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21-08

    小小无花果 结出增收果

    近日,在汝阳县小店镇花庄村的无花果采摘基地,200余亩无花果挂满枝头,进入采摘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该基地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销售帮助,农户既可以在基地里干活挣钱,也可在自家种植无花果,多渠道增加收入。目前,该基地已带动周边30余人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30 2021-08

    河南汝南县:“冻精改良”促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俺依靠‘冻精改良’技术,从前年的20头能繁母牛发展到现在的66头肉牛,年收入50多万元。”8月20日,河南省汝南县常兴镇肉牛养殖户李卫东高兴地告诉笔者,推广“冻精改良”技术,让他过上了“牛”日子。 近年来,常兴镇把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立足水草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协会带动等方式,鼓励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引进优质育龄母牛,推广“冻精改良”技术,育龄母牛受胎率从85%提升至94.7%,促进了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该镇对养10头育龄母牛的养殖户,每产一头牛犊,政府就给予1000元的补贴,从而激发了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养牛积极性。 目前,该镇已有18家肉牛养殖企业,养殖肉牛30头以上的大户有1000余户,全镇肉牛存栏2万余头,能繁母牛存栏1万余头,年实现产值2亿多元。

    [更多详情]
  • 30 2021-08

    小黄鸭带动大产业

    近日,笔者在新蔡县杨庄户乡毛桥村养殖户毛新亮的鸭棚里看到,6000只乳黄色的雏鸭正在抢着进食,“嘎嘎”叫声此起彼伏。 “一般来说一批雏鸭38天就可以出栏,一年可出栏8批,按每只利润3.8元计算,一年下来利润有40万元。”毛新亮喜不自禁地告诉笔者。 “我从2000年开始养鸭至今已经有21年了,以前曾和几个公司合作过,要么是成品鸭运往外地,运费较高;要么是公司缺乏信用,利润较低。2019年新蔡县桂柳牧业有限公司成立后,我与该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由该公司提供前期建棚的补贴资金、鸭苗、饲料、疫苗等,我们负责把鸭苗养大,最后由他们负责回收。从这几年的经营状况来看,扣除各项费用,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毛新亮说。 据毛新亮介绍,由于这几年养鸭效益不错,自己的亲戚也加入进来了。“你看,这六间大棚都是我们家亲戚的,以后会让更多的朋友加入养鸭行业。”毛新亮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每天照顾1万只鸭的吃喝拉撒,上料、上水都是自动化,但是打疫苗那几天非常辛苦,从鸭苗到成品,需要打3次疫苗,虽有点累但很快乐,自己当老板总比打工强。”毛新亮的爱人笑盈盈地说。 在毛新亮的鸭棚内,笔者看到,鸭舍收拾较为干净,不但留有通风道方便小鸭透气,而且地上铺满了小石头保证鸭舍干燥清爽。鸭舍里还安装了自动上料机、自动上水喷壶,极大提高了鸭的进食效率,并安装喷淋设备,可以把冲洗下来的鸭粪排到化粪池内,经过净化处理,粪便晒干后还能成为纯天然的农家肥。 “我们公司作为广西桂柳牧业集团的子公司,自2019年入住新蔡以来,公司以优质肉鸭为原料,集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年屠宰量2000万只,目前已发展养殖户1000户,同时解决2000人的就业问题。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我们会始终秉承服务上门的宗旨,传授养殖技术,让养殖户独立养殖,带动更多人参与。”新蔡县桂柳牧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更多详情]
  • 30 2021-08

    喜欢人!种出冬瓜单个180斤临颍农户受“热捧”

    8月28日下午,漯河市临颍县王孟镇陈留西村科技示范户、共产党员张付欣种植的10.5亩冬瓜,再次引来了数批乡亲们前来参观、学习。8月26日下午,张付欣采摘了自己种植的两个1.45米长180斤重的大白冬瓜,卖给了该村的农业合作社。多家媒体报道后,成了临颍县群众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 今年,张付欣采用小麦与冬瓜间套种的方法(就是在小麦地播种15垄小麦种植一垄冬瓜),在“五一”假期期间种植了10.5亩长白条冬瓜苗,在“六一”小麦收割后,浇灌足够水和大肥,冬瓜逐渐茁壮生长进入成熟期。 今年种植的10.5亩长白条冬瓜,由于管理及时,品种对路,目前产量已经达到了亩产10000斤,到9月底收摘结束后亩产在16000斤有保证。按照目前每市斤冬瓜0.2元计算,每亩收入3000元已经成定局。 “种植冬瓜管理简单,不容易产生病虫害,只要大水大肥跟上,到8月中下旬冬瓜就开始收获并可以出售了。”据陈留西村党支部书记赵土岭介绍,特别是今年全村种植了1000亩黑皮冬瓜、白皮冬瓜、水果冬瓜、翡翠冬瓜,由于种植的品种好、产量高、价格合理,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欢迎。

    [更多详情]
  • 27 2021-08

    河南长葛:合作社里韭花香

    秋风起,韭花香。2021年8月25日上午,长葛市石固镇老岗李村农业合作社的韭菜田里蜂飞蝶舞、花香扑鼻,十几个村民顾不得欣赏眼前的美景,加紧采摘着新鲜的韭花。 “早上天刚亮,俺都来地里干活了,摘完韭花我就赶着割韭菜、择韭菜,今天差不多收割了70多斤呢!”74岁的脱贫户杨秀云手法利落地择着韭菜,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是满意。 2019年,老岗李村积极响应石固镇党委、政府号召,投资200万元成立了“民兴农业专业合作社”,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开辟了1015亩优质小麦种植田和135亩经济作物试验田,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割韭菜、捡花生、收谷子……俺这合作社一年四季都离不开人!”老岗李村党支部书记、民兴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景学说,合作社可吸纳三十多个就业岗位,村里不能干重活的脱贫户、留守的妇女老人都愿意到合作社来打零工,一年下来能为家里多挣三四千元。 “近年来,石固镇紧抓长葛市‘三变改革’契机,依托土地资源禀赋和劳动力优势,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农业合作社12家,开发各类果蔬种植基地16个,大力发展以韭菜、花生、红薯、谷子、葡萄等为代表的特色高效种植业,带动了包括脱贫户在内的500余农户就业增收。”石固镇党委书记王昀说。

    [更多详情]
  • 27 2021-08

    叶县:合力抱团拼产业 种植养殖促振兴

    8月23日上午,走进叶县夏李乡岳楼村村级集体食用菌的大棚内,蘑菇的清香扑面而来,一簇簇香菇犹如一朵朵“小伞”,盛开在培植床上,密密实实,鲜嫩肥厚,长势喜人。10余名村民起棒、装棒、上架,一片忙碌景象。 “今年我们一共建了4座香菇大棚,占地12亩,现在是头茬菇正在采摘,不仅能给村民增加收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4万余元收入。加上我们村原有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0万左右。”叶县夏李乡岳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党说。 岳楼村位于夏李乡政府东南3公里,全村共有565户2118人,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760亩。主要以种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2018年,该村流转土地400余亩重点发展林果木种植、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2018年、2019年, 岳楼村党支部两次荣获县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0年4月被县委授予“文明村镇”,2020年7月该村还被县委评为“六星村党组织”。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2020年10月,该村三委为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积极探索适宜发展的路子,党支部书记李建党带领村“三委”,多次到鲁山县马楼乡及瓦屋镇食用菌种植基地去实地考察学习,多举措筹资投入100万余元,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模式,让村民入股收红利,建起4座食用菌温室大棚。据了解,大棚内的香菇每年采摘6茬,1茬可采摘4000斤左右,按正常市场价计算,预计每年大棚年销售收入4余万元。 “我在蘑菇棚里干活,在这儿摘摘菇浇浇水,不仅能照顾家里,还能赚到钱,一月能赚两三千块钱哩,可美!”采摘村民沈光辉说。 目前,该村完成土地流转1300余亩,建成特色农业一处,成立叶县丰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半夏中草药100余亩、优质花生300余亩;建起建福千头线养殖厂,占地30余亩的生猪养殖综合体一处。预计,全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能达到50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村将继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多产业共发展,村‘三委’做好领头雁,带动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乡村振兴。”叶县夏李乡岳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党说。

    [更多详情]
  • 27 2021-08

    红红小花椒 农民“摇钱树”

    八月花椒红似火,正是丰收好时节。走进渑池县广大乡村,一串串、一簇簇火红的花椒挂满枝头,迎风摇曳,椒香扑鼻,一派丰收的景象。近年来,渑池县立足自然区域优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技术培训结硕果。强化科技培训,成立花椒技术专家服务团,举办“百名花椒师资培训班”“花椒师资提升班”“花椒种植大户培训班”,培育乡村产业技术人才、职业椒农、专业修剪师等,不断提高花椒生产科技水平,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持续推进花椒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关键管理技术覆盖率,稳定花椒产业综合效益,不断巩固花椒产业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示范引领强品质。深入实施“百千万”培育工程,建设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区、万亩产业园,通过建立花椒标准化技术体系、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对示范园区进行统一生产管理,实施统防统治,示范引领全县花椒提质增效。2020年,“渑池花椒”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效推动该县花椒从“卖产品”向“卖品质”“卖品牌”加速转变。 产业振兴促发展。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品种改良、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等,形成了以仰韶、坡头、段村、南村等乡镇为主体的北部花椒产业区,实现了花椒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该县花椒总面积超过30万亩,农户种植效益每亩5000元以上,小小花椒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更多详情]
  • 27 2021-08

    “小金梨”产出“大效益”富了群众美了乡村

    产业发展是富民之路。近年来,西平县下足绣花功夫,以推进“一村一品”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抓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水果产业已成为西平县带动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之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8月20日,雨后初晴,笔者一行踏着泥泞来到西平县谭店乡采访,一场秋雨把田间地头衬托得更加清新翠绿,到处瓜果飘香、家畜兴旺,一幅生机盎然、和谐宜居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尽管“小金梨”还未完全成熟,但“丰收”的喜悦已经让谭彦平脸上挂满笑容。河南尚长河双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彦平兴奋地告诉笔者:“梨子一般3至5年挂果,但我们种植的这种‘小金梨’名为金果梨,第二年就开花结果。”随后,谭彦平带笔者一行来到“小金梨”种植基地,只见田野一派葱茏,梨树硕果累累,打开包装袋观看,它们有的金黄,有的棕黄,有的黄绿,挨挨挤挤地挂在绿叶间,压弯了枝头,为生机勃勃的果园又增添了“绿肥黄瘦”的景致。 “下个月,金果梨就可以进入市场了。”在梨园里,谭彦平告诉笔者,“我们这几天把村里的富余劳动力都召集起来了,虽然大家很辛苦,但心里都很幸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正在给梨树修枝剪叶的村民范爱荣幸福地说:“干这种活儿不累,工钱一天一结,每天都有成就感。”与范爱荣聊天得知,过去她需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只能常年在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有2000多元钱的收入,对她来说是件很开心的事儿。 为了增加土地产出率,也为了给梨园增加更多的采摘项目,公司在梨树下又套种花生。谭彦平说:“公司致力发展高效农业,为政府分忧,让百姓挣钱。我们种植的金银花已经丰收,每年的4至7月份为金银花采摘期。最忙的时候,公司要雇用周边群众300余人,给每人每天100多元工钱。现在种植的这种金果梨以尚长河金果1号、2号为主推品种,采摘期在8至10月份。这个品种具有挂果早、见效快、效益高、耐存放等特点,是村民快速致富的好项目。” 目前,该品种已在周边几个乡镇普及。公司对产品施行“统一回收、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了种植服务一条龙和果品深加工一体化,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更多详情]
  • 27 2021-08

    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稳步推进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下称“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确保我国畜禽种源自主可控、实现种业振兴的一项关键之举。 自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发布以来,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改良计划办公室”)抓好工作落实,组织编制了《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和生猪、奶牛、肉牛、羊、肉鸡、蛋鸡和水禽国家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全面修订了核心育种场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和配套管理表格。为推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深入实施,改良计划办公室在各地分畜种指导开展系列培训,详细解读了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为新形势下全面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全国畜禽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负责人、技术骨干及全国畜禽种业领域专家学者、育种企业代表等累计600余人参加培训。 针对生猪、奶牛、肉牛、羊、肉鸡、蛋鸡和水禽等不同畜种,培训班系统梳理了下一步重点工作,解析了当前畜禽种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针对联合育种机制优化、繁育体系建设、生物安全防控、地方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核心育种场管理、性能测定及遗传评估等内容开展学术研讨及技术培训,为解决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短板弱项、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持续推进畜禽种业创新,扩大核心育种场规模,增强供种能力,农业农村部按照最新遴选标准,已启动新一轮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遴选工作,目前各省正在积极组织申报。下一阶段,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将强化技术指导和支撑,面向加大自主创新、夯实育种基础、健全育种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四个方面,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推动畜禽种业向数量质量并重、资源节约高效方向发展,确保我国畜禽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形成协同攻坚合力。

    [更多详情]
  • 26 2021-08

    平顶山卫东区万亩石榴丰收在望 果农喜上眉梢

    8月25日,艳阳高照,金风送爽。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街道上徐村的金牛山上,万亩“红灯笼”似的无公害软籽石榴随风摇坠,果农更是喜上眉梢,73岁的赵孩、荣泰祥夫妻俩正进行剪枝掏果管理。 近年来,卫东区委、区政府引领群众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业,鼓励农民承包荒山,栽植林果树,使万亩荒山披上绿装。今年,金牛山上万亩软籽石榴进入盛果期,满山石榴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