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2-11

    宝丰:生姜助力乡村振兴

    时下,正值生姜采收的季节,宝丰县各地种植的300余亩生姜迎来丰收季。 11月7日,走进宝丰县杨庄镇胡庄村生姜种植基地,新鲜的生姜香味伴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采收生姜的工人们正忙着给生姜清理泥土、剪枝、装筐、整理、搬运……群众抢抓农时采收生姜,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悉,生姜亩产在8000斤以上,平均收购价2.5元左右,仅生姜一项就将给当地村民带来增收7000余元。如今,生姜种植已经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又一产业。 “我今年种了八亩生姜,地头批发价每斤2.5元左右。除去成本,今年预计能收入6万元左右。”该镇胡庄村生姜种植户王彩霞高兴地说。 据了解,该村党支部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优质无公害生姜种植技术,种植生姜季节跨度长,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种植到后期田间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带动了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由于土地不能连续用于生姜种植,两季生姜之间需要轮作辣椒,亩产也能达到4000斤,一斤2.3元,每亩地收入5000元不成问题。”胡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占领介绍。 近年来,宝丰县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总基调,拓宽乡村振兴新思路,结合各乡镇村情实际,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村民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互联网+农户”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积极探索打造“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8 2022-11

    清丰 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从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传出的一条消息,让清丰县广大农民如沐春风:清丰县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一揽子利好政策会像“及时雨”一样,助推清丰县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近年来,清丰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工作并驾齐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清丰画卷”徐徐展开。     拓宽增收渠道,做优“三色”农业。清丰县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坚持抓好红薯、辣椒、食用菌、叶菜“红白绿”三色农业产业,强力实施“47331”工程。培育壮大科丰食用菌、华薯农业、桃园建民、万邦农产品交易中心4大龙头企业,升级改造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70座,逐步发展种植红薯30万亩、辣椒30万亩、叶菜10万亩。     开展表里如一治理,扮靓净美农村。清丰县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新开展“拆违建、清垃圾、铺胡同、改厕所、治污水、抓绿化”以及“房屋外立面美化、街道胡同亮化、乡村特色文化、基础弱电标准化”“6+4”专项整治行动。全县共铺设胡同4960条,改厕2.1万户,铺设污水管道47.2万米,种植花草树木1.6亿株,绿化面积4600亩。同步抓好“四好农村路”、农村供水“四化”、农村电网、天然气全覆盖、快递村村通、农村环卫一体化、污水处理等工作,让农村既有“颜值”又有“筋骨”。     用德治自治法治,培育幸福农民。清丰县扎实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实施“堡垒”工程和“头雁”工程,创新开展争当“担当作为好支书”活动,增强基层阵地凝聚力;不断深化“全域网格化”管理,全面推广“三诊”工作法,切实抓好“三零”创建,巩固拓展人民调解“清丰模式”成果;巩固廉洁乡村“六有”规范化建设和“四大提升行动”成果,基层政治生态更加清明。

    [更多详情]
  • 08 2022-11

    郸城 农业产业化步入快车道

    今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河南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填补了周口没有国家级平台的空白,郸城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我今年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玉米,一亩地产1200多斤。收获的玉米不愁销路,全部卖给了我们郸城县的金丹科技。”11月2日,提及今年的收获,郸城县城郊乡谷集村种粮大户杨家团笑着说。     金丹科技是郸城县本土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等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物、新材料、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新材料等重要产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30%以上产品出口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金丹科技董事长张鹏介绍,公司全部工程投产后,将建成百亿产值规模的世界乳酸、聚乳酸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如今,金丹科技的乳酸以及衍生品产销规模已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郸城县抓住建设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的机遇,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产业化发展,让粮食主产区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正在报送国家审定,力争能够刷新国内小麦亩产新纪录。“我们周麦27在2014年取得了821.7公斤的亩产最高纪录,是当时全国小麦亩产的冠军。现在我们培育的周麦49号正在参加国家实验,希望它能再创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王丽娜说。     如今在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核心区内,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规模以上企业已达65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2021年实现产值近270亿元,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占比超过70%,近三年来申请专利549件,转化科技成果131项,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7项。科技已经成为郸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强劲的引擎。     “我们以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为引领,依靠科技创新,把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奋力实现平原农区经济发展的几何裂变。”郸城县委书记李全林说。

    [更多详情]
  • 08 2022-11

    卢氏 村美户净产业兴

    初冬时节,漫步卢氏县瓦窑沟乡凤凰村,一条条水泥路进组入户,一排排食用菌大棚香菇飘香,一栋栋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幅幅文化墙绘趣味文明。凤凰村如今的变化,得益于卢氏县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近年来,卢氏县结合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发展战略,全面开展“扫干净、摆整齐、改厨卫、清死角”专项行动,全县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232个村实现垃圾定期清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从无章可循到统一标准     “以前村里的入户路都是土路,多数农户门前、院落圈舍蚊蝇乱飞、臭味难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后,村美户净产业兴,文明幸福生活好。”凤凰村党支部书记雷小平说。     今年2月以来,凤凰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户规划设计,绘制发展新蓝图;通过村组会、入户宣传等,教育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庭院美化;对旧房改造、圈厕改建、入户道路修建等,实行政府奖补、群众自筹的办法,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凤凰村只是卢氏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卢氏县制订了《落实五增推进乡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开展“擦亮卢氏·净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了232个村绿化美化任务,新建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个、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7个、市级森林乡村示范村24个。     从村美户净到产业兴旺     官道口镇果岭村位于洛宁上戈、灵宝寺河山交界处,过去由于偏僻落后无人问津,环境脏乱差。2018年以来,果岭村在国家海关、卢氏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流转土地4000亩建成了矮化密植现代标准化高产苹果基地,邀请乡土人才在村里民居墙上绘制文明图画、文明用语,张贴环境卫生、道德模范、产业发展“红榜”,引导群众向上向善、产业致富,弘扬文明新风。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变,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不仅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还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卢氏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从粗放管理到网格化管理     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该县发挥村级党组织、驻村工作队和各级干部、新时代文明志愿组织作用,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村规民约,与文明诚信家庭、“五美庭院”争创相结合,实现村村有景点、户户庭院美、人人讲卫生。     卢氏县落实人居环境改善网格化管理措施,每村或每组8户至10户为1个网格,通过民主评议、互助小组的形式,积极开展“五美庭院”建设。     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卢氏县全面推进“红黄绿”清单督办制度,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晾晒,在全县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更多详情]
  • 08 2022-11

    邓州市姚李村 “五星”创建铺就产业兴旺路

    村内有牛蛙养殖、红木家具加工、莲藕种植、鲈鱼养殖、薯片和粉条加工等一批产业项目,不仅能提供50余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11月4日,邓州市都司镇姚李村党支部书记王学敏如是说。     为实现“五星”支部创建中“产业兴旺星”创建目标,姚李村党支部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该村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运营等环节,制订发展方案,不断增强村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产业兴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吸纳经济能人、种植大户等人才,为全村产业提质发展、精深加工、延伸开发进行“把脉问诊”。     此外,该镇创建领导小组还及时对姚李村“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成效、存在问题等方面及时进行分析研讨,把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更多详情]
  • 08 2022-11

    嵩县香菇 深山出好菇

     我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政策重点在哪?香菇品种和优质菇如何培育?持续高温下如何进行香菇安全生产?这些菇农关心的问题,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都给出了答案。2018年开始,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对口帮扶嵩县,使嵩县各类食用菌生产规模和综合产值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嵩县香菇深山出好菇的影响力已经引起外界关注,区域品牌加速培育形成。     打牢香菇产业大县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食用菌专项和优质果蔬绿色发展专项食用菌专题持续在嵩县开展工作,豫西区域化特色香菇生产基地正在加速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香菇产业大县的雏形基本形成。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之一,即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标准化生产方式转变、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方向转变、由落后分散栽培模式向设施集中栽培模式转变,今年9月15日,第四届河南豫西(嵩县)夏季香菇观摩暨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食用菌专题培训会在嵩县召开,持续推进香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嵩县食用菌尽显“科技范儿”     为了进一步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科技范儿”在嵩县食用菌棚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嵩县利用“请进来”的方式将以张金良、王小黑、管中显、石灵水、乔光辉等为代表的产业技术带头人带到当地,同时到河南省农科院示范基地实地培训、考察、学习;利用“走出去”的方式到灵宝、西峡、卢氏、泌阳、汝阳等地参观、考察。同时加大基地菇农的培训力度,让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管理的种植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龙头企业是香菇产业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也是有效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化生产、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目前,嵩县有专门从事香菇产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建成现代化的菌棒厂8家、现代化菌种厂5家、用于香菇保鲜的冷库240余座,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稳定在1.5亿袋,产业规模居全省县级第四位。直接销售9000吨,通过电商销售2500吨,加工香菇酱、即食香菇片等产品销售1000吨左右,带动1万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持续培育嵩县香菇区域品牌     自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省农科院一直把产品品牌化作为提升嵩县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引导企业进行“三品一标”申报“嵩上好礼”区域公用品牌,连续4年在嵩县召开省级食用菌会议,持续打响嵩县香菇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的品牌培育更是大大地促进了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几年来,嵩县也收获了累累硕果。2020年,嵩县食用菌被评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嵩县香菇成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33个优势区之一,嵩县获得“河南省十大食用菌基地县”荣誉称号。2021年,嵩县香菇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目前,嵩县4家企业生产的香菇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家企业生产的香菇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6家企业生产的香菇被评为名特优新农产品。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康源春研究员表示,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时期,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是全省的缩影。今后的工作重点将以新品种为依托,以现代化生产技术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产业带头人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全链条各环节高质量协调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第一要务,力争尽快实现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由大省向强省跨越。

    [更多详情]
  • 04 2022-11

    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争创“产业兴旺星”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依托优势资源,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教育、特色种植等多种产业,争创“产业兴旺星”,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利用好红色资源。毛连洞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修复抗日自卫团所在地、抗日学校等8个院落,重点打造12个展馆,涵盖各类革命文物近2000余件,建成了大河涧乡党校。2021年4月,该基地被评为市党史教育基地。该基地项目建设带动毛连洞村及周边村脱贫劳动力20余人务工,每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60余万元收入。 发展好文旅产业。投资2000万元对河口古村落改造升级,主要建设民宿客栈、特色餐吧、游泳池、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目前,项目正在试运营,可为河口村村集体每年增收约50余万元,带动全乡脱贫户和困难群众增收。 培育好特色种植产业。依托牛横岭、马横岭、肖横岭等村发展特色生态采摘观光旅游,种植了草莓、葡萄、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依托小河涧村发展花卉种植。马横岭村的火龙果种植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人气与活力,村里“三季有花看、四季有果吃”的愿景成为现实。另外,“冬春草莓夏葡萄,秋天来摘猕猴桃”成为大河涧乡的特色产业。 下一步,大河涧乡将继续整合自身资源,发挥项目优势,争取效益放大,做大做强产业“文章”,推动乡村振兴再续新篇。

    [更多详情]
  • 04 2022-11

    商城县:“两茶”产业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油茶果成熟了,我们正在忙着采收,晾晒呢。”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商城县金刚台镇的油茶果迎来采摘期,10月31日,该镇王坳村高水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蒋与宏趁着晴好天气忙着组织工人采摘、晾晒油茶果。 蒋与宏发展油茶900亩,一年可以收200多万斤油茶果,是金刚台镇发展油茶产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该镇把油茶作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生态建设的新亮点、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鼓励村民充分利用低产林、荒山等资源,发展油茶种植,先后打造刘小坳、卢店、王坳3个油茶精品基地,新发展油茶3000亩,全镇8个村油茶种植面积达1.2万亩,油茶产业年产值近5000万元。 “镇里鼓励我们发展油茶和茶叶,我这合作社还有1300亩的茶叶,年产干茶5000斤,春秋‘两茶’成了咱增收致富的资本。”蒋与宏说,自己依靠油茶和茶叶每年可收入30余万元。 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金刚台镇除了发展油茶产业,更是凭借良好的茶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茶”产业发展之路。该镇大力建设金刚台万亩有机茶园,不断引导促进茶园标准化和有机化,打造亮点,以金刚碧绿、袁凤茶叶、清凉寺茶业专业合作社为引领,建成了12000亩旅游观光茶园,培育茶叶专业加工大户30户,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6个,全镇茶叶年产量150 吨,总产值3000余万元,注册登记了“金刚碧绿”“袁凤茶叶”等一批品牌。2015年,金刚台镇荣获“茶产业明星之乡”。 “立足‘两茶’产业的发展,我镇正探索‘旅游+产业’新发展模式,积极打造金刚台镇‘一游两茶’新名片!”金刚台镇主要领导邓真说。 为实现以茶带旅,金刚台镇打造了王坳村宝灵园、商城县金刚碧绿高山茶香风情小镇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融入体验茶叶采摘、制作,讲茶道、看茶艺等项目,积极做好茶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4 2022-11

    河南镇平:乡村蝶变入画来

    时值深秋,阳光和煦,行走在镇平县石佛寺镇赵河西岸的玉佛大道,宽阔平整的道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林木葱郁,高楼林立,崭新的洒水车来回穿梭,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拿扫帚、簸箕、铁锹等工具清理着卫生死角,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不只是玉佛大道,在石佛寺镇的大街小巷、社区村庄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 “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俺们一出门都是花园,没事还能来健健身,赏赏景,美的很”群众姚庆悦高兴地说。 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石佛寺镇统一部署,精准施策,整体推进,持续开展镇区内所有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掀起了全力打造整洁卫生、规范有序、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热潮,为城镇按下“美颜”键,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环境卫生改善了,成为了每一个石佛寺人的直观感受。自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石佛寺镇充分发挥镇区网格化管理联合党委带动作用,组织全体党员、网格长、网格员,以“党员带头、干部先行、群众响应”的方式,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城镇形象的突出问题,围绕主次干道、大街小巷、市场、建筑工地、园林绿地、老旧村庄、棚户区等地的环境卫生死角,进行全方位整治,辖区颜值持续增“新”。 美丽乡村,美在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近来,镇平县整合精干力量,科学细致谋划,在全县广大乡村打造生态宜居的花园式乡村。此次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目标是,通过集中“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使全县农村尽快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乡村之美,既有生态宜居“面子”,更有乡风文明“里子”。眼下,镇平县广大乡村不仅外在“颜值”靓起来,文化加持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浸润着乡亲们的心田。 深秋的傍晚,走进镇平县晁陂镇裴营村的农家书屋暖意融融,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会正在进行,村里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都早早地吃过晚饭,各老肢夹着小本子往村党群众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里钻。 “只要踏实肯干,咱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学习会上,说起现在的生活,年过七旬的裴生敏中气之足,脸上洋溢着幸福。因为种红薯老裴荣获“全国科普推广先进个人”称号,别看年龄大,老裴十分爱读书看报,经常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啃书本”。 “白天在地里忙,晚上抽时间来学点专业知识,也想搞点‘科研’。”老裴说,之所以红薯事业干得红红火火,农家书屋功不可没。“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读书少学问浅,很多技术都是摸索出来的,没有学习过理论知识,村里农家书屋对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呀。” 裴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介绍,现在书屋共有书籍2500多册,涉及党史、农业、技术等6大类,基本能满足农民的阅读要求。乡村阅读气氛越来越浓厚,书屋人气渐旺,去年村民共借阅图书500余册。 前些年,特别是到冬季,村民们打牌、喝酒的陋习,把村里弄得乌烟瘴气。现在好了,村民们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看书学习上了,邻里关系更和睦,行走在村里文明和谐之风扑面而来。 近年来,镇平县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规范农家书屋建设,配齐各类图书,重点充实跟农业知识、乡风文明、法律常识等有关的书籍,同时不断更新图书种类,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书屋还开展电脑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实操培训,教会村民使用电子阅览,在手机“学习强国”APP平台上获取各种知识。目前,该县410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运行情况良好,形成了浓郁的“忙时耕作、闲时读书”乡村文化氛围。 农家书屋“搬”到农民家门口,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触手可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直接的载体。乡亲们到农家书屋“充电”学习成为时尚,现如今在镇平县的乡村,书香阵阵正浸润着广大乡亲,文化建设在引领风尚、教育农民、服务农业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镇平大地,乡村环境宜居宜业,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业特色产业亮点频出,一幅村庄美、产业兴、村民富、底蕴厚的乡村振兴画面已徐徐展开。

    [更多详情]
  • 04 2022-11

    郏县:90万棒订单 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菌棒生产的黄金期,10月31日,在郏县安良镇牛村的香菇种植基地里,映入眼帘的标准化香菇大棚在大田里次第排开,工人们正忙着制作香菇菌棒,菌棒架上一排排菌棒已经被码放得整整齐齐,为今年冬季丰产增收打下基础。 “目前是三台机器,一台机器一天能生产10000棒,现在初步做的是40万棒的订单。下一步还有一个50万棒,我们计划在12月份开始生产,目前这个90万棒的订单,就是以牛村这个地方为核心,下一步就是面向全国接收订单。”香菇种植基地合作商许长有信心满满地说。 据许长有介绍,首批40余万袋菌棒在随后完成传菌、刺孔等环节后将放进大棚内的培育区,12月中旬即可采收香菇,到时将是一派冬日丰收的火热景象。 近年来,郏县安良镇党委、政府通过远赴外地学习考察,结合自身优势,利用财政奖补扶持政策和社会资金,在牛村试点发展香菇种植特色产业。目前共流转土地30亩,建设香菇大棚13座,烘干房冷库各1座,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辐射了周边苗楼、高楼等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2021年,安良镇实现年产香菇154万斤,年产值924万元,盈利462万元,形成了从制棒、种植、管理、采摘、贮存、到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安良镇香菇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如今,安良镇也通过在产业规模化、产业生产品牌化、产业融合上持续发力。未来,该镇也将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强村富民不断向前迈进,叫响“安良香菇”品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