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23-09

    “1+N”帮扶固成果兴产业

        “我丈夫常年在外务工,我在本村苏美达帮扶车间工作,月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这日子呀也过得是越来越红火了。”9月15日,家住淮滨县固城乡老庄村的周倩告诉记者,有了“1+N”帮扶模式,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1+N”帮扶模式是什么?具体就是:解决一份就业、培养一个工人、稳定一份收入、富裕一个家庭、做强一片产业。今年以来,淮滨县多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多方联动、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就业帮扶工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的“双丰收”。     随着国机集团淮滨苏美达服装总厂落地,淮滨县组织乡村振兴、工信等部门,会同国机集团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苏美达服装总厂负责人积极对各乡镇进行摸排走访、调研座谈,综合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及劳动力等因素,选定在淮滨县台头乡试点建设乡村帮扶车间。通过广泛宣传、技能培训等方式,淮滨县台头乡乡村帮扶车间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带动就业增收。在乡村帮扶车间就业的27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5万~2万元。     “现阶段在苏美达服装总厂及5个乡村帮扶车间的带动下,淮滨县农民的就业积极性、参与度明显增强。按照苏美达加工产业产能设计,‘服装总厂+5个乡村帮扶车间’可提供就业岗位近1500个。目前,在服装企业就业的脱贫户319人,平均月收入3700元,班组长月工资最高可达7200元,大幅超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淮滨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胡书林表示。     据了解,自“1+N”帮扶模式全面推广以来,苏美达1个服装总厂、5个乡村帮扶车间已累计生产订单量500多万件,累计销售收入1.6亿元,有效带动全县纺织服装产业整套供应链的合理布局和快速发展。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让村民家门口选岗就业

          “听说县里在我们村组织了招聘会,就想来了解一下有没有适合我的岗位。有几家企业我挺有意向的,随后想再去面试一下,希望找到合适的工作。”9月17日,安阳县韩陵镇东见山村村民黄玉在该县“百场招聘会下乡暨就业政策进万家”现场招聘会(以下简称“现场招聘会”)上说。     据安阳县人社局韩陵人社所所长张美廷介绍,为进一步保民生、稳就业、促发展,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实现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实现就地、就近就业,9月12日至17日,该县在韩陵镇西大佛村、东梁贡村、东见山村等8个村组织了现场招聘会。     招聘会现场熙熙攘攘,求职者络绎不绝,村民纷纷来到展台前查看用工企业的岗位信息,企业招聘人员详细介绍了岗位薪资、工作时间、员工福利等内容。“参会企业都是县域内重点企业,企业信誉好,职工待遇有保障,工作地点多在韩陵镇附近。我们把招聘会设在村内,将岗位送到群众家中,满足了群众就业‘离家近’的需求。”张美廷说。     “下一步,安阳县将以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方式持续做好劳动力就业服务,多渠道深入挖掘优质岗位,搭建企业与求职者的交流平台,有序建立就业驿站,构建劳动力‘蓄水池’和‘资源库’,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安阳县人社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据统计,本次现场招聘会共有安阳比亚迪、安阳银辉餐饮、安东人才网、安阳天鸿职业学校等10余家企业参加,涉及汽车制造、媒体运营、食品制造、家政服务等行业,累计入场300余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69人。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电烤房“慧”烤烟

        “电烤房就是好,省钱省力又环保。通杆都是黄金叶,色黄味醇卖价高。”9月22日,郏县堂街镇朱洼村57岁的烟农刘国运提起电烤房烤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赞不绝口,“我今年种了40亩烟,烟叶长势好,烤得也好,关键是能卖个好价钱。”     记者在位于堂街镇关庄村的烟叶产业综合一站式服务中心看到,50座电烤房整齐排列,甚为壮观,烟农们有的把采收的中部烟分类上杆,送到电烤房烘烤,有的正忙着拆解烘烤好的烟叶,分拣后绑扎成捆。烟叶色泽金黄,醇厚的香味扑鼻而来。     烘烤师赵红卫一个人看管着其中的20座电烤房。他说,电烤房与煤烤房相比每炕烟可节约燃料成本1200元。     赵红卫介绍,过去用传统烤房烤烟,一炕烟需要三四千斤煤,光煤钱就得2000元出头,而且一个烘烤师只能管两个炕房,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得盯着添煤出渣,费时费劲、污染环境不说,控温控湿全凭经验,烘烤质量很难保障。现在连片建设了全电密集烤房,烘烤温度和湿度由电脑监测控制,烘烤师站在电脑屏幕前看一下曲线上的数据就了然于胸。他们两三个烘烤师就可以管理好这50座烤房,不仅省工省力省心,而且烤出的烟叶都是通杆黄。至于燃料费,每炕只需1500度电,电费也就800多元。“政府大力扶持,投巨资建成这群电烤房,烟农烤烟只需要付电费,真是实实在在的实惠。”赵红卫感慨道。     该镇士庄村村民姜及明前几年种了十几亩烟,每到烘烤季就得烟田烤房两头跑,忙得不可开交,自从这电烤房投入使用后,炕烟的活儿变得异常轻松,烤烟品质提高,成本降低不少,他一下子将种烟面积扩大到62亩。他高兴地逢人便说:“种烟不用操烤烟的心,每杆烟的烘烤成本才两块多钱,62亩烟烘烤费用比之前至少节省2万块钱,明年我打算再多种些烟。”     据郏县烟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雷晓介绍,该县争取烟草和电力部门的项目支持,同时加大财政投入,4年来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全县新建或改建4134座电烤房,进入“慧”烤烟时代,使烟叶真正成为该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烟叶早采快采 10月5日前采完

        白露过后,气温下降明显,烟叶烘烤时间明显拉长,一炕烟的烘烤时间基本在9天以上。     近期调查发现,豫中烟区大部分烟田剩余1~2炕次,豫西烟区有部分烟田剩余3~4炕次。而据长期天气预报,豫西烟区今年10月上中旬气温有可能降至3℃左右,个别烟区的最低气温甚至降至0℃以下。     从烘烤时间推算,目前大田剩余2炕次烟,基本可以在9月底前完成采收;目前大田剩余3~4炕次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抢采,10月5日前全面完成采收工作就不可能实现。     实际生产中,中部烟叶龄一般60~70天、上部烟叶龄一般70~80天达到成熟标准。从田间表现看,中部烟烟叶落黄明显、黄绿各半,主脉全白发亮、支脉2/3变白,叶面绒毛大部分脱落,茎叶角度明显加大,即为成熟;上部烟叶面发皱、黄色鲜明,主脉全白发亮、支脉变白,叶面绒毛大部分脱落,有黄色至黄白色成熟斑,即为成熟。提醒烟农,正确把握大田烟叶成熟标准,应采早采、应采快采,早一天烘烤,就多一分保障。     烟叶整体采收进度过半后,部分采收较快的烟农,会出现烤房闲置情况,因烟田肥力过大、烟叶长势过旺而采收过慢的烟农,则会因为烤房急缺而焦虑。倡议各村委、烟站积极组织协调利用好闲置烤房,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对于用工困难、有烟杆或烟夹需求的,能够伸出援手,互帮互助,共同走向致富的大道。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种绿肥 养烟田

          9月21日,社旗县苗店镇淅丹村烟农在收获后的烟地翻压、播种绿肥。为更好地改良土壤,改善烟叶质量,该县烟草分公司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宣传绿肥掩青的意义,加大补贴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调配人员强化技术跟踪,确保适时落到实处。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金银花香 采售繁忙

        “这一片地一共30亩,往南去还有50亩地全部种金银花,平均亩产200斤左右,一天最多能摘七八百斤。金银花种植和管护难度小,市场需求量大,效益高。”9月13日,尉氏县十八里镇佛尚村金银花种植户张五边采摘金银花边笑着说。据张五介绍,金银花的花期长达5个月,可以连续采收。     采收时,张五会提前联系村内妇女到地里采摘,并按照称重数量结算当天的工资。“我在家也没事,摘金银花的活也不算重,没事就来帮帮忙。别看我年纪大,一天我能摘个20来斤呢。”张大娘坐在路边树荫下边挑出金银花里的叶子边说。盛花期,当地有超过70名妇女同时在地里采摘金银花,人均日工资收益在200元左右。     在销售方面,张五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信息,并与山东、安徽等地药材商联系,提前签订销售订单,采摘后的金银花经车间烘干机烘干后,由买家上门回收。看到金银花的良好前景,附近乡镇的许多农民专门来找张五实地学习种植技术,对此,张五都热情接待,他认为自己种得好不算好,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种好金银花才是真的好。     近年来,十八里镇大力支持合作社、种植大户引进特色农产品,进行规模种植,打造特色品牌,以产业带动就业,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就业增收。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地头直播芝麻俏销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无污染、无农药、纯天然的项城白芝麻。白芝麻色纯皮薄,口感香醇,出油率高……”9月20日,在项城市贾岭镇夏芝麻培育基地,来自项城中专2022秋季电商班的学生们正热火朝天地对当地的农特产品进行直播,帮助村民解决好货难销的问题。开播仅两个小时,直播间在线人数迅速达到两万人。     为给当地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根据地域种养特色,项城中专组建由26名学生组成的6个直播团队,开展“直播助农金扁担,担起更多致富梦”电商助农活动。     线上直播,为当地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贾岭镇李庄农民李红玉说:“有直播团队助力,再不用愁销路了,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俺家不仅有白芝麻,还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哩。”     在直播活动中,各直播团队充分发挥商科专业优势,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群,运营O2O线上线下体验中心,通过直播平台展示白芝麻的特点、营养价值以及种植的技术知识,扩大白芝麻种植产业的宣传广度、提升产品销售热度、拓展助农增收宽度。自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助农直播带货以来,点赞量高达11.2万,累计成功交易400余单,实现1500斤的销量。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一村一品”促发展 争创“产业兴旺星”

        “为进一步提升产能,我们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将种植园、农户和村集体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展,辐射8个村近300农户,今年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30万元。”近日,临颍县台陈镇王曲集体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说。     王曲村红薯育苗“一村一品”产业,是临颍县推广集体经济增收的具体实践。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围绕和美乡村建设,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把集体经济发展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村集体以集约经营方式发展主导产业,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富民强集体。据统计,目前临颍县102个村依托集体合作社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500万元以上。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保护种质资源 助力推进种业振兴

        “科普展览、实地观摩、观看宣传片、沙盘讲解、学习宣传资料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无穷魅力。李晶晶博士的讲解让我们知道了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不竭之源,是共创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举办的“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现场,平原外国语学校高二8班的杨旭感慨地说。     9月21日,在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举办了以“种质资源多样性与人民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种质资源意识,助力推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平原外国语学校100多名学生及基地附近的农民现场学习了种质资源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有关科普知识,观看了优异种质资源科普图片展、植物新品种保护宣传片和实物展品。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现场调研并指导,详细了解该所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DUS测试等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活动现场,河南省农科院种质资源研究所李晶晶博士介绍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规定,农作物种子包括粮、棉、油、麻、桑、茶、糖、菜、烟、果、药、花卉、牧草、绿肥及其他种用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等繁殖材料。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则是芯片的芯片,没有种质资源,农业育种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种质资源又称品种资源、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作物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是维系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分别于1956年至1957年、1979年至1983年对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普查与收集,保护了一大批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等特色优异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规定,我国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2015年,国家发布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5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我们要与时间赛跑,抢在资源消失之前,抢救性保护地方特色资源,确保资源不丧失。”     据了解,为抢救性保护地方特色资源,确保资源不丧失,2020年7月,我省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3年间,共普查和征收集了我省128个普查县和38个调查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掌握了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等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颖种质资源数量大幅度增加。本次普查行动征收集的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7565份,包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和牧草绿肥等五大类,涉及57个科、177个属、291个种,共244种作物。     新发现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前景。与当前品种相比,在品质、抗病虫、抗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蕴含着巨大育种价值,将对未来品种改良及新品种选育发挥重要作用。     新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珍稀濒危资源。我省根据资源特性分类对珍稀濒危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对于有开发前景的资源鼓励所在地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开发利用,以用促保。     提升了地方品种文化品牌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我省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积极开展老品种的提纯和改良创新,创造了一批当地特色的“农业名片”,评选出30份“河南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成果”,其中濮阳莛子麦、龙水梯老黄玉米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据介绍,全球已建成1750余座各类种质库,收藏着740余万份种质资源。它们浓缩了这个星球上数百万种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遗传“密码”,为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备份,更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目前,美国、中国和印度拥有世界前三大作物遗传资源库。到2022年年底,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资源总量已突破54万份,仅次于美国的60万份。国家种质资源库是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的“大本营”,数十亿颗珍贵的种质样本在零下18℃可以保存50年以上。     截至目前,我国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平台,建成长期库1个、复份库1个、中期库15个、种质圃55个,基本构建了以长期库为核心,复份库、中期库、种质圃等为依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种质资源库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将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表型组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技术,进行遗传特性和品质特点的鉴定评价,了解其优势和缺陷,为育种创新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杂交育种、基因改良、基因工程等途径对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发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将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优的新品种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河南省农科院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会勇博士说,“通过本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一大批野生资源和农家品种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保存总量大幅提升,资源结构得到优化。未来,这些种质资源将在科研育种、赋能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共创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现场,这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在场的研究人员给以详细解答。     链接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什么?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指具有某种特定遗传特性,且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农作物原始材料。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种植出不同种类、不同口感、不同环境的农作物。     ◎农作物种质资源有哪些?     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外地引进的品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等都属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范围。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价值有哪些?     农作物种质资源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是未来育种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更多详情]
  • 26 2023-09

    河南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

         架起四条“丝绸之路”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国际朋友圈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51个国家125个城市……河南参与共建“一带一路”10年,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解读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的主要成就。     十年来,河南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务实交流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贡献了河南力量。     架起四条“丝绸之路”,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十年来,河南省架起了连通欧亚、辐射全球的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特别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在两国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下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国际朋友圈遍及世界51个国家125个城市。深化友好往来,优化友城布局,促进国际友好关系开辟新渠道。制定国际友好城市工作规划,为我省开展国际友城工作提供指导。自1981年河南省与美国堪萨斯州首对友城结好以来,国际朋友圈和合作伙伴网越来越大,遍及世界51个国家的125个城市。     讲好河南故事,提升国际知名度。立足河南独特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成功举办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河南第一次站在外交部的舞台上精彩亮相,外交部将河南省做法总结为“河南模式”在全国推广。大力实施“翻译河南”工程,组织编译“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相关图书赠送我驻50个国家使领馆(使团)、37个友好省州、16个国家驻华使馆。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