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22-06

    叶县: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6月28日,在叶县邓李乡马湾村的百亩桃园里,十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红尖大白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正在采摘的村民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在与马湾村一河之隔的叶县洪庄杨镇唐马村,村民们近几日也是起早贪黑,趁天赶时采摘、装运、销售成熟的一棚棚彩虹西瓜,来自周边平顶山市区及叶县、襄城县的客商来了一拨又一拨。 “今年,我们村的彩虹西瓜长得非常好,瓤红、沙甜,不愁销,每亩产量达4000多斤,亩均收益16000元以上。”唐马村党支部书记马新卫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和自信。 马湾村紧邻沙河,土质松肥、水源丰富,所种的红尖大白桃果肉绵软、蜜甜爽口,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马湾白桃”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唐马村巧打时间差,积极发动群众换季腾茬,种植蜜瓜、西瓜和蔬菜“两瓜一菜”,年年地不闲,季季有收入。 马湾村和唐马村的发展,得益于叶县出台的成套产业扶持政策和一系列抓落实“硬措施”。在叶县,所有村均有主导产业和增收项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有产业作支撑。为此,叶县超前谋划、全域布局,提出“45797”工作任务,先后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扶持产业发展计划、返乡创业和助农增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并制定了扶持产业发展的“党建引领、联村共建、财政倾斜、金融服务、保险托底、廉情监督”二十四字方针。 同时,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导向,成立工作专班,落实抠细责任,积极推行“1+X+Y”模式,加速发展韭菜、辣椒、中草药、食用菌、花生、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千帆竞发、遍地开花。 “我们不仅制定了一揽子‘红头文件’,而且还找到了一系列管用有力的抓落实方法路径,力促各项措施落地有声、到边到沿,确保产业做大、发展提速、农民增收。”叶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魏进庚说。 在特色产业打造上,叶县还注重联乡结对、援村帮扶、村企联建,实施聚力抱团发展,注重发掘地域和资源优势,深挖潜力、善于借力。目前,已累计调整种植结构51万亩,常村镇的艾草、任店镇的韭菜、廉村镇的辣椒、龙泉乡的食用菌、马庄回族乡的养殖及牛羊肉加工等产业已形成规模、创出品牌。全县55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231个村稳定在10万元以上,20个村稳定在50万元以上,7个村突破100万元。 “必须以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发展,在延伸链条上精准发力,既要稳住农业基本盘,也要在乡村工业上下足功夫,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让群众得实惠、增福祉。”叶县县委书记徐延杰说。

    [更多详情]
  • 29 2022-06

    平顶山卫东区:筑巢引凤铺就人才归乡路

    6月28日上午,在平顶山市金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勇的办公室,只见他正在飞速敲击手提电脑键盘。“今天有两家企业在云石墨网上成交,我正在完善后期的服务。”李志勇说。 李志勇是卫东区优秀返乡创业人才之一。2019年5月,李志勇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编写程序代码,整整两年时间换来云石墨的横空出世。2021年5月,云石墨正式上线运营,成为全国唯一的在线石墨交易平台。截止今年5月底,云石墨交易额超过1.5亿元。“我们正在和中信银行合作,准备开通电子承兑业务,预计到时候成交额将大幅上升。”李志勇对云石墨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平顶山市“归根工程”实施以来,卫东区坚持以“抓人才、强创新、促发展”攻坚突破行动为统领,注重乡情呼唤、平台打造、服务优质,深度挖掘在外优秀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人才回归、技术回归、项目回归、资金回归。 注重乡情呼唤。坚持区委书记挂帅高位推动,组建5支招商小分队先后奔赴“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多次实地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闵小波等10余名对卫东区有深厚感情的专家学者,以友情牵动、亲情感动、乡情打动的强力攻势,成功招引张静、王忠宾等4个优秀人才团队回卫归根。今年以来,卫东区已吸引135人返乡创业,引进高层次人才42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57人。 注重平台打造。该区稳步实施“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工程,以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丰富资源优势,形成高新技术吸引人才归根“强磁场”,5G网络终端、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园、新媒体产业返乡创业孵化园等30个归根工程项目成功在卫东区落地签约,投资额43.75亿元;13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拟投资总额25.76亿元。以工业静脉产业园、东部汽车产业园、摩米创新产业园、易成新材料电子半导体产业园为主体,构建归根企业聚集“新高地”,现已促成果盘嘉业(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缘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资金足、资质硬、发展前景好的归根企业入驻园区、开工建设。 注重服务优质。该区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系列活动,持续叫响“卫您办”服务品牌,全面实现“标准地+承诺制”落地见效。扎实开展政银企对接会、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月等活动,助力企业跨越融资难关,现已为天宝材料等企业争取科技贷1140万元,为9家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904.3万元。通过就业创业扶持会、就业指导培训会、企业人才招聘会等多个活动载体,为归根企业推荐优秀见习人员56人,为1092名回卫高校毕业生提供2173次就业指导服务,为238名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7.14万元。 “下一步,卫东区将以实干、实心、实惠‘三实’举措,将‘归根工程’进一步做实做细,做优做强。坚持由主要领导挂帅推动,将工作力量配齐配强,打好预约拜访、组织座谈、服务优化‘组合拳’,吸引更多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兴智兴业,为卫东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卫东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邱学锋说。

    [更多详情]
  • 29 2022-06

    济源韩彦村:“红色+”模式铸就乡村振兴新引擎

    人民网郑州6月29日电 (程明辉)绿色山水赏心悦目、红色基地铸魂育人。仲夏时节,天蓝水清,走进济源示范区韩彦村,整洁的街道边,红色文化处处可见;葱翠的山坡上,喜人的红果挂满枝头。 “这里是豫西北晋东南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曾对济源及周边地区的农民武装革命运动影响深远。”韩彦村第一书记牛文东介绍,近年来,韩彦村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红色+”模式铸就乡村振兴新引擎,实现老区换新颜。 韩彦革命历史纪念亭、中共韩彦特别支部纪念馆、“西山枪局”旧址、贤孝碑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以还原革命历史人物遗址和故事为手段,按照国家红色革命旅游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红色革命旅游的示范。 韩彦村位于济源市西部山区,有着40余年的红果种植历史,育出的“大五棱”等五大类红果品种远销西安、武汉等国内城市及东南亚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彦村进一步发挥红果种植优势,成为济源示范区现存唯一的红果生产专业村,也是中原地区第一山楂种植基地。目前,韩彦村已连续六年举办了济源市红果文化旅游节,先后荣获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河南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2021年以来,韩彦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革命老区振兴、产业扶贫振兴,加大推进韩彦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依托“红色+”模式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绿水青山、美丽乡村、民俗体验等融合发展,带动实现全域旅游,改善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路在脚下,行稳致远。“我们将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红色革命资源,努力将韩彦村培育成为济源近郊旅游休闲的首选地、济源红色革命旅游的新标杆。”谈及未来发展,牛文东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9 2022-06

    工行河南省分行:助力描画乡村振兴美丽“新家园”

    悠然桑陌间,乐居享安康。这是脱贫群众的美好愿望,更是工行河南省分行对定点帮扶村美好未来的期许。仲夏时节,工行河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带领部分业务骨干一行,到该行的定点帮扶村——河南省汝阳县内埠镇西金庄村,与汝阳县委相关领导、西金庄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一起,开展现场办公,研究确定下一步捐建项目、优化完善建设方案、明确工作创建目标,共同描画西金庄村的美丽“新家园”。 建设乡村文化大舞台 促进文化消费带动 工行河南省分行去年投资30万元捐建的西金庄村文化大舞台投入使用后,通过开展唱大戏、放电影、送书画等活动,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促进了西金庄村民凝聚力提升和和谐文化建设。工行相关负责人在与大家座谈中,提出将围绕文化大舞台这一良好阵地,积极协调省市文化力量,通过定期举办送文化下乡、乡村戏曲擂台赛等,带动住宿餐饮等消费收入增长。 建设工银“兴农通”服务点 落实普惠金融进乡村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是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工商银行总行城乡联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定点帮扶村作为该行首批建设的普惠金融服务点,优先投入、优先建设,优先畅通最接近农村的各类金融服务进村驻点。该行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紧贴农村金融需求,通过西金庄村工银“兴农通”服务点建成使用,为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服务贡献工行力量。 建设“西金池”公园  描画美丽乡村“新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首要是乡村环境治理。去年以来,该行驻村工作队在第一书记带领下,积极协调多方资源,建成文化一条街,辘轳古井亭台、街角休闲公园相映成趣;并带头落实每周清扫垃圾、整治环境,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提升西金庄村人居环境,工行河南省分行未来计划投资50万元以上,将村原有坑塘整治建设成超3000平方的村民休闲公园,助力广大西金庄村民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家园安居乐业。

    [更多详情]
  • 29 2022-06

    鹤壁淇滨区:党建引领 展开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今年以来,鹤壁市淇滨区金山街道紧紧围绕“党建带帮扶,党建促振兴”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先行先试、边做边改,主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防返贫上制定新措施、探索新路径、总结新经验、实现新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的党建方案。 强化基层基础,挺起“主心骨”。金山街道始终坚持把基层党组织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的中枢核心,通过开展群众工作、加强阵地建设等,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以3月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党员干部下沉到辖区13个行政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与此同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党员干部日常培训工作,通过采取定期培训与适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学习党的建设、稳岗就业、消费帮扶、动态监测、问题整改等方面的内容,截至目前,已经开展集中培训4次。 打造先锋铁军,当好“排头兵”。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一线队伍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创先进、争优秀、当先锋,当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排头兵”。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当中,通过回引农村优秀人才,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在2022年度开展的第一次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集中排查过程中,金山街道引导广大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根据分包任务开展入户走访排查,精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全方位做实做细集中排查工作。截至目前,全镇共排查3530户12907人。 聚焦工作重心,握紧“金钥匙”。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实现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金山街道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及加强治理体系建设,从各村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党建+文化+旅游+帮扶”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调结构、强产业、增活力、重规划、惠民生”的金山街道特色发展道路。同时,借助农旅产业的发展契机,推动村民共识,建立公共卫生全村参与机制,形成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维护的约束能力,全面提升村域公共环境卫生水平。 如今,一幅“党旗红、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呈现在金山街道,金山街道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章,为推动“富美金山”建设迈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谱写乡村振兴的绚丽篇章!

    [更多详情]
  • 27 2022-06

    西华小西瓜的甜蜜产业路

    “这种小西瓜脆甜可口,品相也好,挺受大家喜欢的。”6月23日,在西华县会磊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手捧西瓜,喜笑颜开。 精品小西瓜也叫小果型西瓜,俗称小吊瓜,因吊在垂直生长的藤蔓上而得名,每年4月下旬上市,备受市场青睐。近年来,小果型西瓜种植已成为西华县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自省农科院在西华县实施“院县共建”项目以来,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小果型西瓜示范基地,带动农业增效,引领乡村振兴。 增产量 发展小果型西瓜,从改变思路开始。 按照“需求方需要什么,生产方就生产什么,科研单位就提供什么”的基本思路,省农科院布局西华县小果型西瓜全产业链,推进“研学产”向“产学研”转变。 聚焦产业发展难题,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省农科院植保所作为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主体责任单位,围绕西华县小果型西瓜产业发展目标,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推广小果型西瓜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结合瓜果蔬菜需肥情况、气候环境等因素,省农科院还设计了“春瓜秋菜”和“两瓜一菜”的大棚果蔬周年化生产模式,将小果型西瓜与叶类蔬菜生产有效结合,同时,利用春茬收获后高温天气闷棚,消除土传病害、重茬障碍。该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棚室的循环利用率,增加了土地的附加值,实现亩年产值3.5万元,纯收入2.5万元以上,开启了果蔬循环高效种植致富的新途径。 提品质 品相佳、口感好、产量高……消费者和种植户对西瓜品种的需要越来越多样,这对研发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西华县与省农科院合作实施的院县合作项目,按照“四优四化”标准,省农科院给百农园合作社等西瓜种植大户引进了精品小西瓜优良品种,并派专家上门技术指导。西瓜的品质上去了,消费者认可了,销售收入自然也增加了。 省农科院园艺所西甜瓜专家赵卫星说:“近年来,我们通过引进筛选,推广优质、高产、多抗西瓜新品种,并推广应用多层覆盖、精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蜜蜂授粉及农机农艺融合等绿色轻简栽培技术,实现了节本增效,促进了西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提高优质果率、提高果品质量、提高产业效益。通过优良品种及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减少了西瓜的裂果率,提高了品质,实现平均亩节本增效1500元,环境生态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小果型西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强品牌 作为实际受益人,西华县农场负责人杨晓燕说:“我们得益于与省农科院合作实施的院县合作项目,引进了精品小西瓜优良品种,以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绿色植保技术,专家上门送生产资料、现场线上指导,西瓜的品质、产量上去了,我们收入也增加了,品牌也很快形成了。” 为不断提升小果型西瓜的品牌化,在核心示范区,西华县协同省农科院建立了质量溯源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生产、贮运到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溯源体系,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 以经营主体作为品牌培育载体,创建了“百农园”“百农”“会磊”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将品牌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同时,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培育提升企业产品品牌效应,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小果型西瓜在成熟前基本预订,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子。

    [更多详情]
  • 24 2022-06

    河南叶县:土地收益激发田庄乡发展村集体经济热情

    “今年,我们党员干部干劲十足,决心把流转规模扩大到500亩。”6月23日上午,在叶县田庄乡宋庄村党群服务中心,该村支部书记刘新雨和村干部谋划秋季土地流转的事项时,信心满满地说。 该村村集体流转土地200多亩种植高强筋小麦,今年亩产1300多斤,卖了40多万元,刨除每年每亩土地1000元的流转费用和生产管理投放后,净赚了10万多元。如今,地里种上了饲草玉米,刨除种子和务工费用,每亩地至少再净赚1000元。“这样,今年村集体纯收入就能达到30多万元。”刘新雨说。 “宋庄是我们村集体经济今年丰产又丰收的缩影。”该乡党委书记姜合强说。 田庄乡有28个村4.3万人6.5万亩耕地,村民多靠外出务工增收,土地经营粗放。自2018年开始,该乡决定依靠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党员干部带头筹集资金流转村民土地滚动发展。 至2021年,该乡所有村均流转了村民的土地,规模从200亩至1600亩不等,乡党委积极贯彻党建引领的工作思路,各村联村共建共同发展,规模种植高强筋小麦和饲草玉米、花生等。今年,全乡小麦平均亩产1300多斤,加上粮价走高,村村迎来了小麦丰收季。 “宋庄村在全乡只是‘小弟弟’。”姜合强说。宋庄村土地规模属全乡第三方阵,且村集体没有农机,但是由于与全乡一起实施了规模效应,种子、化肥、农药等享受到了最优惠的价格,连片种植使得每亩收割费降为30元(市场上为50元),精打细算加上规模效应获得了喜人的回报。 对于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深松机、打捆机、无人机等农用机械的村庄,土地纯利润则更高。据初步统计,该乡拥有大小农机70多台,其中东李村土地流转规模1600多亩,还拥有200多万元的系列农机,不仅收割成本每亩降到了27元,还能外出务工增收。 喜人的土地收益,大大振奋了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热情。目前,该乡各村在积极投入种秋保苗的同时,都在谋划扩大土地流转的规模。规模在200亩的第三方阵的“宋庄们”决心迎头赶上,先把规模扩大到500亩。 该乡同时也在谋划引导村集体发展蔬菜等特色种植、招引粮食和蔬菜深加工项目,既延长产业链条,又为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更多详情]
  • 24 2022-06

    小麦秸秆成为农民“致富宝”

    麦收时节,鹿邑县穆店乡韩白园村75岁的韩大爷手捧着刚收获的小麦,脸上乐开了花:“你看看这麦穗多饱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田野里,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秸秆打捆机紧随其后、吞进吐出,只留下一团团整齐的秸秆捆和不高于10厘米的麦茬。 “以前每到麦收,农民朋友都要为怎么处理小麦秸秆感到头疼。一旦处理不好,不仅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接下来的夏种,增加火灾风险。现在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鹿邑县副县长乔伟说。 据了解,鹿邑县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建有高标准农田98.1万亩,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近年来,该县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与当地生物发电厂、养殖大户及饲料深加工企业对接,引导群众购置小麦秸秆打捆机向企业输送秸秆,使秸秆变废为宝。 在鹿邑县试量镇丁北村村民丁宁流转的500亩麦田里,打捆机在前有序作业,抓捆机在后紧跟装车,及时向外输送打好捆的秸秆。 丁宁是镇里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种粮大户。前几年,他注册成立祥隆农民合作社,与山东一家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及专业秸秆打捆队签订了小麦秸秆回收协议,尝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甜头。“今年我计划在全镇承接3万多亩麦田的秸秆回收任务。”丁宁说。 小麦秸秆回收不仅让农民增收,还帮县里的养殖大户们解决了饲料问题,降低了养殖成本。 赵村乡胡山村村民梁留报养殖了200多头牛。今年,他与鹿邑县洪山农机合作社达成合作收购小麦秸秆。 “俺一次性收购了15吨小麦秸秆,搭配其他饲料,经济又划算。用这种方法喂牛,一头牛从出生到出栏大约能节约三四百元的饲料钱。”梁留报介绍。 “秸秆综合利用串起了一条资源节约、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绿色产业链’,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县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乔伟说,目前鹿邑县小麦秸秆打捆机已有500多台,小麦秸秆回收每年为农民增收约6000万元。

    [更多详情]
  • 24 2022-06

    商丘:夏粮丰收的“硬核”农业科技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 作为产粮大市,商丘市被誉为“豫东粮仓”。在去年严重汛情和疫情双重影响下,商丘市委、市政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重任,克服洪涝灾害、春季“倒春寒”、农作物病虫害等多重挑战,今年夏粮生产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为商丘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商丘市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呈现“一增两平”特点:亩穗数平、穗粒数增、千粒重持平。夏粮增产已成定局,预计平均单产每亩1017.7斤,总产量有望稳定在90亿斤以上,将迎来夏粮“十九连丰”,这一切成绩离不开农业科技“硬核”力量。 好种子为丰收奠基 年丰岁稔,仓箱可期。作为农业大市,商丘也是全国、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这些粮仓是我们自己的,装满了颗颗饱满的麦粒,今年又是丰收年。”6月18日,民权县花园乡赵楼村种植大户杨亚文满脸笑容,介绍着夏粮的收成。 “要想产量好,首先必须得种子好,好种子才是夏粮丰收的关键。”杨亚文说,他与村民合作办起了家庭农场,流转3000多亩地,种植了强筋小麦,亩产近1200斤。 种子之于农业,犹如芯片之于科技发展。商丘市不仅是产粮大市,也是制种大市和用种大市。近年来,商丘市坚持把种子选用、推广、经营等工作作为现代种业发展和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不断加大种子选用、推广、经营、监管工作力度。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商丘小麦种植面积936万亩,其中,优质中筋小麦736万亩,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200万亩。 商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年农作物用种量1.9亿公斤左右,其中小麦种子1.17亿公斤。在品种选用和推广上,该局要求每个县(市、区)在夏种和秋种时安排一个“1+4”试验田,即在1个高标准农田万亩方内,统一安排一个新品种展示田、一个肥效对比田、一个病虫害防治对比田和一个百亩攻关高产创建田。在夏收和秋收前,组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经销商、种子企业参加品种观摩会,结合农民种植习惯、品种对比试验等方面,从中筛选出一批优质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 商丘市严把种子市场准入关,建立种子经营备案证和门店备案许可证,规范市场行为,使种子管理总体上步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商丘市有专业化种子市场10家、种子经营门店4600家。 “慧”种地为增产赋能 在夏邑县桑堌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植大户朱传海通过手机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APP,控制高效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为农田集中浇水。 “现在种地方便了,200多亩地用五六个小时就浇完了。”朱传海说,农户通过手机可以远程选择井房、控制蝶阀,实现定向灌溉。根据农业自动化气象监测站监测到的实时数据,判断实际需水量,可以实现定量浇水。 商丘市粮食生产之所以能连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坚持不懈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商丘市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89.5万亩,涉及10个县(市、区)共2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生产格局,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吨粮田”。 “受去年夏季洪涝灾害和秋季雨涝影响,小麦种得较晚、长势弱,今年夏粮丰收多亏了农技专家的把脉支招。”柘城县民聚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天杰感叹道。 “三分种,七分管。”一项项农业技术为小麦提供“生产剂”,让农民心里托了底。为确保夏粮丰收,商丘市积极开展“科技壮苗”专项行动,组织专家科学研判分析,实行分区分类指导,因地因苗施策促弱转壮。同时,成立5个专家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宣传讲解小麦促弱转壮技术,科学高效组织防控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全市麦田一、二类苗由冬前的85.9%提高到97.4%。 抢收粮保颗粒归仓 水润千顷田,粮香飘万家。 当前,小麦已颗粒归仓,商丘市从南到北的村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夏粮丰收的背后,是各级党政部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下沉服务,不误农时抓抢收的“硬支撑”。 快割快打,麦粒不撒。今年麦收期间,商丘市本地共投入45万台(套)农机有序作业,设立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77个,允许持有“两码两证”(健康码绿码、行程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跨区作业证)的市域外入(返)商小麦跨区机收作业人员下田作业。市、县(市、区)两级农机部门设立24小时机收服务值班电话,为跨区机收人员提供小麦机收信息、气象信息、农机专用网点等即时信息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针对因疫情无法返乡收麦的农户,商丘各县(市、区)制定“三夏”生产帮扶工作方案,成立党员先锋队、“三夏”帮扶队等服务组织2808个,从收、运、种各环节着手,采取多种方式的帮扶活动,解除了外出打工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商丘各地党政部门和各级农业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夏粮生产的一个又一个关键节点,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广大党员干部、科技人员、农户等群策群力,迎来了今年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 “商丘市把抓好夏粮生产作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首场硬仗来打,下大功夫稳定麦播面积,积极开展促弱转壮行动,扎实推进小麦‘一喷三防’,确保夏粮丰收,为端牢‘中国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商丘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其杰说,“耕地有限,技术无限。商丘市将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更多详情]
  • 24 2022-06

    黄河沿岸兴起“未来乡村”聚落

    提及郑州市金水区,很多人想到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夜晚璀璨的霓虹,殊不知这里还有“未来乡村”的模样。 “这是乡愁的根,是金水的宝贝,说啥都要保留下来。”金水区委书记张红伟逢人总爱推荐,“去瞧瞧,一定有惊喜。” 张红伟口中的“宝贝”,指的是位于兴达路街道北四环至慧城大道以北区域的马渡、来童寨和黄岗庙3个沿黄乡村。 仲夏时节,走进这些“宝藏乡村”,目之所及皆是崭新景象。 “以前破破烂烂,现在美美丽丽,家家户户‘小别墅’,过去姑娘远嫁,如今女婿倒插门来。”6月17日,马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冀金山站在村口,手指幢幢民居,笑容挂在脸上。 马渡北去四五里,就是黄河。母亲河流经于此,河面平阔,把最美的一段留在了这里。 村子不大,却有历史。“泥马渡康王”的典故就发生在此。马渡历史上曾经是黄河上的古渡口,是连接古都汴梁、洛阳和沟通黄河南北的重要货运码头,昔日车船云集、商贾如潮。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南渡录》中记载: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北宋末年曾被金兵追击,骑泥马渡黄河。 依偎黄河岸,村落焕生机。马渡不仅是一个村,还有一个时尚新潮的名字——梦想科创小镇。 路路畅通,环境美化,一条条街巷串联起一排排庭院,庭院里住的有农家,更“住”着40多家科创、文创企业。 “95后”牛耀华是炉火影业负责人之一。“这边环境好,也清静,有灵感。”每天,他带着团队一帧一帧做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就有我们制作的片段。” 一个庭院连着一个庭院,一家公司挨着一家公司。另一个庭院里,郑州机械光年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鹏忙着搭竹庐,为抖音直播建场景,销售一件件精美拓片。该公司运营的“竹庐拓先生”抖音号有五六十万粉丝,月销售峰值达50多万元。 创新在城区,也在乡村——田园变乐园、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 东去三四里,紧挨马渡的来童寨村,家家户户都在改造房屋做“民宿”,已经建成的“幸福湾”乡村民宿成了人们游览黄河之时的休闲娱乐“打卡地”。 乡愁、乡容、乡风“三乡”共建,科创、文创、农创“三创”共融,高颜值乡村风貌、高价值生态涵养、高品质设施建设“三高”共谋,金水区强力推动沿黄村落从“美丽乡村”向“未来乡村”迭代演进。 “现在看这条路走对了!”张红伟介绍,金水区统筹考虑承接金水科教园区产业拓展外溢,严守“土地、生态、群众利益”三条红线,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自然生态基底,按照“政府投资搞基建、群众筹资建庭院、平台公司引产业、社会资本齐参与”的模式,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标杆、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 穿过生态廊道,置身黄河观景台,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马渡观河”石碑、“泥马渡康王”雕塑巍然矗立,黄河浩荡东流,大河之上两座雄伟大桥横卧南北,车流不息、高铁飞驰。 从“美丽乡村”向“未来乡村”进阶,黄河沿岸镶“新边”。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