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9 2022-09

    阳光玫瑰葡萄喜丰收

    在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轩林农业有机葡萄庄园看到,沉甸甸的葡萄挂满藤架。经过3年耕耘,阳光玫瑰葡萄迎来丰产季。     游客们在园中一边观赏、一边采摘。“我是从新乡市区过来的,这里的葡萄一串有两斤重,果也大,吃起来香甜。”手捧一串刚摘下来的葡萄,游客小魏兴奋地说。     据了解,轩林农业有机葡萄庄园占地100余亩,种植品种均为阳光玫瑰,亩产量可达3000斤,除供应市内各大商场及零售商外,还销往浙江、江苏等地。此外,该葡萄庄园在满足本地市场对高品质鲜食葡萄需求的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更多详情]
  • 08 2022-09

    万滩振兴路上的“红黄绿”

     从长江之畔到黄河之滨,杜磊磊“利涉大川”。     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杜磊磊算是跟大江大河结上了缘。在湖北省宜昌市委组织部任职时,他挂职锻炼的宜昌市点军区点军办事处离长江不超过2公里;9月2日,坐在万滩镇政府的办公室,他和黄河的直线距离是约3公里。     作为河南省应急管理厅的“墩苗”干部,杜磊磊于2021年10月来到中牟县,任中牟县副县长、万滩镇党委书记。“到万滩镇,能够快速找到感觉、融入工作,还真是得益于在点军办事处的工作经历。都是基层,有不少能借鉴的地方。”杜磊磊对记者说。     万滩镇位于中牟县西北部,是传统的农业乡镇,也是中牟县三个沿黄乡镇之一。历史上,黄河曾经在这个地方决口,冲积成滩涂,后来万姓人到这里定居,得名“万滩”。     虽然在基层工作过,初到万滩镇,杜磊磊还是感觉“本领恐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基层的事儿千头万绪,如何化繁为简、抓住重点?他扑下身子调查研究、学习思考,“身入”“心入”,在工作中逐步理清了思路。     “根据万滩镇的特点,我认为推动乡村振兴应当重点抓好‘红黄绿’三个方面的工作。‘红’是党建引领,‘黄’是黄河防汛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绿’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杜磊磊说。     党建引领,纲举目张。万滩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两个作用”,有效推动以党建带动中心工作开展,全力做好“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做细基层网格化治理,在网格优化调整中合理分配党员、党建资源,串联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同时探索“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模式,通过示范性种植,引导群众开展订单化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为了全力推进沿黄生态高质量发展和湿地保护工作,万滩镇对黄河大堤以内的鱼塘进行清退。“渔业养殖是村民们的传统产业。万滩镇有万亩鱼塘,其中4500亩在黄河大堤之内。”杜磊磊介绍说。     清退鱼塘,要先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争取大家的理解。万滩镇成立了鱼塘清退工作专班,实行镇、村干部包户制度,讲政策,说利害,清理了312个鱼塘、341座管理房。     4500亩鱼塘全部清退后,杜磊磊看着成片成片的坑塘,又犯了难。“如果把这些坑塘全部填埋,土方量大得惊人,那将是一个费时耗力的大工程。另外,土从哪来?谁来填埋?”     最终,鱼塘的事儿解决得比较圆满。经过多次考察,万滩镇选择利用废弃鱼塘种植莲藕。莲藕不喂食、不用药,几乎没有什么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利无弊,关键是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如今,站在黄河大堤上,向北望去,接天莲叶无穷碧,随风摇曳成一景。今年万滩镇莲藕试种900亩,长势喜人,明年将扩大种植达到3000亩。     曾在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处任职,杜磊磊对黄河防汛和应急处置十分专业。到万滩镇之后,他立足当地实际,先后制订了黄河防汛、紧急转移安置群众等一系列应急预案,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防线。     因为靠近黄河,万滩镇无法安置工业项目,只能在农业方面挖掘潜力。     杜磊磊把农业分为精品农业和大田农业两种。作为精品农业的代表,关家村引进的稻草人农场让他很中意。“稻草人农场是一个农旅融合的项目。在这里,农业种植讲究绿色生态,劳动力需求大,成本高,售价高,主要满足高端消费的需求。一共484亩土地,吸纳了附近200多个村民就业。”杜磊磊如数家珍地说,“里面可玩的项目也很多,游客可以观赏羊驼、黑猪、珍珠鸡,可以体验农作物的栽种和收割,可以钓龙虾、玩泥滩足球、露营。节假日每天人流量最多达到2000人。”     对于大田农业,杜磊磊的努力方向是改良种植结构、建立全产业链的服务平台。去年,该镇引进了山东中种地植农业公司,在安庄村成立了万安农业种植合作社,用100亩土地进行示范种植,引导农民改良种植结构。     “目前,示范田里种的是‘北京红’辣椒,亩产能达五六千斤,中秋节前第一批辣椒就能上市,主要是出口韩国,当作泡椒原材料。”项目负责人王君说,“种什么作物?种什么品种?我们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分析出来的,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     据了解,示范田下一茬要种的是“河西二红”小洋葱,周边有意愿“跟风”种植的村民已有不少,涉及的土地有600亩。杜磊磊说:“合作社将为村民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设置保底价对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预计每亩收入能达到4000元。人叫人干人不干,利益调动千千万。通过示范种植带动,我们正逐步实现改良种植结构的目标,不用流转土地,也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     黄河岸边,振兴路上,万滩镇打造红色阵地,筑牢黄色防线,守住绿色底色,绘出彩色画卷。

    [更多详情]
  • 08 2022-09

    科技赋能花生产业“开花溢香”

     三产融合,让花生产业玩出“新花样”,河南省农科院加工中心在这上面下足了功夫。     自2020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启动新一轮的院县共建以来,省农科院加工研究中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强各学科协调联动,集聚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加工、品牌推广等多学科专家,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样板,助推开封市祥符区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表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发展产业离不开科技,科技是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引擎。     做精做特一产 实现绿色兴农     优质品种缺乏、配套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落后,是制约祥符区花生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省农科院加工中心联合经作所、资环所、植保所及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多学科专家,通过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加强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助力祥符区花生种植产业发展壮大。     通过近三年的实施,祥符区优质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推广面积已达5万亩。此外,加工中心农产品产地减损团队围绕祥符区花生产业采后损失大等问题,开展鲜食花生机械化收获、清选、去尾、分级等集成技术以及花生采后干燥减损技术的示范推广,实现花生损失率由常年的10%降低至5%以内。     做大做强二产 实现质量兴农     花生要想身价大涨,除了种植环节发力,还必须盯住加工环节。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了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围绕这个目标,省农科院加工中心结合自身优势,加强花生蛋白类、油炸类、烘焙类等精深加工及质量改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祥符区加工产业发展。     “加工中心的专家出谋划策,以花生饼粕为生产原料,加工成花生蛋白粉,相比于以饲料原料直接销售,每吨花生粕效益高出3倍~4倍,利润十分客观。”河南大士有机食品公司负责人赵大士介绍说。     做优做活三产 实现品牌强农     省农科院加工中心依托河南爱思嘉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建立了集花生种植、种子初加工、精深加工、成果转移转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开封汴花产农业科技公司、河南千裕食品公司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开封县花生”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助力企业强化“宏花”“汴花昇”“豫老汉”“大士”等品牌培育和高油酸花生“三品一标”认证,增强了品牌竞争力。     依托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项目,省农科院加工中心紧紧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通过“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三部曲,助推祥符区花生产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由“传统种植业”向“三产深度融合”转变。

    [更多详情]
  • 08 2022-09

    扶沟:发展“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扶沟县韭园镇吴桥村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走稳走好“一村一品”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2012年,该镇吴桥村农民吴振亚、吴瑞丽兄妹俩,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引进了优质猕猴桃进行种植,并成立了扶沟县亚桥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今年,他们所引进种植的优质猕猴桃又获得了大丰收,并于近日陆续成熟上市。 据了解,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的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钙以及胡萝卜素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清理肠胃、抗衰老、调节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由于猕猴桃具有多重功效和作用,被人们称为“果中之王”。 眼下,在亚桥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猕猴桃果园里,硕果累累,丰收在望,吸引了不少附近群众和周边县城的市民纷纷前来采摘游玩,享受田园风光。在此基础上,田园猕猴桃合作社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利用朋友圈、微信群把自己地里产的优质猕猴桃放到网上销售,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猕猴桃种植已经成为吴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助推了吴桥村全面乡村振兴。 “猕猴桃种植时间长、面积大,贫困户增长了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几个村发展种植几百亩。”吴桥村党支部书记吴成立说。

    [更多详情]
  • 08 2022-09

    鲁山:创建“五星”党支部 谱写振兴新篇章

    “现在我们村里是遛弯有场地、健身有设施、活动有舞台,环境卫生也一天天好了,大家伙儿住着可舒心了。”9月6日,鲁山县尧山镇上坪村老党员杨福奎乐呵呵地说。 自尧山镇“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上坪村紧跟谋划、深入推进,在支部过硬、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平安法治、文明幸福上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增“底色”、添“亮点”。  支部过硬,坚持党建引领。上坪村通过“支部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工作方式,严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持续打造支部发展阵地。该村先后组织了16名党员联系230户群众,定期入户走访,并成立了一支16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打造党支部坚强堡垒,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生态宜居,优化生态环境。上坪村党支部以争创生态宜居星为契机,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促使村民养成讲卫生、讲文明、讲公德、讲奉献、讲和谐的良好习惯,同时,动员村里群众积极投入到村庄美化工作中来,对乱堆乱放、残垣断壁、陈年垃圾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严格落实“路长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落细。 产业兴旺,借助文旅优势。该村坚持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发展特色民宿产业,现已建成“那年那夕”、“吾乡问俗”、“尧山23涧”、“龙月苑”等精品民宿11家,正在建设中3家;同时,持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由平顶山市技师学院在西沟组投资8000万建设民俗实训基地,年均带动收益100万元;打造了天然商品林和公益林15000亩,年均收益达20万元以上;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持续扩大村集体收入,该村年均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以上。 平安法治,创新社会治理。积极开展防电诈、打击养老诈骗活动,守好群众的钱袋子;组建了40人的应急队伍和16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巡逻值守;建设了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难场所2处,确保紧急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文明幸福,倡树文明新风。该村小游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室、村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为群众提供了便利。严格落实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等措施,建立专项台账。开展“优秀党员”“好公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模范评选活动,优化乡村文明“软环境”。 “下一步,我村将继续拓宽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按照‘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要求,认真对标创建任务和星级标准,争创‘五星’支部,持续筑牢基层治理根基。”上坪村党支部书记窦纪增自信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07 2022-09

    果实满枝头游客纷纷来

    8月23日,汤阴县韩庄镇“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沿途的滨河、三禾、依岭、大运、鑫庆、七星等生态休闲采摘果蔬园区纷纷打出了“欢迎进园采摘、体验农耕文化”的招牌,园中新鲜的葡萄、苹果、香梨、李子等时令果蔬,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韩庄镇的滨河农庄、三禾农庄、依岭农业、绿丰农业、大运农业、鑫庆农业等20多家生态休闲采摘果蔬园区均位于“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内,占地2000余亩,主要种植葡萄、樱桃、核桃、黄梨、苹果及迷你小西瓜、哈密瓜、草莓、火龙果等特色果蔬。经过数年的发展,这些农庄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都初具规模,葡萄、樱桃、黄梨、苹果、核桃等已挂满枝头,俏销市场。     近年来,韩庄镇这些农业龙头企业依托日益崛起的汤河国家湿地公园、市民前来旅游多的区位优势,相继举办了“葡萄节”“梨花节”等旅游观光采摘游,将特色农业、林果苗木业等与乡村旅游业紧密融合,经营模式也由原来的“种植—市场—消费者”向“种植—消费者”的直接转变,增强了市民消费的趣味性、体验性,突出了“亲土、亲水、亲农”式的农耕文化体验,拉近了市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互动,更让当地农民群众从农林业发展中鼓起了“钱袋子”。     韩庄镇以林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近年来先后组建了各类林果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林果、蔬菜技术推广。目前,全镇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30余家,每年生产果蔬产品4000余吨,产值达3200万元。直接带动3000多名农民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滨河农庄生产的葡萄、软籽石榴、核桃、冬枣等5个品种还获得了“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增效。

    [更多详情]
  • 07 2022-09

    以城乡融合引领河南乡村振兴

    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视角,基于乡村振兴内涵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五个维度,系统调查研究河南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其原因和制约因素,总结提炼典型发展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决策参考。     一、河南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河南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分别进行了总体认知调查和乡村振兴五个维度的分项调查。     在对乡村振兴的总体认知及成效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60%的乡村居民比较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表明了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入人心的。乡村振兴的五个维度的关注度,依次是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五个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生态振兴满意度较高;目前主要采取了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和特色乡村旅游,以及集体经济带动这三种方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66%的被调查者对农村的村干部以及乡村组织治理是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表明目前大部分被调查者是满意基层干部及其治理水平的;65%的被调查者对所在乡村文化建设是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但调查结果中满意度“一般”及其以下占比34.58%,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6.06%的被调查者认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是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培养本地人才、引进专家人才。     二、河南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河南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主要从产业、组织、文化和人才方面开展调查分析。河南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突出问题是技术缺乏、资金不足、市场狭小,其次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品缺乏竞争力、交通和通信条件有待提高。乡村组织振兴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认为基层组织威望较高、素质较好、执行力较强,但仍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些村级班子群众威望低、能力差、不办事;在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问题的调查中,结果显示群众参与度不高,形式主义、不贴近生活以及资金投入不到位等问题最为突出;此外,缺乏文化创新人才,尤其是新媒体运作方面人才欠缺,传统文化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娱乐设施不够完善等其他问题。在乡村人才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在乡村振兴内部因素调查结果中,群众收入增长不明显是最突出的问题,而群众发展意识等内生动力不足、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欠缺、缺乏资金支持等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乡村振兴的区域因素分析,通过河南城乡融合相关调查来分析,结果反映出城乡一体化水平一般,群众满意度较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尤其表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方面,其次是人才及产业发展环境,最后是资金政策支持。而对城乡设施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乡村物流网的覆盖度和便捷性与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对于城乡物质要素的流通和农产品的销售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城乡融合视域下河南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从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举措方面来看,应该在农业现代化改革、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挖掘并传承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定向输入和培养乡村人才、公共资源的协调发展、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乡村干部的治理能力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从河南当前涌现出的旅游带动型、产业扶持型、资源依托型、文化传承型、高效农业型、集体经济型等乡村振兴的典型来看,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都需要乡村基层组织切实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引擎,提高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从乡村振兴的五个维度来看,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成效显著,当前阶段可以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力度和覆盖度,早日实现全省的美丽河南巨幅美丽画卷;乡村组织建设和人才振兴迫在眉睫,而且紧密相关,乡村组织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发展有能力的人才,加强组织引领能力培养,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优势,带动农民创业致富,同时,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引进专业人才、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培养本地人才三者都很重要。在人才类型方面,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乡村产业振兴则是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依托,各地应因地制宜,学习借鉴典型模式先进经验,瞄准特色及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备注:     ①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4道问题,涵盖乡村振兴的五个主要方面和城乡融合相关问题,调查对象中93.98%来自乡村,6.02%来自城镇,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于2022年5月共收集有效问卷1212份。     ②本文为中原工学院张竟竟教授主持的河南省科协智库调研课题“城乡融合视域下河南乡村振兴调查研究(HNKJZK-2022-12B)”的阶段成果。

    [更多详情]
  • 07 2022-09

    糕点香飘创业路

    8月28日,叶县仙台镇焙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标准化无菌车间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各式糕点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生产出来。     “俺是本村的,在这里已经干了四年了,一个月可以拿3000多元的工资。”仙台镇王吉庄村村民李培培说。     焙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名叫许小超,今年36岁,是仙台镇大耙张村人,虽然年纪轻轻,但管理有方。     一次偶然的机会,许小超接触到了蛋糕制作,于是进入一家蛋糕店当学徒,一干就是几年。2007年,他开起了第一家蛋糕店,勤思考、爱钻研的他做出的蛋糕不但样式多口感也好,很快便打开了市场。手里有了一定积蓄后,他于2009年开起了第二家蛋糕店。     2018年,许小超回老家开办工厂。在镇党委、镇政府及村里的扶持下,他先后投资300余万元买设备、招工人,入驻王吉庄村村级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成立了焙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凭借良好信誉,公司订单纷至沓来,年产各式糕点700吨,产值突破800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     “下一步,计划在稳定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拓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业务齐发展,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许小超说。

    [更多详情]
  • 07 2022-09

    产业兴旺百姓富裕

    9月5日,记者在柘城县李原乡大陈村星火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看到,成千上万只种鸭在养殖棚内,一会儿觅食戏水,一会儿互相追逐,工人们正忙着添食喂料、清理圈舍,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大陈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支部过硬星”创建要求,明确“产业带动、典型引路、示范先行”的思路,不断激发全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用心、用情、用力,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到“五星”支部创建上来,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大陈村依托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实施“支部主导+     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的高效种植产业发展模式,流转土地850余亩,牵头成立了焦大磊星火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4户家庭农场,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的方式,发展辣椒、大豆、菊花种植面积320多亩,经济作物年产值达140多万元。在养殖业上,采取“大+小”的养殖户组合发展模式,现有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十多家,形成了以种鸭、育肥猪为主导的多种发展模式。此外,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成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用工量60多人的永春制衣厂,产品远销欧美多国,年收益达800多万元,全村上下形成了人人忙收入、人人有活干的良好风气,群众收入明显提升,呈现出了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喜人景象。

    [更多详情]
  • 07 2022-09

    创建“星”支部走好振兴路

    9月5日,西平县嫘祖镇兰衣赵村众富专业种植合作社里十余名村民正在采摘秋月梨,“抓紧啦伙计们,下午客户就要取货,咱们得赶快摘完拿到车间打包。”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宗昌高兴地说,“近段时间,来合作社选购新鲜梨果的客户很多,每天销售额最低都有5000元。”     “众富专业种植合作社是我们创‘产业兴旺星’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村里还专门打造了‘缝盘下乡’生产车间,现在村民再也不用去远方打工了,在家门口每月都能拿到两三千元。”兰衣赵村党支部书记陈晓登站在梨树下打开了话匣子,“作为全国文明村镇,我们以     开展‘六清’、治理‘六乱’为契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在进村的道路平坦通畅,沟渠干净整洁,村里家家户户都改了厕,环境越来越好。”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镇党委围绕农村“五星”支部创建工作29项重点任务、123项细分任务,在全镇选取创建“四星”“三星”支部示范村各一个,在示范村阵地建设、档案资料等方面进行重点打造,组织各村相互进行观摩学习,推动各村互学互促、借力创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经验做法,同时要求各村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找准星级创建短板,制定对应专项措施,确保“一村一专班”“一星一方案”。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