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22-07

    酥梨园里饭菜香

       7月18日中午时分,在鲁山县董周乡五里岭路边的一个酥梨园内,鹅蛋般的梨子从茂密的枝丫间显露出来,煞是惹人喜爱。伴着淡淡的梨香,园内一处农家乐饭店里飘来的饭菜香弥漫开来。     “农家乐开在梨园里,春天能赏花,夏天能观果,秋天能采摘,环境好,客人自然格外多。”农家乐饭店的主人王淑霞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王淑霞今年43岁,之前在鲁山县城开超市,后来看到五里岭的梨树越种越多,每年来观花游玩和自助采摘的游客、采购酥梨的客商也越来越多,就有了返乡在梨园里开农家乐饭店的想法并付之行动。目前,她经营农家乐饭店的这一片梨园有100多亩。     “鲁山县西部旅游景区附近农家乐那么红火,我们这里梨树种植面积5.6万亩,又有那么多的客源,发展农家乐效益肯定也不错。”董周乡党政办主任刘知良说起乡里支持开办农家乐的初衷。     “农家乐饭店正式开业是2021年7月,时值酥梨采收旺季,天天顾客爆满。那段时间吃饭都得提前预订。日常生意也不错,比我在县城开超市强多了。”王淑霞笑着说。     除了农家饭菜,王淑霞的农家乐饭店推出的特色梨汁馍、自制梨膏糖也很受食客欢迎,不少人吃完饭都要买些带回家慢慢品尝。     “这两年,我们乡在五里岭边发展了4家农家乐和民宿。下一步,我们还会鼓励群众发展酥梨酒、梨膏糖等深加工土特产,走上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董周乡宣传委员王冰冰说。

    [更多详情]
  • 22 2022-07

    共助乡村振兴 走访健康帮扶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健康帮扶政策及措施落实落细,近日,浚县中医院帮扶队队员结合医院医疗资源优势,深入到帮扶村,为村内脱贫户及监测户开展健康帮扶入户活动。     健康帮扶是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的重要措施,也是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的关键环节,该院帮扶队队员走进脱贫户家中为他们量血压、测血糖、听诊、询问饮食情况及生活习惯,面对面记录患者身体状况及主要病因等信息,并分析给予健康指导,同时宣传健康帮扶政策。     针对一些不良健康习惯,帮扶队队员还通过科普健康教育,引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真正从生活习惯到思想上去病灶、拔病根,切实做好辖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通过入户走访,提高了群众对健康的认识,丰富了群众疾病预防知识,提升了群众健康帮扶政策知晓率。下一步,该院将继续加强健康帮扶工作的实效性,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更多详情]
  • 22 2022-07

    精准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

     浚县中医院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认真对照“用心服务、动真帮扶、务实笃行、确保实效”的工作思路,在吃透政策、摸清下情、精准施策上下足绣花功夫,稳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工作。     近日,浚县中医院分派5个帮扶组分别深入伾山社区西杨玘屯村、东杨玘屯村、大高村、小高村、角长营村进行“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敲门行动。在敲门行动中,帮扶责任人针对监测户15户、脱贫户24户,就产业、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各类政策落实情况逐户走访排查,详细了解脱贫户、监测户生活健康情况,并张贴明白卡;在村内深入开展整治辖区环境卫生、住房安全、关爱孤寡老人、稳岗就业、宣传帮扶政策等工作;听取群众诉求,了解群众困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并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浚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浚县中医院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始终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准确把握新部署、新要求,力做政策的执行人、群众的贴心人,不断打造浚县中医院帮扶工作新特色,做实做细驻村帮扶工作,发挥医疗行业担当,贡献医疗力量。

    [更多详情]
  • 22 2022-07

    一位养牛大户的“循环致富经”

       “牛场一年回收、消化秸秆上万亩,产出的牛粪种庄稼、种菜都需要,外地养殖蚯蚓大户也争着要。”7月17日,在位于鲁山县磙子营乡大尹庄村的富兴牧业有限公司,说起养牛场目前的循环经济,总经理许青义说。     许青义今年59岁,高中毕业后干过几年面粉加工生意,后去郑州创业,积累了丰厚的资金。2014年,许青义决定回乡创业,考虑到国家大力提倡秸秆综合利用,许青义认为肉牛养殖大有前途,于是筹资600万元,流转土地50亩建设了养牛场,先期购置了80头牛犊,开始了再次创业。经过几年辛苦打拼,近几年公司年平均出栏育肥肉牛650头,成了当地的养牛大户。     “公司的牛犊主要是从吉林、内蒙古那边购买的,都是400~500斤重的小公牛犊,一般喂养一年左右,长到1500斤上下出栏,主要销往广州、贵阳、成都等南方城市,年销售额1500多万元。”许青义说。     650头牛一年下来消耗的饲料量惊人,为此,许青义先后购置了两台青储机、3台打捆机,还配套了两辆铲车、一套秸秆粉碎设备、两台(套)搅拌设备。公司每年收储玉米青饲料3000亩、收储小麦秸秆8000亩。特别是收购储存小麦秸秆时段,最多时有70多名乡亲给养牛场帮忙,公司不到一个月就发劳务费15万元。     “这个养牛场日常用工7人,平均月工资3700元,都是本村群众。另外,许青义在收秸秆时,每亩地公司额外给农户补助5元。”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新立说。

    [更多详情]
  • 22 2022-07

    河南淇县:纪委强化项目监管助推乡村振兴

    在淇县桥盟街道,经常能够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监督项目推进、查看项目运行,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重点项目扎实开展,为乡村振兴增效赋能,他们就是街道纪工委工作人员。 去年以来,桥盟街道实施了养殖场、董桥村食品加工厂、董桥村冷库等多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街道纪工委全程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加强风险防控,确保项目运行、资金安全等有效运行。 在乡村振兴项目申报、施工、验收及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街道纪工委均派出纪检监督人员参与,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确保抓早抓小,让项目各项程序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实施,全力护航乡村振兴。 此外,街道纪工委还经常性到赵沟村蔬菜大棚、关庄村蘑菇大棚等项目,查看项目运行情况,协调推动解决特色产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做到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进行到哪里,监督保障就跟进到哪里。 “下一步,街道纪工委将不断夯实责任,立足职能,压实责任,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提供坚实有力的纪律保障。”桥盟街道党工委书记黄玉明表示。

    [更多详情]
  • 22 2022-07

    淅川县毛堂乡:聚力打好“五张牌”让乡村旅游“火”起来

    今年以来,淅川县毛堂乡锚定县委“双九”战略,以实施“文旅兴县”行动为抓手,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聚力打好“五张牌”,构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持续火爆出圈。 打好因村制宜牌,实现差异发展。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各村依据本村优势资源,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产业布局、市场定位,发展特色乡村游。最新典型的闫家沟村,利用近郊区位优势及八龙山、八龙泉自然资源优势,打响了野外烧烤、露营品牌,成为周末县城居民的打卡胜地。还有龙桥村利用5000亩黄金梨基地,打造游玩、观赏梨花、采摘体验、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特色游品牌。 打好优质服务牌,提升游客体验。一方面,该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不搞“撒胡椒面”式扶持,而是把优势资源用在“刀刃”上,推动旅游重点村道路、停车场、公厕等“硬件”设施换挡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旅游重点村干部、群众及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坚决避免“宰客”现象发生。以细心、贴心、耐心的高品质服务让游客玩得开心、舒心,提升体验感,增加“回头率”。 打好抱团发展牌,形成“拳头”效应。实行片区化策略,鼓励各村抱团发展,构建了“一心两区三带”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一心”,即以毛堂乡集镇为中心,结合“十优”集镇建设,做好街道立面改造,实现绿、亮、美,提升集镇品味。“两区”,即店子街区域和白树区域,努力将店子街村打造成游客集散中心,将白树村打造成融合县城北区发展的“桥头堡”。“三带”,即“芈月山十里生态长廊”、中线“五朵金花”和城郊“休闲采摘观光带”“芈月山生态长廊”,推动毛堂全乡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大景区,形成发展的规模效应。 打好文旅融合牌,促进文化传承。有故事的乡村旅游才有灵魂,也是留住旅游客源的关键。该乡芈月山村作为央视热播剧《花开山乡》的故事发生地,结合淅川独特的楚文化特色,对历史人物芈月故事进行再解读,赋予该村更多神秘色彩的同时,实现了“文旅融合+”。龙泉村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主题,建设了二十四节气知识长廊、日晷广场、月令七十二候幕墙、二十四番花信风园等,充分展示了各个节气所对应的自然、物候、天象、农耕农事活动、谚语、民间传说、祭拜习俗、经典古诗词等,增加了人们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了解,实现了文化保护与传承。 打好促农增收牌,推动持续发展。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该乡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教育、康养等业态融合,将更多农户嵌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链条。使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得到租金、入股发展获得股金、参与务工得到酬金,实现了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态饭”、走上可持续“致富路”的愿望。 下一步,毛堂乡将继续抢抓旅游发展机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满足消费者吃、住、游、乐、购等多元需求上下功夫,努力打响乡村游品牌,为助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更多详情]
  • 22 2022-07

    河南宝丰:山乡花椒别样红 乡村振兴步伐稳

    百里椒园吐异香,山沟地畔换红妆。7月21日,在宝丰县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闫三湾村的200亩花椒种植产业基地,像伞盖一样的花椒树铺满了山头。花椒树上,绿叶遮不住饱满的颗粒,微风吹起,空气中弥漫的椒香沁人心脾。 该花椒产业基地负责人陈秋喜与妻子看着眼前的棵棵花椒,等待花椒粒再“红红脸”才开始采摘。“承包荒山种了200亩花椒,去年收入100多万元,前段时间天气干旱,利用在山上建起的蓄水池给花椒树浇了2遍水,虽然有减产,但今年收成也不赖。”陈秋喜幸福地说。 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位于宝丰县域西部,辖18个行政村,是典型的浅山区丘岭地形。近年来,该示范区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使昔日人们口中的“穷山沟”,变成了人人羡慕的“聚宝盆”。今年以来,该示范区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化落实“3+6”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思路,依托产业政策扶持,新增花椒种植面积5000亩。目前,全示范区花椒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年产椒果108万公斤,产值突破千万元。 “俺从2014年开始种植花椒,从原来的30亩扩大到现在的250亩,收入一年比一年强,看今年这长势,最低能收6万多斤干花椒。”该示范区大石扒村花椒种植大户李旭广高兴地说。 如今,在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像陈秋喜、李旭广这样靠种花椒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椒农就有360多户,花椒产业也成了山乡群众致富增收的“金豆豆”。 观音堂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98%以上的空气优良天数,碧水、蓝天和净土等要素,孕育了观音堂花椒的高颜值、好品质,色红油重、粒大饱满、芳香浓郁、麻味醇厚,口感品质上乘,所产“大红袍”花椒更是享誉中外。目前,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花椒种植覆盖全域18个行政村。 高品质的花椒,还在于花椒树种的品质和管理。随着花椒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及时调整思路,在花椒种植面积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值效益的提高,提出了“强管理、重效益、亮特色、铸名牌”的发展思路。为了提高种植效益,该示范区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花椒的生长情况,淘汰低劣花椒树种,改栽优质、高产的大红袍品种。同时出台了花椒管理技术规程、花椒管理技术要领,编写了《花椒幼树早结果早丰产栽培技术》一书,为花椒育苗、栽培、管理和采摘提供了科学的技术保障。 虽然坐拥良好的“先天”条件,但还是需要“后天”努力。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每村选聘1名花椒专干,为椒农提供技术服务指导,设立了花椒生产管理办公室,成立了宝丰县观音堂花椒协会,组建了20人的护椒巡逻队,以保障椒农利益。同时,常年从陕西韩城,平顶山市林业局、农科所请来专家为椒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今年以来,已举行花椒专业培训9次,开展实地技术指导65次。今年2月份,示范区还表彰了花椒种植大户,大大激发了山乡群众的种植热情。 在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花椒是兴村产业。家家栽植花椒树,已经成为支撑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该示范区积极构建党组织抓产业、村干部领产业、党员促产业、农户有产业的格局,以及统一管理、分散管理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村民种植花椒,推行“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不断深化“党支部+促土地流转”“党支部书记+壮大集体经济”“党员+发展特色产业”等模式,以“头雁”引领推动党支部全面过硬,聚焦“一村一品”,壮大集体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使小花椒走上了观音堂山区经济发展的大舞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核心。下一步,我们将‘产业兴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载体,持续壮大特色产业,高标准打造花椒种植产业基地,真正让花椒产业成为山区群众的特色富民产业。”该县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主任商科峰说,明年,示范区预计新增花椒种植面积6000亩,让“美丽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载体,让山头不仅有看头,而且有赚头,构建出生态美、经济美、百姓富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更多详情]
  • 21 2022-07

    李寨村的“棚菜经济”

      “乡亲们,看咱们的哈密瓜、西红柿个头多大,有颜值还有好价钱。”7月14日,在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蔬菜种植基地,客户们正在采摘哈密瓜、西红柿。     李寨村位于豫皖交界处,距离县城40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李寨村把发展‘大棚经济’作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抓手。”冯营乡党委书记董启超说。     李寨村原有蔬菜大棚89个,占地136亩,主要种植瓜果蔬菜。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说:“蔬菜大棚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钞票大棚’和‘棚菜经济’。”     为了让“棚菜经济”进一步成为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李寨村村“两委”重新确立了走“党支部+亿星集团+脱贫户+电商平台”的蔬菜大棚发展规划,鼓励脱贫户入股种植,带领乡亲们土里“淘金”。     在李寨村蔬菜大棚二期建设基地,村民们或摘豆角、小青菜,或打包装车,干得热火朝天。     “目前基地占地412亩,有218个蔬菜大棚,周边建设占地约5亩的加工分拣车间,便于蔬菜销售。”技术员徐其海说,蔬菜大棚以种植叶菜类为主,每年种植5~6茬,每天收获叶菜1万~2万斤,亩收益1万~2万元。培育发展哈密瓜、西红柿等品种,同时保证西瓜种植面积,确保村民能领到“土地租金、工资、分红”三份钱。     现在,李寨村的“棚菜经济”,每年纯收入130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

    [更多详情]
  • 21 2022-07

    莲子丰收农户乐

      “这几袋莲子一共是4000块钱,数好钱,可别弄错了。”     “嘿嘿,不会错!剩下的莲子还得麻烦你帮我打理出来。”     7月20日,在淮滨县期思镇陈洼村,莲子收购商刘昌桂在家中与前来供应莲子的农户谈论着莲子的收购和打理工作。     刘昌桂从2020年开始种植莲子,经过多地考察后,决定引进“太空莲3号”品种,在陈洼村种植莲子15亩,同时还加工和收购莲子,销往湖南等地。     “现在我们村由我带动的莲子种植农户有60户左右,种植面积共有600亩,现在莲子价钱高、效益好,群众都乐意种。”刘昌桂说,“今年莲子一亩可产300~400斤,一亩莲子也能挣1500元,相较于其他农产品来说,农户接受程度很高。”     陈洼村种植的莲子品种具有生育期长、抗性强、结果率高、颗粒大、品质优等特点,较常规品种增产1倍以上。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莲子这种食品也深受群众喜爱,常用在膳食药补上,价值颇高。     农户康乐金高兴地说:“刘老板这里可以帮忙收购和打理,我们也不愁销路,可以放心大胆地种植,明年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种更多莲子。”

    [更多详情]
  • 21 2022-07

    遍地黄花是真金

    7月19日,周口市淮阳区王店乡祝寨行政村的千亩黄花菜种植基地一派忙碌:黄绿相间的田地里,村民挎着编织袋,手脚麻利地采摘黄花菜;田间道路上,基地负责人祝校广在过秤、装车……     “淮阳黄花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质地筋脆,以菜条肥厚、油分充足、色泽金黄、口味醇美著称,以特有的双层六瓣、七根花蕊独立异形,品质之优良居全国黄花菜之冠。”谈起黄花菜,祝校广现在算得上半个专家。     祝校广种植黄花菜的原因还要从他的几位外地朋友说起。每年春节前夕,祝校广的朋友就打电话请他帮忙购买一些淮阳本地的黄花菜邮寄过去,一来二去祝校广对黄花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向村里的老人虚心请教,得知淮阳黄花菜不仅种植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口感独特,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之后他就下定决心搞起了黄花菜种植。     经过几年努力,祝校广种植的黄花菜已达数千亩,“我们把周边群众的土地流转过来,除按期付给群众租金以外,还请他们过来参与田间管理、采摘、晾晒等工作,增加了他们的额外收入”。     “一大早我就来采摘黄花菜了,累不着,在家门口还能每天挣100多块钱。”今年68岁的刘秀芹是基地的老工人了,她对这种顾家又有稳定收入的“好事”格外满意。     为提高黄花菜产量和质量,基地先后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进行合作,种植技术得到很大改进。眼下,数千亩黄花菜已经进入盛产期,每天需要100多名工人参与采摘,新鲜的黄花菜经过初步处理后直接销往合作厂商,再由厂商进行深加工后出口到新西兰等国家。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真金。”小小的黄花菜不仅是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逐渐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