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3 2022-08

    订单辣椒带来红火日子

    8月16日,在鲁山县背孜乡郜沟村村民焦国生的辣椒园里,翻开辣椒棵上面稠密的叶子,下面辣椒结得又稠又密,不少已经泛红,可以采摘了。     “我前几天刚刚采摘了第一茬红辣椒,有800多斤,一斤的收购价是1.8元,卖了1440多元。照这样的行情,我这3.5亩辣椒卖个两万多元不成问题。”焦国生高兴地说。     原来,焦国生种的辣椒是通过背孜乡政府牵头,给淅川县一家食品公司种的订单辣椒。据介绍,这种辣椒亩产可达5000~7000斤,公司给出的最低收购价是每斤1.3元,并答应随着市场行情可以提高收购价。由于今年辣椒市场行情看好,公司近期给出了每斤1.8元的收购价。     背孜乡地处鲁山县西北山区,地块大的三五亩、小的只有七八分,以前都是种些小麦、玉米或者花生、红薯等,但由于土地贫瘠,亩均效益800元就算不错了。     如何在有限的山坡地上提高收益,让群众过上红火的好日子,一直是背孜乡党委、乡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思考的问题。     “听说淅川那边也是山坡地,但种植辣椒面积大,那里的香菇酱和辣椒酱已经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大产业,于是去年9月,我们就带着全乡10个村的主职干部前去考察,觉得辣椒也很适合在我们这里推广种植。”背孜乡党委书记汪耀恒说。     今年春节过后,由淅川的公司提供种苗,背孜乡在几个行政村先行试种了200余亩新品种线辣椒,目前已陆续开始采摘。公司每隔三五天来一次,集中收购,椒农只需当天把辣椒拉到乡政府附近的收购点就行了。     “淅川那边的公司答应,如果明年辣椒种植面积能达到1000亩,公司就会在乡里设点,天天收购。现在看来,种植订单辣椒效益确实不错,我们明年也将动员更多的群众种植,把它当成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汪耀恒说。

    [更多详情]
  • 23 2022-08

    布局种质资源普查 助力南阳水产振兴

     “截至目前,鱼苗一共卖了3亿尾,赚得比去年还多。”日前,南阳市宛城区金阳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松叶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金阳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的核心示范基地,也是长丰鲢河南繁育基地。基地面积600亩,主要进行大宗淡水鱼(包括长丰鲢、中科3号)及观赏鱼等苗种繁育,年孵化鱼苗3亿尾以上。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本地的鱼苗车出不去,外地的拉鱼车进不来,很多繁育场的鱼苗困在池塘卖不动,而养殖户却买不到鱼苗。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涉农应急物资的运输工作,南阳市农业农村局为合作社办理了车辆通行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南阳市周边的鱼苗供应问题。     南阳地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水域丰富,气候适宜,水产资源非常丰富,鱼类近80种,主要经济鱼类和水生动物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黄尾密鲴、鲌属鱼类和中华鳖、乌龟、大鲵等。全市养殖水域滩涂面积235万亩,以水库、坑塘、堰坝为主,水域面积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251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99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14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河道3条;共有水库495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5座,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淅川县丹水湖公司肩负着涵养水源的任务。”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张芹说,“大宗体系会在基地的自动化养殖设施和循环水设备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公司完成放流任务的同时开展特色鱼类的繁育、养殖,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效益。”     淅川县丹水湖公司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淅川县香花镇,占地1060亩,水源以水库水为主,水质良好,养殖尾水经处理达标后循环利用,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公司主要职能是孵化培育鲢鱼、鳙鱼、草鱼等净化水质鱼类苗种。2019年,公司苗种繁育基地被审定为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021年,获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南阳市共有5个水产省级原良种场,年繁育鱼苗达10亿尾,主要繁育的品种为四大家鱼、鲤鱼、鲫鱼和鲈鱼等,产品除销往南阳周边及省内其他地市外,还远销湖北、安徽等地。2021年,全市渔业利用水面面积116.8万亩,水产品产量10.73万吨,为解决南阳市吃鱼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增加优质动物蛋白供应、促进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作出了显著贡献,水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     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有关安排,围绕种业振兴工作要求,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南阳市共完成水产养殖种质普查主体1500个,普查养殖面积21万亩,普查主体数量为全省第二位。经普查发现,除保障市民菜篮子的淡水水产品种类丰富外,南阳观赏鱼产业的发展在我省也是独树一帜。     镇平县侯集镇有“中国金鱼之乡”之称,南阳市以镇平县为依托,向周边南召、内乡、邓州、卧龙等县区辐射,形成金鱼优势产业基地。金鱼养殖面积3万余亩,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     镇平县长彦观赏鱼文化产业园主要经营观赏鱼养殖销售,锦鲤品种有100余种;金鱼品种达150余种,年孵化销售水花3亿尾。向寨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彦带领当地群众发展观赏鱼电商销售,通过创新观赏鱼包装和物流模式,实现观赏鱼线上销售,培育电商带头人86人,开设网上店铺500余家,使该县成为全国观赏鱼线上销售最集中的县。全镇每天平均销售观赏鱼1万件,日销售额达5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从业人员3000余人,通过产业扶贫带动36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镇平的观赏鱼产业集中,从苗种到养殖,从批发到零售,从实体店到网上商城,产业链完整。”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省水产普查专家李治勋研究员说,“南阳市通过建设镇平县侯集镇观赏鱼渔业特色小镇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渔业特色鲜明、渔村风情独特’的渔业特色小镇,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产业效益,打造休闲渔业亮点。我省观赏鱼产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更多详情]
  • 23 2022-08

    固始 干群合力为水稻“解渴”

    “面对持续干旱,多亏了农业农村部门的各类农资帮助、水利部门想方设法协调用水。目前,俺这种植的早稻已开始进入成熟期,晚稻也已开始抽穗、扬花,丰收在望。”8月22日,固始县徐集镇广茂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樊庆华指着丰收在望的稻田说。     据了解,面对近期旱情,固始县农业农村局部署农资公司紧急出动,动用柴油机、抽水机1200多台次,加之农户家自购置的柴油机、抽水机,全县33个乡镇、街道600多个村(社区),总量超过5000多台次,全部架设在田间地头统一使用,帮助抽水浇地。     同时,固始县水利部门加强与灌区管理单位沟通对接,科学调度灌溉用水,打通渠系末梢抗旱引灌“最后一公里”,确保农田用水需要。该县农业农村、水利部门联合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实地勘察,打出深井500多眼,保证了取水困难村(社区)就近方便用水。全县各级组织、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抗旱。对于因干旱容易引起病虫害的田块,县植保站派出技术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喷施农药。     “近期,我们将继续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手把手指导群众应对旱情,确保农作物不因旱受损。”固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丁志刚说。

    [更多详情]
  • 22 2022-08

    要帮助乡亲们售农产品

     每杯只卖2元,续杯全部免费,老人小孩全部免费,17年的平价坚守被网友传播到网络平台上以后,在武汉市经营饮品的“糖水爷爷”谢永安立即走红,被网民尊称为“糖水爷爷”,其热心行为上了热搜,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报道。     8月16日,谢永安老人返乡回到老家。8月18日,笔者在“糖水爷爷”老家——固始县蒋集镇新河村看到了谢永安。     “年纪大了,不适应大城市里的环境了,我和老伴就回来了,等安顿下来后,继续做糖水销售,还想帮乡亲们代售我们当地的农产品。”谢永安今年68岁,身体硬朗,健谈风趣,和老伴在武汉市创业已达32年,主要在唐家墩及江滩周边经营绿豆汤、红豆汤、银耳汤、米酒、糖桂花、酸梅汤、橘皮汤等8个品种糖水。由于老两口诚实守信,所经营的各类糖水不仅干净卫生,而且味道好,深受消费者喜爱。     谢永安说,回来了好,见到家乡一草一木很亲切,既能养老,又可以在家乡集镇上继续经营饮品,同时帮助乡亲们代售农产品。     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乡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于他家的房子长期无人居住,门前杂草丛生,无水无电,村党支部书记沈友林和驻村干部苏炯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上门探望,安排公益岗位人员把谢永安家门前的杂草清理干净,又安排专人上门接电、通水……     一切就绪后,谢永安老人准备到镇上的中心集镇租间房子,继续从事糖水经营销售。同时,他还准备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乡亲们代销当地的萝卜、蔬菜、芡实等农产品。     “我不懂什么叫‘网红’,只知道以心待人,我想继续把在城里做的事做好,为乡亲们做点事。”话别时,谢永安说。

    [更多详情]
  • 22 2022-08

    把“写生游”做成乡村大产业

    盛夏的伏牛山腹地栾川县陶湾镇西沟村,山清水秀。8月13日,“山乡水居”写生基地,学生们正在作画,左鸿斌给他们送来冷饮。     35岁的左鸿斌是西沟村人,也是基地的创办者。大学毕业后的他和朋友在外地从事教育培训工作,一次偶然外出学习让他萌生了创办写生基地的想法,“原生态的山水美景是绘画爱好者眼中的乡愁,老家山清水秀,四季有景,是写生休闲的好去处。”     西沟村位于伊河源头,和协心、红庙、唐家庄三个村同在一条18公里的深沟中,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前些年,当地政府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带,在左鸿斌看来,那里蕴藏着美丽与财富。     2018年,配套住宿楼,配备会议室、专业教室、餐厅等,可接待500余人的“山乡水居”写生基地落户西沟。     如何把人吸引过来?左鸿斌走进大专院校、艺术学院、专业画室,洽谈业务的同时,积极宣传推介村子的旅游资源。经过不懈努力,他与不少院校和画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当年,接待学生近4000人次。     近年来,当地政府引进了专业乡村运营公司,对4个村连片打造,发展旅游产业,还成立了伊源康养谷联合党委,下设产业发展、“三变”改革和民宿集群建设党支部,抱团发展。     环境持续提升,美誉度逐步提高,加之左鸿斌用心经营,4年来,“山乡水居”写生基地累计接待学生和游客5万余人次,30多名村民成为基地的服务和管理人员。     伊源康养谷联合党委书记刘小攀说,产业运营是乡村振兴的“芯片”,“写生游”丰富了沿线乡村游业态,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下一步,将逐步提升基地综合接待能力,把“写生游”做成大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2 2022-08

    引种石榴树 结出致富果

    “今年俺家种植的15亩优质软籽石榴开始批量挂果,明年将全部进入盛果期。按现在市场行情,估计明年亩均收入将达5000元以上。”8月13日,在禹州市鸠山镇陈窑村,看着长势喜人的石榴树,种植户赵飞领充满信心地说。     “我和妻子以前在外地打工,在荥阳待的时间比较长,当地一个朋友家种了不少软籽石榴,成熟时又大又红,还很甜,每年的收入也非常可观。”赵飞领告诉记者。     赵飞领和妻子经过考察,决定从荥阳引进优质软籽石榴,在村里规模种植。2018年,夫妇俩流转了10余亩土地,全部栽上了软籽石榴,并按照学到的果树栽培和管理技术,一年四季在石榴园里忙碌不停。     “石榴不能留对子花,要去杂枝留主枝,最怕开花早,头茬花、二茬花结果大……”说起这些年积累的石榴种植经验,赵飞领打开的话匣子就关不住。石榴丰收在望,赵飞领笑得合不拢嘴,说:“这个石榴有一斤多,属于头茬花石榴。今年的石榴成熟后先让乡亲们尝尝鲜。”     赵飞领算了一笔账:“种植软籽石榴一亩地预计可以收入5000元,石榴树下还可以套种辣椒、连翘等其他经济作物,这样下来,比起我们之前种玉米收入翻了几番!”     软籽石榴长势越来越好,也给周边群众提供了不少务工机会。     “我在石榴园里干活,一天有80元收入,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村村民赵富青说,就近在石榴园务工已经成为她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今,在赵飞领的带动下,不断有村民参与石榴种植。陈窑村为此邀请专业人员前来给村民培训石榴种植管理技术,并帮助开拓市场,真正让软籽石榴在村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更多详情]
  • 22 2022-08

    规模种山药 过上好日子

    眼下正值山药管理的黄金时节,孟州市化工镇新北村村民尚风琴带领工人,热火朝天地在自家农田里给山药苗除草施肥。45亩的山药地一眼望去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搬迁到孟州之后,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8月15日,尚风琴一脸幸福地说。     1996年,28岁的尚风琴跟随丈夫付小元,带着3个孩子,从洛阳市新安县北村搬到了孟州市化工镇新北村,成了该镇第一批搬迁户。     1999年,丈夫外出打工,尚风琴在家照看孩子。为补贴家用,她就近承包了5亩地,开始摸索学习种庄稼。那年的收入不错,因此大大增强了她的信心。她逐渐扩大种植面积,最多时承包近200亩。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她钻研出一套自己的种植技术,经济效益也逐年提升。其间,丈夫不再外出务工,帮助妻子管理田地。夫妻同心,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家里也盖起了两层小楼。     2012年,为支持丈夫做好村里的电工工作,尚风琴承担起田地管理的大部分任务。如何减少种植面积,增加经济效益,是那一年她想得最多的事。黄河滩独特的沙质土地为铁棍山药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掌握铁棍山药的种植技术,她开辟了近3000平方米的试验田,从选种到施肥,从浇水到喷药,一个人慢慢摸索,当年每亩铁棍山药收入1万多元。之后她种植的铁棍山药一年比一年好,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今年,她又种了45亩。     “从靠山吃山到靠滩吃滩,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6个移民村开展山药、白芷等特色种植,开发木材加工、澄泥砚等特色产业,让移民群众真正实现移得来、住得下、获得多,共享乡村振兴的幸福果实。”化工镇党委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19 2022-08

    109万元!商城县重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8月16日,商城县举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政奖励资金发放仪式,对全县2019年~2021年期间新取得市级以上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以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4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励,共计发放行政奖励资金109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商城县秉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主体带动”的理念,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截至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3297家,其中龙头企业21家、合作社1878家、家庭农场1398家。

    [更多详情]
  • 19 2022-08

    张梦瑶 把梦里“诗画田园”搬进小镇

    经过半年多精心打造,现在吴陈河镇处处是景、满眼皆绿,有方便群众休憩、赏花游玩的高品质街景公园10多处,有供群众休息的可坐式花坛,有把杂乱菜地改造成风景的“一米菜园”,有点亮小镇的一排排崭新路灯……     文化铸魂来赋能     “吴陈河的最大优势在生态环境,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休闲旅游。”张梦瑶说,在这里,大家可纵情于“一沐春风万顷黄”的油菜花海,可陶醉于“春风十里不如你”的红桃山园,可徜徉在“鱼稻生香韵悠悠”的钢叉楼,也可漫步在“万盘千碾柳依依”的奇龙岭。     自豪于乡村美景的同时,张梦瑶也有一些担忧。“我从很多地方看到,有的景区开业时红红火火,可不久就陷于沉寂。这都是因为它们缺少一样东西,就是文化,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张梦瑶说,历史文化是看不见的财富,只有唤醒沉睡的乡土文化资源,让游客感受到小镇的悠悠文脉,才能长久吸引和留住游客,推动乡村振兴。     张梦瑶原来是一名博士,研究方向就是文旅融合,到了乡村后,她感觉理论知识有了付诸实践的地方。她亲自带队,走访周边群众,挖掘出了“马鞍石”的传说。     “马鞍石的传说,讲的是天马帮助群众农耕,后来天马回归天庭,告诫群众要仁义厚道、勤劳致富的故事,后来这个村的孔氏后代都以仁孝礼义为家风,传承至今。”张梦瑶说,“虽然这是神话传说,但是体现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后辈勤劳致富的告诫,所以我们把它保留下来,并将天马帮助群众耕作的场景,用雕塑复原了下来。”     “把梦里‘诗画田园’搬进小镇,只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根本上还是要利用这些好的生态、好的环境把产业招引来,下功夫把美丽风光转化为美丽经济!”张梦瑶说。     目前,吴陈河镇正抢抓袁湾水库和大别山高速项目的机遇,以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振兴为突破口,描绘了“一河一桥一步道,一街一园一产业”的发展新蓝图,争取让梦里的“诗画田园”在吴陈河变为现实。

    [更多详情]
  • 19 2022-08

    新蔡县 为“归雁”筑巢助乡村振兴

    8月18日上午,在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石庄村麦芽香农业生态园,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生态园创办人石华周与员工正忙着采摘葡萄,打包装箱销往市场。     眼下正值葡萄成熟上市期,看着长势喜人的葡萄,石华周喜上眉梢:“今年葡萄产量高、口感好、甜度高,销路不愁!”     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2017年春,在北京创业有成的石华周返乡创办麦芽香农业生态园,流转土地4000多亩,发展休闲农业种植、养殖、观光旅游。2020年,石华周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近年来,新蔡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深化创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和载体创新,高质量推进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据统计,全县累计返乡下乡创业47919人,累计带动就业42万多人,其中带动脱贫家庭劳动力就业1万多人。     为引导和支持返乡人员就业创业,该县加大对初创实体支持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2021年,新蔡县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金额3770万元,其中,新增发放返乡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金额309万元,扶持自主创业243人,带动就业632人。     该县在县城建设5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同时,把乡镇建设成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中心。目前,已创建余店镇东王庄村、砖店镇大宋庄村、关津乡牛湾村、孙召镇大马庄村等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立一批有机蔬菜、优质水稻、优质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奶牛养殖等特色种养基地。     新蔡县着力营造创业氛围,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等,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省级大众创业扶持项目斌琪门业负责人刘斌,在政府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下,带领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动就业75人,企业年产值2300多万元。     为持续加大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该县对教育技能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切实让更多劳动者走上了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之路。同时,注重培养、选树一批“双带”作用明显的创业先进典型,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在外打拼多年的涧头乡青年陈胜利,在“凤回中原”的返乡创业热潮中回乡创办了新蔡县合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桃树种植468亩,被河南农业大学定为果树新品种示范基地,先后带动168名群众就业,其中吸纳脱贫群众61名。2021年,陈胜利被选树为“河南省返乡创业之星”。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在新蔡县乡村,广大农民工带着观念、技术、资金逐渐归来,在家乡创办企业,建立林果种植、畜禽养殖基地,助力乡村振兴,让家乡变得更富、更美。新蔡县先后获得“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     新蔡县委书记邵奉公说:“今后,我们将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内生动力。”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