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7 2022-02

    为小麦治“未病” 河南省财政下达1亿元农业生产发展资金

    河南省财政近日下达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豫南等地小麦赤霉病、条锈病流行高风险地区适时开展小麦病害统防统治,给小麦生产安全备好备足“保健经费”。 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大灾害,据全国农技中心最新消息,2022年小麦“两病”(赤霉病、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河南省是小麦主产区,抓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至关重要。防控小麦“两病”,在资金保障方面,更需未雨绸缪、提前着手,下好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先手棋”。 据了解,该项资金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市场化、专业化的防治服务组织,开展小麦病害统防统治工作。

    [更多详情]
  • 17 2022-02

    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在郑州召开

    会场上,镇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全神贯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健笔如飞;讲台上,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和工作思路渐次呈现,深入浅出、声情并茂。 2021年9月11日,河南洛阳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召开。这是近年来洛阳市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党员干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立足“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洛阳该怎么写?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现代化强市建设就难以实现。如果农业农村不能同步现代化,洛阳现代化就会大打折扣。”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意义,洛阳市委始终具有清醒认识,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下更大功夫努力补齐乡村这块短板。 2021年以来,洛阳市总结借鉴市内外发展经验,按照坚守防止返贫底线,突出“三清两建”、乡贤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五大抓手,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保障的“151”工作部署,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开启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如今,一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行动,已经在河洛大地渐次铺展。 以“清”带“变”建强振兴主体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是根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视的课题。 曾经,部分村集体土地被侵占,但谁也不愿贸然去捅这个“马蜂窝”;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走马上任,想干一番事业,然而囿于集体资产“不受掌控”,也难免遭遇“无米可炊”的窘境…… 现如今,上千亩的中药材瓜蒌基地蔚为壮观,金黄的瓜蒌果挂满藤条,平房上、大院里,晾晒着成片的瓜蒌籽。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铺柏油、搞绿化、改立面,人居环境一天一个样子…… 很难想象,这样截然不同的境况,发生在同一个村庄。近年来,在洛阳市伊川县张奇庄村,一场以“清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强村民自治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两建”专项行动,彻底改变了“张奇庄没有方,闹矛盾气死人”的落后局面,一跃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村”。 举目已是千山绿,嬗变的岂止是张奇庄村。新安县城关镇塔地社区,坚持上下“一盘棋”,紧抓重点难点,创新方式方法,把舒心事办到了居民的心坎儿里;洛宁县上戈镇庙洼村通过开展“三清两建”,收回集体资产,盘清集体家底,更让老百姓过上苹果更红、日子更甜的好生活…… 着眼乡村振兴大局,洛阳在全域所有行政村推行“三清两建”专项行动,目前已清收固定资产近5.66亿元,收回集体资产2.29亿元,收回集体土地、荒坡林地62.2万亩,刑事拘留260人,治安拘留331人,化解矛盾18319起,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盘清了多年盘不清的账、治理了多年治不了的乱、解开了多年解不开的结,洛阳不仅蹚出了一条乡村治理新路径,也为乡村进一步深化改革夯实了基础。 在偃师区缑氏镇崔河村,68岁的脱贫户姬保安和一群村民忙着为浙江来村里投资的西瓜种植商建设蔬菜大棚。 “年纪大了,种地力不从心,现在全部‘给’了村里,每年净落4000元。”姬保安说,“如今在家门口打零工,收入也不少,一天能有120元。” 不光是姬保安,在整个崔河村,村民如上足了劲儿的发条,或到附近工厂上班,或到村里大棚基地务工,不但身份发生了变化,而且收益有了保障。 这种变化缘于偃师“三变”改革。 村里在原有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村民的1500亩土地,整理后土地多出了100余亩。 村里流转的土地通过公开招标,主要由2家种植大户承租,一家1300亩用于小麦育种,一家300亩种植精品西瓜。 只要经营观念新,黄土也能变成金!对于一个纯农业村来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发挥土地潜能,崔河村党支部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户+农户”模式,“对外”让承包大户有利润、有干头;“对内”为群众谋出路、争利益,实现了“量差”和“价差”收益,“一举三得”。 村党支部书记崔学军算了一笔账:群众每亩收益由自行流转的700元增加到1000元。在价差上,村民的租金是1000元,合作社招商价是1110元,每亩实现价差110元,村集体增收14.3万元;在量差上,新增的100余亩地,村集体收入11万元;两项合计收入25万多元。 2021年,许多村党支部书记和崔学军有同样的感受:之所以能迅速打开局面、干出名堂,得益于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部署的落地见效,让千头万绪的工作有了抓手。 目前,洛阳所有行政村(社区)均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所有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占84%。 乡村振兴能不能抓好,关键是农村群众有没有内在的动力、能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如果只是党委、政府在唱独角戏,乡村振兴很难推动下去。 如果说“三清两建”专项治理厘清了集体资产、凝聚了民心,“三变”改革则为村集体发展装上“助推器”“催化剂”,点燃了大家伙儿干事创业的热情。 洛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军表示,2021年是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洛阳市坚持以富民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坚持系统思维,树牢问题导向,深入细致研究,找准具体抓手,聚焦“三清两建”专项行动和“三变”改革等“小切口”工作精准发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及时总结、梯次推进,致力解决乡村振兴工作的痛点、难点、堵点,打造洛阳三农工作的亮点、优点、特点。 乡贤“还巢”注入产业振兴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核心,人才兴旺是支撑。 近日,位于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的富隆特运动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2000多名工人在车间里有序忙碌着。一副副泳镜、一顶顶泳帽,从这里“游”向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负责人李建国曾在深圳打拼多年后,选择回到家乡宜阳创业。他说:“返乡创业,更有家的感觉。” 目前,汝阳县在返乡创业人才的带领下,全县共成立80多家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2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了以“龙乡故事”“牛粪上的甜瓜”“高老庄布鞋”“杜仲羊”“甪里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乡土特色品牌。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贤回归,源于乡愁的牵绊。如今,回乡创业已经成为洛阳新潮流。嵩县发出《致在外乡贤的一封信》,洛宁县举办乡贤返乡创业旅游专场推介会,栾川县出台“黄金政策15条”……深情呼唤、深度对接、真金白银、招数迭出。 草莓基地、“手绘小镇”“甜瓜小镇”……洛阳用心用情吸引乡贤人才返乡创业,一个个创业项目破土而出、拔节生长。以乡贤人才返乡创业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积极引导乡贤返乡创业,既通过融资、用地、税收等政策礼包,让返乡创业人员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又要加快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洛阳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仝宇鹏介绍,目前,洛阳各县区已基本梳理并建立了乡贤数据库,共收录乡贤近2.65万名,谋划项目1187个、计划投资317亿元,落地项目558个、完成投资56亿元。 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是关键,乡村运营是抓手。 乡贤返乡创业,实现了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如何留住乡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沟门村位于洛宁县兴华镇,隐匿于大山深处,竹林遍地,竹香扑鼻。去年,沟门村以丰富的竹林资源为中心,以豆腐制作工艺展示体验、微缩盆景创作和竹林康养等产业为支撑,打造“竹梦小镇”,发展竹文化旅游,引领村民以竹致富。 “现在会用竹子做东西的村民不多了,总担心以后村里没人会这门手艺。”村党支部书记白光武表示,沟门村深化文旅融合,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不忘挖掘传统工艺,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不仅村民的“钱袋子”鼓了,传统工艺也留住了。 除了竹林观赏和竹编工艺开发,兴华镇还在“竹梦小镇”打造“兴华豆腐宴”品牌,展示豆腐制作工艺、宣传当地美食,目前豆腐坊正在施工中。 沟门村逐梦竹林,正源于洛阳人文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基于此,洛阳市委提出,要以乡村运营为抓手,以竞争性创建为手段,分类、分级、分批推进乡村建设。 方向明确了,路该怎么走?一方面,洛阳认真借鉴浙江等发达地区成功探索,摒弃单纯依靠集中资源政策的投入模式,顺应文旅消费发展趋势,探索乡村运营手段,盘活资源禀赋;另一方面,依托运营商,引入投资商,真正用市场理念、市场思维、市场机制来建设乡村。 乡贤动员起来,乡村沸腾起来,河洛乡村的希望田野开出灿烂的产业之花。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联动” “以前盖个章,得跑回村里,往返一趟要走60公里山路。如今,只用走5分钟就能在镇区办好,真方便。”近日,在洛宁县长水镇新落成的五福党群服务中心,岭西村村民王玉成乐得合不拢嘴。 按照洛阳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部署要求,长水镇转变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把5个边远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移植集成”在镇区所在地,开展集中办公,让众多在此务工、生活的山区群众就近享受各种服务,得到“群众下山,服务上门”的良好效益。 这仅是长水镇开展基层工作的一个侧面。作为创新乡村治理的试点,该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培育壮大集镇特色产业,着力提高中心镇综合承载力,真正把集镇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只盯着乡村看,要把集镇摆在主要支点位置进行统筹安排,强化城乡融合、土地经营的理念,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加快推进中心集镇扩容提质,引导农民向集镇集聚。”王军认为,如果集镇是破败的,农民不愿意转到集镇里来,就无法形成中心集镇的引领集聚效应,城乡融合就无从谈起,乡村就难以振兴。 位于黄河岸边的孟津区会盟镇,以建设孟津副中心为目标,着力在农旅、文旅融合上下功夫。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之下,千年古城魅力重现,形成了春看花、夏赏荷、秋品梨、冬观鸟的河洛江南新景象,围绕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突出中心镇集聚效应,走出了一条美丽集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据悉,目前洛阳市已确定34个有产业支撑、有就业空间、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镇作为首批试点集镇;建立了311个、总投资332.5亿元的集镇建设动态项目库。 城和乡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激发发展动力、共享发展成果,洛阳的城乡融合,真正把城和乡放在一个开放、公平的环境当中,把城和乡推动打造为一个整体。 广袤的河洛乡野上,乡镇如同一个个结点,通过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商品流通把十里八乡的村庄有机地连在一起。推动资源要素向乡镇汇聚,更好地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形成带动乡村振兴的龙头,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衔接。 乡村振兴,念兹在兹。当下的洛阳,乡村振兴方向明、抓手实、氛围浓、动力足、人心齐,正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向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光明未来奋力前行。 “‘151’工作部署,是新时代实现乡村‘五大振兴’的洛阳实践。”仝宇鹏表示,洛阳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和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起势,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更多详情]
  • 17 2022-02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通知》明确了普查总体要求、对象与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和工作要求。 《通知》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明确,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立地条件普查,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性状普查,包括有机质、酸碱度、养分情况以及颜色、质地等物理、化学性状;类型普查,包括不同成土母质、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利用状况下土壤类型的核实与补充完善等;利用状况普查,包括灌排设施情况、植物生长情况、种植制度等基础信息,以及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 《通知》明确,普查时间为2022-2025年。2022年完成普查技术、规范、物资等准备,开展全国性试点;2023-2024年全面铺开普查,并形成阶段性成果;2025年开展普查数据审核、成果汇总、验收与总结,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通知》指出,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要求组织实施土壤普查。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保障。各省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土壤普查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各地要加强专家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普查队伍培训,确保土壤普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要广泛宣传土壤普查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更多详情]
  • 17 2022-02

    农业农村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技术服务活动全面启动

    2月14日,农业农村部在山东举办2022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冬小麦“科技壮苗”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服务活动,全面启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技术服务。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活动,强调要把冬小麦“科技壮苗”行动实施好。 受去年秋汛影响,晋冀鲁豫陕五省冬小麦播期拉长、晚播面积大,苗情类型多、弱苗比例高,给今年夏粮丰产带来不利影响。为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做好冬小麦促弱转壮工作,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日前,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了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指导组名单,要求各组专家于“三下乡”活动前后分赴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五省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今年农业农村部聚焦稳粮保供主题,把“科技壮苗”列入“三下乡”活动重点实施内容,广泛动员专家和农技人员根据农民的技术需求,深入田间地头到农民身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稳夏粮夺丰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研究员表示,目前国家体系已经组织专家编写了技术指导方案和技术服务月历,录制了相关培训课件,并通过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进行传播,线上培训超过80万人次;国家体系的27个综合试验站和18位岗位专家,正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省级农技推广体系和省小麦体系等,立足重点县域,面向全省区域,对小麦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进行精准对接和培训指导,因地制宜提供全过程的技术解决方案。 “科技壮苗”专家技术服务活动现场,国家小麦体系、山东省小麦体系专家现场调研获取一手苗情数据,实地解答麦农技术问题,帮助农民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的专家指导组同步开展技术服务。

    [更多详情]
  • 16 2022-02

    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来到山西省临汾市,进山村、访农户,在僧念镇段村蔡文明家,仔细察看羊圈里的绒山羊,又同老蔡一家人拉起家常,询问养羊收益怎么样。总书记一直惦记村子里的产业,时间回溯到2019年7月,在内蒙古马鞍山村走访时就曾明确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产业振兴的关键是选准产业。国家那么大,村子那么多,天时地利、人文风貌各有不同。做到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就能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天人合一,达到双赢效果。反之,宜养我种、宜种我牧、宜林我耕,不仅事倍功半,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造成双输局面。国内外都不乏正面案例和反面教材。 山西和内蒙古都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牧繁农育”“种草-制草-养畜”等生态草牧业模式,牧农林复合、草果田契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发展了集约化畜牧业,可谓是因地制宜,选准了产业,达到了效果。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村子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村子的特色和竞争力在哪里。还有的跟风选产业,今年“阳光玫瑰”行情好,大家一股脑去种葡萄;听说农家乐能赚钱,就一哄而上搞农家乐,来不及搞清楚消费市场和需求情况,结果产品低质同构赚不到钱。也有的村子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少种粮食多种菜果,收益要比种粮高,这也走入了误区。 乡村产业选择和城市产业不一样,别的村能成的,放到自己村并不一定行得通。首先要内外结合、科学规划,搞清楚村子适合发展什么,不适合发展什么,以免水土不服。村里人最清楚有几条河、几道沟,哪家最会干什么,有啥资源和不利因素。同时,多看看发展产业好的村是怎么发展的,多听听研究专家和产业行家是咋说的,努力具备市场思维和多元思维,学思路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认清自己、看清趋势、两相结合,最终确定走哪条路。 选定了产业,可以小范围试验,看看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扩面铺开,这样能最大程度降低试错成本。如果路径可行,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复制,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让产业发展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中国人小时候都吃过苦,住在城里的也穿过补丁衣服,我在陕北农村还曾经自己纺线织布。”在跟老蔡一家人拉家常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 而今,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生活正抱以更美好的期待,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绿色,这也为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大动力。我们希望,每一个平凡的村庄在新的一年都找到自己的路子,都能过得更加丰裕富足。

    [更多详情]
  • 16 2022-02

    河北饶阳:供应京津冀“菜篮子”设施蔬菜采收忙

    河北饶阳县大尹村镇南北岩村的瓜菜交易市场,一辆辆装满西红柿的大货车在这被装满,开往京、津、石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南北岩村的西红柿已经到了集中采摘期,这个时候每天过来拉货的车络绎不绝,平均每天出货能达到40万斤。”饶阳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白凤虎介绍,大尹村镇“人均一个棚,户均三亩菜”。在饶阳,百亩成方的大棚随处可见,200亩成方甚至500亩成方的大棚比比皆是,“设施农业就是饶阳的闪亮名片”。 近年来,饶阳县大力扶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通过规模扩张、科技赋能、品质提升实现了产业升级。目前,“饶阳蔬菜”不但在京津冀餐桌上必不可少,也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农户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规模化生产成就“中国蔬菜之乡” 站在饶阳县大尹村镇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天台上,极目远眺,阳光下白茫茫的蔬菜大棚绵延开来,仿佛置身于白色海洋。大尹村镇蔬菜百里蔬菜长廊是饶阳设施蔬菜的起源地,先后获得了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产业化先进示范镇、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全国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样点等多个荣誉称号。 为了鼓励规模化生产,饶阳县从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等制约瓶颈入手,制定出台了相关优惠措施,鼓励农民自主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蔬菜种植已经实现了“人均一亩菜、户均一个棚”目标,并且每年以2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群众种植热情高涨,设施菜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经过30多年发展,饶阳的蔬菜产业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先后获得“中国蔬菜之乡”“河北省饶阳设施蔬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蔬菜科技创新示范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多项荣誉。饶阳以专业化促进规范化,不断提高辖区蔬菜、瓜果的品质,帮助村民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保障京津“菜篮子”绿色安全、供应充足。 截至目前,饶阳县蔬菜播种面积4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4万亩,年产各类新鲜蔬菜240万吨,居河北第一,是京津冀蔬菜主产区之一,成为京津冀知名的“菜篮子”和“后厨房”。 科技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圆润晶莹西红柿,脆嫩鲜亮的辣椒,顶花带刺的小黄瓜,色彩斑斓的甘蓝……外面寒风阵阵,但位于饶阳县的京津冀蔬菜测评中心的智能温室大棚里却绿意盎然、温暖如春。测评中心宽阔的干道一侧,印有“魅力饶阳、果蔬飘香”的创意牌引人注目,路两旁蔬菜品种的展示牌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饶阳县围绕蔬菜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京津冀蔬菜测评中心,通过引进国际标准化测试方法,筛选出适栽的优良品种,同时形成了一套减水、减肥、减药的标准化科学栽培模式,助力当地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通过技术赋能让河北优质蔬菜“赢在起跑线上”。 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型的“蔬菜竞技场”,通过测评、比拼,最后选出优良的品种推广种植。测评中心建有检测培训中心、净菜处理车间以及连栋薄膜、新型组装、气块墙等8种类型的棚室33栋,每年可测评展示茄果类、瓜类等蔬菜新品种2000多个,测试测评每个品种的植株、果实、抗性、营养等性状指标30多项,示范棚内集成机械化、自动化、水肥一体化、臭氧病虫害防控、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新设施新技术20余项,形成一套轻简高效、绿色安全的生产模式。 此外,饶阳县农业农村局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蔬菜协会等17家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设施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衡水棚室蔬菜综合试验推广站、设施葡萄创新研发中心等13个机构,实现了科技资源与基地需求的精准对接。 以科技提档升级,为京津冀打造一个科技引领、产业兴旺的高水平样板,是饶阳蔬菜努力的方向之一。 设施果蔬产业是饶阳县的传统优势产业。饶阳地处“京衡大通道”重点区域,京九铁路和大广高速穿境而过,2小时可直达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四地5个机场,以及天津港、黄骅港2个港口,交通优势明显。北京、天津市场上七分之一的果蔬产品都来自饶阳。 品质提升 助力饶阳蔬菜品牌扬名 绿色蔬菜和有机产品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谁拥有“绿色”这张王牌谁就拥有了市场的主动权。近年来,饶阳县从拼数量向卖质量转变,牢固树立绿色有机理念,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建立了“宣传教育、源头管理、质量追溯、产品监测”四位一体、环环相扣的绿色蔬菜生产体系,确保了蔬菜品质,共认证绿色产品27个,有机产品4个。 饶阳县蔬菜主要采取设施栽培,全县蔬菜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饶阳甜瓜”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蔬菜产业基本形成了前后延伸,左右拓展,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有力地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同时,饶阳县以“认证”促进“品牌化”,先后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23项,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同时,建立农产品标识和质量追溯制度,深入实施“标准入棚”工程,引导农户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打造一批绿色有机果蔬基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在饶阳县,已注册“春阳”“晶莹”“冠志”“众志成悦”“睿康”“祥湾”等瓜菜商标12个,其中“春阳”“晶莹”牌蔬菜产品多次获奖,并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 品质提升,品牌扬名。在跻身全国50强的饶阳县蔬菜果品交易市场,“饶阳蔬菜”是各地客商们争抢的香饽饽,不但填实了京津冀的“菜篮子”,也进一步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为饶阳县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16 2022-02

    当前蛋鸡养殖存栏量处于低位 养殖户应做到少养精养

    春节假期期间,鸡蛋在养殖环节出现累库是蛋鸡养殖产业一贯的季节性特点之一,正因如此,节后积压的鸡蛋库存流入流通环节,会对蛋价造成抑制。不过,今年的情况与往年略有不同,由于全年低存栏,叠加春节前蛋价涨幅不及预期,造成市场出现悲观情绪,各环节库存相对较少,因此有市场人士认为,节后蛋价的下跌幅度将有限。 “从前期补栏的情况来看,春节后在产蛋鸡存栏将出现十年内仅次于2018年的低存栏,3月、4月的产蛋鸡很可能是历史低位,虽然目前补栏是逐步增加,但开产蛋鸡需要在4月才逐步增多。”湖北家美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闫铁山表示。 “总体来看,当前蛋鸡整体存栏不高,但目前栏位充足,空栏率偏高,后期若利润可以,补栏量有短期上量可能,蛋鸡存栏有增长预期。”一德期货生鲜品事业部分析师侯晓瑞表示。 有关专家表示,总体来看,虽然整个2021年的蛋鸡产能相较2020年下降幅度较大,但是第四季度开始,蛋价不涨反跌,蛋价和淘鸡价格双双回落,其实这也是给所有的从业者的一个提醒,应该理性养殖,不要盲目扩大产能,尽量做到少养精养,保证养殖场的现金流。

    [更多详情]
  • 16 2022-02

    2022年中央下达 农机补贴资金50.99亿元

    近期,中央2022年提前下达农业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根据《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的通知》(财农〔2021〕114号)等有关规定,2022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已经陆续下达各省市地区。 其中,河北省82386万元,江苏省68613万元,湖南省55264万元,江西省4.1亿元,甘肃省40759万元,浙江省15620万元,福建省13480万元,宁夏13396万元。16个地区补贴额达50.99亿元。

    [更多详情]
  • 15 2022-02

    我国苹果生产中推广最成功的十项技术

    一、红富士苹果品种的普及与更新,缩小了我国苹果与国际发展的差距。 红富士因品质优良、耐贮性好,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完全替代了我国栽培近一个世纪的国光,成为生产中的主栽品种,这在我国苹果栽培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品种的替代对我国苹果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缩小了我国苹果栽培品种与国际流行品种的差距,提高了我国苹果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同时,立足我国实际,选择适应我国地域气候特点的品种,选优工作在不停的进行着。我国先后选择出了沂源红、烟富系列、昌红富士、红锦富、礼泉短富、天富1号、寒富等大批优良品种,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苹果品种组成,加快了品种更新,红富士苹果优系的发展正成为生产的主流,这为我国苹果产业效益的提升打好了基础,促使了苹果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单果管理全套袋栽培技术,使得苹果品质大幅度提升。 套袋栽培是提高果实品质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改善果品外观质量,提高对果实病虫的防控,改善果品食用安全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由于套袋栽培具有较好的市场销售空间,高额的利润回报,因而推广快而面广,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推广到目前已经普及,套袋栽培占到了我国苹果栽培比例的8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栽培模式。 套袋栽培在改进果实品质的同时,加速了我国苹果生产管理精细化措施的落实,疏花疏果、单果管理普及率达95%以上。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果实品质,克服了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实现了苹果丰产、优质、稳产,使生产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三、纺锤形整形,有效的解决了幼树期进入结果期迟的生产难题。 纺锤形整形,主枝保持单轴延伸,枝条以长放为主,很少应用短截,对树体的刺激作用小,符合树体生长特性,树势易稳定,有利成花结果。 纺锤形树形的推广,成功的解决了红富士进入结果期迟的生产难题,促进了红富士苹果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纺锤形整枝时,树体级次少,结构简单,有效结果枝充足,有利产量的提高,因而纺锤形成为苹果栽培的主流树形。 四、以拉枝为主的简化修剪,加快了苹果生产的普及。 随着拉枝技术的普及,使苹果管理不再神秘,生产管理大为简化。拉枝技术,广大果农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得到迅速传播,成为目前苹果生产中修剪的最基本方法,颠覆了传统的修剪方法。 一般对于树体萌生的有空间的枝条,采取长放长放再长放的方法,待枝长度超过1米后实行拉枝处理,通过“一揉二压三拉四固定”,保持基角大于90度,枝下垂,就可有效地缓和枝的长势,促进形成花芽而结果。 实践证明,下垂枝不但成花容易,而且所结果实果个大、果型端正,促进下垂枝结果成为修剪的主要环节。一般一个枝条从芽抽出后,要经一年长条、两年成花、三年挂果、可持续多年结果。 但枝龄过长,则结果能力下降,所结果实品质很难提高,一般枝龄在三至五年内,结果能力最强,因而在修剪时要对枝龄过长的枝实行回缩处理,以保持壮枝结果,提高结果能力,促进产量品质的提高,这是在苹果进入盛果期后应抓的关键环节。以长放、拉枝、回缩等为基本方法的简化修剪已成为树体调节的关键。 五、覆盖栽培,有效的缓解了干旱对苹果生产的影响。 干旱缺水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覆盖栽培的大面积推广,以地膜、杂草、沙石等为主的覆盖栽培有效的改善了苹果生产中水分供给状态,极大的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促使了苹果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特别是黑色地膜的应用,不但起到了很好的保墒效果,而且对杂草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覆盖黑膜后,果园除草用工量减少,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的主要栽培方式 六、配方施肥的推广,使施肥的科学化程度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苹果生产中施肥管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氮肥的大量施用,导致树体虚旺,出现适龄不果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这一现象有很大的改观,氮肥的施用得到有效控制,配方施肥、均衡施肥已成为苹果园肥料管理的主要方向。 七、沼肥的应用,促进了果品的有机生产进程。 沼肥是将畜粪和鲜草等送进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充分腐熟后的有机肥,在果树生产中应用,对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非常有利。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能源项目的实施,沼气的普及,使得沼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沼肥的应用加速了我国苹果产业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进程,对于提高我国苹果品质,提高我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都是非常有益的。 八、机械作业的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随着微型旋耕机、农用三轮车、机制喷雾器等小型农机的成功研发,由于很适宜我国苹果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生产现状,加之售价相当,大多果农能负担得起,以上农机成为果农的生产必备。小型农机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果园的劳动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果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九、食心虫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果实的商品率大幅提升。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食心虫对苹果生产危害严重,危害较重的果园,虫果率达60-70%,严重制约着苹果生产的发展。 自1993年我国实行套袋栽培后,这一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加之近年来地膜覆盖栽培的大面积推广,使得食心虫结茧及出土均受到抑制。全套袋栽培,使得果实得到有效保护,食心虫的危害已由主要虫害降到次要虫害,对生产的危害已大大减轻,有的已不再有虫果出现,使得果实的商品率大幅提升。 十、栽植技术不断完善,新建园成活率高、保存好。 苹果栽植后成活率低、保存差、园貌不整齐是以往苹果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常导致树体进入结果期晚,前期产量的提升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北方春旱现象发生普遍,土壤墒情差所致。 近年来,随着栽培时间的前移,地面覆盖保墒、枝干套育苗袋等系列措施的完善,大大的提高了新植果树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使了幼树健壮生长,为早果丰产打好了基础。 在我国北方,秋季降水多,改春栽为秋栽,充分利用秋季土壤墒情好的优势,提高成活率。 地面覆盖后有效的控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使天然降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对促进树体成活效果非常好。 枝干套育苗袋后,枝芽生长的微环境得到改善,枝干水分蒸发散失减少,有效的防止了抽干现象的发生,促进了萌芽,提高了成活率。

    [更多详情]
  • 15 2022-02

    抓好春耕春管 夯实丰收基础

        沁阳市柏香镇北寻村农民在给小麦追施化肥。春节过后,当地农民抢抓农时,对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确保农作物丰产丰收。 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陈丰收摄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