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22-10

    河南宝丰:“套种”辣椒喜丰收 兴了产业富了民

    十月丰收秋风劲,恰是辣椒成熟时。10月25日,在宝丰县李庄乡闪庄村辣椒种植基地,一串串鲜红似火的辣椒铺满整片田地,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抓紧采收。 “套种的辣椒一亩地能有500斤的产量,一斤辣椒按现在的市场行情能卖到10块左右,今年绝对又是个丰收年!”正在忙着装车的闪庄村辣椒种植大户谢兵兵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谢兵兵说的“套种”指麦椒套种。“4月份往往倒春寒,套种的麦苗就像是给辣椒穿上一件‘小棉袄’,可以帮辣椒抵御寒气,让辣椒少生病,辣椒的生长期得以延长,从而提高产量。”谢兵兵自信地说。 李庄乡闪庄村有耕地588亩,一直以来都是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近年来,在李庄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化特色高效农业,流转土地100余亩,引进优质辣椒品种,实施辣椒小麦套种的高效高产种植模式。 “俺村的辣椒种植基本都是麦椒套种,一亩地如果单种小麦能收获1200斤的粮食,套种的小麦也可收获1000斤粮食。夏收小麦,秋收辣椒,既稳粮,又增收。并且都是订单式销售,根本不用愁销路!”闪庄村党支部书记谢宝锋介绍。 辣椒进入收获期,吸引大量村民前来务工。特色种植让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每到秋收,我就到辣椒地干活,一天能挣70元左右,离家近,活儿也不累,已经在这儿干三四年了!”48岁的村民孙红卫高兴地说。 火红的辣椒让农民种植有盼头、销售有赚头、生活有甜头。近年来,宝丰县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引导新型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并扶持村民发展规模化产业。同时,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举办农技培训班,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更多详情]
  • 19 2022-10

    中国开封第40届菊花文化节如期举办

    菊城菊韵菊香,盛世盛会盛情。中国开封第40届菊花文化节于10月18日至11月18日如期举办。本届菊花文化节以“喜迎二十大·菊开新征程”为主题,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前身为“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于1983年,2012年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节会。今年,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迎来第40届盛事。 40年来,开封市不断赋予菊花文化节新的内涵,不断探索、创新办会模式,节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知名度日益扩大,“开封菊花甲天下”的美誉家喻户晓。为呈现一届安全、简约、精彩的菊花文化节,开封市将坚持“互联网+文化”双驱助力,以线上宣传推介为重要推手,营造“花开汴地,云享盛会”的舆论氛围。按照国家疫情防控要求,本届菊花文化节活动将采取“线上线下”分阶段开展的模式,开幕式等线下活动全部延期至11月1日后举行。同时,为确保节会安全、有序、精彩,各部门、企业或者民间团体举办的线下活动,未经批准,不得冠以“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字样。 汴地菊花开,献礼二十大。今年的菊花文化节,将呈现菊花盛景,绿地广场花团锦簇,沿街巷道彩菊飘香。为打造成为“菊花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开封不仅各大景区、大街小巷布展菊花,满城尽是菊花的海洋,而且菊花文化也融入到整个城市文脉之中,灯杆、道旗、栏杆到处都是菊影绰绰,尽显中国菊花名城风采。城市布展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叠加融合宋文化、菊花文化,突出“两核、三线”,以宋都皇城旅游度假区、市民广场为核心,以郑开大道、大梁路、东京大道为主线,设计各类菊花景观造型,并加大沿街单位、商铺门口菊花摆放数量,形成举城欢庆、花满汴梁的节日氛围。景区布展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突出宋文化、黄河文化,融入围棋和足球元素,用菊花创意景观讲好开封故事,打造既有鲜明时代特色、又有浓郁开封风貌的菊花盛宴。各景区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布展,菊花景观各具特色,花事活动精彩纷呈。 擦亮文化底色,打造文旅强市。今年的菊花文化节,将聚焦宋文化,融合黄河文化,依托数字技术,充分展示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旅文创上,将举办中国旅行服务产业发展论坛,发起“元宇宙在古城文化旅游中的应用”大讨论;举办第四届动漫节,开展豫剧虚拟偶像直播、文旅行业励志宣传动画发布、动漫作品展示等系列活动,以动漫形式展示开封文旅融合发展新景象;举办“中国女红”创新创业研讨交流暨刺绣精品展,邀请相关省市妇联及全国各知名刺绣专家围绕“女红如何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深入研讨交流。赛事活动上,将举办第八届王大昌“清香雪杯”全国书法大赛,增进文化交流;举办2022年CBBA PRO中国健美健身精英职业联赛,吸引数百名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参加;举办传统武术邀请赛,邀请十省武术名家(大咖)来汴展演交流。文化展示上,将举办首届繁塔论坛、纪念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909周年暨全国首届青绿山水中国画展览等系列文化活动,以宋瓷、宋画、繁塔等为载体,彰显宋文化;举办“宋韵菊香”线上戏曲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系列展、“菊影秋韵汴地香”摄影图片展等文化惠民活动,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广邀四海宾朋,共商共享共赢。今年的菊花文化节,将坚持“节会搭台,经贸唱戏”,广邀海内外企业家到开封投资兴业。开封市将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采取线上模式,开展“云推介”“云签约”等系列商务活动。其中,经贸活动的重头戏——线上市情、产业推介暨项目云签约活动,将以“线上连屏+线上直播”方式进行。在今年的“云签约”仪式上,将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规模大、质量高、能落地、效益好的重大招商项目集中签约。 历史上的开封以古闻名,今天的开封正以新出彩。当前,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叠加聚集开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开封被确定为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正加快推进郑开同城化进程,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值此中国开封第 40届菊花文化节开幕之际,开封市委、市政府和560万开封人民,向海内外朋友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到八朝古都开封,逛宋都古城,赏开封菊花,尝汴梁美食,品大宋文化,共享金秋时节的美妙与多彩,共赏菊花名城的风采与芳华。

    [更多详情]
  • 19 2022-10

    信阳浉河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一村一品”

    进入十月,信阳市浉河区游河乡李畈村迎来了冬桃丰收季,大片的桃园里硕果满枝。这几年,该村的冬桃鲜嫩、脆甜、品质好,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和周边市民前来采摘、购买,不仅为当地果农带来了可观的受益,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农特产品的销售。 10月17日,笔者来到了游河乡李畈村启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冬桃园。阵阵果香扑鼻而来,一筐筐奶白色的冬桃正准备封箱出售,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拆袋、装箱。 启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人陈诗荣,正在为冬桃鲜果削皮,让游客品尝。“我就是住在桃园附近,来这里工作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今年雨水少,桃子甜,果子长得喜人,口感也好得很,来采摘和购买的市民特别喜欢。国庆节以后,果子就成熟上市了。目前,我们园里的冬桃销售量接近两万斤。” 上午10点左右,游客们陆陆续续进桃园采摘,村民王保远忙着给游客们领路,帮忙搬运采摘好的桃子。“我在桃园旁边卖红薯、鸭蛋,偶尔也来帮帮忙。除了周末,一般的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游客进园采摘的高峰期。来采摘游玩的人多了,我和合作社一起互利共赢,捎带着把自己的产品也卖出去了。” 近几年,王保远不仅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为了游河乡农户经济的受益者。随着浉河区游河乡大力发展支柱产业,高位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李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进农业企业,实现村企相互依托,不仅增加就业,同时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让李畈村的土特产卖的更远、卖得更多,卖到千家万户。 李畈村党支部书记袁世宏说:“我们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把我们的冬桃、冬枣等产业做大做强,带领群众奔向更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关于发展支柱产业,浉河区委书记于海忠曾强调,既要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又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具体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按时序推进。今年以来,该区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着力推动产业绿色崛起,使村庄风貌、人居环境相得益彰,呈现出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的农村现代化景象。 

    [更多详情]
  • 19 2022-10

    “星”光点亮乡村生态画卷

    “我们村聚焦生态宜居星创建,今年自来水和污水管道全覆盖,主次干道都用混凝土硬化,还整治坑塘,新建村碑、凉亭、景观桥等打造了党建游园,群众住得舒服,提起支部都点赞,村里还上了市电视台的晚间新闻。”10月16日,提及“五星”支部创建,漯河市西城区阴阳赵镇戴庄村党支部书记戴建云自豪地说。     今年以来,西城区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网格化管理”“1133”长效管护等机制,将“五星”支部创建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让党员领着群众干,把大单元化成小单元,变“村务”为“家务”,合力推动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目前,西城区已累计发动党员群众9600余人次,出动机械810余台次,共清理沟渠12000米,修缮下水道12800米,处理垃圾1.3万吨,整治荒片10250平方米,拆除私搭乱建11280平方米,硬化“户户通”23公里,栽植绿化树苗22500棵,村容村貌明显增“颜”提“质”。     下一步,西城区将继续创新举措,将“五星”支部创建与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在“净起来”上发力,在“美起来”上做文章,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改善中,切实体会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和生态宜居星创建同频共振、共促共赢。

    [更多详情]
  • 19 2022-10

    开封市祥符区 “四好农村路”铺就振兴快车道

      一条条农村公路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勾勒出开封市祥符区农村交通运输的发展轨迹和美好蓝图,见证了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十三五”以来,祥符区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管理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把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交通所能结合起来,坚持区乡两级党委、政府协同发力,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截至9月底,该区已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536.5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旧危桥梁33座,初步建成“美丽农村路”77公里。截至2021年年底,祥符区农村公路总里程1646公里,遍及乡村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为农机下田、城货达乡、农产品进城提供了畅行交通保障。     凭借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该区14个乡镇、324个行政村以“公路+”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养殖业。万隆乡党委、乡政府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交通禀赋,全力打造知名红薯特色小镇名片,红薯种植面积达8万亩,实现年产值7亿元,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据祥符区农村公路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张永生介绍,该区老百姓不仅依路种植小麦水稻、瓜果蔬菜,还兴起了花木种植、鲜果采摘和乡村旅游等路衍经济,种出了产业、收获了财富,既保住了“粮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     路通,一通百通;路顺,一顺百顺。“下一步,祥符交通将持续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着力建设高质量农村公路,让幸福美丽的农村路在祥符遍地开花,让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成为担起乡村振兴重任的‘排头兵’。”祥符区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白大卫如是说。

    [更多详情]
  • 19 2022-10

    郑东新区 召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评审会

     10月11日,郑州市郑东新区召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国际方案征集一轮评审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小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刘家明、华高莱斯国际顾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杨武等5位权威专家参加了评审。     郑东新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区域位于郑东新区连霍以北片区,面积约43平方公里。本次方案征集以产业集聚展示、产业生态聚合、产城功能提升为抓手,深挖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禀赋,在区域空间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探索独具中原特色的解决方案,打造集生态、产业、人文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加快推动郑东新区城乡均衡建设。     在评审会上,世邦魏理仕(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与SBAGmbH联合体、上海越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贝加艾奇(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等6组国内外知名企业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方案,专家组就发展模式、设计合理性、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评定。

    [更多详情]
  • 19 2022-10

    “院县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罗山模式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近年来,罗山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殷殷嘱托,在河南省农科院的科技支撑下,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主导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罗山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农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合作共建内容和形式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一大批共建成果,形成了“院县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罗山模式。     加快稻米产业升级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罗山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生态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粮食种植面积145万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0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45万亩,油菜种植面积40万亩,绿肥种植面积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4.6亿斤,在乡村振兴中,罗山农业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省农科院结合罗山生态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发展趋势,面对罗山稻米多而不优、生产种植与加工不衔接、品牌价值低、没有优势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充分利用冬闲季,以绿肥培肥地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订单生产、订单加工和销售,围绕优质稻米知名品牌、特色品牌建设和延长优质水稻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以“紫云英稻米”“虾田稻米”“再生稻米”为特色的稻米产业链条。     9月7日,省农科院优质水稻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罗山)揭牌仪式在罗山举行,标志着省农科院和罗山“院县共建”合作再上新台阶,院县双方在共同打造我省水稻创新高地、搭建一流创新平台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为罗山新时期“院县共建”工作提供了新方向。     加大科技人才引进     解决生产技术瓶颈     “这几年,省农科院的领导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种的花生、小麦、油菜都有专家指导,不仅省时省力,而且产量高。”罗山华实园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光明说。     人才兴,产业才能兴,产业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省农科院和罗山县始终牢牢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环节,利用“院县共建”平台,省农科院分别向罗山县派出了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绿肥、园艺等6个专家服务团,对接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实地技术指导服务,线上、线下培训技术能手(新型职业农民),发放各类技术资料,为罗山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罗山的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省农科院在多次实地调研基础上,把一些复杂技术简易化、把外来技术地方化,推出了一批新技术,解决了罗山生产中的技术瓶颈。     三年来,“院县共建”结出了累累硕果。省农科院围绕罗山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利用“院县共建”平台在罗山建成不同类型的示范基地129个,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大大促进了罗山的经济发展水平。     推进农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省农科院根据“院县共建”罗山示范县建设为罗山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实现罗山全域旅游的总目标,结合罗山重点项目“初心路”的建设需要,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在沿线发展景观农业。     通过种植紫云英、绘制稻田画,提升了初心路和何家冲旅游线路的品位和价值,建立观光体验农业示范区,吸引了更多游客到罗山旅游。现在,优质稻示范基地稻田画已成为游客新的网红打卡地、罗山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实现了旅游产业与优质水稻产业双丰收。     省农科院还通过“院县共建”平台积极开展特色产品农企对接活动,发展订单生产,创建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农超对接和网络销售,助力罗山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     “把优质水稻产业的发展与促进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旅融合双丰收,‘院县共建’打造了罗山乡村振兴的新亮点,为罗山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罗山县县长余国芳表示。     在省农科院的科技支撑下,罗山通过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建设,将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一步步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县。

    [更多详情]
  • 18 2022-10

    河南安阳林州:“巡”出好思路蝶变亮山乡

    “我们石家庄村真是越变越美了,村里有水有风景,将来客人来了有好住地,晚上路灯照亮了整个村庄,白天我们可以到广场跳舞健身拉家常,大家都觉得这日子过得好幸福啊!” 10月12日,深秋暖阳下,林州市原康镇西部太行山中的石家庄村,郭明苏等多位村民看着正在建设的民宿,畅想着美好未来。 石家庄村地处山区,全村共有257户757人,耕地540亩,且全部是山坡地。近年,该村落实乡村振兴措施,村内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庄环境明显提升,村民及集体收入逐年提高,落后的山区小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石家庄村毗邻柏尖山景区,过路游客虽多,但却没沾过旅游的光。2022年4月,林州市委第十一巡察村(社区)组进驻石家庄村开展巡察工作,发现村“两委”干部对该村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建议石家庄村借旅游发展民宿。村“两委”干部虽然也有这个想法,但认为没有合适地方、没有资金,在行动上还有点瞻前顾后。 巡察组指出,石家庄村紧邻柏尖山景区,地理位置优越,加上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村庄建设,适合发展民宿与农家乐,同时这也与林州市委提出的“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思路”相符。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红卫说:“巡察组为我们理出了思路,巡出了精气神。村‘两委’认真分析研判了巡察组的建议,觉得很适合石家庄村的情况,最终确定了目标,坚定了信心。” 巡察组不仅提出了问题,也结合实际,拿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村“两委”提出的没有合适地方,巡察组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将村委会对面已经有些破旧的两层小楼,连同前院废弃的加工厂、配电室等石头老房,改造成富有山区复古味道的民宿。二是将已经撤点并校的老学校重新改造,一方面这些建筑全部是村集体资产,不存在产权问题,另一方面,长时间闲置给人以破败的感觉,与周边焕然一新的景观河沿岸格格不入。 6月7日,巡察组向原康镇党委反馈了巡察情况,提出了盘活闲置资产和老房改造的建议,林州市委第六巡察督导组同时建议原康镇党委、镇政府将石家庄民宿发展作为拓展柏尖山景区、拉动原康镇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原康镇党委、石家庄村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聚焦发展民宿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方案。 决策果断,行动如风。原康镇政府拨付10万元资金支持石家庄村民宿发展,同时还协调投资近500万元的景区服务中心项目落户石家庄村老学校。在巡察组和林州市委第六巡察督查组的建议和指导下,石家庄村充分发挥大项目的领头雁作用,带动全村民宿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 “村居巡察,重点是发现问题,关键是解决问题,我们整治问题的目标,就是促进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结合乡村振兴及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继续用心贴近群众,用脚丈量民情,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市委第六巡察督导组组长张建林表示。 郭海兴老人编了这样一段快板赞美家乡:“河南林州石家庄,绿水青山好风光。一村三桥七水塘,豫北江南一水乡。群众生活如蜜甜,人人脸上喜洋洋……”

    [更多详情]
  • 18 2022-10

    鲁山县:金秋时节话丰收 红薯敲开“振兴门”

    “今年我种植的新品种红薯品质好,色泽鲜亮,味道纯正,口感好,深受市场消费者们的喜爱。”10月16日,鲁山县仓头乡李窑村种植户杨发青在地里边忙碌边高兴地向大家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他们身后的山坡上,除秧、开沟、锄头刨挖、人工捡拾、装袋……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破土而出的红薯个个“膀大腰圆”,有的甚至重达两公斤,一幅和谐美好的丰收画卷尽在眼前。 几年前,杨发青了解到大多数市民都喜欢到农户家购买农副产品,原因是农户家自己种的产品纯天然无污染好吃。于是,他产生了承包土地种植绿色农产品的想法,经过多方考察,仓头乡属于浅山丘陵地区,土质优良,无污染,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硒元素,非常适宜种植红薯。2021年,他承包了300亩土地,开始走上了种植红薯的道路。从开始租地,到种植、苗期管理,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种植的烟薯25、板栗香薯、西瓜红等品种红薯,口感细腻,软糯香甜,非常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每亩地的收入达8000多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激发农户种植品种红薯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发展红薯产业,2022年,杨发青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亲自到山东章丘引进优质薯苗,加强技术管控,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有效带动周边群众经济增长。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销售,仓头乡红薯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已有80余户群众加入了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1200余亩,帮扶60余户困难群众,安置200个剩余劳动力,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杨发青表示合作社免费为广大薯农提供全程服务,努力为仓头乡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发挥作用,为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业美贡献力量。 “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产业兴旺星’的创建事关乡村的持续性发展,也与百姓的幸福生活紧密相连。下一步,仓头乡将着力推动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提升种养环节品质,提高加工环节附加值,通过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确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推动‘小特产’向‘大产业’转变,实现乡村振兴。”仓头乡党委书记于海琴说。

    [更多详情]
  • 18 2022-10

    河南郏县:“三色”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郏县围绕产业振兴,突出特色优势,以“一县一主业”“一乡一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红、黄、绿“三色”经济(郏县红牛产业、烟叶产业、设施农业)。目前,“三色”经济已累计带动就业6万余人,年总产值50亿元,有效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打造农业品牌,发展“红色”经济。郏县红牛是全国八大良种黄牛中唯一能产雪花牛肉的地方优良品种,也是全国唯一以县名命名的地方优良品种。郏县红牛被誉为“车中奔驰、酒中茅台、茶中龙井、牛中的红宝石”,荣获全国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最高奖,肉质可以与日本和牛相媲美。该县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成功争取到省级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豫西南肉牛产业集群项目。全县红牛常年存栏7万余头,共建成规模养殖场97个,发展规模养殖户275户、散养户1100余户,传统牛肉销售门店100余家,产值达30亿元。现有国家级郏县红牛保种场和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1个。初步形成了从研发、育种、饲养、屠宰到销售全链条产业链。 稳定优势产业,做强“黄色”经济。郏县烟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全国“山儿西”烟生产基地、全省烟叶种植核心县。“郏县烤烟”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该县坚持将烟叶产业作为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单独成立了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烟叶产业发展工作,每年将烟叶税收的10%用于支持烟叶产业发展,探索开展了烟农贷款、财政贴息“烟叶种植贷”政策支持模式,提振烟农信心,稳定种烟面积,提升烟叶品质。全县常年种烟面积保持在8万亩左右,从业人员2万余人,总产值5亿元,年实现税收1亿元,各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是既富民又富财政的重点产业,被群众誉为“黄金叶”。 抓示范增效益,助推“绿色”经济。郏县按照“县抓重点、乡抓品牌、村抓特色”发展思路,根据各乡镇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实际,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累计发展蔬菜种植10万亩,年产值15亿元,先后荣获“三品一标”32个,其中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2个,河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1个。 近年来,郏县充分挖掘培育地方特色品种,不断做大做强具有传统优势、地域特色、高端品质的农产品品牌,打造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高品质农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内在品质。为加快产业发展,该县出台了一系列奖扶政策,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2021年以来,全县共统筹财政衔接资金3310万元,重点扶持菌类种植、果蔬大棚等特色产业,有力推动全县特色产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龙头化农业企业38家,其中省级龙头化企业4家、市级龙头化企业34家。郏县红牛、郏县烤烟、“郭薯记”“绿禾富硒系列农产品”“锋瑞红桃”、白庙红薯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叫响省内外,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影响力,有力推动郏县乡村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