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9 2022-08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

     8月10日,开封市祥符区八里湾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伴随旋翼的嗡嗡声,6台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一望无际的玉米田,飞过之处水雾弥漫。6名飞防手站在田埂上,手持遥控器操作,一天时间,3000多亩玉米田就完成了“一喷三防”作业。     “依托北斗导航精准定位,无人机飞防作业效率更高,平均每小时可喷防50余亩。”祥符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涛说。     祥符区总人口82万人,区域面积13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1万亩。祥符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开封市高标准农田评价激励县。5月13日,副省长武国定调研祥符区小麦“一喷三防”暨抗旱工作时给予充分肯定。     祥符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截至目前,全县投入各类资金11.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5.71万亩,2022年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24万亩,将实现全县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记者就祥符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采访了祥符区委书记、开封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王彦涛。     融合5G技术     让高标准农田更智慧     王彦涛说,近年来,祥符区委、区政府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向科技要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藏粮于技”走进现实。     2021年,祥符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1万亩,涉及陈留、八里湾、罗王3个乡镇。     示范区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五化”要求,融合“5G+智慧农业”先进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     示范区项目突出特色是:坚持“节水优先”,采用支轴式、卷桁架式、绞盘式、自动伸缩式、固定式、微喷带多种智能灌溉模式,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喷灌智能控制系统有机融合,用较小灌溉定额对农作物进行浅浇勤浇,既减少了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又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灌溉效率提高30%。     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能够集中分析处理智慧农业科技监测站采集到的农业数据,以数字可视化的形式为农机、农技、农艺管理团队做病虫害防治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支撑;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小程序或台式机,实现远程监测、监控、操作、操控,可视化管理,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农业生产田间管理。     今年春季,祥符区多方筹措资金1400万元,区农业农村局通过5G智能平台上提供的防治病虫害信息,对全区100.5万亩小麦实施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为小麦丰收打下了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达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标准,增加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粮食产量实现稳中有升。     具体数据是:小麦亩均增产230斤,玉米亩均增产260斤。     全程监控     让项目建设更规范     王彦涛说,为建好高标准农田,祥符区规划建设的每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注重与项目区实际相结合,综合考虑项目区田块、地势、布局等因素,强调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桥、涵、闸、站的综合配套,既方便农业生产,又方便群众生活;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田建设内容,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与施工技术要求相结合,在色彩、形状、大小、绿化等方面,做到既科学合理,又美观大方。     建设过程中,祥符区专门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在高位统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区级监管、乡镇管理、专业监理、群众监督和第三方质量检测“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全面加强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严格督导安全施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项目涉及的每个村都组织老干部、老党员盯着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想打马虎眼根本不可能。     王彦涛说,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高压线,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也是监管的重点。祥符区组织多方力量,从原材料采购、工序管理、过程管控等各环节“严防死守”。     此外,祥符区充分利用微信监督管理平台,针对重点工程、重点环节,监理方、施工方均须录视频、拍照片发到微信群,保证监理人员、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在现场,保证重点工程必须上报,保证重要环节必须上报,以工程高质量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长效管护     让设施运行更高效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只有管好、用好,才能发挥长久效益。     祥符区为做好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的管护,确保工程设施良性运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了项目建设与工程机制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仅制定了完善农田设施的管护制度,还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良田良用。     王彦涛说,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避免“重建轻管”现象,祥符区制定了《祥符区高标准农田管护办法》,根据实际及工程设施特点,因地制宜,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采取不同管护模式做好高标准农田项目设施的管护工作。     建立了由村民委员会牵头,依托已成立的农民用水协会,或组织受益农户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村民理事会委托管护模式,对辖区内田间工程设施进行管护;对已规模流转的高标准农田,建立由流入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流转(托管)管护模式;建立“一长两员”制,由井长、管护员、维修员组成管护队伍,开启农田水利设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了将高标准农田设施纳入财产保险,由保险公司负责日常的管护和维修,运用市场杠杆作用,保障高标准农田设施高效运行、长期发挥作用。     持续推进     让产业发展更兴旺     王彦涛说,祥符区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目标,今后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农田质量与产业发展效益统筹起来,规模发展农业产业。     祥符区将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争取项目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实施“育龙头、延链条、抓创新、促循环、树品牌”五项举措,吸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祥符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18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6家,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要生产经营形式,带动农户10万余户。     祥符区已培育形成小麦、花生、大蒜等10大产业链,带动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优质花生、20万亩优质大蒜、15万亩优质红薯种植,有效推动祥符产业升级、实现“企地”共赢。     在此基础上,祥符区聚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有序推进22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加工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申报“杜良大米”“祥符红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坚持三链同构、三产融合,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和食品加工业强区的华丽转身。     “将高科技引入农业,促进农业智能发展,主打‘特色’牌,推进农业向智能、高效、特色发展。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正成为全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引领着全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王彦涛表示,“下一步,祥符区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构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致力创建全省高效农业示范区,打造开封智慧农业样板间。”

    [更多详情]
  • 19 2022-08

    做实河长制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汝南县南余店乡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强化责任、营造氛围、注重实效等举措,做实河长制,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全方位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着力守护好乡域碧水蓝天,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更多详情]
  • 18 2022-08

    河南奶业的“破圈”之路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奶业不断寻求“破圈”之路,在“育好种”“养好牛”“产好奶”上做文章,围绕“规模养殖、龙头带动、链式发展”的目标,持续推进优势特色奶牛主导产业升级,带动农民致富,走出一条河南奶业振兴的奋进之路。     “在政策引领、科技助力、产业融合等多重优势下,我们将立足行业实际需求,扎根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工作。”河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主任、河南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震说。     以政策引领优势     我省是农业大省,年产可饲用秸秆6500万吨,占全国1/10强,产量大、分布广、品质优,可以称得上农区“大草原”,能够满足草畜全年生产需要。我省气候条件适宜奶牛生长,地处奶牛适宜养殖的最南端,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基础扎实。我省区位优越,周边2小时经济圈拥有4亿消费人群,距离南方主销区更近,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奶牛产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     借势启航,政策引领。为支持奶业发展,今年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酒业、奶业、药业。省委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奶类产量达到220万吨。     “两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近几年,省、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并下发了《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推进肉牛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更好服务“两牛”行动计划,实施现代种业提质行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整合河南省种牛遗传性能测定中心、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和河南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中心等单位组建了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为“两牛”种业发展保驾护航。     自2017年开始,河南省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两牛”专项资金,用于奶牛肉牛标准化规模场、奶业新业态、良种繁育体系、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等项目建设。     在政策带动下,奶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奶牛存栏38.5万头、增长26.6%。奶类产量5万吨以上的县14个,发展成效明显。驻马店积极打造“中国牛城”“中原奶都”,牛饲养量突破120万头、位居全省第二,奶牛规模养殖存栏跃居全省第一;兰考县积极发展种草养牛,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奶牛养殖仅用5年时间从零基础跃居全省前列。     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64%,较201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300头以上奶牛场的存栏量和奶产量均占规模场的95%以上。肉牛奶牛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数量达到102家,省级“美丽牧场”达到40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以科技挖掘潜力     8月10日,2022年全省品种登记培训班暨单产提升技术高峰论坛在济源召开,会上来自全省各市的畜牧专家齐聚一堂,进行奶业单产提升技术交流。     张震说:“为进一步提高奶业科技水平,河南省根据全省奶业发展实际和需要,适时调整充实了省奶业产业体系专家服务团,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推广奶业生产新技术,深入奶牛场区开展现场技术服务,完善了奶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全省奶牛单产水平。”     这十年,河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夯实奶牛育种工作数据基础,增强了良种自主供应能力。2022年河南省奶牛年生产性能测定规模达到12.8万头(占应测牛比例53.6%),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省级奶牛品种登记系统,5类26个奶牛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评估技术,创建了包含3个产量性状、3个繁殖性状、2个产犊性状和1个健康性状的平衡选择评价体系,依托育种大数据平台和遗传评估体系连续5年发布全省遗传评估报告,并依据估计育种值筛选母牛核心群,培育全国排名前十种公牛6头。     通过完善适合现代奶牛生产的技术标准,提升了奶业生产能力。针对奶牛场集约饲养、规模差异、需求不一等现状,集成精细养殖、疫病防控、智慧牧场等技术措施,构建奶牛场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技术体系。围绕“从牧场到餐桌”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控制点,开发了精准饲喂、物料管理、牛只分群、同期发情、兽医保健和牛奶检测等软硬件设备44套,推动奶牛生产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与信息化。2022年河南省千头以上奶牛规模场存栏和奶产量占规模场比重均超过50%,超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单产达到8.7吨,其中规模场平均单产达到9.2吨,生鲜乳质量明显提升、牛群健康状况良好。     通过构建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提高了生鲜乳质量安全。2022年,已在郑州、新乡等地试点建立生鲜乳第三方监测体系;“河南省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被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推送。     借鉴奶业先进国家在运行机制、服务方式等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经验与做法,组建了包含妊娠诊断、疾病检测、营养分析、选种选配等内容的奶牛健康养殖技术服务体系。针对河南省内奶业形势、疫病流行、饲草质量、受灾损失等情况开展系统的调查分析,发布全省性奶业形势季度分析、粗饲料质量调查、牧场生物安全评估等报告362份;累计为河南、山东、河北、浙江等奶牛场提供早孕检测359856批次,疫病检测86180批次,饲料检测8552批次,提供解决方案1398场次、紧急支援2512人次。     张震说:“河南奶业正处于从奶业大省向奶业强省迈进的阶段,我们将立足奶业新发展趋势,不断夯实奶业基础,借助河南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围绕河南省现代奶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产业需求为突破口,统筹兼顾奶牛产业链各个重要节点,组织协调各奶业优势区域的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分工协作,对接好试点县事宜,构建‘健康养殖、绿色生产’的现代化奶业产业技术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河南由奶业大省向奶业强省迈进。”

    [更多详情]
  • 18 2022-08

    科技融入产业 秸秆变废为宝

      8月8日,正阳县新天地草业公司的厂房内,经过揉丝压块的小麦秸秆正在装车,到了养殖场,这些加工好的秸秆将成为牛羊的美味。     养殖场的订单源源不断,小麦秸秆摇身一变,成了农产品。“多亏了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废物变宝了。”公司负责人蒋金锋说。     2021年7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正阳县榜上有名,与河南省农科院共同开展共建工作。     秸秆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正是省农科院以科技助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的鲜活注脚。     瞄准短板精准发力     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正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小麦、花生大面积种植,也带来了秸秆资源处理利用问题。据测算,正阳县每年能够产生小麦秸秆、花生秧等约90万吨。     种植末端的秸秆,成了“最后”的难题。怎么解决?“秸秆饲料化是秸秆综合利用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正阳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专题负责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博士马慧慧说。     饲料化利用,既能发挥秸秆资源利用优势,又能解决处理难题。但守着丰富的秸秆资源,正阳县在收、储、运及加工等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突出,制约秸秆综合高效利用的发展,未能充分发挥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用,急需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自先行县共建创建以来,省农科院充分利用技术、人才、科研优势,多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通过技术指导、对口技术人员培训、龙头企业定点技术服务等,强化政产研学用协作,为正阳县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和服务。     秸秆处理利用难题便是其中之一。河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专题责任单位负责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书记闫祥洲说:“《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实施秸秆饲料化行动,秸秆综合利用研发团队瞄准秸秆资源处理利用难题,根据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将科技融入产业中来,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研发市场急需的新产品,并以示范点带动,全面提升正阳县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助推循环生态农业发展。     秸秆变饲料的正阳实践     每年小麦、花生收获后,马慧慧就会在正阳县各地收集秸秆样本,检验化验秸秆中饲用成分。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秸秆新产品。小麦秸秆揉丝压块饲草,花生秸秆草粉颗粒、草段、草粉等新产品一经上市,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养殖场(户)、饲料厂等客户,订单不断。     秸秆喂牛羊,其实并不鲜见,拉回家喂牛,更是农民司空见惯的事儿。但废物利用和变废为宝,有区别。对于大型养殖场来说,大量质量稳定、优质的秸秆,至关重要。通过应用推广秸秆粉碎加工调制技术、秸秆制粒加工调制技术、小麦秸秆揉丝压块生产技术和反刍动物全混合日粮生产技术等秸秆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团队将现有的饲草产品进行了优化升级,每吨能够增收约150元。试制的草食动物全混合日粮系列产品,也将逐步推广,将来会有更多种类的秸秆产品走向市场。     “配方不是一张纸、一个表那么简单。”马慧慧说,牛羊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营养需求也不同,要根据牛羊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来科学配比。     有了秸秆新产品,如何快速推广应用?闫祥洲介绍说,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专家团队还为正阳县“定制”了秸秆收、储、运、加工等一系列新模式。     在专家指导下,正阳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集成推广了“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电商+”和“订单收购+保底收益”等融合运营和经济发展模式。     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样板,夯实“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点面结合”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秸秆资源利用全面提升,增加农民收益,使秸秆加工、处理、应用规范化、产品丰富化,提高秸秆饲料化科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项目实施县乃至周边秸秆科学利用的健康循环发展,全面解决秸秆资源化利用难题。     聚焦小麦、花生、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围绕“稳生猪、强花生、小麦有突破”的发展目标,省农科院从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建设服务平台、采取有效措施及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多轮研讨、沟通,制订了共建方案,累计涉及7大类30多项重点任务。     正阳县委副书记张鹏说,将省农科院的科技力量和正阳的农业优势有效对接,必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结出硕果,必将为推进正阳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更多详情]
  • 18 2022-08

    “党建+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立秋以来,我们这的花生、玉米、红薯成了“网红”,迎来销售旺季,出现一‘生’难求、一‘棒’难求、一‘薯’难求现象,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多亏了政府的精准指导啊!”近日,通许县邸阁乡的陈向阳兴奋地说。     自去年以来,通许县邸阁乡的花生、玉米、红薯、五谷香粽等农副产品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频频“露脸”,成为网络“爆款”。这是邸阁乡立足乡村振兴实际,用新思路解决发展老问题,深入实施“党建+电商”行动,做实党建引领、平台打造、人才支撑“三篇文章”结出的硕果。在乡村两级党组织的正确引导下,通许县邸阁乡大力发展电商,强力打造电商发展的“点、线、面”,全方位释放电商发展潜能,解决了农产品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带动了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18 2022-08

    商城县:农业生态园带热乡村游

    暑热未消,秋果渐香。8月16日,走进商城县金刚台镇的农业生态园,园区种植基地里挂满了葡萄、无花果、桃子,真是硕果累累,引得人垂涎欲滴! “夏黑、阳光玫瑰、小米辣、美人指,这些葡萄品种都是大家喜欢的‘河口味道’。”农业生态园负责人吕勇乐呵呵地说着园区的“珍宝”。 恰逢暑期,许多游客趁着悠闲的时光,带着家人孩子,慕名而来。“今年暑期,因为疫情原因,减少外地出游,为了让孩子的假期更充实,我们就带他们来体验采摘的乐趣,顺便欣赏周边的田园风光。”来自城区的张先生一边摘葡萄一边说。 生态园位于金刚台镇离城区较近的乡村,搭载“生态采摘”的快车,生态园开发优质水果品种,建设成集地面种植、水中养殖、葡萄酒研发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 如何把游客留下来,让游客玩得开心。接下来,农业生态园将结合乡村特色,扩大种植面积,丰富园区功能,开发自助农家乐、休闲垂钓、野外露营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 如今,农业生态园已成为商城县游客体验采摘游的好去处,一颗颗甜蜜的果实正成为游客的“开心果”,当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当下,农业生态园内人气旺起来,为进一步实现“春游百花秋摘果,农家乐里欢乐多”。金刚台镇继续围绕“吃、住、购、游、娱”等旅游要素做文章,整合本镇生态种植园,建立田园采摘观光游;依托万亩旅游观光茶园,改造农户民居,形成“采农家茶、赏茶文化、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特色农家游;提升改造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桐花谷、荷花塘等生态游景点,开发民俗体验游活动,带动特色民宿产业发展。

    [更多详情]
  • 18 2022-08

    乡村期待更多“村BA”

    近段时间以来,被网友们昵称为“村BA”的贵州黔东南地区“美丽乡村”篮球赛火爆出圈:比赛从白天打到黑夜,现场有上万名观众加油助威,在抖音等网络平台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次上亿……     “村BA”走红的背后,说明乡村体育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看似偶然,却也必然。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显著改善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健康、更加渴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呼唤优质的文化体育服务。而像篮球这样对场地要求相对较低、老少皆宜、易引共鸣的运动项目,恰好能让他们在家门口尽享体育盛宴,让乡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体育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人。“村BA”的走红也启示我们,只要组织得当,体育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点燃乡村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必要、大有可为。期待各地能多设计一些接地气、聚人气的村乒赛、村羽赛、村排赛,把农民健康、农民健身、农民体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从而让乡村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更多详情]
  • 16 2022-08

    200名“头雁”到郑大充电

    8月15日,2022年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首期培训班开班仪式在郑大云创众创空间学缘堂报告厅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集中培训“充电”,为我省乡村产业振兴集聚能量。     当日,九届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市原市长、河南省豫商联合会创会会长、郑州大学兼职教授陈义初,郑州大学副校长(正校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屈凌波,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承启等出席开班仪式。     据了解,本次培训除了15天的集中授课外,还有60学时的线上课程,将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学员实际需求,采取观摩、调研、论坛、研讨、路演、展销等多种方式,以实战化、开放式、孵化型教学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后续还将多部门协同联动,在技术服务、创业指导、项目资金、金融保险、产销对接、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认定等多方面,为学员量身定制“一揽子”扶持政策,确保培育的质量、效果。     据介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旨在加强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系统性培育和综合性政策支持,培育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头雁”队伍。今年,我省计划培训800名“头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掌握团队管理新方法、熟悉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助力河南乡村产业“振翅高飞”。

    [更多详情]
  • 16 2022-08

    上蔡王留彦 把红薯叶做成红茶

    “要是早知道红薯叶还能做成茶叶,我还能穷半辈子吗?”8月15日,在上蔡县黄埠镇的小王营村,村民宋留德在红薯地里边采摘红薯叶,边发出感慨,“这哪是红薯叶呀,简直就是在红薯秆上采‘黄金’啊!”     采摘好的红薯叶,经过清洗、晾晒、精加工以后,摇身一变,成为一种全新的产品——红薯叶红茶,村民给这种红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王营红”。“王营红”红薯茶叶的创始人王留彦向记者介绍:“最早我提出要把红薯叶做成茶叶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异想天开,根本不相信红薯叶能做成茶叶!”但是王留彦并未放弃,他搜集与红薯叶相关的数据研究报告,与驻村工作队深入交流,最终获得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多次赴国内著名红茶产区,邀请知名红茶制茶专业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开发红薯叶红茶。     “第一次请父老乡亲们品尝‘王营红’时,大家都说好喝!”王留彦告诉记者,茶艺师品鉴后认为,“王营红”条索紧结、乌黑亮泽,茶汤红艳厚实、清澈明亮,滋味醇香甜润,是红茶中的“新秀”。“以往一亩地,没有深加工,收入在几千块钱,现在一亩地的产值在1万元左右,理想状态能达到1.5万元。‘王营红’推向市场以后,反响很好,接下来我们打算流转更多的土地,吸纳更多村民,跟我们一起经营‘王营红’这个品牌,努力把它打造成小王营村的特色品牌,让大家一起致富,争取让‘王营红’红遍全国。”王留彦说。

    [更多详情]
  • 16 2022-08

    道地药材根脉传 崤函蝶变产业旺

    “这次全国第五届中医药文化大会能在三门峡市举办,不仅得益于我市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还得益于近两年我市多措并举创新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所呈现出的强劲势头。”日前,全国第五届中医药文化大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两年,三门峡市充分发挥药材资源优势,按照“合理利用资源、调优种植结构、搞好加工营销、创造品牌效益”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持,优化种植结构,规范种植技术,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生产效益,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门峡市是河南省十大药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所产的连翘、丹参、杜仲、黄芩、桔梗、柴胡、山茱萸、天麻、辛夷等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上乘,属道地药材,比较优势明显。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目前,“卢氏连翘”“灵宝杜仲”“渑池丹参”“渑池柴胡”等四种药材已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其中,“卢氏连翘”经原国家质检总局检测,有效成分、药用价值高,品质优于其他产地的连翘。渑池县是豫西丹参的核心产区,经国家检测机构检验,“渑池丹参”丹参酮含量超过国家药典0.2%的最低标准,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依托丰富的特色中药材资源和政策支持,该市中药材生产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链条逐步完善,产业稳步升级。三门峡玉皇山制药有限公司于2018年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该公司研发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流动水自然沉降选择雄黄细度的方法,实现了连续化、规模化生产,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生产水飞雄黄粉的厂家;三门峡广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制药生产线7条,其主导产品冬凌草片,产量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单品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