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22-10

    河南宝丰:黄豆丰收 增收不愁

    大地撒金黄,地头豆满仓。眼下正是大豆收获的好时节,10月26日上午在宝丰县闹店镇周营村的连片豆田里,一串串沉甸甸的豆荚挂满豆杆,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不一会儿就剥离出颗粒饱满的大豆。收获的同时,大豆秸秆就地粉碎撒还农田,成为下一季农作物的肥料。 “豆荚结的可稠,亩产量在250公斤左右,算是丰收了。一会儿运粮车拉到收购点立马就能变现。”种粮大户周和平看着颗粒饱满的豆子,笑得合不拢嘴。 “农民种地怎么才能种出更大的效益?怎样才能参与产业发展?”今年66岁的周和平爱种地,也爱思考。从2008年开始,他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发展科学化、规模化种植模式,承包60亩耕地,每年上半年种植小麦,下半年种植青贮玉米,每年收入达16万左右。 在种植过程中,周和平发现种玉米比种黄豆的用工成本稍高,于是今年下半年他改种了黄豆。通过在网上查询了解,他网购了郑豆1307和圣地1号试种。他告诉笔者,试种过程中,发现郑豆1307耐旱、耐高温、产量高,亩产达到250公斤左右,按照目前3元/斤左右的销售价格,他这60亩黄豆今年能收入9万元左右。 “大规模种植粮食,既能解决因田地分散导致农资成本过高的劣势,又能更好实现机械化生产,加上得到的粮食种植补贴,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今年种大豆的产量很满意,明年我准备扩种到100亩左右,全部种植郑豆1307。”周和平信心满满地说。 种粮大户周和平的致富之路是宝丰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按照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通过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28 2022-10

    河南淇县:绿水青山展画卷 大美乡村绘朝歌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深秋的淇县乡村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一花一木皆是景,一叶一果美如画,这个美丽宜居之城呈现出赏心悦目、形神皆美的乡村秋景图。 在建设“品质淇县”、乡村振兴全面提速的征途上,淇县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体系推进、全域提升”,打造“乡村大振兴”品质升级版,让这个美丽宜居之城“一镇一品”“一村一韵”的镇村风貌充分彰显,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品质、品位、品牌相得益彰,先后荣获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县、首批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等荣誉称号。 绘好一张图 规划约束硬起来 天高云淡的晚秋时节,来淇县灵山街道地谷岭登高揽胜,览尽无限秋光,静赏秋日芳华。太行山下,地谷岭周边,“红色大石岩”“水美纣王殿”“石美鲍庄”等一批知名乡村,如闪亮的明珠撒落山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完善全域规划。坚持县域规划一盘棋,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安全饮水、垃圾治理等专项规划18个。将138个行政村按照“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5个类别,进行分类指引编制村庄布局和分类规划。 因地制宜规划。以村庄宜居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制定村庄的规划策略,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做到统筹各类资源,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保障规划落地。坚持尊重村庄发展规律、尊重民意,组织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召开村庄规划座谈会,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规划批准后,通过“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及时公布并长期公开,方便村民了解和查询规划及管控要求。 精准补短板 基础设施建起来 位于淇县黄洞乡西掌村至林州市一段蜿蜒盘山公路,就是著名的淇县十八盘。这里山高坡陡,蜿蜒的公路仿佛玉带缠绕,十分壮观,吸引不少游客来此打卡。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淇县大力完善道路、饮水工程、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共生。 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实施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提档升级、基础路网延伸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工程,打通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路程,实现村村通户户通。今年来新改建乡村公路228公里、桥梁16座,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61公里,被评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按照“集中为主、联村发展、城乡一体”的工作思路,通过建设水厂、铺设供水管网、新建设加压泵站等措施,投资5.1亿元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实现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计划明年上半年竣工投用。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配套完善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成立饮水安全工程排查整改督导组。 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120个村、2.9万户村民用上天然气,建成风电、光电项目9个,被确定为全省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实施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交通运输、农村电商与邮政快递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目前美团优选河南中心仓建成投用,打造“农鲜直采”助农基地5个,布局“中心仓—网格站—团点”网络线路12条,被评为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县。 聚焦均等化 公共服务活起来 可爱的孩子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打球、跳绳,音乐爱好者则大展歌喉、吹拉弹唱……在庙口镇“一刻钟生活圈”中心位置,坐落着该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是淇县推进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助推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的一个场景。 均衡城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组建13个城乡学校共同体,实施校园改造工程,目前已改扩建寄宿制学校项目22个。 促进医养融合。探索“两院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实行医疗机构托管敬老院,实现医疗、养老、康复、护理无缝对接,目前已建成康复养老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04所。 建设文化中心。实现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开展有“镇情特色”“村情特色”的文体活动,目前全县162个村(社区)全部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党建聚合力 乡村治理强起来 山岭上红旗迎风招展,村庄里红馆、党校交相辉映,红色元素覆盖全村。这是灵山街道大石岩村创建“五星”支部、红色教育培训成效初步显现的景象。在采访淇县“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的过程中,记者随处可以感受到争创“五星”支部的浓厚氛围,一幅幅对标提升、比学赶超、竞相出彩的乡村振兴动人画卷正在绘就。 强组织。坚持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形成党委主导、部门协同的“五星”支部创建推进机制。目前创新“1+X+N”三级综治体系、“三袖箍一马甲”等一批好经验,61个支部达到“三星”以上标准,其中“五星”支部5个。 聚人才。坚持引才、聚才、用才、留才四措并举,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回引“头雁”78名,聘请“乡村振兴顾问”9名。创新实行“明星党组织书记”激励表彰办法,带动形成“水美纣王殿”“传奇大石岩”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兴产业。以“四优四化”为重点,鼓励各乡(镇、街道)谋划各自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创建。目前已形成大石岩村“党建+研学+旅游+扶贫”模式、赵庄村“村集体+公司+旅游+扶贫”等一批发展典型。

    [更多详情]
  • 28 2022-10

    央媒看河南丨“一村一品一网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直播间的老铁们,这是我们尉氏县十八里镇武家村农户自己种的小米辣。大家看一下,我们十八里镇出售的辣椒个个鲜嫩水灵,凉拌菜、爆炒放一些小米辣,香味立马出来了,做辣椒酱当配料也是不错的选择。大家下单后,我们的农户立刻采摘发快递,保证大家吃到的是最新鲜的辣椒......”前不久,河南省尉氏县十八里镇镇长郭彦平在直播间直播代言推介当地的小米辣。 “传统销售模式下,农产品滞销严重。很多农民因为卖不出去而失去一年的收入,甚至赔掉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十八里镇各村的电商服务站运营后,销售的农产品涉及我们十八里镇及周边的近百个村庄,帮助农户销售小米椒、白萝卜、蒜苗等农产品已达6000多吨,带动本乡镇及周边200多人从事电商行业。”十八里镇镇长郭彦平说。 为了让农产品触网销售,让更多农户适应手机这个“新农具”,近年来,尉氏县十八里镇紧抓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大好契机,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有效抓手。当地通过政府引导、产业融合、培育推动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格局。采取“送教入村”“一对一辅导”“专题教学”等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开展电商培训30余场次。在申庄村、马家村、崔湾村、马庙村、仓王村、会庄村、武家村、小王货村等村,先后投建了2座日光温室棚、34座高标准温室暖棚、175座普通温室棚。重点发展了早季节瓜果蔬菜种植,不仅直接带动了脱贫户就近就业,并通过产业帮扶带动595户脱贫户增收。 “俺这儿一天有八九千个订单,这一段时间已经帮助周边农户每天卖掉洋小米辣3万斤左右。老天不养懒人,只要勤快,在哪里都能挣到钱!”十八里镇会庄电商服务站的负责人贾苗和村民一起正在忙着把本地的生鲜农产品分发外销。村民个个忙得顾不上擦汗。在家门口上班,每天都能有100-200元的收入,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家原先也是贫困户,得益于党的好政策,2018年8月脱贫并被村委会推荐为电商管理员,2019年8月我在县商务局参加了拼多多开网店学习。自从接触电商,我找专业老师手把手教我如何修片、上图,如何与客户沟通成单、上货、出单、出货。短短几个月,我从电商小白发展到能销小米椒、萝卜、粉条、咸鸭蛋、洋葱等农产品数百吨的电商小明星。”贾苗说。 “近年来,我们十八里镇借助网络电商带动,逐步实现了‘一村一品一网红’,提高了群众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了全镇产业发展模式、经营方式发生变革,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让农产品以更直观、更简单的形式走向了广阔市场,帮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十八里镇党委书记谷占东深有体会地说。

    [更多详情]
  • 28 2022-10

    央媒看河南丨2022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在新乡举办

    由商务部指导,河南省商务厅和新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河南)活动在新乡市举办。其间举办了中原农谷推介、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优质农产品品牌推介、采购商产地行等系列活动,线上线下的118家采购商和河南省205家供应商进行洽谈合作,最终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本次活动是举办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在河南的首场,产销对接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形式举行,展会现场设立了184个标准展位、11个特装展位,参展农产品358类、2700多款,现场对接达成采购意向1.2亿元。在线下展销的同时设立了10个直播间,线上销售917.2万元,直播间观看人群超过千万。在活动签约仪式上,共达成合作项目86个,总投资230.5亿元;产销对接类项目52个,总金额17.9亿元。 此次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目的是要发挥河南省和新乡市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畅通“买河南、卖全国”的农产品上行通道,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后期,全国各地采购商还将继续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对接、扩大合作,深入了解河南农产品、购买销售河南农产品、宣传推广河南农产品,推动河南农产品资源优势与市场销售体系充分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更多详情]
  • 27 2022-10

    叶县:“归根”工程赋能乡村振兴

    铺就返乡之路,打开创业之门。10月26日,笔者走进叶县龙泉乡返乡创业园,门口这副对联显得与众不同。在龙泉乡门业返乡创业园内,目前已聚集16家以生产经销室内门为主业的公司,年产值达4.5亿元,可直接带动物流企业20余家、1.2万人就业。 龙泉乡门业返乡创业园只是叶县“归根”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叶县把返乡创业作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打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入驻;强化与在外优秀人才联系对接,利用他们集中探亲的时间,宣传家乡的招商政策,用“乡情牌”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为推动“归根”工程落地落实,该县先后印发了《进一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方案》《推动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围绕落实补贴、税费减免、示范带动等方面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 为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难问题,该县探索推行“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组合模式,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个体人员、合伙实体、小微企业分别授予最高50万元、250万元、500万元的贷款额度。 同时,该县积极探索优化县、乡、村等“三级平台”服务体系。在县返乡创业服务大厅集中设置49个服务窗口,为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在18个乡镇(街道)设立返乡创业服务所,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全程代办等,让返乡创业者“小事不出乡、大事有人帮”。企业落地后,该县还针对性地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叶县形成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良好态势。洪庄杨镇的鞋帽加工、田庄乡的电子元件加工、保安镇的民宿业也正形成气候。截至目前,该县共促成返乡创业项目22个,126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3.9万人,“归根”工程已成为稳岗就业的主支撑。

    [更多详情]
  • 27 2022-10

    叶县:南瓜藤上结出致富“金果”

    10月25日,笔者走进叶县佳禾生态农场贝贝南瓜种植基地,阵阵瓜香从田地间散发而出,抬眼望去,一颗颗瓜皮墨绿的贝贝南瓜在田间铺展开来。 “我吃住都在基地,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地里转一圈,看看长势咋样,如今这些贝贝南瓜喜获丰收,我是打心底里高兴。今年种的150亩贝贝南瓜,每亩地产量有1500公斤,收购商早就联系好了,每公斤批发价在3元左右,销往浙江、广东等地,每亩地的纯利润能有3000元左右。”该农场负责人苟志恒正忙着将南瓜装车。 今年39岁的苟志恒是叶邑镇杜庄村人,他曾在浙江、广东沿海地区从事电子商务多年。得知家乡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他决定发挥自身优势,回报家乡。 2019年,在杜庄村村“两委”的帮助下,苟志恒以每亩900元的土地租金,流转了村里50余亩土地,尝试种植贝贝小南瓜。村“两委”采用全程托管、保底加分红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发展了村集体经济,目前共流转土地150亩。 为了保证贝贝南瓜品质、口感,苟志恒采用现代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全程监控,实时掌控土壤的湿度、温度和南瓜的生长过程,平台记录数据。果然,成熟后的贝贝小南瓜颇受市场青睐,销路很好。今年七月份第一茬贝贝南瓜收益达38万元。麦收后,他又种下了第二茬贝贝南瓜。 眼下正值贝贝南瓜采收季节,苟志恒的佳禾生态农场吸引了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前来务工。 “我在这都工作3年了,家里有学生也出不去,在这农场干的活也不累,一个月还能拿到1500元作用,能照顾家里日常开销,我很满意。”下湾村务工人员崔平说。 “下一步,准备建仓库冷库,配齐配套设施,打开电商销售,实现产销一体化,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谈起未来,苟志恒说。

    [更多详情]
  • 27 2022-10

    宜阳:秋风催柿红 赋能振兴路

    秋风起,柿子红,走进宜阳县盐镇乡贾院村,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点亮了山村秋色。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晾晒鲜柿,准备制作柿饼。 据了解,盐镇自古就以出产柿子闻名,而贾院村大沟的猪皮柿子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传说,大沟翟姓先人翟学光元末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往宜阳县贾院大沟,他发现当地的柿树漫山遍野,每到成熟季节,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煞是壮观。 翟学光发现这些柿子品种各异,成熟期也不同,他把“摘家红”“牛心”等几种优质柿子反复嫁接、培育成全新品种。新品柿子光滑嫣红、个大浑圆、皮薄肉厚、甘甜可口,大部分无核,所以既方便食用,更方便加工。因其表面嫣红被命名为“朱皮红”柿子,但经世代口口相传,至今误称为“猪皮柿子”。这种柿子成熟期一般在每年大雁南飞后、寒霜降临时,所以宜阳县民国县志中称其为“雁过红”。鲜柿加工成柿饼,糖高霜多,可溶于水,泡茶无渣,甜凉清新,很早就被卖到全国各地。 河南省农科院专家曾对猪皮柿子做过检测,发现它的含糖量高达26.8%,比普通柿子高出11.8%,且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瓜氨酸、碘、钙、磷、铁、锌等有益微量元素,成为“晚秋佳果”。柿饼的柿霜具有治疗肺热燥咳、咽干喉痛等药效和健脾益胃等多种保健功效。 2012年,以贾院村大沟柿树种植大户为主的宜阳尚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嫁接、统一包装销售。2015年,合作社为柿子注册商标“雁霜红”,采取订单式收购村民的柿子,目前,已发展近千亩柿子种植,手工制作的柿饼热销省内外,已逐渐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馈赠佳品。

    [更多详情]
  • 27 2022-10

    河南孟州:“社社”联合“握指成拳”

    金秋十月,天气晴好,在孟州市南庄镇张庄村,创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谢三立正在利用大型机械收获玉米,伴着机器隆隆声,一排排玉米被吞入机“腹”中,瞬间变成金灿灿的玉米粒,丰收的喜悦跳跃在谢三立的脸庞。 “没加入联合社前,我们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收入没有保障!去年秋收逢着连阴雨,收到家的玉米、花生没地方晾晒,又没能力购买烘干设备,可把我们愁坏了!现在可不一样了!自从加入联合社,统一供种、供肥,统一耕种收、病虫害防治,就连烘干仓储、销售都一下子解决了,不仅省时、省力、省心,还省钱,每亩地一年至少节约60多块,俺的200多亩地就省出一万多呢!联合社简直是俺们的‘后勤部’!”说起加入农业联合社的好处,谢三立说出了大多数种粮大户的心声。 今年6月,孟州市首家农业联合社创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挂牌成立。该社由孟州市农业农村局、供销合作社发起,孟州市润田农技农资推广专业合作社、农之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开拓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办,与孟州市邮储银行、河南省中原农险等多家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拥有成员单位33家,实现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不断聚集资源优势,加强多元主体利益联结,调整经营发展模式,建立完整体系机制,叠加农资供应服务、农机作业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烘干仓储服务和信贷配套等服务,为引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我们通过构建‘联合社+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三级服务体系,加盟成员单位依托各自技术优势和服务特长广泛参与合作服务,统筹各自资源增强服务功能,形成了统一金融融资、统一供种供肥、统一统防统治、统一机械作业、统一仓储销售的‘五统一’综合服务,实现减少生产资料、减少务工投入成本、减少生产作业,增加产量收益的的‘三减一增’联合社共赢模式。”创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谢春治介绍说。 “通过开展玉米烘干和小麦玉米代收代储服务,既解决了大户晒粮难、存粮难、卖粮难问题,也为粮食加工企业解决了粮食收购、仓储问题,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粮食加工企业合作三赢的发展格局。同时,如果社员在农业生产中资金紧缺,我们可以通过联合社这个平台,帮助社员解决融资难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已为13户成员协调贷款260余万元。”说起联合社的烘干仓储和信贷配套服务,谢春治津津乐道。 社社联合“握指成拳”,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发展,打造社会化服务“生态圈”,是孟州市成立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新愿景。联合社的成立,极大促进了全市农业生产降本增产增效,通过全程托管、订单收购等集约化服务,小麦亩均增产150斤,通过小麦价格高于市场5%,每年收购3000余吨,增加农民收入30余万元。目前,已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飞防、农资供应等社会化服务16万余亩次。

    [更多详情]
  • 27 2022-10

    河南淅川:重心下移靠前工作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辣椒一采摘,存起来怕坏,卖的话怕压价,现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给我们建起了烘干房和冷库后,我们再也不怕商贩压价了,价格比去年提高了百分之四十,我们种辣椒的劲头更足了!交易中心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淅川县盛湾镇花秀村辣椒加工车间,辣椒种植大户龚玉斌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为全面激发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淅川县将“五星”支部创建与“三面红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县各行政村开展“星旗同创”活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盛湾镇花秀村的帮扶单位,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重心下移,靠前工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一把手”挂帅出征。中心一把手任星旗同创工作组长,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其中,开展“党员联户”活动,全村35名党员,联系440户群众,纳入网格化管理。把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能人”充实进两委班子。认真落实 “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制定实施《村规民约》《群众百分制管理》等文件,通过绩效考核,奖优罚劣,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汇聚一切发展的洪流。 辣椒火了半边天。通过走访调研,工作组发现部分群众发展产业信心不足,工作组牵头成立了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实行包技术、包服务、包回收的“三包”政策,与种植户签订保底价回收合同,确保农户放心加入合作社。同时,为解决辣椒贮存难题,大胆借鉴外地做法,提出了建设烘干房和保鲜库的设想,得到了村党支部的大力拥护。9月10日,烘干房和保鲜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仅此一项,花秀村辣椒种植户亩均增产1000余元,使小辣椒成了该村红红火火的好产业。 老英变了。老英是花秀村有名的“杠子头”,以前村干部见了直摇头,现在老英像变了一个人,逢人都说驻村干部好,在10月份的“红黑榜”评定中还被评为了“产业发展星”。老英不好意思的说:“一辈子木有得过奖,恁大岁数了可排场一回!”。为提高花秀村社会治理能力,工作组和党支部一班人坚持每月开展干部下访活动:和群众吃一顿饭、为群众办一件事、帮群众打扫一次庭院,通过实际行动,和群众交朋友、结对子,群众气顺了,心齐了,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淅川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支部书记全志伟说:“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姿态投入到星旗同创工作之中,助推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27 2022-10

    南阳市卧龙区:乡村振兴奏响“村美民富”交响曲

    金秋十月,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的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艾香,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其中,各种艾产品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为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电商销售旺季提前备足货源。 据了解,目前卧龙区艾草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辐射带动5万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艾草产业成为卧龙区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卧龙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举全区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做强产业,打造农业示范区。除艾草产业外,卧龙区月季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全区月季总种植面积达6.5万亩,拥有月季种植企业186家,月季销售名扬海内外。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该区树立“跳出卧龙发展一花一草”的理念,编制月季、艾草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扎实推进省级卧龙区艾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建成卧龙艾草产业园,建设月季交易中心、中原艾谷、艾灸体验街区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集月季艾草种植、精深加工、康养服务、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目前,总投资30亿元的卧龙艾草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350亩正在如火如荼建设,20余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 改善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近日,南阳市生态环境局卧龙分局对辖区内农村环境整治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进行了现场督导。据悉,城区周边的村庄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人口集聚度高的村庄建设了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污水产生量较少的村庄建设三级沉淀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初见成效。同时,投资4.65亿元的国家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成,治理区域17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1.24万人,卧龙区大水网格局初步呈现,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入园”“水清岸绿,蝉噪蛙鸣”的美丽景象。今年以来,卧龙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目标,全面推动,又以点带面,创建“美丽小镇”1个、“四美乡村”11个、“五美庭院”9000户,发挥示范作用。 文化引领,加快基层文化基础建设步伐。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标准,19个乡镇街道、109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运行,2020年以来新建村级文化广场、戏台70个,已选址待建86个免费向辖区群众开放。文化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初步建立起区乡联通、有效覆盖的全区文化馆总、分馆网络。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文化阵地力量。文明新风日益浓厚。建设了18个乡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6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移风易俗持续推行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发挥“一约五会”等组织作用,在全区乡村营造了浓厚的新时代文明氛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