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22-08

    李晓鹏 无花果变成致富果

     8月14日,在郏县长桥镇东谷刘村九谷仙人无花果种植基地,熟透的无花果散发出浓郁果香,吸引不少游客入园采摘。     今年43岁的基地负责人李晓鹏,在北京创业20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但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回乡发展绿色农业,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经过多方考察,2020年年初,李晓鹏返乡流转了35亩土地,注册成立了“九谷仙人”品牌和同名合作社,种植日本无花果品种“芭劳奈”。后来,李晓鹏又流转230亩土地,用于扩大种植面积。     李晓鹏介绍,无花果属于高产高效作物,病虫害少,不需要打农药,既节省人工,又能保证无公害,而且优质无花果品种采摘周期长,投入产出回报率高。     目前,李晓鹏种有24个品种200多亩无花果。其中,露天种植190多亩,20多亩采用大棚种植。种植第三年的无花果,今年亩产已达4000斤至4500斤。     “主要通过商超和生鲜水果店销售、社区团购和电商销售。目前,鲜果20元一斤,果干120元一斤,供不应求。”李晓鹏说,预计今年将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左右。     在售卖鲜果的同时,李晓鹏还做起了深加工,把新鲜无花果制成果茶、果干、果脯、果酒等产品,提高无花果附加值。     李晓鹏的无花果种植基地,带动了周边30多名村民增收。“我在这里干两年了,每天薅薅草、摘摘果,一天60块钱,干着轻松,离家也近。”村民王巧珍说。     “今年秋收前后,我打算再流转一些土地,把无花果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亩以上,让乡亲们也都参与进来,通过种植无花果致富,进而做大做强无花果产业。”说起未来发展,李晓鹏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4 2022-08

    胡献伟 收购中药材 开出增收方

    眼下正是连翘等中药材采摘收购的季节,8月15日,在位于宝丰县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宋沟村的万顺益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献伟正忙着收购群众送来的连翘。     今年50岁的胡献伟是土生土长的观音堂人,多年前,看着同龄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考虑到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他没能外出,但是面对山区发展受限的现实,他一度陷入创业无路、致富无门的苦恼中。     几年前,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是这个理念,点燃了胡献伟的创业梦:山区地域广阔,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何不靠山吃山,做中草药收购呢?     观音堂地处宝丰县西部山区,所辖地域青山一座连着一座,山上野生连翘、艾草、益母草、野菊花满山遍野,群众也知道这些都能卖钱,但苦于没有销路,只有个别群众利用农闲时节采收一些进城去卖,除去路费和吃饭的花销,所剩无几。     有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胡献伟在自家门口支起了中药材收购的牌子。一时间,胡献伟家热闹起来了,村里也热闹起来了,每天都有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到胡献伟家卖中药材。忙着收购中药材的同时,胡献伟还积极到外面联系收购的厂家,俨然成了一个大忙人。     2017年,胡献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万顺益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也使中药材收购步入正轨。     “连翘用量最多,近一半的药方都要用到。近年来,连翘价格一直涨,现在一斤价格在30元~45元。一年下来,我能收8吨左右,价值60多万元。”胡献伟说。     万顺益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模式,帮助不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在合作社干活的,都是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不用外出务工,还能照顾孩子、老人,一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村民张彩峰说。     据了解,万顺益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南阳、河北等地中药材生产企业“联姻”,每年收购各种中草药130多吨,年产值达700多万元。     在万顺益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影响下,观音堂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中药材产业,他们建起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在山上种上了耐旱、耐贫瘠的连翘。

    [更多详情]
  • 24 2022-08

    产量产值十年翻番

    沿着伏牛山,一道“飘香”的产业在此汇聚,西峡、卢氏、灵宝、汝阳、嵩县、鲁山、泌阳、南召8个香菇种植大县,香菇产量达到365万吨,占全国总产的30%。     这是河南食用菌的主要生产区域,也是河南食用菌大省的缩影。河南食用菌产业有多大?连续18年,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     食用菌大省之痛     “过去多年来,河南没有自己的食用菌品种,这与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匹配。”8月18日,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张玉亭研究员说。     从2012年至2021年,河南食用菌产量由285万吨提高到560万吨,增长了96.49%;产值由190亿元增长到412亿元,增长了116.84%,基本实现产量产值双翻番。     这样规模的食用菌产业,直到2016年,省农科院资环所育成并鉴定了我省第一个平菇品种,才实现了我省食用菌品种从0到1的突破。     张玉亭介绍说,2010年前,我省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是南菇北移驱动的结果,老百姓种植意愿强、收益也较高,但与之相对应的科技人才十分缺乏:正高级职称人员只有两人,全省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人员不足50人。     缺少科技支撑,河南食用菌产业如“无根之木”,高速发展之下,藏着不少隐患。我省农业部门也意识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潜力。2010年,河南谋划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启动了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以食用菌体系为抓手,我省逐渐汇聚、培养起一批科研队伍,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0年来,我省食用菌产业专家队伍迅速扩大,跟随专家、科技的脚步,省级龙头企业翻了三番,迅速壮大。     选育豫字号食用菌品种     “品种选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基础不牢肯定不行。”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资环所食用菌专家孔维丽说,这个基础,就是种质资源。     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我省食用菌专家团队18次山区调查搜集资源,目前已收集并保存了71类1567份菌株,初步建成了活体标本库,构建了香菇基因数据库。     有了“数据”,汝州朕迪公司负责人孙国政再也不发愁了:“我们就像有了娘家,资源库帮我们鉴定种源真实性,就把住了质量关,在种子生产经营中我更有底气了。”     有了种质资源,就为育种奠定了基础。经过资源评价、筛选出一批优良种质,依托种质摸索育种方法,搭建育种平台,通过5年反复摸索、实验、筛选,2016年起,终于育成并鉴定了我省第一个平菇品种。     随后又陆续育成鉴定了第一个香菇品种,第一个毛木耳品种,第一个猴头菇品种,目前通过省级鉴定的品种共有7个;获得了我省第一个食用菌植物新品种权,目前已有2个平菇品种被国家授予新品种权。     “傻瓜”技术带来巨变     食用菌种植,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但食用菌生产需要的培养料却耗费不少。培养料传统制备,一般采取高温蒸汽灭菌的方式,依靠燃煤锅炉提供能量。“以我省食用菌的种植量,仅此一项,每年就要消耗140万吨煤,这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明显有冲突。”张玉亭说。     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也把食用菌灭菌用煤列为重点治理对象,燃煤替代非常紧迫。食用菌灭菌煤改电、煤改气等环保要求倒逼着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型。省农科院资环所的食用菌专家研发出平菇培养料发酵制备技术,直接省去了高温灭菌环节,也省去了洁净接种室和接种设备。     这是一项傻瓜式技术,撒上发酵料,就可以制备培养料了,在开放条件下就可以种平菇,跟小麦播种一样。平菇培养料工程化发酵制备工艺的研发,既解决了污染难题,还能够实现平菇培养料全程机械化操作。     食用菌灭菌“双改”工作推进三年来,在新技术支撑下,仅2021年,我省就有145家企业完成了“双改”,完成率达到了104%。     向时间要规模,向空间要产量,向工艺要效率,向技术要效益,10年来,科技力量是我省食用菌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省农业农村厅经作处处长黄伟说,在大食物观背景下,作为新粮食资源的食用菌,是从森林、秸秆中收获的粮食,河南食用菌与小麦一样同为全国第一大产业。今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离不科研力量、专家的技术支撑。

    [更多详情]
  • 24 2022-08

    从传承人到领头雁

      36岁的周正祥,现在俨然一副老茶农的样子,从种植到制茶的每一个环节,他都“烂熟于心”,技艺不凡。     周正祥已经是家里种茶、制茶的第五代,这个分量不轻的接力棒,在他的手里,有了更多新意。     8月20日,商城县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专家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建议,周正祥听得认真、记得仔细,关于茶叶,他不想漏掉丝毫。     传承|新茶人的成长之路     大别山北麓的金刚台峡谷,分布着大片的高山茶园,这里是商城高山茶的优良产区。童年的周正祥就是听着茶歌,跟着父辈们在茶山中穿行忙碌,成长路上,总有茶相伴。     2008年,大学毕业的周正祥又回到这里,开启了他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的茶农生涯。     “那时候太难了,我都怀疑自己回乡到底值不值得。”周正祥坦言,手工制茶时,需要双手不停炒制原料,锅很烫,可越烫越怕,越害怕就越烫手,学习手工制茶技艺,确实辛苦。     苦练技艺、学习经营,周正祥身上担子不轻。也就是在这过程中,他才真正体会到父辈的不易、茶农的艰辛。“制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是没有年轻人的参与,以后就很难传承下去了。”周正祥说。在父亲的手把手指导下,周正祥技术日渐成熟,也理解了这份传承的重要。     在第五届全国茶叶职业技能竞赛茶叶加工(绿茶)竞赛总决赛中,2.5公斤的原料,周正祥分了10锅连续做了十多小时才完成。比赛完,周正祥双手如火灼针刺,整晚睡不着觉。     创新|学习中历练     从传承中学制茶,周正祥也不忘走出去,多年来,这种学习习惯从未间断。     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让周正祥“豁然开朗”。“不仅仅是学种植、学制茶,而是关于茶产业的一整套东西,最关键的就是帮我打开了思路。”周正祥说。     手艺要传承,思路更要创新。茶产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技艺,更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周正祥深知这一点,他编制推广《商城高山茶种植规程》,在产品技术和营销推广上做出很多创新,立志要做一个高素质农民。     为了改变当地茶产业“低能、低产、低效、低科技含量”的现状,周正祥将所学变成所用,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引进5200万株国家级茶叶良种,提供给周边茶农试种。在制作工艺上,他把信阳毛尖传统工艺生锅熟锅拆分为12道工序,引进小型杀青机、理条机,将绿茶生产线升级到第六代,生产效率提升24倍,实现了商城高山茶标准化、现代化生产。     从培训班学习到日常发展指导,我省培育高素质农民过程中的持续“发力”、各方面专家的不断指点,让周正祥收获颇丰。     在营销推广上,周正祥经常利用新媒体,线上线下同步结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发展模式上,周正祥采用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农户”“五统一”管理模式,让茶农尤其是家庭困难农户明显增收;在茶叶种植培管、鲜叶采摘、毛茶初制加工、茶叶包装等环节中,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三次就业、三次收益”。     征程|带领茶农走出新路子     现在,在商城县乃至全省,周正祥名气不小。从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到成为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讲师,周正祥身份也更多了:高级农艺师、国家级制茶技师、最受欢迎的特聘农技员、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     “高素质农民绝不是仅仅提升自己,而是要把学到的好东西传播出去,这才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意义之一,也是我作为高素质农民的责任。”周正祥说。     传播技术、引进良种,周正祥带动当地不少茶农共同提质增效,他的茶场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的2000户茶农转化为产业工人。     2019年,周正祥被商城县农业农村局聘任为特聘农技员,三年来,他奔波在茶场一线,帮众多茶农解决种植难题、提升制茶水平。今年,我省提出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工作部署,周正祥正积极申请合作社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资格。

    [更多详情]
  • 24 2022-08

    河南内乡:水果村里话丰收

    河南省内乡县灌涨镇郭营村的葡萄迎来丰收采摘季,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果农和游客穿梭在葡萄园里,构成一幅热闹的丰收图。 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群众。据郭营村党支部书记刘铁栓介绍,郭营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资源,在扩大葡萄种植规模的同时,引进发展猕猴桃、青酥李、黑布林、樱桃等特色水果种植业,水果种植总面积近千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富裕路。 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通过农家乐、采摘园等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县林果种植面积近40万亩。

    [更多详情]
  • 23 2022-08

    科技特派员送技到叶县 助“马湾白桃”品质提升

    8月15日至16日,河南省果树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郑先波、谭彬、连晓东、张坤玺一行来到叶县邓李乡马湾村,详细了解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马湾白桃”在生产中面临的问题,重点针对“马湾白桃”成熟期过于集中、果个偏小、外观品相差等问题进行解答。     专家们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控产提高果重、科学植保提高外观品质、提纯复壮结合品种搭配延长“马湾白桃”鲜果供应期等技术措施,建议利用好“马湾白桃”是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一金字招牌,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帮助果农增收致富。会谈结束后,服务团一行来到“马湾白桃”种植园,重点围绕桃树结果枝外移、夏剪不到位、树体旺长导致花芽分化不良等问题开展技术指导。     2018年以来,河南省果树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立足叶县自然禀赋,强力推进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发展。该服务团先后通过政策咨询、科技培训、实地指导等,引导叶县广大农户培育发展以白桃、葡萄、石榴、黑李、冬枣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产业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示范点+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发展模式,走出了林果发展、村民增收、以绿扶贫、依绿脱贫的发展之路。     目前,特色林果产业是叶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该县林果种植园区已达44个,林果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家,林果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其中10万余亩进入盛果期,年产值可达2.6亿多元。

    [更多详情]
  • 23 2022-08

    邓城镇油条又大又长

     在商水县沙河南岸有一个古镇邓城镇,该镇有6万口人,每年外出炸油条的有两万多人,靠炸油条一年能挣回9亿元,小油条成为该镇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邓城镇有传统炸油条的习惯,过去,家家户户都是过春节时炸油条,现在,通过镇政府引导培训,成立了两万人的炸油条大军,分赴10多个省、市常年炸油条,少的每人一年挣五六万元,多的一年能挣近20万元,靠炸油条村村有变化、家家建楼房、户户买小车。邓城镇油条产业能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也是从一个人,发展到一个村,再发展到一个镇。     腊梅庄是邓城镇第一个炸油条专业村,全村90%的农户从事炸油条产业。而村里第一个炸油条致富的名叫张有志。张有志早年在粮管所当厨师,后来粮管所生意不景气下岗,下岗后的张有志失去了经济来源,为养家糊口,他携家带口来到平顶山炸油条。干了几年挣了不少钱,回家建了5间大平房,当时在腊梅庄是最好的房子。村民看到张有志炸油条致了富,纷纷拜他为师,学习炸油条技术。张有志利用春节时间在自己家里免费举办炸油条技术培训班,手把手地向村民传授炸油条技术,一个春节,张有志共培训出60名村民,春节后,他们到郑州、洛阳和西安做炸油条生意。接下来,这个村就你传我、我传他,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授炸油条技术,三年时间,全村80%的户外出炸油条。     腊梅庄炸油条致富的经验首先被国家级贫困村许村借鉴。2015年担任许村大学生村官的张耀利用春节时间连续举办3期炸油条技术培训班,邀请腊梅庄村炸油条高手张有志、张海江为许村村民介绍致富经验,传授炸油条技术,还邀请知名面点师举办无矾炸油条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的200名村民完全掌握了炸油条技术。春节后,他们带着油锅三五成群地到省内外城市炸油条、卖早点。几年时间,许村家家户户外出炸油条,2019年,许村外出炸油条的村民500多人,年收入4000多万元,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许洋洋是许村靠炸油条脱贫致富的典型。其因父母有病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脱贫致富,他和妻子张莉参加了村里第一期炸油条技术培训班,夫妻俩学会炸油条技术后便到西安炸油条、卖早点,一干就是7年,每年收入20万元左右。现在,许洋洋在周口市区买了房,村里又建了3层小洋楼,买了小轿车。为照顾孩子上学,夫妻俩现在回到村里办起养羊场,许洋洋还当了村干部,决心在村里干出一番事业。     腊梅庄和许村的致富经验在全镇得到推广。近几年来,邓城镇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油条产业的发展。除每年定期举办无矾油条技术培训班外,每年春节后还要举办炸油条大赛,全镇30个行政村都派出代表队参加,并对获奖代表队和个人颁发奖牌和奖品。     截至目前,邓城镇两万多人外出炸油条,人均炸油条年收入10万元左右,油条经济不仅让群众脱贫致富,还给30个村带来可喜变化。     “油条产业成为我们邓城镇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产业,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引导扶持,使其发展壮大,更要让它为邓城镇的乡村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邓城镇党委书记陈书超说。

    [更多详情]
  • 23 2022-08

    从种一点到种一片

    8月20日,位于淇县西岗镇留店寺村的11亩葱苗种植基地里,装卸葱苗的村民、栽种施肥的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村级集体经济共种植11亩大葱,10月出产,预计亩产能达1万斤左右。”留店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军林按照市场行情粗略估算了一下,每亩可收益1万元。     王军林介绍,在留店寺村葱苗种植基地,每天的用工量在30人左右,且大多数是年龄偏大或脱贫就业需要照顾的对象,借用乡村产业带动村民整体致富。“年龄偏大,出去务工很难。自从村集体开始种植葱苗,我们又重新上岗了,收入稳定,也看到了希望。”村民王中海说。     从种一点到种一片,西岗镇将大葱种植逐步培养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打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打开该镇的“振兴密码”。

    [更多详情]
  • 23 2022-08

    雪松林下养家禽

        在淮滨县张里乡万亩雪松种植基地看到,500多只大白鹅或在树荫下悠闲地吃草,或在附近的水渠中追逐嬉戏,并不时从树林中传来“嘎、嘎”声。     “这是今年春上为响应乡党委号召,在自己承包的雪松林下养殖的大白鹅,还有200只珍珠鸡,目前长势喜人,白鹅已长到七八斤、珍珠鸡也已长到了两三斤,中秋节前后即可出栏。”张里乡朱双楼村党支部书记朱刚告诉笔者。     如今,在朱双楼村的示范引领下,张里乡朱前楼、王竹园等村的雪松种植大户纷纷效仿这种模式,在自家地里养起了鹅、鸭、鸡等家禽。     “目前全乡已发展林下养殖300余亩,存栏家禽1.5万多只,每亩有望增收1200元,林下养殖势头强劲。”张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鹏说。     雪松是张里乡农业主导产业,脱贫攻坚期间,该乡依托花木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党建联盟+产业联盟”,种植雪松8000余亩、356万株。     近两年,因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加之结构单一、种植周期长、回报慢等问题,雪松这个长期才能见效的经济作物受到了一定影响。群众不能有效持续增收也成为现实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今年5月,县十五届人代会期间,县委书记梁超参加张里代表团讨论时,和雪松种植大户一起交流,提出了延链补链,促进雪松产业升级的期待,这为我们发展林下养殖,促进群众增收提供了新思路。”王鹏说。     此后,张里乡党政班子带领辖区12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赴多地进行调研。回来后,他们结合全乡近万亩雪松资源,顺势推出“雪松+”模式,积极发展林下养殖,并探索出了一条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在雪松林下发展家禽养殖,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既可以帮助雪松种植者‘以短养长’,快速实现经济收益,又能有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拓宽增收渠道,可以积极探索实施。”张里乡党委书记周涛说。     “下一步,张里乡将积极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雪松+’产业发展模式,让林下经济走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以此来更好地促进产业升级、群众增收。”周涛说。

    [更多详情]
  • 23 2022-08

    莲子成村民致富“金豆豆”

    8月17日,随着赏荷进入尾声,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河沿线种植的3000多亩太空莲陆续成熟,一个个果肉饱满的莲蓬长势喜人。采莲工人们正穿梭于荷花丛中,挨个掰下莲蓬装袋,感受丰收的喜悦。     自2021年起,五里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大堰河上下游5个村的部分村民组进行统一协调种植,由信阳市平桥区春风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江西广昌禾福食品有限公司统一供苗、集中收购,加工成莲子汁、荷叶茶、去芯莲子等产品,销往江西省广昌县等地,目前已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种植莲子3000余亩。     据该合作社负责人孙向阳介绍,太空莲36号荷叶荷梗较高大,荷花绽放和莲子成长周期长,莲蓬呈馒头状,中间略凸;每个莲蓬平均籽粒数20~22粒,结实率90%左右,籽粒圆滑、均匀有光泽;莲藕粗壮、肉质嫩,属籽藕兼用浅水型品种。     随着莲子采摘进入旺季,大堰河附近村组的一些妇孺老人也赶过来帮忙晾晒、挑选莲子,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劳动报酬贴补家用。     村民饶卫华说,今年他家种了20亩太空莲,6月起,他隔天就要来采摘一次。虽然辛苦,但卖莲蓬和莲子每亩可收入两三千元,一颗颗小小的莲子成了他家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五里镇将拓宽产业发展渠道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大举措,将荷花莲子种植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一,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观赏景点,也让荷花经济惠及更多群众。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