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9 2022-07

    美丽乡村怎样建 大家都来提意见

    7月16日一大早,太康县清集镇万庄村、西扶村等村的小游园内人头攒动。人们或跳舞,或围坐一起听戏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美化村庄环境,我们提倡各村就地取材,利用村内废弃砖块、瓦片、石磙和闲置房屋、院落等,加以绿化美化,将其打造成小游园,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感。”太康县副县长、清集镇党委书记葛涛说。     今年年初,清集镇先后多次召开议事会。“大家集思广益,好的意见建议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坐在一起研究。”议事会上,葛涛对大家说。县人大代表范坤玉首先说:“现在一些村集体经济薄弱,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内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达到不花钱、少花钱又能美化村庄环境的效果。”二人话音刚落,黄岗村、清集村的村民代表李秋红、孔大萍就接过话茬:“提升乡村颜值,不一定非得大拆大建,精心改造小环境,同样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于大家的发言,葛涛和清集镇镇长王丽都认真记录。     就这样,几次议事会下来,大家逐渐有了思路:就地取材美化村庄环境。很快,万庄村动作最快、成效最明显,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等区域变成了花园、菜园、果园和游园,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打卡。     随后,清集镇及时组织人大代表、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代表等,到万庄村参观学习。“我们也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到万庄村参观后,西扶村党支部书记秦培胜感触颇深。     村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幸福感更高了。“今年以来,村里变化特别大,不光铺了沥青路,而且装了路灯、种了绿化树……环境变好了,大家心里更敞亮了。”东扶村村民杜蒙说。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清集镇也建立了一系列机制,开展观摩评比、强化日常管理、兑现奖惩等,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清集镇徐徐展开

    [更多详情]
  • 19 2022-07

    舞阳县“多彩产业”撬动“出彩乡村”

     “乡村花卉种植业发展前景很广,我学的就是园艺专业,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毕业就回乡发展玫瑰种植。目前,我们与京东商城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直接上门取货,产品供不应求!”7月12日,在舞阳县保和乡湾马村玫瑰种植园,一株株含苞欲放的玫瑰娇艳欲滴,浓郁的玫瑰花香扑鼻而来,园区负责人马光辉说这是他种植玫瑰的第八个年头。     在马光辉的钻研下,舞阳县日红园艺有限公司玫瑰种植园从最初的两个大棚发展到13个,占地40余亩,有戴安娜、卡罗拉等十几个优质玫瑰品种,年产玫瑰近5万扎,亩均净利润超1万元。     除自己种植玫瑰外,马光辉还带动数十户村民发展玫瑰产业30余亩,为他们提供种苗、技术等服务,解决他们的销路问题,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我在园区负责浇水、除草、施肥等日常管理工作,上班就在家门口,工作不累还能每天多赚50元,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今年已70多岁的脱贫户陈喜梅打理着玫瑰笑容满面地说,像她一样在这里务工的群众还有十多个。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舞阳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以服务“三农”为总抓手,坚持龙头企业入驻、产业基地引领、合作社土地入股、群众参与生产的模式,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培育多彩产业,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丽画卷在舞阳县徐徐展开。     “今年,我们采取订单化种植模式,种植阳光玫瑰葡萄100余亩,亩均产量4000斤左右,亩均净利润超5万元。”走进保和乡瑞兴葡萄产业园,一串串果粒饱满的葡萄如珍珠一般,煞是喜人,园区负责人张昭说。     据了解,保和乡瑞兴葡萄产业园目前占地面积350多亩,通过“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两种发展模式,种植阳光玫瑰、醉金香、蓝宝石等有机葡萄品种十余个,并逐步增加了食用菌、玫瑰、黄桃、草莓等产业,规划了民宿旅游,初步形成了集绿色种植、生态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年收入达800多万元。园区不仅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270多户村民发展葡萄种植2900多亩。     “我们以产业兴旺为出发点,以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切入点,以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为落脚点,结合乡域实际,通过多领域、多角度、多模式的探索,为群众提供产业、模式的‘多选题’和技术、销路的‘高标准’,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用多彩产业勾勒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保和乡党委书记康岸毅说。     红色玫瑰产业、辣椒产业、紫色葡萄产业、黄色菊花产业、绿色烟叶产业、褐色香菇产业……围绕多彩产业发展,舞阳县结合实际,制订出台工作方案,对领导组织、发展目标、产业模式、利益联结机制进行统筹安排,以“公司+基地+集体+农户”为总体发展模式,因产业设定相应利益分成机制,通过产业基地引领带动、利益分成吸引农户参与、公司提供技术和销路两端服务等模式,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构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舞阳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区建设,引导各乡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集中联片开发,扩大种植规模和提高效益。开展扶贫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整合产业发展资金1.03亿元,对11个县级产业扶贫示范园区、38个乡镇产业园区和210个村级产业基地进行提升改造,2.6万名群众通过资产收益、务工和流转土地等途径获得持续收益。     “我们将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通过建强区域样板带动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舞阳县委书记王彦民说。

    [更多详情]
  • 19 2022-07

    稻香虾肥 生态双赢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盛夏时节,记者驱车行驶在罗山县庙仙乡李店村至庙仙村二级柏油公路上,看到道路两边一片片稻虾田紧紧相连,经过一场雨水的滋润,越发显得翠绿清新,空气中充满着秧苗的清香,这就是该乡打造的“十里稻香”产业带。     为促进稻渔产业规模经营,提升稻渔共作效益,去年以来,该乡深挖境内资源优势,在沿庙(仙)李(店)公路沿线的6个村,规划布局十里稻渔共作示范产业带,进行稻虾、稻鳅、稻鳖等多种综合种养,延伸产业链条,增添产业后劲,壮大集体经济。     林道稻虾共作基地就位于这条产业带的中心。走进基地,登上观景长廊,只见水田相接,千亩稻虾田尽收眼底,青秧与白云、黛山呼应,美不胜收。“经过几年的探索,基地积累了丰富的种养经验,‘林稻静’稻虾米获得绿色认证,我们发挥好基地的示范作用,提供稻种、虾苗,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田间管理,共同把‘十里稻香’做出样子,走出生态种养之路,让‘稻香虾肥’助力乡村振兴。”该基地负责人说。     “生态饭才是长久饭。”该乡坚持把生态种养融入“十里稻香”产业发展中,不断建立完善水质、土壤、病情、虫情监测机制。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实行绿色技术,保持土壤无污染,水质干净,种养环境生态良好,保障粮食安全,让群众端牢“生态饭碗”。     该乡还在沿路产业带建设稻渔文化景观区,融入乡土元素,展示农耕文化,主打一日游、亲子游、体验游、周末游等,通过“十里稻香”的生动实践,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发展农旅融合项目,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该乡已建成“十里稻香”产业带5000余亩,建设稻渔文化景观11处,参与合作社、家庭农场16家,吸纳农民320余户。

    [更多详情]
  • 19 2022-07

    艾草成群众致富金“药”匙

    “大伙儿加油干,咱们争取今天把这茬艾草割完。”7月14日,在禹州市鸠山镇赵沟村艾草种植基地,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占营正带领村民收割艾草。     赵占营告诉记者,赵沟村尝到了艾草种植的甜头,今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这一茬20多亩是今年新流转的地。地里的艾草是循环着割的,一年可以收割三茬,晒干后每亩地年收艾草800~1000公斤。“以前谁也想不到,这随处可见的艾草,竟然能变成我们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法宝。”赵占营说。     赵沟村地处山区,以偏砂性土壤为主,以前山上生长很多野艾草,有外地来的药材收购商专收艾叶,秋天,村民们农闲时就上山收割捋叶。随着该镇收购艾叶的商贩越来越多,村民逐渐意识到了艾草的价值。     为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2018年,赵沟村流转了80多亩土地,按照“党建+产业”的发展思路,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商议,从汝州引进大艾种植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艾草种植产业。     “我们生产出来的艾产品根本不愁销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赵占营说,村里种植的艾草本身质量就好,做产品时用料也足,吸引了不少回头客,现在做的产品基本都是订单销售。     “现在做艾条的有3个人,做足浴包的有4个人,艾绒加工厂里有五六个人。光在厂房作业的就有十几个人。”赵占营介绍,随着艾草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20余名村民在生产、加工等环节受益。依靠赵沟村艾草种植及深加工项目,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创收10万多元,全村户均增收1万多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拓展深化艾草种植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用艾草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谈到今后的打算,赵占营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9 2022-07

    蔬菜产业富农家

    近日,信阳市平桥区高梁店乡李田村村民吴菊,正和20多位姐妹在该村一家家庭农场的蔬菜大棚里忙碌。眼下,正是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成熟上市的季节,村民不出村,每天在这里可以挣到100元。     千里淮河流经平桥区,淮河两岸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发展蔬菜种植。当地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鼓励农民发展蔬菜产业。高梁店乡李田村90后青年何秋亮在外地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后,于2013年回乡创业。从最初种植5亩蔬菜发展到如今的70亩,建有22座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豇豆、空心菜等。     家庭农场的壮大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机会,目前,李田村三组有20多位村民常年在家庭农场上班,每人每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同时,在何秋亮家庭农场的影响和带动下,李田村蔬菜种植又发展70亩,蔬菜大棚建了18座。     据平桥区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介绍,目前,该区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蔬菜种植已成为当地富民产业,圆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梦。

    [更多详情]
  • 19 2022-07

    大棚经济“四季青”

    近日,记者走进叶县昆阳街道聂楼村集体经济大棚里,一丛丛绿油油的瓜蔓长势旺盛,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西瓜或吊挂于枝头,或掩映在瓜秧下,瓜农们正在采摘、分拣、装车,发往周边市场。     该村共种植22座大棚的西瓜,主要有吊瓜、地爬瓜,品种有糖度高、果皮薄的满月、越秀、金中黄、麒麟瓜等,一棵藤长一个瓜,单果重4斤左右,每年可采收两至三茬。     据悉,2021年,聂楼村通过“帮扶引智”,与县内拥有成功种植经验的致富能手合作,建设村集体经济种植园区,由村集体与县财政共同筹资150万元,流转村内土地40亩,建设特色种植大棚24座,村集体经济收益每年不低于财政投资金额的8%。     围绕大棚经济,聂楼村还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大棚内的西瓜采摘完之后,会立即播种有机花菜、辣椒等蔬菜,羊肚菌、灵芝、桑黄等特色中药材也在小面积培育中。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围绕特色种植园区建设冷藏库、成品加工车间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的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内群众增收致富。”聂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卫秋橙说。

    [更多详情]
  • 18 2022-07

    淅川县厚坡镇:培育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盛夏时节,行走在淅川县厚坡镇的田间地头,新鲜翠绿的绿色有机蔬果长势正俏,农户忙着移栽菜苗、疏花疏果、采摘收获……放眼望去,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今年以来,该镇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绿色生态农业强镇”目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强力培育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为有效贯彻实施县委“双九”战略,实现“星旗同创”,助力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连日来,在厚坡镇马王港蔬菜大棚里,红薯苗、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良好、生机盎然,农户在温室大棚内采摘蔬菜。目前头茬温室大棚蔬菜收获接近尾声。“我们家响应村上政策,种了6棚蔬菜,今年菜价特别好,所以感觉收入也特别可观。”马王港大棚种植大户李生泉满脸喜悦地说。 厚坡镇马王港村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业基础,持续打造集温室果蔬种植、畜禽养殖、特色林果产品种植开发为主的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初步实现了“蔬菜种植——养殖——特色林果”的种养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我们党支部村委会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持续做好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种植以外,有意识在设施农业方面进行改造提升,在引导农户做好常规蔬菜种植的前提下,引进蔬菜制种、特色水果来种植,发展畜牧养殖,助力乡村振兴。”马王港村党支部书记周从银说。 为了大力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厚坡镇引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烟叶、蔬菜、软籽石榴、黄金梨、甜叶菊、西瓜等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家种了9亩甜叶菊,现在甜叶菊长势良好。”前河村村民李建华高兴地说。“前河村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栽植甜叶菊50亩、有机红薯500亩,与甜叶菊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每公斤17元收购价格,农户每亩收入预计在6000元以上,与红薯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每公斤鲜薯1元收购价格,农户每亩收入预计在4000元以上。”前河村党支部书记唐荣汉说。 在王河村西瓜田里,王河村党支部书记申红胜说:“我们王河土质适合种西瓜,长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今年种了300亩,每亩收入8000元左右,明年争取发展100户种植西瓜,让西瓜成为我们王河村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厚坡镇结合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的优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产业路覆盖、灌溉沟渠建设及河塘治理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降低农民生产投入成本,增加农产品产出效益,鼓励大户集约、规模种植,实现第一产业提质增效。

    [更多详情]
  • 18 2022-07

    舞钢市庙街乡:党员干部搭台 助农销售蟠桃

    “真是太感谢了,要不是党委政府和大家的帮助,这蟠桃只有熟透烂了扔掉,俺这一年的心血可就白费了。”7月16日,在舞钢市庙街乡郭洼村疫情防控卡点,郭喜才感激地对大家说道。 郭喜才已经从事蟠桃种植10多年了,家里20多亩的蟠桃树是一家人一整年的心血和希望,眼看着蟠桃日渐成熟,郭喜才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然而受近期疫情影响,蟠桃销路成了困扰郭喜才的一大难题,看着现摘的300多斤新鲜蟠桃,郭喜才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本来还想着早熟的蟠桃能卖个好价钱呢,结果只有眼看着烂在家了。”就在郭喜才为了蟠桃销路焦虑不堪的时候,一场“及时雨”下在了他的心田里。郭洼村包村干部和村两委了解到郭喜才的情况后,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 详细询问了郭喜才的种植情况和蟠桃滞销数量后,包村干部利用微信群、朋友圈等线上平台发布销售信息,不一会就收到了订单,考虑到特殊期间,包村人员将订单信息一一整理后,联系有通行证的物资配送站进行统一配送,很快早熟的300多斤蟠桃就销售一空。 但接下来郭喜才面临更大的难题,蟠桃大面积成熟了。庙街乡党委政府在了解到这一信息后,一面主动与郭喜才联系询问实际困难,一面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销路,经了解,第一批蟠桃由于数量少,基本上已经销售完,但接下来第二批蟠桃也大面积成熟,庙街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方面努力,最终与舞阳钢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第二批蟠桃由他们提前预定全部收购,听到这一消息,郭喜才的脸上又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

    [更多详情]
  • 18 2022-07

    叶县南大王村:发展蔬菜大棚 壮大集体经济

    7月17日上午,走进叶邑镇南大王庄村蔬菜种植大棚基地,村民正将一筐筐新鲜的豆角、西红柿分拣、装箱,准备运往批发市场。 “这是我们大棚的第二茬蔬菜了,第一茬毛利润达到了20多万元呢!”南大王庄村的村支书王国宝介绍道,通过第一茬试种,他们发现,普通的蔬菜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且市场需求量大,不愁销路。 谈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的初衷,王国宝回忆道,“俺村在叶邑镇东南8公里处,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也没有拿得出手的资源。要想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好,不仅得从土地上做文章,还得让村民参与起来。” 2021年,该村在坚持“群众参与、集体增收”的原则上,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入股参与,建成30座温室大棚,发展蔬菜产业。去年年底,大棚正式建成,一年可种2到3茬蔬菜。不仅如此,村民既有土地流转的租金,还可以在大棚干活领到工资。 “俺家十几亩地都流转给了村里,在这干活我一天又能挣60块,轻轻松松就能赚两份钱!”村民王振保脸上挂满了笑容。 不仅如此,南大王庄村还流转了400余亩土地,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弱筋小麦。 “订单小麦收购价每斤要高于市场1毛钱,在村集体的带领下,村民也纷纷要加入起来。这就是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初衷,带着大家共同致富。”王国宝目光坚定。

    [更多详情]
  • 15 2022-07

    连栋温室里育出“金苗苗”

    7月12日,在灵宝市苏村乡宝地高山连栋蔬菜育苗温室里,放眼望去,满目翠绿,一盘盘种苗挺拔茁壮,三五村民正有条不紊地分工作业。     “我们都是附近的村民,在这儿分苗一盘能挣5毛钱,早上7点进棚,下午6点半收工,手快的一天能挣200元左右。”苏村乡王会村一位王姓村民开心地说道。     宝地高山连栋蔬菜育苗温室项目是苏村乡2022年重点农业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于今年5月份建成,建成后第一时间投入使用,目前棚里培育2万多盘西红柿种苗,交售在即。     “全部都是订单育苗,再过几天就要交售了,按照每盘50元的价格,这茬销售额能达100余万元。”全国劳动模范、宝地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樊秋红说,“苏村乡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理和气候优势明显,所产种苗品质优良,畅销山西、陕西、上海等地。”     除宝地高山连栋蔬菜育苗温室外,宝地高山有机蔬菜合作社还在苏村乡东里、淹里沟等村建设蔬菜大棚90余个,采取统一种苗免费提供、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无偿技术服务、统一对外签订合同、统一保护价收购产品、统一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六统一”管理机制,带领农户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农户获得劳务性、生产性等方面收入,实现了产品提质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苏村乡大力推广集约化蔬菜育苗技术,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市场需求推行种苗“订单培育”,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种植需求,还能就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