月8日,是洛阳市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的第二天,复工复产刚按下“加速键”,洛宁县公益联合会便联合洛阳市至善公益服务中心,马不停蹄赶到祝家园,给菜农送订单、送温暖、添信心。     看着1万斤水灵的萝卜、白菜装车,卫川亮满眼欣喜:“今年这白菜,个头大、颜色正、鲜嫩脆爽,收购价比市场批发价还高些,谢谢这些好心人!”     “农户是复工复产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收购滞销蔬菜,就是要向菜农传递复工复产的信心。”洛阳市至善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小界乡党委书记巩万生说,小界乡位于豫西丘陵山区,昼夜温差大,蔬菜、苹果、金珠沙梨品质好,往年这个时候早已脱销,但今年特殊情况让群众寝食难安,“全乡仍有萝卜、白菜、辣椒、沙梨、核桃等时令蔬果76万斤,希望爱心企业和人士能伸出援手。”

    [更多详情]
  • 21 2022-12

    晚秋黄梨喜迎丰收

        12月15日,记者在淮滨县赵集镇廖庄村晚秋黄梨基地看到,茂密的梨树成排成行,挂满枝头的梨子个个饱满圆润,在绿叶、蓝天、冬日的映衬下,金灿灿的,煞是喜人。     该基地负责人马东群告诉记者,晚秋黄梨核小汁多,具有个头大、产量高、营养高、肉质脆嫩、清甜可口、易储存等优势,素有“梨中之王”的美称。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多种维生素等,具有养阴清热的功效,目前市场前景广阔,而且抗旱、耐瘠薄,对生长环境不挑剔。所以他选择了种植晚秋黄梨,目前基地占地6亩,梨树1000余棵。     据了解,为提高晚秋黄梨品质,马东群经过多年的土壤调理科学种植,果品质量明显优化,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富硒、绿色、无公害的标准,产量、质量和效益十分可观。     “我手上这个有3斤多重,像这样品相好的6块一斤,一般的一斤5元左右,这个梨生长周期长,个儿大、味儿甜,欢迎大家来梨园采摘。”马东群说。     “好吃的梨子会说话”,凭借“吃货”的口口相传,马东群的晚秋黄梨在周边小有名气。今年,晚秋黄梨成熟时,周边群众纷纷来到梨园争相购买。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