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22-12

    线上线下助推滞销蔬菜销售

    12月4日,洛阳市孟津区供销合作社组织10多名志愿者,到该区平乐镇象庄村蔬菜种植大户陈飞的露地蔬菜地里,帮忙抢收成熟的萝卜和白菜,并帮他“点对点”推销萝卜、白菜2.5万多斤。     “俺今年种植蔬菜19亩,不仅长势好,而且产量高,总产量突破13万斤,由于受疫情影响,许多蔬菜收购商来不到村里,卖菜成了心焦的事,关键时候区供销社帮我找到了销路,要不这些蔬菜就要冻坏到地里了,感谢供销社帮了俺农民的大忙……”象庄村菜农陈飞激动地说。     该区供销社充分发挥本系统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以新成立的“洛阳红背篓供销有限公司”为总承接单位,加大各基层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蔬菜种植基地的对接力度,帮助蔬菜种植户和经营者打通销售各环节,助力农产品销售。     同时,开展线上线下“一对一”“点对点”服务。线下建立4个蔬菜促销服务队,充分利用系统各大连锁超市、居民小区蔬菜促销服务点等,开展蔬菜促销服务活动;线上加强与电商平台洛阳“农超网”链接,利用抖音、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实现农产品线上高效对接,线下快速流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区各有关部门已帮助菜农助销萝卜、白菜、莲菜等蔬菜20多万斤以上。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让滞销蔬菜“清零”

    11月30日,记者从漯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针对近期各县区蔬菜销售出现困难,漯河市专门召开蔬菜促销工作调度会,要求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全力助农促销。目前,已累计销售蔬菜2800多吨,前期滞销蔬菜已全部“清零”。     该市第一时间优化工作专班,并下发《漯河市蔬菜促销工作方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全市农产品生产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清生鲜农产品供应情况,详细了解上市生鲜农产品种类、产量、日供应量等,研究制订精准销售方案,依托媒体、市县农业农村部门24小时蔬菜促销助农热线等,全力帮助农户联系销售渠道。在此基础上,组织对接21家大型商超,拓展蔬菜销售渠道;联系双汇、卫龙食品、南街村等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蔬菜收购力度;在保持原有线下销售的同时,积极开辟线上市场,依托电商平台及网红直播等开展线上销售。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商务、供销等部门,建立蔬菜销售常态化助销机制,坚持日收集、日调度、日研判,精准掌握全市蔬菜生产信息,及时将信息反馈至各大商超、批发市场、社区团购群、蔬菜经纪人等,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真正打通解决蔬菜销售‘最后一公里’,维护好农民利益。”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静说。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陈民生 屡破陈年积案的“中原猎鹰”

    他个子不高,长相温和,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犹如鹰隼的眼睛一般犀利。在亲友和同事面前是乐观、豁达和坚毅;在人民群众面前是正义、信任和坦诚,而在犯罪分子面前更多是洞察、锋刃和刺骨。他就是全国公安“百佳刑警”陈民生。     为了一起案件,他可以盯守十多年。2003年3月14日夜,濮阳市一个地产开发商被枪杀在自家门前。然而,由于现场遗留线索较少,警方倾注大量心血和精力,案件未能取得任何进展。2004年,刚调到刑警大队的陈民生接手了这一案件。     “案件没有侦破,心里总有一种愧疚感。”接下来的几年时光,逢年过节,或想起什么案件细节陈民生都会走访受害人家属,时间久了他与受害人家属成了“忘年交”。     十多年的坚守和付出没有白费。2016年,陈民生最终找出线索,锁定嫌疑人,案件告破,三名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     陈民生说:“面对这些陈年积案时,就如身上背负债务,如果不早日破掉,就会让我夜不能寐。”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云剑—2020”专项行动。陈民生主动出击、勇挑重担,充分运用自己多年从事侦查和信息研判的工作经验,全力投入命案积案侦办工作。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就成功侦破“1993.4.29赵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2005.9.13夏某被杀案”和“1999.9.4张某故意杀人案”等三起命案。     “在大多数人眼里,刑警就是在发案现场勘查。事实上在信息时代并不都是这样,比如我喜欢的研判。”不善言谈的陈民生每当提起案件时,就像换了一个人,思路清晰,滔滔不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任何犯罪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受大脑支配产生的,到案发现场,我把自己设想成犯罪嫌疑人,去想象、感受、推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三年“带货”千余万元 助力滑县乡村发展

    12月5日,滑县禾生金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酸辣粉刚一面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该县的驻村工作队就已经着手帮助推销了。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滑县采购的扶贫农产品就有490多万元,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滑县销售农产品600多万元。     2020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滑县建立了对口扶贫联系点,通过与滑县本土面粉企业对接,帮助企业加入河南省学校食堂联采服务平台,为其产品直接面向河南高校销售提供通道。学校后勤处在教职工超市设立了滑县土特产专区展销点,在学校生活区成立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消费扶贫中心”,直接销售滑县农副产品。该校还与多家银行合作,在“河南省农业银行商城”“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商城”“中国民生银行扶贫商城”“全国邮政储蓄银行商购网”等平台设立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定点扶贫专区。目前,滑县的特色农副产品已在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站稳脚跟,打开了市场。     滑县万古镇穆营村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队的帮扶点,该校在开展消费扶贫的同时,还为穆营村投入150余万元,帮建蔬菜大棚210多个,以及脱水蔬菜加工厂、现代化肉鸡养殖场等企业。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强化驻村管理 助力乡村振兴

    12月1日,记者在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获悉,该区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通过实施带出一个“好班子”、理清一个“好思路”、选准一个“好产业”、弘扬一种“好精神”、健全一个“好机制”的驻村结对共建“五个一”行动,进一步提升工作成效,引领驻村干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示范区驻村第一书记帮助结对共建村新修村级道路6公里,新打机井25个,安装路灯70盏,引进帮扶资金20万元,创办专业合作社3个,帮助销售农产品30万元。     在此基础上,示范区采取明责定诺、常态培训、派单问效等方式,强化精准管理,着力提升第一书记“抓支部、带支书”能力,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工作的十八条措施》,对全区驻村第一书记履职情况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定期通报存在问题,明确职责,压实责任。目前,通过电话查岗、实地督导等形式共开展检查30余次,确保“五天四夜”工作要求的落实。     不仅如此,示范区还开办“五星”支部创建培训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对新老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干部履职能力,为驻村队伍“充能蓄电”,切实发挥驻村力量的最大效能。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商城县 环境美起来 产业兴起来

    “村头这块荒地,以前是垃圾场,风一吹塑料袋满天飞,现在改造成了湿地公园,修建了清水步道和休闲凉亭,成为一处景观。”12月5日,商城县河凤桥乡田湾村村民赵吉开说,村居环境一天一个样,既是家园,也是公园。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示范引领探索乡村振兴的商城路径,田湾村的变化是该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该县将北部双椿铺、鄢岗、河凤桥三个乡镇整体列入乡村振兴示范区,强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推动乡村林果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协同推进路、网、水、电、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向村庄延伸覆盖,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示范区三个乡镇均获评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成功创建省、市级生态村21个。     “我们以项目建设支撑示范区建设,围绕示范区内110公里环线谋划布局乡村振兴项目97个,总投资达54.08亿元,其中含产业项目29个、基础和公共服务项目15个、人居环境整治类项目7个。”商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孝国说。     环境美起来,产业兴起来。该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示范区因地制宜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48家,创建绿色和有机食品品牌17个,示范区内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0万~30万元的有65个,30万元以上的有6个。     家乡筑“暖巢”,引得“雁归来”。田湾村外出成功人士熊兴伟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毅然返乡投资创办了天润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集园林绿化、生态养殖、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民俗观光于一体的乡村产业项目,并建成该县第一座动物园,让该村成为特色乡村游的“网红”打卡地。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泌阳县“一村一品”富民兴村

    12月4日,泌阳县赊湾镇赊湾村种植大户王大春的萝卜地里,七八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都是村上的群众,每人每天在这里可以拿到80元的工资。     “今年我种了20余亩萝卜,预计亩产1万斤左右,一亩地能收入4000元左右。等收了萝卜,第二年在地里种上西瓜,一亩也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算上萝卜和西瓜,一亩地一年总共有将近1万元的收入!”王大春说。如今,在王大春的带动下,该村20余户村民种植200余亩萝卜和西瓜,纷纷走上了致富增收路。     近年来,赊湾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张湾村的萝卜年种植面积达3000亩以上,多庄村的温棚蔬菜达300多亩,穆庄村的香菇种植规模达到200万袋,小康田庄的烟叶生产稳定在6000亩以上,关冯村的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到1800亩,刘岗村生猪存栏量达2万头……该镇共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78个,发展养殖专业户138家,安排400余人就业增收。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汤阴韩庄镇休闲农业促增收

    12月3日,汤阴县韩庄镇李家湾村三禾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日光温棚内,草莓、黄瓜、茄子、辣椒等各类反季节果蔬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三禾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流转村民土地1000余亩,建设大棚47栋,种植黄瓜、茄子等反季节蔬菜以及特色水果,是豫北地区屈指可数的集果蔬生产、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科普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我家的5亩土地流转给了三禾农庄,每年有5000元租金,加上我每个月在农庄务工工资1800元,家庭收入还算可以。”在三禾农庄务工的李家湾村村民邢改珍高兴地说。     近年来,韩庄镇大力发展以菌菜林果为主导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转变。该镇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发展示范园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掀起了全镇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热潮。     目前,韩庄镇农业示范园区共有20余个,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总产值达3200万元,3000余名农民变身成为园区产业工人,平均年收入2万元。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鲁山瓦屋镇特色产业发展强劲

    “羊肚菌适宜低温种植,5摄氏度的天气最合适,每亩600斤左右的菌种就可以了,不能过度种植……”12月3日,在鲁山县瓦屋镇的尧荣菌业有限公司菌种培育室里,羊肚菌培育专家李国强正对购买羊肚菌菌种的种植户们就种植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尧荣菌业是一家集食用菌技术研发、菌种培育、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年产值近亿元。同时,尧荣菌业下设的工厂车间,直接安排附近村200余人务工,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瓦屋镇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食用菌、新能源、农文旅”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环三带”产业发展格局。     发展食用菌等种植产业。除土桥村引进培育“尧荣菌业”和“九九乡情”等龙头企业外,上竹园寺村、石门村发展冬桃种植,白土窑村、刘相公村发展酥梨种植,等等。     优先发展新能源电力产业。中电投河南新能源有限公司瓦屋风电场项目、牛心山2MW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都正在有序运行中。     有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阿婆寨景区,传统古村落土桥村、红石崖村和李老庄村,再加上即将营业的金汤山滑雪场,瓦屋镇的旅游产业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立足地方特色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则百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开封市祥符区是河南重要的优质红薯、特色果蔬生产基地,目前拥有优质胡萝卜10万亩、优质红薯15万亩。祥符区将胡萝卜、红薯产业作为2020年新一轮“院县共建”的特色产业,河南省农科院加工中心围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联合省农科院园艺所、粮作所及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省市相关单位、各学科专家,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加强地方特色产业全链发展模式示范建设,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双季栽培”助力胡萝卜产业增收     近年来,陈留镇大寺村重点发展胡萝卜产业,已打造成“一村一品”示范村,但胡萝卜抽薹、产量低、商品率不高等问题突出。省农科院加工中心联合园艺所、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专家一道“把脉问诊”,聚焦产业问题,一是选择耐抽薹品种,如“吉红”“豫红”,品种表现良好;二是优化栽培技术,如前期使用小拱棚保温种植模式,投资少、上市早;三是使用机械化播种、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设备,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大寺村胡萝卜双季优质高效示范基地的郭如钦说,如钦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9年成立,流转600亩土地种植胡萝卜,2020年通过院县共建牵线搭桥,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打破了胡萝卜传统的秋季种植模式,开启了双季栽培模式,实现一年两收,带动百十户脱贫致富,开辟增收新途径。经测亩产在7000公斤左右,扣除生产成本,亩效益可达4500元,非常可观。胡萝卜新品种具有丰产、抗病、耐抽薹、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等特点,多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购。     技术集成打造红薯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红薯产业是祥符区万隆乡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全乡种植面积达8万亩。因常年规模化种植,红薯病毒病、连作障碍、机械化水平低、储藏水平低等问题突出。围绕红薯产业问题,省农科院加工中心联合粮作所开展新品种引进,脱毒、连作障碍克服、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安全储藏等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开封市祥符区龙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龙海说,前些年,当地红薯大面积感染病毒,红薯黄苗、减产,甚至绝产。经省农科院专家推荐,引进了脱毒红薯苗,抗病能力强,加上采取了一系列先进的栽培技术,红薯产量增高,品质更优,收益明显提高。今年,省农科院选育的郑红163和脱毒哈密、脱毒西瓜红、脱毒龙薯9号等红薯品种生产表现良好,其中新品种郑红163田间表现最好,夏薯平均亩产达6200斤,且薯皮光滑、结薯多、薯块大小均匀、抗病、品质好。另外,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保鲜库内红薯损失率也大大降低,可控制在3%以内。“现在,省农科院专家又传授了红薯初加工、深加工技术,挣钱的门路更多了。”吴龙海说。     “三链同构”推动祥符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科院加工中心还积极探索“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物流”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效提高了红薯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目前万隆乡已走出一条“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电商赋能+强村富民”的“红薯小镇”高质量发展之路,红薯也已成为万隆乡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祥符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总负责人、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中心主任路风银研究员说,祥符区院县共建工作始终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充分整合,发挥省市县三级院所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旨在建立贯穿县域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形成“转化一批成果、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动祥符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