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0 2022-12

    干群齐心协力 乡村颜值提升

    12月6日,清脆的喇叭声在西平县嫘祖镇兰衣赵村回荡,“俺每天早上都会骑着车在村里逛一圈,只要喇叭一响村民们就会提着垃圾主动地倒入车上。”52岁的李国华是村里的垃圾车专职司机,每天清晨,他会开着垃圾清运车穿梭在兰衣赵村各个大街小巷。     “这里以前是一个旱厕,脏乱不说,一到夏天还有难闻的气味和成群的苍蝇。”兰衣赵村党支部书记陈晓登指着村委旁边的一处微景观说,类似的花园式微景观在村里有几十处,全村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兰衣赵村彻底变了模样。     环境卫生改善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兴起,家乡的蝶变让常年在外开饭店的陈伟决定回老家开办农家乐。“以前村里的垃圾丢地上,现在村里道路两边有摆放整齐的垃圾桶,大家都很自觉,不再乱丢垃圾了。”陈伟说。     近年来,西平县在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持续聚焦精神文明建设,以开展“移风易俗”系列活动为抓手,不断推动创建效果“再升级”,让人民群众有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该县干群齐心协力改善乡村“颜值”,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将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活动,以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为目标,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让文明新风吹到群众的心坎上。”西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红旗渠精神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先后到红旗渠、殷墟遗址等地调研。并特别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巍巍太行山,悠悠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解决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的困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苦战10年,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修红旗渠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征程上,我们要赓续红旗渠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解锁“人间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条分缕析“红旗渠三问”,汲取踔厉奋发的力量,续写发展新奇迹。     解锁“清水到处流”的为民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工程浩大、地势险要,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     翻开《林县志》,能看到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惜水如命,饱受缺水之困,盼水之苦的历史。《林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之514个春秋里,林县十年九旱,干旱300多年,大旱100多年。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307个行政村人畜饮水困难。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从元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林县人民自发修建过18条引水渠,但这些都无法彻底解决水资源奇缺的问题。     为了实现林县人民“清水到处流”的梦想,为了彻底改变全县受制于水的现状,1954年8月以杨贵为县委书记的林县县委决定“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彻底解决水的问题,要向太行山宣战。在经过详细考察、认真论证、科学测量后,林县县委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实施“引漳入林”工程。在1966年4月2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中说:“林县县委知道,引漳入林,这是林县人民的迫切要求;实地勘察表明,虽然工程十分艰巨,但是完全可能做到。林县县委懂得,举办大多数群众迫切要求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这就是林县县委一心为民修建红旗渠的初心所在。     从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林县县委始终坚守“干部的工作量要比群众大,但口粮标准要比群众低”的标准,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干事情、做决策。林县英雄儿女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修建了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解决了当时55万人吃水和54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解锁“誓把河山重安排”的为民决心     “引漳入林”(后改为红旗渠)项目上马的时候,当时我国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不少地方还饿死人,山区林县凭什么就敢上马修建红旗渠?     “引漳入林”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面临的现实困难也显而易见。从大环境看,1960年正是国际形势严峻、国民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此时“引漳入林”根本不可能得到来自上级的实质性支持。从林县当时自身的条件来看,林县财政还不到300万元,而工程总投资预算高达7000万元。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不仅面临着资金缺口大、物资、粮食紧张和施工条件险恶等重重困难,还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当时林县班子担心错过山西方面同意引水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就永远无法改变林县人民缺水之苦。他们提出:“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林县不罢休”的宣言,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方针,想要“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出路只能是艰苦奋斗,展示了林县县委的责任担当。     在1957年12月13日~31日,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杨贵作题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报告。这次会议提出“苦战5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口号,体现了全县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宁愿跟着县委苦干,也不愿意再受老天爷的摆布苦熬,积极投身到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征程。     林县人不仅响亮地提出了口号,而且迅速地开始行动,先后修建了英雄渠、淇河渠、抗日渠、天桥渠等引水渠道,以及弓上、要街、南谷洞等中小型水库。正当红旗渠工程顺利进行时,却又面临着意想不到的严峻考验。1960年,我国“勒紧裤带”的岁月,一道道指令曾严令红旗渠“下马”。此时红旗渠修建正处在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哗啦啦的浊漳河水已经引到了林县地界,干部群众的热情正空前高涨。这时的红旗渠工程若全面停工将无法向林县人民群众交代,这可是林县人民的救命工程。     当时林县县委必须遵从中央指示,但他们决定依据自身实际,统筹兼顾、灵活运用。最后采取折中办法,二期工程暂停,绝大多数民工11月份返回生产队休整。只留下数百名热血青年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经过17个月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苦战,在1961年7月15日终于凿通了青年洞!在青年洞洞口的山崖上的“山碑”二字在向人们诉说着,红旗渠就是碑,是水利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丰碑。     解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为民真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林县人修渠引水,皆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和生产工具非常落后,生活条件艰难困苦,在修渠建设过程中共有81人林县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重伤256人。在面对要跨省调水、劈山造渠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人们能不计得失、不怕牺牲,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能够修成红旗渠?     历时10年的红旗渠工程,之所以能够形成30万林州人踏入莽莽太行山中,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引水之战,正是靠的林县各级党组织深入有效的宣传发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如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指出:“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去奋斗,去争取胜利。”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把体现党的领导相关要求具体细化为一项项的制度规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同”和“六定”。“五同”就是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难题。“六定”就是给干部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劳力、定工具、定工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干是最好领导方法。回顾修渠的历史,正是林县各级党组织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唤醒群众协作意识,真心诚意依靠人民群众、自力更生。没技术人员,靠土专家和群众的智慧,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没有炸药和先进的开山设备,靠一钎一锤采下石块,用两手和双肩搬运到工地;没有石灰,自己土法烧制;没有足够的粮食,伴以野菜树皮充饥。从1960年开工到1966年竣工,红旗渠工程总投资7154.7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多万元,占总投资的约14%,县、乡、村共筹资金约6129万元,占总投资的约86%,以“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超常毅力,硬是在山高谷深的太行山间,逢山钻洞,遇沟架桥,斩山劈岭,凿石导河,在多种帮助和支持中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了这一人间奇迹——红旗渠。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托举伟大梦想。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从伟大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真正让伟大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重要论述研究”(2022DWT028)阶段性成果)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建安区 帮助困难群众就近就业

    “以前打零工,一年到头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现在在文具厂上班,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12月10日,在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邹家村文具厂,该乡老信村脱贫监测户渠俊霞告诉记者,在文具厂干活儿,离家近,活儿也不累。     据了解,像邹家村文具厂这样的社区工厂,建安区有131家。     建安区注重培育发展乡村产业,探索实施了“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产业发展路径。在村内,鼓励适合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到农村建设社区工厂或车间,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在村外,大力建设现代农场,实施星级管理制度,加快培育壮大“三产融合”“三生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星级农场。     目前,建安区共建成产业扶贫基地20个、社区工厂(含手工业作坊)131家、现代农场982家,带动65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的就业能力,建安区还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和“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活动,依托区域内上市公司、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为困难群众提供用工岗位1000个,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众应就业尽就业。目前,建安区开展技能培训704人,持证578人。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邓州市刁河村 红薯产业带动就业

    在家门口上班,工资是一天80块钱,当天就结钱,自从今年红薯起挖我就在这里分拣红薯,称重装箱,如今已经挣了好几千元,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真是感谢蜂润万家农业产业园。”12月16日,邓州市龙堰乡刁河村脱贫户薛东娟乐呵呵地说。据了解,在刁河村像薛东娟一样,该村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五星”支部创建以来,龙堰乡积极引导各村把“产业兴旺星”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利用各村土地、在外乡贤等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蜂润万家农业产业园是该乡刁河村积极引导在外乡贤返乡创办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该企业在刁河村及周边村庄形成了一条红薯产业链,初步带动周边群众500余人家门口就业,带动周边红薯种植2000余亩,实现群众增收9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人才回流、增收致富,解决老百姓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该村还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向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把农业发展与加工流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年总额可达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泌阳县 引导群众从事食用菌产业

    12月12日,泌阳县杨家集镇郭庄村的大地菌业有限公司香菇基地大棚内,一排排食用菌棒错落有致,一朵朵香菇长得像小伞一样。工人们正忙碌地分拣菌棒、采收菌菇,肥硕的香菇装满箩筐,准备外销。     “通过多年的发展,2021年,郭庄村有300多户农户从事香菇种植,有香菇大棚700多座,实现经济效益2100多万元,大家依靠香菇种植走上了致富路。”郭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全磊介绍说。     据了解,从1992年泌阳确定把食用菌作为支柱产业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食用菌早已经是泌阳县的重要产业之一。2021年,泌阳县全年完成香菇种植3.3亿袋,香菇总产量达到48万吨,产值52亿元,完成全年香菇栽培任务;食用菌生产遍布全县,种植农户达5万多户,全县各类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发展到200多家。     泌阳县充分发挥食用菌生产投资小、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的优势,把食用菌特色产业作为全县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从政策、资金、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扶持,充分发挥基地带动作用,突出抓好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采取政策驱动、金融助推、企业帮扶、村集体经济带动、合作租赁经营等模式,引导广大群众从事食用菌生产种植。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光山县 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我们从盘活资产入手,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村级集体资产达3200万元,收入超过80万元,村里无钱办事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12月9日,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党总支书记江世学兴奋地说。     为了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光山县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强化财政资金扶持上采取整合项目、财政预算、贷款融资、招商引资等方式分级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所有下达到村使用的各类资金分红比例不低于8%统归村党组织调配管理使用,达到输血造血目的。近年来,县财政投入的340个村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累计已到账收益6810.8万元,其中今年已收到村集体经济收益429.8万元,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户3329户,兑现带贫资金362.74万元。     激活特色产业发展“一盘棋”。全县各村找准切入点,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种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     目前,光山县成立了358个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有76.93万农民变股民,3.1亿元经营性资产变为股金。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五星”闪耀乡村振兴路

    “俺们围绕土地做文章,通过土地股份合作模式,2022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预计2023年能达到40万元。”12月7日,临颍县巨陵镇英王村党支部书记王银河在介绍“四星”支部创建工作中说。     今年以来,临颍县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揽,坚持谋在先干在前,制定的《临颍县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规划》代表漯河市顺利通过省委组织部审核,印发了《临颍县农村“五星”支部创建要素》,细化为5个方面29项112个具体工作任务,同时探索出以“县委领导、专班分包、乡村争创、资源整合、金融支持、网格落实、共建共创、奖惩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八项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五星”支部创建和乡村振兴在临颍落实落地落细。     “我们坚持品牌导向,注重示范效应,对2022年创建‘五星’支部的4个村总体定位,着力打造‘红色南街村’‘产城新邢庄’‘创业樱桃郭’‘奋进小师村’品牌,努力打造全省知名、全市一流的‘五星’支部名片。”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临颍县委书记余伟说。     “五星”支部到底怎么创?临颍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军超如是说:“要大力实施‘头雁’培训计划,全方位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创建能力素质;积极探索推广以建设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为代表的‘集体经济产业园模式’;整合全县资源,打捆整合组织、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71个项目、近10亿元资金,重点使用、集中投放;实行‘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与政治激励、项目和资金激励、待遇激励‘三个挂钩’,用好激励奖励的‘指挥棒’。”     “五星”支部如何确保创建质量?该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将“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列入日常监督工作清单,成立监督检查组,紧盯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监督,为筑牢基层治理根基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     “五星”支部创得怎么样?今年以来,临颍县新建改建扩建村党群服务中心31个,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359个村(社区)高标准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占比94.7%,全市领先;340个村(社区)成功创建“三零村”;35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占比95.6%,经验做法全市推广。     “我们将聚焦全省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重点任务、目标要求,引领带动乡村争星夺标、晋位出彩,促进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余伟对创建工作信心满怀。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侯永生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12月8日,在温县永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侯永生正与社员们核算农户们的年终分红:“我们的‘保底+年终分红法’,改变了农户只收土地流转租金的局面,在亩均产量1000斤保底的基础上,增加农户年终分红,形成农户风险不担、利益共享机制。”     曾经是带着知识、技能、技术,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农人”,如今是倾心奉献、创新、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兴农人”。多年来,侯永生心无旁骛地发展事业、振兴乡村,贡献着“新农人”的力量,实现了“兴农人”的价值。     甘当“地保姆”,侯永生的“兴农路”,从给农民做“长工”开启。     “这几年,家里的农活都有‘地保姆’照应,俺可以专心在外打工,也算能拿‘双份’工资啦。”温泉街道西南王村村民申胜卫说。     申胜卫家的农田托管于侯永生负责的合作社。这个于2008年创办的合作社,是温县率先依托信息技术支持,通过互联网系统、无人机应用、土壤水肥传感等技术实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专业合作社。     “农户在掌握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既可购买播种、浇地、打药等单项农业服务,也可将种地所有环节全部托管,费用可付现,还可以用农作物抵资,签约合作时间、期限灵活,很受农民欢迎。”该合作社职工闫思佳说。     据悉,该合作社有农田3万亩、无人机50余架、农技服务人员23人,服务范围包括土地合作农药销售、技术咨询、植保托管、农资配送、病害统防统治等。仅2022年,就为1000余户群众提供农田托管服务。     “农民缺什么技术就教什么技术,要什么农资就送什么农资,需要什么机械就调什么机械,我们就在家给农民当‘长工’,让他们安心在外挣钱。”侯永生说。     培育“土专家”,侯永生的“兴农路”是带动周边群众丰产增收。     “合作社的农技专家团队隔三岔五就会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俺们这些种植户传授种植技巧,在俺村培养了不少‘土专家’和‘田秀才’呢!”温泉街道后东南王村村民樊红义说。     侯永生的心里,装着一个点土成金梦。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侯永生立足温县“怀药之乡”“小麦之都”等特色农业优势,通过“空中课堂”“田间教室”“驻点服务”等方式,一方面积极与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交流,不断提升合作社农技人员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种植户送去经济作物提质增益种植技术培训,助力群众科学规范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几年来,累计下乡义务讲课3000余场次,培训农民70000余人次。     同时,他聘请县农技部门5名退休专家在温泉街道张庄村农田试验并推广了花生黑地膜起垄技术,将花生亩产提高到1400斤;试验并推广了怀山药、怀地黄田间化学除草技术以及作物健康增产剂,使怀山药、怀地黄亩产增收300斤以上。     多年来,为提高农户与土地收益,他牺牲时间、分享资源、提升创意,积极邀请农户加入“四统一”模式:即统一到厂家购买农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统一订制个性化产品,提升农副产品价值;统一销售农副产品,消除农户后顾之忧;统一结算股权分红,确保农户利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侯永生说,“作为一名新农民、一名老党员,就要敢于创新、敢于奋斗,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土地增收、农民致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352万余亩小麦苗情好于常年

    笔者从洛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小麦越冬苗情调查结果显示,全市352.89万亩小麦出苗整齐,一、二类苗占比达78%,苗情整体好于常年,明显好于上年,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麦播期间,洛阳抢抓土壤墒情充足有利时机,应用小麦适期、适量、适墒、适深高质量播种关键技术,做到了种在适播期、播在足墒田。自麦播以来,洛阳天气晴好、气温适宜,有力促进了小麦盘根分蘖,实现壮苗越冬。当地农技专家也提醒,从调查情况看,洛阳麦田杂草偏多;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冬明春天气不确定性增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多发,防灾减灾责任重大。     洛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派出农技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因地制宜采取以适时冬灌、补施追肥、中耕镇压、化学除草等为主的冬季麦田管理措施,促弱苗,增分蘖,提抗性,确保壮苗越冬。同时,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加强寒潮冻害等的监测预警,科学主动应对,落实防范措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更多详情]
  • 20 2022-12

    客货邮融合铺就致富新通道

    记者在郏县客货邮一体化渣园乡服务中心看到,这里不仅有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服务细微的快递收发处,前来采购生活用品、办理快递收发业务的居民络绎不绝。     郏县客货邮一体化渣园乡服务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分为电商运营、直播带货、邮件自提、便民超市、电商仓储、农产品展示及旅客等候7个功能区,入驻了6家快递公司、5家直播带货团队和2家电商运营企业。打通了电商销售渠道后,渣园乡的农特产品日均外发800件以上。     “郏县客货邮一体化渣园乡服务中心的建立,帮助村民打通了电商销售渠道,让渣园乡的农特产品快捷地端上了城里人的餐桌,同时也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毛细血管更畅通了。”渣园乡党委副书记朱艳丹说。     为破解广大农村群众网购快递送件、取件难问题,郏县交通运输、邮政管理、商务、邮政快递等部门2020年起协同配合,通过“城乡客运+农村物流+邮政快递”方式,统筹解决农村群众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郏县已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11条,合作快递企业7家,每年可为客运企业增加收入20万元,并有效降低了邮政快递企业成本支出,实现了多方共赢。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