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6 2022-07

    霞姐的乡村振兴梦

    一场雨后,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卢岗村绿意盎然,果蔬飘香。“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走,我带你们到棚里瞅瞅!”7月21日,在裕之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霞姐领着笔者走进大棚,大棚里游客正在采摘葡萄。     今年47岁的霞姐刘金霞,是卢岗村店西组村民。八年前,还是全职妈妈的霞姐,把最小的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刚腾出手,她便开始谋划自己的创业路,一个“三季有果,四季有景”的“梦”开始了酝酿……     聊起创业之初的想法,霞姐说:“为了让孩子长见识,这些年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我就在想,俺老家的条件这么好,国家又支持乡村振兴建设,那能不能在自己家乡打造一处让大家也想来看看、玩玩的地方?”     “2016年,我在老家承包了60亩地,想着离107国道近,交通方便,搞个果园应该可以,就成立了合作社。开始种了黄桃和油桃,这两年又增加了蟠桃和葡萄。”霞姐介绍说,“主要是想按成熟时期,打造一个三季有果的采摘园,卖完桃子葡萄也熟了,卖完葡萄,又有晚秋梨和石榴、猕猴桃等,这样人气绝对旺!”     卢广军是卢岗村村民,今年60岁,2018年来到霞姐的果园做技术管理。他说:“我和老伴常年在这里务工,我负责除草、剪枝、施肥等,她干些零工,还能照顾到家里。”     张立美长期在果园务工,她说:“农闲时,我来果园帮忙,干点绑防鸟网、疏果、套袋的活儿,一天工钱80块钱,贴补个家用,比在家闲着好。”     “我是第一次自己摘葡萄,这里真好,从城里到这儿开车大概只要半小时,爸爸妈妈说还会带我来玩的。”前来游玩采摘的小学生卢宇辰说。     “今年,合作社试种了樱桃、橘子、桑葚、石榴,又引进了新的葡萄品种。明年准备再扩大百十亩种植区,以后,乡亲们在这儿不仅能采摘、垂钓,还能吃饭、休息……”霞姐正信心满满地打造着一个属于她的“乡村振兴梦”。

    [更多详情]
  • 26 2022-07

    唯愿“莓”好遍中原

    盛夏时节,信阳农林学院的草莓资源圃里,戴着方框眼镜的教师李亮杰正指导学生管理草莓苗。     在我省“草莓圈”里,李亮杰是一位名人。他从事草莓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草莓新品种培育、脱毒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工作十多年,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参与培育草莓新品种3个,发表科技论文多篇,主编科技著作2部、参编1部,制定河南省地方行业标准1项,获批专利4项。     李亮杰与草莓结缘,始于2007年。当年,浙江、辽宁等地的农民来我省种植草莓,亩均收入2万多元,吸引了许多农户跟风,但由于技术匮乏,效益并不乐观。为帮助农民致富,李亮杰赴辽宁草莓主产区,走进农户的草莓大棚里,帮农户干活,从一点一滴学习草莓种植技术,慢慢地他掌握了草莓生产全程技术。     除了向农民学,李亮杰还向专家学,他多次到沈阳农业大学向专家、教授请教草莓脱毒快繁和育种知识。2018年,李亮杰又赴日本考察学习电照补光技术、二膜喷水增温技术、穴盘育苗技术、高架无土栽培技术等先进栽培技术。考察归来后,李亮杰立刻安排将二膜喷水增温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目前,这一技术正在我省大力推广。     在十多年的技术推广工作中,李亮杰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指导,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深受广大草莓种植户的欢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草莓老师”。     在李亮杰的手机里,有3000多个联系电话、4000多个微信好友都是种草莓的。为更好地服务,李亮杰建了10多个草莓微信群,随时开展技术指导,手机24小时开机,成了草莓热线电话,让生产基地和种植户大受裨益。     经李亮杰指导,新县罗成寨现代农业园成功引进红颜、宁玉、甘露、隋珠、白雪公主等草莓新品种,其中隋珠在2019年第18届全国草莓大会上荣获全国金奖;新县罗成寨现代农业园由7亩地发展到如今的50亩地,年产值160万元,被河南省草莓协会评为“河南省百县草莓标准示范园”。     “我现在是真正爱上草莓了,一天不见草莓,心里就空得慌。”李亮杰说。     让中原更“莓”好,让生活更甜蜜。在草莓栽培研究及技术推广这条路上,李亮杰越干越有劲了。

    [更多详情]
  • 26 2022-07

    赵占果 变草为宝 让艾富农

     赵占果无偿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还建起了艾草加工厂,把曾经在乡村随处可见的艾草,变成了让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杨海楠文/图     “村里艾草产业发展得好,大家干劲都足着哩,一个月轻松挣个20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7月19日,走进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程寨沟社区的艾草加工厂,浓郁的艾香扑面而来,车间里工人忙着切割艾柱、包装产品。     谁能想到,这些在乡村曾经随处可见的艾草,摇身一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小时候,家乡的山坡上长满了艾草,遇到感冒发烧,用艾叶煮水泡个澡,第二天就好多了。”说起小时候亲历的艾叶神奇功效,80后青年赵占果记忆犹新。     赵占果是土生土长的李庄乡龙池村人,也是这个艾草加工厂的负责人。之前,他一直在外打工,帮艾制品企业收购原料时偶然发现了商机,学到技术后,于2021年返乡创业。     经多方考察,赵占果引入了艾草种植和加工技术,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帮助下,在程寨沟社区建起了占地1350平方米的艾思源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艾草收购和艾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程寨沟社区和龙池村地处半山区,非常适合种植耐旱的艾草,一次种植多年收益,每年可以收割三次,管理也比较简单,是山区百姓致富的一条好路子。”程寨沟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孙延彬说。     为鼓励周边农户种植艾草,赵占果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收获后按市场价格回收。“端午节期间,已收购艾草百余吨,目前正准备进行收购二茬艾草。”赵占果说。     “别看这小小的艾草,它全身都是宝,是俺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在艾草加工厂车间里,正忙着切割艾柱的工人陈绍辉说。     随着机械的轰鸣,一棵棵艾草被加工成系列产品,完成了从“草”到“宝”的华丽转身。在当地,艾草产业形成了“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的种、储、产、销一条龙模式,成为当地的特色富民产业。     “工资按件计,卷一根给两毛钱,我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呢。家里有老人要照顾,出不去,真没想到不出村也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53岁的赵爱芳说着话也没耽误手里的活。像赵爱芳一样,在艾草加工厂务工的,还有当地30余名妇女。     目前,赵占果的公司生产的艾制品有艾条、艾柱、艾膏、艾枕、足浴包等,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销售,线上利用拼多多、抖音、微信等平台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线下通过订单形式销售给周边150余家艾灸馆,年产值达1000万元。     “现在,正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工厂七成收入来源于线上销售。我们每天都邀请网红主播直播带货,好的时候一天能销售近200单呢!”赵占果乐呵呵地说。     艾草经过专业化加工、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已悄然成为当地的富民项目和特色产业。     “未来,我们还将进行二期扩建,逐步形成涵盖种植、研发、加工、康养保健的全产业链,带领父老乡亲一起把艾草事业做大做强!”赵占果动情地说。

    [更多详情]
  • 26 2022-07

    乔珍榕 返乡创业 筑梦乡村

    他创办的汽车饰品公司,由于款式多、质量好、价格优,产品十分畅销,为村民们创造了4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     □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王岚莹陈亚飞文/图     7月19日,走进位于叶县叶邑镇大乔庄村的弗瑞曼汽车饰品有限公司,数台绗缝机正哒哒作响,工人们正在对原材料进行修剪,并按照订单要求进行加工。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外出打工很不容易,在这干活离家近,每月还能拿3000多块钱!”村民乔海英说,在这里务工他很满足。     弗瑞曼汽车饰品有限公司是返乡创业的90后青年乔珍榕创办的,他今年29岁,是土生土长的大乔庄村人。2017年,大学毕业后乔珍榕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待遇,在叶邑镇政府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吸引下,积极响应大学生回村发展号召,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扶持下,乔珍榕利用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成立了弗瑞曼汽车饰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汽车饰品加工、销售。     乔珍榕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公司成立后,他利用大学所学知识,把产品在拼多多、阿里巴巴等平台上架销售。由于生产的汽车饰品质量好、价格优,乔珍榕的订单越来越多。     在产品畅销的同时,乔珍榕还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增加单品和款式,实现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目前,该公司产品款式3000余种,每月订单量保持在5000套左右,年产值达500万元。     成功后的乔珍榕,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他积极发挥“领头雁”作用,为周边40余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带领大家共同增收致富。2021年,弗瑞曼汽车饰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叶县返乡创业示范项目”,2022年乔珍榕被评为“叶县返乡创业好青年”。     “返乡创业是我当时做出的最明智选择,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镇党委、镇政府和家乡人的大力扶持下,我会继续做好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带领乡亲们实现‘振兴梦’。”乔珍榕说。

    [更多详情]
  • 26 2022-07

    张红艳 种地上瘾 还想扩种

     尝到科技种粮甜头的她,计划添置一些大型农机,再流转200亩耕地,下定决心在家乡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乔连军文/图     “天气预报说今夜到明天有大雨,可是生产桥桥底、排水沟里有杂草和秸秆,我得赶紧清理干净,省得影响玉米地排水。”7月19日,在商水县舒庄乡杨集村的农田里,村民张红艳一边冒着高温清理排水沟,一边对记者说。     “这么热的天,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在干活?”“习惯了。我老公忙生意,农忙的时候我们俩一起干,其他时候都是我一个人。”     “你种了多少地?是流转的吗?”“200亩,流转的附近村民的土地。”     “现在土地好流转吗?”“不好流转。我们流转这200亩,不靠村不靠路,流转金每亩也得1000元,在我们这里是最高的。你不出这么高的流转金,村民就不愿意把地租给你。”     “这么多地,你们两口子干得过来吗?”“干得过来,再有200亩也能干过来。”张红艳自信地说。     “农活都是自己干,耕地、旋地和收割时就去租赁机械。因为是第一年流转土地,还没有买大型机械。用机器打药,两个人3天就可以把200亩地打一遍。只有浇水有些累,200亩地浇一遍,日夜不停还需要10天。”张红艳说,“现在种地都现代化了,干农活不是太累。”     张红艳和丈夫杜小三以前都在外打工,受疫情影响,打工不是很方便,去年秋季夫妻俩一商量,决定返乡种地。     为便于管理,夫妻俩想流转一块相对集中的土地。“当时,村东有200亩地,不靠村不靠路,但是地里有井有沟,旱能浇、涝能排。”张红艳介绍说,“根据行情,不靠近公路线的土地每亩租金500~700元,但是村民嫌价格低,最后每亩我出了1000元。”     张红艳没想到,虽然今年春季天气干旱,小麦从种到收浇了三遍水、打了三遍药,但亩均产量还是达1400多斤。按售价每斤1.53元计算,每亩收入近2200元,除去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和500多元的耕种管收各项费用,每亩小麦纯收入600元。     仅夏粮一季,张红艳的200亩小麦,就让她挣了12万元。     “夏秋两季,亩均纯收入能达1200元左右,算下来一年净收入20多万,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张红艳介绍说,“农闲时,杜小三做生意,张红艳则会再打份工,一年到头俩人又挣个三五万元。”     尝到甜头的张红艳,计划再流转一些土地、建造仓储设施,购买收割机、深耕机、旋耕机等大型农机也列入了计划,她要在家乡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更多详情]
  • 26 2022-07

    张学周 从低保户到致富带头人

     一个被医学鉴定为终身残疾的人,凭着执着与勤奋,不仅站了起来,富了起来,还带动了一大片……     □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张旭长文/图     7月21日,平顶山市湛河区河滨街道潘庄村一果蔬合作社内,乡亲们忙着分拣、装箱新采摘的油蟠桃,负责人张学周则忙着电话通知老主顾们上门取货。这是合作社今年成熟的第三批桃子,早在半个月前就被平顶山市民订购一空。     今年49岁、上过高中的张学周曾是低保户,凭着执着与勤奋,不仅靠种植果树成了致富能手,还给多家合作社做技术指导。     2006年,张学周在一建筑工地务工时,因支架倒塌导致双脚踝骨粉碎性骨折,医学鉴定为终身残疾。此后,他只能凭借轮椅出行,成了靠救济生活的低保户。     “虽然双腿不能行走了,但自己还年轻,不能当一辈子低保户,要找点事儿干。”张学周想。当年,技能培训进乡村,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学到不少果树种植技术。在专家指导下,他承包了10余亩土地,和父亲一起种植晚秋黄梨和软籽石榴。     双腿不能行走,张学周就坐在轮椅上为果树锄草、施肥。几乎每天夜晚,他都会拿着书本恶补种植知识,再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点点地摸索果树管理知识。遇到钻研不透的问题,就打电话向专家请教,最频繁的时候,他一个月就打了上千分钟的电话。     到了追肥的时节,专家考虑到张学周家经济条件不好,劝他施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化肥。但是,张学周坚持施用有机肥。他说:“我经营果园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把它当成了自己下半生的事业,我要用品质去赢得顾客信任。”     “一亩果园,如果施用化肥,只需要3袋就够了,成本不到300元,但施有机肥至少得20袋,成本需要1000多元。”张学周的父亲张洪耀介绍,“因为学周坚持,每到施肥时我们都要找亲戚朋友借钱。”     三年过去了,在果园的窝棚里,堆起了上百本被翻得纸张发毛的专业书籍,梨树和石榴树上也果实累累。但张学周认为,果实结多了,营养就跟不上,品质就比较一般,他坚持每个枝条上不能超过3个果,其余的都要打掉。     果实成熟了,因品质好、口感好,到市场上售卖时,张学周总是第一个卖完。时间长了,很多顾客索要电话和地址,此后专门驱车到园子里购买。从2010年起,张学周家的水果总是被老顾客提前下单订购,基本不需要外出销售。     张学周在劳动时,经常能锻炼到脚部,2011年他已基本能够行走了。于是,他在果园里开辟了一块试验田,摸索着种植桃树新品种。到2017年时,他接连种植成功了水蜜蟠桃、油蟠桃等5个新品种。这些品种错时成熟,果实成熟期从6月一直到11月。同年,张学周又流转了30余亩土地,开始了规模种植的道路。     靠着执着与勤奋,张学周摆脱了贫困,成了致富明星,周边群众也纷纷前来向他请教果树种植技术。张学周总是来者不拒,无偿传经送宝,带动多户农民靠种植果树走上增收致富路。     “当初,如果我认为自己不行了,那么就永远没有站起来的可能。”张学周说,“既然挫折不可避免,就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认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下去,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更多详情]
  • 25 2022-07

    瓜菜飘香幸福来

    夏邑县北岭镇孙营村村民孙建国返乡创业发展西瓜种植,去年建设50亩地的农业产业园。今年他种植的吊蔓西瓜,每公斤价格在8元以上,收益喜人。在北岭镇,像孙建国这样靠种植瓜果蔬菜获得可观收入的大有人在。     “瓜菜种植是北岭镇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全镇种植西瓜28000多亩,葡萄8000多亩,辣椒、黄瓜等蔬菜30000多亩(部分面积与西瓜复种),涌现出卢集、仇庄、孙营、曹庄、于阁等10多个种植专业村,200亩以上的西瓜种植园区11个。北岭镇先后入选全国十亿元示范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居民存款余额13.5亿元。”7月18日,谈起北岭镇的特色产业,该镇党委书记邵明启如数家珍。     近年来,北岭镇新一届党委、政府顺应产业政策变化,规划实施“一带(产业风景带)两路(夏芒路、北会路两侧15公里果蔬走廊)三园区(采摘、观光、示范园)四基地(西瓜、葡萄、黄瓜、油桃种植基地)”工程,以大棚西瓜、葡萄、黄瓜等果蔬种植为主导产业,在“优”“精”“特”上下功夫,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     园区建设需要流转土地,个别农户不理解,乡村干部进农家,睡地头,苦口婆心做工作,保证了园区土地流转。农户发展产业缺资金,镇政府争取1亿元助农资金。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支撑,镇政府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联系,在北岭镇设立博士工作站;与县农广校联系开办田间农技学校,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镇政府高薪聘请山东寿光技术人员常年负责技术指导。     惠民政策落地,让原来不看好农业的人跃跃欲试,纷纷返乡创业。该镇在山西做生意的刘红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短时间内建起面积1500亩的高效产业园,种植西瓜、蔬菜。之后,北岭镇又有几位在外经商者返乡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西瓜、蔬菜种植。     北岭镇作为夏邑西瓜主产区,积极打造“夏邑西瓜”品牌,协助县里成功申报了“中国西瓜之乡”,并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西瓜文化节。去年,在上海举行的科技创新大会上,北岭镇选送的“夏邑西瓜”获得大奖。目前,“夏邑西瓜”品牌价值已达25.53亿元。

    [更多详情]
  • 25 2022-07

    “一村一策”富民强村

    7月15日前后,南乐县谷金楼镇后岳连村、前平邑村、东平邑村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种植的1000余亩毛豆开始收获。通过流转土地,这几个村的村集体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而村民不仅有每亩800元的土地租赁收入,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家门口挣钱花”的美好愿望。     后岳连村党支部书记晁自军介绍说,后岳连村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用“先锋贷”金融扶持政策贷款50万元,流转村民土地145亩,轮作毛豆和胡萝卜,每亩地净收益1200元以上,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浇地、施肥、打药等短工岗位100多个。     今年以来,谷金楼镇着眼村集体经济发展,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建立了“党委书记抓统筹、科级干部抓落实、支部书记抓实施”的分级责任机制,对各村资源禀赋、潜在优势、产业现状等全面梳理,逐村研判,建立台账,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他们总结推广后岳连村特色种植、王方山固村林下经济等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拓宽发展思路,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该镇还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依托濮阳市依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谷金楼镇电商产业党支部,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同时,围绕东邵郭苹果、后岳连秋月梨等“一村一品”等各类特色农产品,与2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构建了“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形成了全新的产销链条,保障了合作社、农户获得稳定收益。     “我们将继续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产业发展项目,加强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对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该镇党委书记邢晓伟说。

    [更多详情]
  • 25 2022-07

    武陟县大虹桥乡 千亩荷花引客来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武陟县大虹桥乡黄河滩区的黄河龙泽园,放眼望去,无边的荷叶泛动着翠绿的波浪,千亩荷花竞相开放,或洁白晶莹,或粉红如玉,或挺拔高昂,或孤芳自赏,一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吸引了众多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拍照。     “听朋友说这儿的荷花种植面积大、品种多,我们就约了十几个姐妹来这儿游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想不到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美景。”7月22日,来自焦作市嘉乐园老年大学的张卫红告诉记者。     据黄河龙泽园负责人杜利明介绍,黄河龙泽园占地1500余亩,种植荷花品种达400多个,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前来打卡,带动消费预计可达2500余万元。     作为乡村旅游新样板,黄河龙泽园已经成为武陟县一张亮丽的名片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0年,大虹桥乡在此举办短视频挑战赛,抖音播放量达6100余万次。2021年,大虹桥乡又在此举办了农产品展销会,帮助农户增收90余万元。     来自大虹桥乡西小虹村的王为民说,这里的烟火气很旺,从炸鸡、海鲜到各类烧烤小吃、夏日冰饮,应有尽有,各种好玩的亲子游戏也是他带着一家几口到这儿游玩的重要原因,既能游玩,又能增加亲子关系。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依托黄河文化之乡的品牌优势,从7月6日开始,我们策划并推出持续一个多月的龙泽园荷花消夏音乐节。”置身千亩花海,大虹桥乡党委书记王小伟告诉记者,此次“荷花消夏音乐节”融入了大量年轻元素,吸引年轻消费者,辐射多年龄段人群,抢占多元消费市场,在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更能让人“记得住乡愁”。     举办“荷花消夏音乐节”也为园区内的小吃摊经济带来了生机。售卖烤串的摊主王强说,音乐节起到了很好的引流效果,在这里摆摊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享受充满烟火气的夏日夜生活。

    [更多详情]
  • 25 2022-07

    金针菜带来好日子

    眼下正是金针菜成熟采摘的时候,7月19日,在西平县宋集镇后胡村的金针菜种植基地,30多名村民分散各处,有的采摘,有的分拣,有的翻晒,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     今年63岁的胡丽华挎着篮子,已经在田间忙碌了两个多小时。“我摘了30多斤,今天就先干到这,一会儿拿过去称重,老板在那边当场结算工钱。”胡丽华说。     据了解,金针菜从栽种到采摘,包括后期的杀青、晾晒,均需手工完成,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该村的金针菜每年7月初进入采摘期,采摘时间将近一个月,能带动周围近百名村民就业。“这活儿不累,俺每天早上5点多就来了,老板管早饭,一天给80元的工钱,干20多天能挣1600多元。”手拿簸箕筛选金针菜的该村村民胡大力高兴地说,“现在正是吃金针菜的好时候,新鲜采摘的金针菜凉拌后清脆可口,晾晒后制成的干菜作为烧汤、炖肉的辅料,可以增鲜提味。”     “从2015年至今,我每年种植金针菜20多亩,每到这个时候,许多市民都慕名前来观赏,也会买一些新鲜的金针菜回去自己晾晒。”基地负责人胡宽新介绍,村里的水质、土壤好,种出的金针菜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很受消费者欢迎。从去年我就跟郑州万邦农贸市场进行对接,批发新鲜的金针菜。     “镇相关部门将继续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后胡村搭建生产销售平台,让金针菜种植真正变成我们镇的富民产业。”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