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22-07

    农家乐 富农家

      “我们一共4个人,里面还有空桌吗?”“正好有一桌刚吃完,我马上给你们收拾出来!”     “二号包间的清拌木兰头好了!”“今晚还有包间吗?我想订一个10人座的包间。”     “行,晚上几点钟?提前把菜点好,我给你们准备着。”     …………     7月3日中午时分,在位于禹州市鸠山镇鸠山村的英雄山庄农家乐,前来用餐的客人一拨接着一拨,农家乐负责人耿好远的妻子正忙着擦桌子、摆凳子、放餐具,看到推门走进的客人,一边热情地询问顾客需求,一边笑容满面地招待着。     “俺媳妇和店员负责招呼客人,门口的小菜园归俺妈管,客人要吃啥,都是菜园里现摘,保证新鲜!”正在忙活的耿好远说,他和父亲是大厨——负责烧菜,“硬菜”是他父亲掌勺,他父亲能做出客人喜欢吃的“老味道”。     “90后”耿好远和妻子之前一直在上海做餐饮工作,2018年,看到自己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他毅然放弃了在外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发展。     “以前,鸠山村大部分群众依靠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给人印象就是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思想保守的一个传统的山区村落。”耿好远告诉记者,近几年,依托村西边的鸠山大学红色旅游区,以及邻近的网红基地,他嗅到了游客带来的商机。     早在2014年,回乡探亲的耿好远发现当地游客越来越多,但吃饭的地方却很少,于是在他的建议下,父母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那时候生意一般,只有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客人才比较多。”耿好远说,随着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前来休闲游玩的人更多了。     同时,农家乐还安排了6名当地村民在这里常年打工,每人年收入都不低于3万元。在农家乐的带动下,一些村民靠向游客出售野菜和自家的农产品,也有了不错的收入。     “以前由于要照顾两个小孩,没办法外出打工,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自从这个农家乐办起来以后,自己一边在这里打工,一边还能照顾孩子,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对家里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补贴!”村民李大姐高兴地说。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鸠山村来来往往的车辆多了起来,吃饭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最多时有300多人就餐,许多外地游客都希望晚上能住下来。”耿好远表示,下一步,将和村里有意愿的乡亲一起发展民宿,既能让游客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美食,又能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08 2022-07

    汝州“乡村振兴号”公交线路开通运营

    7月1日,经汝州市交通运输局多次调研,汝州剧院-云堡妙境31路“乡村振兴号”公交车,正式开通运营,将有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高品质全域旅游交通服务体系,赋能乡村振兴。     31路公交线单程26公里,运行时间约50分钟,自汝州剧院发车,经望嵩路、名吃一条街、朝阳路、双拥路、王湾民俗村、桃花谷风景区、寨湾,到达位于大峪镇袁窑村的云堡妙境风景区,全程票价3元。     运营方为31路公交线配备了10台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15分钟一班,早班6:30发车,末班17:00发车,全天运行35班次。

    [更多详情]
  • 08 2022-07

    河南孟州:聚焦“一村一品” 助推产业兴旺

    7月6日,走进河阳街道东葛村生姜种植基地,成片的生姜长势喜人。为保障生姜丰产丰收,一大早,合作社工作人员便与务工群众一起来到田间劳作。 “目前我们正在通过田间浇水、除草、施肥等,加强大肉姜的管护工作,保证良好长势。”东葛村清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润明说,这个基地已带动27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河阳街道坚持稳守农业基本盘,持续推进产业兴旺特色发展,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打造产业发展带,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绘就产业振兴新蓝图,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该街道东葛村拥有耕地1085亩,是远近闻名的小黄姜产地,已有百年历史。围绕“一村一品”建设,近年来,东葛村成立了清峰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生姜的种植、收购、销售“一条龙”,不仅带动了本村群众积极发展种植积极性,而且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民发展生姜种植。合作社现有蔬菜大棚60个,种植面积200余亩,生姜种植面积400余亩,每年蔬菜销售量达到1000吨以上,实现就业420余人。 “接下来,我们将发动群众,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力争打造东葛生姜品牌,逐步向深加工方面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东葛村党支部书记闫大忠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河阳街道立足“一村一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该街道缑村拥有村级企业68家,形成了生物化工、橡胶制品、塑料加工等为主导产业,年集体经济收入超200万;梁村围绕锁具加工,培育大小企业30余家,形成锁具发展聚拢地;梧桐村、北何村依托城中村优势,盘活闲置地块,支持城市开发,建设出租门面房,形成稳固的集体收入。 “下一步,我处将以党建引领,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引导辖区群众种植特色农产品或发展特色工业,多渠道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详情]
  • 07 2022-07

    莲鱼共养产业旺

    “老表们,你们看这里的500亩‘太空莲’,再过十多天就可以采收了,走时别忘带一点这里的莲子。”6月30日,淮滨县谷堆乡杨湾村的500亩莲花相继盛开,“美好淮滨”抖音号网红小董在连片的荷塘前直播带货,引得粉丝纷纷围观。     “听主播介绍说这种莲子是上太空改良过的品种,无论干湿口感都不错,所以特意预订了几袋。听说杨湾村环境宜人,有时间我打算约几个好友过去逛逛。”看直播的粉丝“金色的云朵”兴致盎然地说。     杨湾村总人口1300余人,占地面积不足2000亩。2020年,作为河南省军区帮扶村,杨湾村引进了易管理、高收成、好品质的“太空莲36号”,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将村民们的小块土地流转过来,成立了淮滨县军地共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军地同心莲”的商标。     为了使效益最大化,该村还在莲池中养铁头鲢、胖头鲢等鱼种,形成了杨湾村的莲鱼共养特色产业。     “‘太空莲’一经种植可多年收获,一亩地可产100斤~300斤干莲子,每亩收个三四千元不成问题,加上养鱼,比传统农业种植提升3倍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廷玉介绍说。     现如今,杨湾村莲花年年开、莲子年年摘、鲢鱼年年捕、村民年年笑的乡村振兴格局已初步形成。

    [更多详情]
  • 07 2022-07

    闲置地里“掘金”

    “这两年,我们尝试利用林下闲置空地间作套种,探索新的种植模式,促进了群众增收,壮大了集体经济,可谓是一举两得。”7月2日,在邓州市高集镇杨营村一片林地间,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彦说。     “这片林地上的大棚,是杨营村羊肚菌种植合作社的。现羊肚菌早已收获,大棚内种植的西红柿、黄瓜、西瓜等正陆续上市。”刘彦介绍说,“今年春季,这几个大棚里的羊肚菌收获10多万元。”     如今,像杨营村这样发展特色产业走致富路的合作社,在邓州市随处可见。该市积极吸纳相关人大代表合理化建议,鼓励乡村两级利用闲置集体用地,把小微企业或部分生产车间布局在农村,把产业链留在乡村,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该市先后落地中小微企业600多家,1.2万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更多详情]
  • 07 2022-07

    专做梯子 年销300多万

    7月4日,在鲁山县瀼河乡陈楼村胡优干家偌大的院子内,八九名工人有的在截钢管,有的在焊接组合,一个个人字梯很快成型,随后整齐地摆放在仓库中。     “我家以前是做雨搭的,前年才转行做梯子,现在一年能制造出5万多个梯子,销售额在300多万元。”胡优干的妻子、今年51岁的李小贵自豪地说。     胡优干家生产的人字梯有2米、2.5米、3米、3.5米和5米等5个规格品种,大部分都销往甘肃、山西、云南等水果主产区。“很多果园都需要用人字梯套袋、疏果、摘果等,其中2.5米和3米长的梯子销量最大,一般都是果园种植大户买走的。”李小贵说。     胡优干推销梯子,也利用了以前推销雨搭的成功做法:用大货车把大量的梯子运往一个地区以减少成本,然后在当地组织老乡们分头用小三轮车或者小货车拉着梯子走村串户卖。“光是在外地给我们家卖梯子的老乡就有20来个,我们家批发梯子是薄利多销,让老乡们通过零售多赚点钱,达到双赢效果。”胡优干说。     “我们村的留守妇女和上岁数的男人在胡优干的厂里务工,一个月能拿到手2500元,再加上外边给他卖梯子的20来个人,也没少给乡亲们增加收入呢。”陈楼村党支部书记胡留铎说。

    [更多详情]
  • 07 2022-07

    蜂蜜“触网” 卖往四面八方

    “嗡嗡嗡……”6月28日,在宝丰县李庄乡姬家村周国杨家的院落中,四十个正方形蜜蜂箱呈“一”字排开,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只只蜜蜂飞出箱子飞向野外。     “嘘!”刚要过去打招呼,周国杨立即用手势制止:“现在正是蜜蜂集中出巢采蜜时间,不能随便打扰。”     过了一会儿,只见周国杨先用烟雾驱赶蜜蜂,再小心翼翼取出一块蜂巢,轻轻一抖,大群的蜜蜂“嗡”的一声或掉进蜂巢或飞起来,整个过程轻松娴熟。不一会儿,他就挑出了几块鼓起较高的蜂巢,然后用刀割开白色的覆盖膜,露出了诱人的蜂蜜。     “最初养蜂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确定能不能挣钱,一晃27年过去了,现在我也是个养蜂的老手了,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卖8000多块钱!”周国杨说。     有了技术,如何将自家的蜂蜜销售出去?周国杨把目光投向了电商。他主动参加电子商务培训,录制天然蜂蜜生产全过程视频,凭着货真价实和热诚的服务,他的蜂蜜销售越来越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户。     历经多年养蜂,周国杨深谙“蜂”道。为此,不少村民前来取经学习蜜蜂养殖技术,周国杨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目前全村已有10余户村民养殖蜜蜂。

    [更多详情]
  • 07 2022-07

    山沟沟里的“美丽经济”

    或在茶马古道上骑行、漫步;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近年,林州市茶店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借助茶马古道、太行菊、菊花文化旅游节、传统村落等优势资源,统筹推进民宿产业发展,全力打造“菊乡茶店”民宿品牌,整合力量、盘活资源,发展山村“美丽经济”。 凝心聚力搞精品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叫虫鸣暖阳微风,走进茶店镇翟二井西沟自然村,一幅悠然自得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几十座典雅质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白天繁花点缀,虫鸣鸟叫,喝茶养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夜晚灯光旖旎,微风拂面,闭目小憩,寻得人间一丝安宁。这里有古香古色的农家餐厅、别具风情的乡野酒吧、乡土味十足的民宿……提及民宿发展,茶店镇办公室主任杨晓伟说:“2021年,茶店镇被评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我们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向党员宣传乡村民宿经济,鼓励党员参加民宿建设经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牵头下,翟二井西沟自然村于2016年成功申报省级传统村落。翟二井村党支部聘请专业设计团队,深入挖掘西沟“乡愁”味道,坚持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的设计理念,保留本地传统村落独特风格,突出“菊茶古马山水灵秀”地域元素,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文娱于一体的民宿文化旅游村。该村完成投资1000余万元,修复房屋94间,铺设地下综合管网4400米,完成青石围墙和地面建设工程,并进行全域亮化。 在内涵提升上,茶店镇不断挖掘地域资源优势,融入文化元素,突出民宿特色,构建民宿多元化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引导促进民宿规范经营,让游客不仅宿“山”、宿“水”,更是宿“文化”,将民宿打造成为“有温度的民宿”。该镇重点打造了翟二井西沟、八里沟民宿群。 融合发展有前景 凭借独特的菊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每年到茶店镇度假旅游的有十万余人次。未来,随着太行菊产业园暨民宿文化旅游区项目及沿太行高速公路开放式服务区在茶店镇辛店村建成,茶店镇乡村旅游将步入发展快车道。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新兴业态,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 茶店镇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民宿与茶马古道、茶店老街、太行菊科普基地、留林科普生态园等相结合,构建集精品住宿、赏菊品菊、文化体验、亲子游乐、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一条龙服务。今年,茶店镇将完成翟二井西沟—小碾段道路拓宽改建工程,西沟民宿与小碾村窑洞民宿及林果采摘园将串联起来。 “镇党委很支持我们村发展民宿产业,不仅给我们提供发展思路,还帮忙申请项目。原来废旧的老房子变身特色民宿,环境变美了,还能出租增加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翟二井西沟村村民高兴地说。 “这几年,茶店太行菊的名气越来越大,到茶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发展民宿经济正当其时。游客多了,配套服务必须跟上,才能留得住游客。作为一名党员,光自己致富不行,更要积极带头教村民学本领,领着村民干,让大家都富起来!”翟二井村党支部书记王留根说。 目前,小碾村已建成窑洞民宿11孔,今年正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预计投资200余万元,新建窑洞民宿10孔,同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与林果采摘园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群。 八里沟村位于茶店镇西南部15公里的深山区。近年,八里沟村大力发展光伏、林果业、写生、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社书—八里沟、小碾—八里沟两条入村道路,打造独具风格的小广场、小游园、凉亭等景观,村内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贫困村变身诗画小山村,每逢节假日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村民赵东喜、赵春喜、李军林等抓住机遇,纷纷发展民宿,共建成民宿60余间,一部分接待写生学生和游客,一部分供高速公路施工人员常住,既让村庄焕发了新活力,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横岭西村是八里沟村的一个自然村,山高林密,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徜徉在横岭西村的石板路上,可以用心聆听自然的声音,在这片远离喧嚣的净土上,寻得心灵久违的祥和与安宁。2021年,横岭西自然村成功入选河南省第六批传统村落。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乡味十足、让人流连驻足的世外桃源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坚持民宿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思路,茶店镇着力打造民宿旅游示范村,努力把散落在山水之间的村庄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更多详情]
  • 06 2022-07

    汝州:“养田村”里不种田“共享菜园”正流行

    久居都市,你是否一直憧憬着“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一家人或三五好友相约,白天种菜、钓鱼,爬山,晚上用自家菜园里的有机蔬菜做成美味菜肴。 现如今,"都市农夫有片田,偷得浮生一日闲"的美好生活,在汝州市陵头镇养田村的“共享菜园”就能实现。 近日,在汝州市陵头镇养田村的一片菜园里,市民潘先生一家正在农户的指导下翻土、浇水、栽苗、播种,“这里环境非常好,空气也很清新,真的很不错!”他告诉笔者,自己久居县城,节假日经常会带着孩子来这里种菜,感受自耕自作的乐趣。 “我们采用的是半托管模式,农具、秧苗、肥料等由农户提供,体验者可以周末来拔草、施肥、灌溉,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的方式查看菜园长势。” 养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红阳告诉记者,发展共享菜园项目主要是考虑养田村位于市郊,且紧邻马庙湖景区,节假日游客多。 “租户认领10平方米,100元可以享有一年的种植权,帮租户浇一次水再收1块钱,这比种地赚得多。”张红阳把“共享菜园”的想法与养田村3组农户刘群峰分享后,刘群峰爽快地开辟了第一块“共享菜园”,为增强土壤肥力,刘群峰还免费将自家养猪场里的猪粪发酵成有机肥,运到田地给菜地施肥。 “目前,我们的‘共享菜园’面积已经开发了近20亩,”张红阳说,下一步,还将在“共享菜园”里设置休闲区域和景观地带,让体验者既可耕作于田间,也可闲谈于地头,丰收后还可以与其他“租户”实现蔬菜共享,同时园区也可以通过“园主”点单,及时配送各种时令鲜蔬。 “如何把乡村旅游由‘拍照打卡式’变为‘劳动体验式’,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共享菜园’就是我们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片‘试验田’!”张红阳说。

    [更多详情]
  • 06 2022-07

    汝州:“养田村”里不种田“共享菜园”正流行

    久居都市,你是否一直憧憬着“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一家人或三五好友相约,白天种菜、钓鱼,爬山,晚上用自家菜园里的有机蔬菜做成美味菜肴。 现如今,"都市农夫有片田,偷得浮生一日闲"的美好生活,在汝州市陵头镇养田村的“共享菜园”就能实现。 近日,在汝州市陵头镇养田村的一片菜园里,市民潘先生一家正在农户的指导下翻土、浇水、栽苗、播种,“这里环境非常好,空气也很清新,真的很不错!”他告诉笔者,自己久居县城,节假日经常会带着孩子来这里种菜,感受自耕自作的乐趣。 “我们采用的是半托管模式,农具、秧苗、肥料等由农户提供,体验者可以周末来拔草、施肥、灌溉,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的方式查看菜园长势。” 养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红阳告诉记者,发展共享菜园项目主要是考虑养田村位于市郊,且紧邻马庙湖景区,节假日游客多。 “租户认领10平方米,100元可以享有一年的种植权,帮租户浇一次水再收1块钱,这比种地赚得多。”张红阳把“共享菜园”的想法与养田村3组农户刘群峰分享后,刘群峰爽快地开辟了第一块“共享菜园”,为增强土壤肥力,刘群峰还免费将自家养猪场里的猪粪发酵成有机肥,运到田地给菜地施肥。 “目前,我们的‘共享菜园’面积已经开发了近20亩,”张红阳说,下一步,还将在“共享菜园”里设置休闲区域和景观地带,让体验者既可耕作于田间,也可闲谈于地头,丰收后还可以与其他“租户”实现蔬菜共享,同时园区也可以通过“园主”点单,及时配送各种时令鲜蔬。 “如何把乡村旅游由‘拍照打卡式’变为‘劳动体验式’,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共享菜园’就是我们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片‘试验田’!”张红阳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