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22-12

    萝卜“唱戏” 振兴有戏

    “今年萝卜丰收,我们来萝卜基地帮忙采收萝卜,靠自己的双手,一天能挣100多元,比在家里闲着强多了。”11月23日,68岁的固始县徐集镇王脑村村民楚文建,在该村果蔬种植合作社一边采收萝卜,一边高兴地说。     进入11月以来,王脑村“王脑萝卜”基地迎来了最佳采收期。走进萝卜种植基地,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裸露在地面上的萝卜在枝叶的映衬下,让人垂涎欲滴。     在萝卜种植基地,王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和村民正在忙着采收萝卜,一幅绿油油的田园丰收画卷徐徐展开。     “‘王脑萝卜’是每年8月开始种植,11月开始间采,到12月底基本采收完毕。”王脑村果蔬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王有才说,“我们种植的萝卜都是当地祖传下来的品种,青身占整个萝卜的三分之二以上,生吃能解渴、炒菜味道鲜、炖肉格外香。”     “将新鲜的萝卜采回来,由村果蔬种植合作社或农户统一包装、统一外调。萝卜种植不仅给本地村民增加了收入,还能给村集体增加收入。”王有才说,“今年全村共种植萝卜800余亩,预计可创收150万元以上。”     萝卜丰收,美了自然环境,鼓了村民腰包。通过萝卜种植,王脑村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近年来,王脑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以“产业兴旺,促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渠道,围绕市场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鼓励群众发展萝卜产业种植,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稻虾混养 一田多收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镇平县杨营镇稻虾混养观光基地,只见一道道水渠碧水清波,成群结队的小龙虾游来游去,金灿灿的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一幅美丽的丰收图景映在眼前。     看到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好像是置身仙境,让杨营镇尹营村党支部书记赵菊峰也感觉“不可思议”。昔日荒草丛生地,如今稻花香里话丰年。面对土地利用率不高的情况,赵菊峰跟附近的几个村党支部书记商量着让土地“腾笼换鸟”另谋发展。     在杨营镇的支持下,按照向土地存量要增量的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土地资源利用困局,郭营、林寨、沙家、白庄、尹营等5个村级合作社入股成立强村公司,通过外出考察、确定方案、清理淤泥、整田播种,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促进稻虾混养观光基地生态项目落地建成,让“赋闲”的1050亩闲置用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稻虾共作、种养结合,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以村级合作社入股方式,成立强村联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稻虾混养”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稻在水中长、虾在水底游、禽绕稻边生”的和谐共生场景,不断探索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模式。如今,徜徉在杨营镇稻虾混养观光基地,可尽赏田园风景、吸自然新风、观新奇动物、享稻香虾肥、见农耕之美。     与此同时,尹营村采取“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莲藕种植加工产业,今年以来,新增流转土地200余亩,带动农户100余户,全村60%以上的村民参与莲藕种植产业链,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借助“国家级莲藕出口基地”“国家绿色原料供应基地”“国家优质玉兰繁育基地”等一批国字号招牌,打响尹营村知名度,举办荷花节、玉兰节,发展近郊游,年旅游综合收入5万元以上。     近年来,镇平县采取“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方式,推广“养生态虾、种绿色稻”稻虾综合生态种养模式,持续推进“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生态绿色种养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土地生态恢复,真正实现了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目前,该县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200余亩。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邓州市穰东镇 直播带货 鼓起“钱袋子”

    “现在实体店不好干,房租、水、电成本太高,我就琢磨着学习电商销售,刚开始的时候摸不着门路,后来在社区的帮助下学会了直播带货,不仅自己挣钱,还能带动其他村民一起直播,共同富裕!”11月30日,邓州市穰东镇穰西社区直播带货能手海娟激动地说。     为助力产业发展,该镇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中的桥梁作用,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与电商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以村(社区)基层党支部为主导,细化网格单元,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举办培训班,以32个村(社区)大网格为基础,轮流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培养扎根乡村、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将有意向的年轻人培育成农村电商带头人,深入推进电商发展,加快农村电商主体培育。     “随着直播经济的兴起,社区服装商户做电商直播的越来越多,我们立足实际,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网格化物流、网格化直播等‘网格化+电商’的新模式,帮助商户扩展销售渠道,为社区争创‘产业兴旺星’提供了充足动力。”穰西社区党支部书记闻荣贵说。     近年来,该镇服装产业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巨大作用,带动全镇服装产业振兴发展。截至目前,该镇服装产业中,从事电商经营者达1600多人,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0多家,皮裤的电商销售量占全国的80%。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蔬菜直购 助农增收

    连日来,滑县城关街道史固村、野店村、双村营村群众种植的2000多亩芹菜迎来丰收,不少外地客商直接联系村民,从田间地头将新鲜的芹菜运送到市民餐桌,既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村居民的“钱袋子”。     11月30日,在滑县城关街道史固村蔬菜交易点,农户将自家新鲜采摘的芹菜送到这里,过磅清点后,一捆捆鲜嫩翠绿的芹菜整齐码放到了运输车上,这些芹菜是安阳市物业行业协会订购的,点对点对接,从田间地头直接到市民餐桌,既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     运输司机魏修来说:“这一车芹菜1万多斤,明天还得再来一车,抓紧发车,准时按点给人家送到,让安阳市民也能吃上滑县的新鲜蔬菜。”     近年来,城关街道史固村、野店村、双村营村大力发展芹菜种植,每年种植规模都在2000多亩,目前正是芹菜大规模上市的季节,广大消费者可及时关注,品尝最新鲜的蔬菜。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阳光玫瑰”种植小白为何能扭亏为盈?

     陈锦永,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瓜类栽培研究中心主任,果树生长调控课题组组长,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河南省农学会葡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理事。其长期从事葡萄、猕猴桃等果树简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研发的调控产品和技术方案近5年每年在生产中应用30万亩以上,为果农增收节支6亿元以上,对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嘉宾  陈锦永     主持人 本报记者张莹     近日,太康县独塘乡白龙王村果农张永奇制作的小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广为转发:2018年,张永奇承包了本村合作社建造的4亩“阳光玫瑰”葡萄园,前两年,由于种植理念和管理技术等原因效益不佳,在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帮扶下,去年,张永奇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亩收入达两万多元,今年更是亩产4000斤以上,亩收入突破了4万元。     “阳光玫瑰”扭亏为盈是怎样实现的?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有啥秘诀? 12月1日,记者邀请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瓜类栽培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锦永做客“三农会客厅”,通过分析个案,回应读者关注。     主持人:太康县是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定点县,开始帮扶时张永奇的葡萄种植情况怎么样?     陈锦永:第一次走进张永奇家的葡萄园,涌上心头的真实感觉是农民难!张永奇是个“阳光玫瑰”种植小白,因没经验、不懂技术,葡萄种植得很差,2019年4亩“阳光玫瑰”开始结果,当年赔钱。不光是张永奇的差,附近几家农户种植的葡萄都差。葡萄没有卖相,不疏果、没穗形、果粒小、坏果多等,商品性不好。价格取决于质量,所以效益也肯定不好。我们刚接触这个合作社时,当时几家果农心灰意冷、不想再种,认为靠种植葡萄来提高经济收入不太可能。     主持人:造成张永奇的葡萄园效益不理想的原因有哪些?     陈锦永:因为技术的匮乏,张永奇很多管理环节都是靠自己摸索或是想当然进行。一是水肥管理不合理。不懂葡萄需肥规律,施肥时期和施肥配比不正确,全年只用了两次复合肥,不重视秋季施基肥,造成树势衰弱,花芽分化不好,抗病性弱,直接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二是花果管理技术缺乏。葡萄不疏花、不疏果,叶果比失调,也不会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造成葡萄果穗参差不齐、果粒很小,甚至出现药害、气灼等问题,影响品质。三是病虫害防治没经验。病虫害防控存在配药随意性大、时期不准和喷药不细致等问题,加上施药机械缺乏或落后,园区灰霉病、白腐病、酸腐病及绿盲蝽、螨类等危害较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品质。另外,果园缺乏机械设备。缺少旋耕机、打草机、弥雾机等机械,水肥一体化设施也不配套,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葡萄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     主持人:葡萄高效益生产的关键是提高果品质量,那么如何让果农种出高品质的葡萄呢?     陈锦永:首先是因势利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通过培训交流,分享高效益葡萄种植典型案例、分析市场前景、介绍种植新技术新模式,组织果农考察一些高标准、高效益的企业、合作社或种植园,让他们直接感受种好葡萄所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坚定种好葡萄能致富的信心和热情。     其次是提高管理技术。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以增效增收为目标,采用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指导交流、现场操作示范、集中观摩培训等形式进行技术推广,让果农切实掌握葡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种植技术水平。     主持人:张永奇的“阳光玫瑰”扭亏为盈有啥“秘诀”?     陈锦永:“秘诀”就是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指导和示范培训:一是葡萄花果调控关键技术。培训示范葡萄花穗整形、疏花疏果、保花保果、果实套袋、增糖上香等技术,使种出的葡萄果粒均匀、穗形标准。     二是科学水肥管理技术。帮助他们配置水肥一体化设备,使施肥更方便,减少化肥用量并节省人工,培训指导葡萄需肥规律、合理选择肥料及施肥时间等技术,满足树体养分需求,保证产量。     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控。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理念,指导他们观察识别病虫害,防治时注意药剂品种、喷药时期、浓度、方法等合理运用,服务团为园区制订了适用的防治方案,达到科学、有效、综合防治的目的。通过这些措施,葡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主持人:“阳光玫瑰”亩产值4万余元,在全省是怎样一个水平?     陈锦永:“阳光玫瑰”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种出高品质的,我们郑州果树研究所在高值果园评价鉴定中有一项基本标准就是亩产值达3万元以上,张永奇种植的“阳光玫瑰”今年的亩产量在4000斤以上,前期上市的少量果实卖到了18~25元/斤,之后稳定在15~18元/斤,中秋节前下降到了10~12元/斤,中秋节后国庆节前尾果以6~8元/斤全部销售给当地超市和果商,折合亩产值达4万多元,在当地乃至河南省都算是很高的水平。     主持人: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在太康县的帮扶成效如何?     陈锦永:服务团每年到太康县相关乡镇开展葡萄生产技术服务100人次以上,开展技术培训2~3次,培训人员150余人次,推广了根域土壤快速改良、避雨设施栽培技术、花果高效管理、果园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优质简约高效栽培等适宜太康县葡萄产业需求的技术。服务团在当地建立了多个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使示范基地的葡萄优质果率提高了20%,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葡萄种植1000多亩,促进了技术普及和成果转化。     我们的工作使太康县的葡萄栽培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果园机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得到普及,提高了果农的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该县还有很多果农经营管理不好、园区挣钱较少甚至入不敷出等情况,葡萄种植水平和营销理念仍有提升空间,希望明年他们的亩产值更高。今后,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将继续加强产业服务,不断推动产业向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持续帮扶果农增产增收,助力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宝丰县闹店镇帮助菜农打通销售渠道

    “你好,再给我们超市送500斤芹菜吧,之前拉来的卖完了。”“好嘞,我马上出菜装车,今天上午就给您送去。”11月30日一大早,宝丰县闹店镇军营村菜农张艳玲接到了县华联连锁超市负责人郭娟的订菜电话,立即组织工人进地收菜,忙碌起来的她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张艳玲是军营村蔬菜种植大户,今年共种植芹菜、萝卜、白菜、香菜近8亩,如果不能尽快出售,那今年的辛勤付出将付诸东流。11月27日,得知张艳玲的困难后,闹店镇镇长魏前豹与宝丰县华联连锁超市进行了协商,为双方牵线搭桥,建立了产销关系。     为帮助菜农多渠道把蔬菜卖出去,该镇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各大媒体发布信息,帮助菜农拉订单、谋销路;积极对接上级部门解决运输难题,多方联系供应商、对接周边各大商超和爱心人士,合力组建直通车助农售菜,确保了蔬菜销售通畅,有效减少了菜农的损失。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五星”创建让群众幸福感提档升级

        “这个地方好,能充电、可歇脚、有水喝,真是太贴心了。”11月30日,正在南阳市卧龙区车站街道暖心驿站休息的外卖骑手刘城说道。暖心驿站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却有手机充电、免费Wi-Fi、凉饭加热等10余项功能,是户外工作人员歇脚的好地方。     卧龙区以“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为契机,聚焦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等新业态就业群体“严冬能取暖、酷热可纳凉、渴了能喝水、累了可歇脚”的需求,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与大型社区进出口等空间,打造暖心驿站,把社会的温暖和善意送进了劳动者的心坎儿里。这也成为该区创建“五星”支部的一个亮点。     卧龙区将“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总抓手,组织41个相关区直单位建立9个创星工作组,把“五星”支部创建当作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群众、维护和谐稳定、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过硬党支部,助力产业兴旺。作为七里园乡“五星”支部创建示范村,达士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创建过程中的“头雁”作用,把“支部过硬星”作为“首星”开展创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以“一花一草一玉”为主线,在创建“产业兴旺星”上实现新突破。七里园乡的110余家艾草企业,年销售额近亿元,带动2000余人就业,2021年年底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22.56万元,5万元以上的占81.8%。     为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卧龙区运用“全域党建”理念,“跨村联建”成立了12个联合产业党支部,形成了强村带弱村、企业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农户的产业格局。青华镇青南村、后所村、任家庄村、杜庄村和辖区正大集团、宏源农贸联合,发展蔬菜种植大棚600个,育苗大棚2个。其中,后所村每天销售蔬菜3万多斤,带动110余人就业,2021年年底村集体蔬菜产业收入11万元。2022年,后所村与想念集团签订1万亩小麦订单,实施“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的“双绑”机制,促进村级经济组织稳定增收。     抓民生服务,促进共享和谐。“我们志愿服务队中有会修锁的、会水电的,及时对居民提供帮助,真正实现小区‘事务共商、服务共抓、矛盾共解’。”提起梅溪街道文化社区志愿服务队,居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卧龙区有1.1万名志愿者参与“共建共享星”创建,区、街道、社区与职能部门、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七方联动,建立近500个联合党组织、约2000个网格,带动7300余名市直区直单位党员、2800个“两长四员”和1.1万名志愿者,让融合共建活力无限。     共建共享服务民生,建设幸福和谐社区。卧龙区始终把抓牢、抓实、抓好“一老一小”服务民生实事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辖区7个街道办事处和6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全覆盖,共建成社区养老设施面积4.5万平方米。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公司和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驻卧龙区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卧龙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建全能网格,维护平安法治。在基层治理中,卧龙区通过网格长联络、网格员走访等渠道,全面收集梳理居民诉求,及时给予回应解决。网格员开展日常治安巡逻,调解居民纠纷,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在小网格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在基层矛盾化解中,充分发挥专职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的前沿阵地作用,全面排查家庭矛盾,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在治安维护方面,卧龙区组织志愿者、网格员成立治安巡逻队伍,通过巡逻走访,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增强群众反电信诈骗意识,网格员持续入户指导群众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通过宣传页、广播、条幅等宣传形式,筑牢群众反诈意识,护好百姓“钱袋子”。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墙上开“花”墙外香

    “怀旧风的小卖部、碧波荡漾的荷塘、威风凛凛的孙大圣……”11月26日,记者走进内黄县后河镇小徐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手绘墙画让原本老旧的墙壁变得色彩斑斓。     一墙一画,一墙一景,当彩绘遇上乡村,越发富有韵味。近年来,小徐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小徐村紧邻濮阳市,距离市区不足10公里。该村借助地理优势,发展了林下养殖、农家菜园、农家乐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实现了以旅促农、以农带旅。“听说这里有很多彩绘墙,周末就带着孩子过来看看,我还买了些土鸡蛋和农家菜。”前来游玩的孙女士说。     “今年以来,我们多方争取项目资金,聘请专业的墙绘公司绘制文化墙,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作为墙绘主题,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唤起更多人的乡愁记忆。”后河镇党委书记陈利勇介绍说,“墙上开‘花’墙外香,墙绘引来了不少痴迷青山绿水的游人,也给乡亲们带来了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村北废弃坑塘建设文化主题亲子游乐园,围绕村四周护村林建设环村健身跑道,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利用废弃宅基地建设村史馆、文化馆以及红色革命纪念馆,让游客不仅体验农村风情,还可以接受精神上的洗礼。”谈到今后的发展,小徐村党支部书记徐洪良介绍说。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农文旅”跨界融合绘美景

     冬日时节,暖阳温润,创客小镇新县田铺大塆古朴静谧,透着特有的安宁闲适。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家伙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乡亲们肯定的‘好做法’真正成为致富的‘金钥匙’。”12月1日,在田铺居委会,信阳市委宣讲团成员周烈显铿锵有力的宣讲,让在座的每一位党员群众都心潮澎湃、暖意盈怀。     花开千树,硕果累累。田铺大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文创等特色产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     在田铺大塆村口,“大塆印象”文创店总会吸引着到访游客,高山茶、菊花茶、山茶油、豆腐乳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小巧精致的红色纪念章、记忆满满的红色搪瓷杯等文创商品构思精巧,“大塆印象”的品牌logo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注册了‘大塆印象’商标,开发出红色记忆、绿色生态5个系列80余种文创产品,可以让游客尽情挑选。”文创店店员张磊一边整理货架,一边向笔者介绍。     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在推动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腌菜、豆腐乳、挂面等田铺乡家家户户都制作的农特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杭白菊、山茶油等直接从山林田地走上“展示台”,装进了游客的“后备厢”。“你看,每个礼盒底部都有村民的名字,既增添了我们产品的‘厚度’,也让乡亲们参与进来、增加收入,一举多得!”张磊乐呵呵地展示自己的创意。     延展文创产品惠民链条,只是田铺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走好乡村振兴路的一个缩影。作为河南省首家“创客小镇”,创客的创意在这里持续迸发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澎湃动力,带动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发展壮大。     在“春临农家”农家乐小院里,“主厨”许秀青正在将腌制好的腊肉取出来风干,散溢而出的咸香气息唤起了浓浓的年味。“别看这腊肉现在品相一般,等我儿媳妇熏制后,可是我家常客必点的招牌菜。”许秀青乐呵呵地说道,趁着旅游淡季,她这段时间一直在囤积腊鱼、腊肉等食材,忙得不可开交,“来年春天疫情散去,肯定会迎来游客旺季,得早做准备啊!”     忙碌的不仅是许秀青一家,“老家寒舍”“乡村民宿”“良栖小院”……一家家民宿、农家乐正铆足干劲,迎接乡村旅游新的春天。     “我们正努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文旅农‘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路。”谈及未来,田铺乡党委书记李文林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06 2022-12

    农技下乡助冬管

    “11月下旬是小麦的盘根分蘖期,这时锄草很容易受伤小麦根系。”11月30日,淮滨县科技特派员王振旭深入新里镇双庙村,手把手教种粮大户张雪亮麦田冬管技术。     王振旭来自淮滨县农业农村局,是该县的一名科技特派员。连日来,淮滨县组织多名科技特派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针对不同苗情和墒情,实施除草、浇水等田管作业,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除手把手指导外,科技特派员还在田间地头办起了培训班传授麦田冬管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把麦田冬管技术推送给每一名农户。”张雪亮介绍说。     近年来,该县共选派111名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围绕特色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精准发力、示范带动,提升群众科学技术知识水平,成为“三农”政策的宣传者、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此外,该县还设立了乡镇(街道)科技特派员工作联络站,通过“订单式”技术需求和“菜单式”服务供给的对接机制,加速了先进农业适用技术成果示范推广,稳定增加农户、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机制,在科技特派员与农户之间架起便捷、高效的桥梁,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该县科协主席高洁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