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 展特色 兴产业
培育“一村一品”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是落实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和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大力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专业村,在助力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成效。我省80个村镇获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今刊发两篇,供大家交流参考。 武陟县谢旗营镇 鹌鹑产业养出致富路 3月9日,记者在武陟县谢旗营镇冯李村明玉禽业鹌鹑孵化有限公司养殖棚内看到,30多万只成年鹌鹑正在悠然进食,养殖笼内不时有鹌鹑蛋滚落而出,公司负责人冯张林正在捡拾产出的鹌鹑蛋,仔细查看鹌鹑苗长势。 “前两天一位山西老客户刚刚定了8万只鹌鹑苗,河北、安徽、吉林等地都有我的客户。”冯张林说。 1986年,冯张林成立明玉禽业鹌鹑孵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最初只有几百只种鹌鹑,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一步步把家庭养殖发展为现代化高新科技孵化企业。 “冯李村鹌鹑养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冯新河说,养殖鹌鹑投资少、成本低,好管理、好饲养,鹌鹑全身都是宝,其肉嫩肥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鹌鹑蛋营养价值也高,连鹌鹑粪都能卖钱,资金周转快、市场前景好,吸引了全村300多户发展鹌鹑养殖业,养殖场90余家。 谢旗营镇以“一村一品”示范村为辐射点,把鹌鹑产业链不断延长、变强,目前已形成了以鹌鹑饲养为中心,集饲养、兽药、饲料、屠宰、加工、科研、营销于一体,上下游紧密契合,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规模化、标准化的鹌鹑产业链。 截至目前,谢旗营镇从事鹌鹑产业的个体户达647家,年育苗1亿只,年销售额超亿元,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之一。 谢旗营镇亢杨村脱贫户王东玲依靠政策扶持走上了鹌鹑养殖致富之路。“最近鹌鹑蛋行情不错,每天都有人来收购,不出门就能卖上好价钱。”王东玲喜上眉梢,“俺家这3万多只鹌鹑,一天能收200多公斤鹌鹑蛋,轻轻松松能卖3000元。” 日收入3000元!这样的日子,王东玲以前想也不敢想。他们家5口人,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儿,3个孩子都在上学,农闲时王东玲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常常入不敷出,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沐浴着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王东玲家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9年年底,王东玲利用扶贫小额贷款,筹建了两座鹌鹑养殖大棚,走上了创业之路。 2020年,该镇筹建鹌鹑产业园,以当地龙头企业即可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合作对象,建设自动化、智能化鹌鹑养殖场,让所有鹌鹑养殖户入驻,实行统一管理,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鹌鹑产业集群,目前参与公司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2000余户。 即可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顺应市场变化,从单一产品鹌鹑蛋罐头,发展到拥有烧烤及酱卤休闲食品、鹌鹑肉酱、鹌鹑蛋等近百种产品,畅销北京、昆明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在休闲食品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目前鹌鹑产业发展了,一些在外的冯李村人也开始返乡创业。2021年,在外打拼了十几年的李强回到武陟,成立明杰鹌鹑养殖公司,专门从事鹌鹑的育苗、养殖和销售。“过去鹌鹑蛋都是零售,现在都是大公司直接订购。”李强说。 武陟县政府对鹌鹑产业大力扶持,出台了实施方案,每年列支预算100万元,用于扶持鹌鹑产业发展,支持研究院所、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对开展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饲养的给予奖励补助。还成立了武陟县鹌鹑产业协会,为全国鹌鹑产业发展开了先河。 鲁山县土桥村 食用菌种植富农家 “瓦屋镇土桥村的食用菌产业能够进入河南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可谓是‘实至名归’,可喜可贺。”3月6日,鲁山县瓦屋镇党委书记陈永坤介绍道。 占天时。2016年,海关总署驻村帮扶时,援建了土桥村52座、每座800~1000平方米的暖棚用来种植草莓,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草莓种植效益不高,两年后大部分暖棚都被闲置下来。 得益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鼓励外出人才回乡创业的热潮,鲁山县和瓦屋镇大力支持土桥村利用这些闲置的暖棚发展香菇产业。“邻乡观音寺的匡长军在西北地区经销鲜香菇多年,人脉广、开拓市场能力强。2018年秋,通过关系把匡长军请到村里考察,他当场表示,可以把草莓暖棚改造成标准的香菇大棚,所产的香菇他全部包销,这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土桥村党支部书记李红超说。 随后,土桥村又和大潺寺村在东北地区打拼的实业家雷根宪取得了联系,邀请他回乡创业。匡长军和雷根宪一拍即合,随后二人分别成立了久久乡情和菌尧公司,开辟了香菇从制种、制棒、生产、冷藏、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从而拉开了土桥村香菇产业大发展的序幕。 据地利。土桥村地处北纬33度线附近,而这条线被公认为中国香菇的“黄金生产带”,其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容易产出香菇中的极品——花菇,且花菇成品率高、柄短、肉厚、菇型饱满、口感好。另外,土桥村位于鲁山县连通几个西北乡镇的主干道边,离二广高速出站口更是不足500米,交通便利,这也为该村的鲜香菇走向外面的大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香菇生产需要大量用水,而土桥村地处虎盘河和荡泽河交汇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都很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水质优良,这也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李红超说,另外,土桥村地处山区,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栗树,每年都有大量被修剪下来的废弃枝条,而这也为香菇生长所必需的原材料——栗树碎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享人和。在土桥村,久久乡情和菌尧公司的负责人是邻乡甚至邻村人。“土桥人不排外,除了引进外地人才外,为了香菇产业的大发展,当地群众在扩建香菇大棚征地过程中,不讲任何条件和代价,也让我们很感动。”瓦屋镇镇长武雅丽说。 土桥村的香菇大棚除了本村群众承包外,也对外发包。采访当天,一位来自鲁山县露峰街道上洼村、名叫王永豪的中年男子说,他原先在北京一家健身俱乐部当教练,听说这里的香菇大棚对外承包,2020年夏就放弃北京的打工生涯,到这里来种香菇了。 “我承包了10个大棚,种了6万袋香菇棒,收入不错。山里人很实在、不欺生。我在这儿一年多了,和村里人都成了好朋友,每当见面时都会互相打个招呼,感觉就像家人一样亲切。”王永豪说。 土桥村的香菇产业,从2019年年初改造52座草莓暖棚开始,短短三年间,已发展到如今的400多座,年产鲜香菇约2600吨。另外,该村还建有16座每个80平方米的冷库,两个制种基地,两个制棒车间,直接和间接带动该村300多名村民或承包大棚种香菇或就近务工增收。 “我们会进一步扩大香菇种植大棚,也准备生产香菇酱、香菇脆系列产品,还准备建一个观光大棚,在里面能看到香菇的制种、制棒、生产等全过程,借助香菇产业,把乡村旅游也搞起来。”李红超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