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1 2021-09

    河南宝丰:发展“多肉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8月31日,游客在河南省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多肉种植园挑选多肉植物。 近年来,河南省宝丰县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民发展多肉植物特色种植,打造乡村农旅融合新业态。同时,结合市场需求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把多肉植物销售到省内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1 2021-09

    小葡萄穿起致富“钱袋子”

    “再过10多天就能上市了。”该葡萄园种植户宋志强介绍,2015年,他开始种植“阳光玫瑰”“夏黑”“金手指”“巨玫瑰”等优质葡萄和“章姬”等优质草莓,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农业不要大而全,要发扬匠心精神,把单一产品做到极致、做成精品,才能挣到钱。”经过几年探索,宋志强果断将原来的几种葡萄和草莓全部改种成“阳光玫瑰”葡萄。 “阳光玫瑰”香、甜、脆、无核,栽植容易、坐果率高、耐储运、抗病性强、经济效益高。每年5月10日左右开花,9月15日上市,也可冷藏销售至春节。 为保证果品品质,宋志强实施精细化管理,他投入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保证土质疏松、通透性好。他采用“有机肥+化肥”相结合模式,保证施肥均衡;建造连栋温室大棚、覆盖细网,防止葡萄受病虫害和雨水侵染;采用“水肥一体化地面滴灌+地上降温保湿喷灌”技术,把叶面肥喷施量精确到0.01克,使每个滴孔流量每小时滴水30升水,将葡萄生长所需温度控制在20—30摄氏度;从云南聘请技术员,把每一串葡萄籽粒的数量控制在60粒左右,培育出的“阳光玫瑰”葡萄品相好、口味正,平均亩产4000斤,每亩收入4万—5万元,通过订单销往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2019年,我种植了40多亩‘阳光玫瑰’葡萄,净利润180万元。预计今年这100多亩,挣300多万元没问题。”宋志强告诉记者,为了让他的“阳光玫瑰”葡萄走向更大市场,这几天,他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致富才算富。2020年以来,宋志强通过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农资、销售等服务,带动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岗申村宋同堂、孙晓敏,蒋西村蒋文闯、孙保记,椹涧乡李西合、程远乐,长葛市石象镇蔡寨村李春红等9户农户种植“阳光玫瑰”葡萄200多亩,吸纳蒋李集镇岗申村及周边村庄40多名群众在葡萄园内务工。 “平常在园子里施肥、浇水、打杈,再过一段时间,采收葡萄,我负责给工人做饭。”今年60岁的蒋李集镇下寨村村民邢条娥笑着告诉记者,她常年在宋志强的葡萄园里打工,每年收入5万元,今年母亲节,宋志强的媳妇还专门给她发了600元红包。 “下一步,我要紧跟乡村振兴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功能型农业。”宋志强说,今年,他试种的24棵富硒“阳光玫瑰”葡萄已经挂果,如果销量不错,明年他将扩大种植规模,做优做精“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01 2021-09

    中牟蔬菜合作生产分红多

    近日,在位于河南省中牟县官渡镇孙庄村的孙庄农业专业合作社园区内,社员们正在现代化育秧大棚内修整番茄秧苗。据了解,一期占地1853亩的孙庄农业专业合作社园区内集设施蔬菜生产、育种、采摘等多业态于一体,现有蔬菜大棚超200个,日均蔬菜生产量13吨,成功打造出“官渡乡谣农场”蔬菜品牌,年销售额超过3300万元,合作社308户社员实现亩均年分红超7550元。

    [更多详情]
  • 01 2021-09

    河南农业基本盘总体稳定

    8月30日,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当前,洪涝灾害给河南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但面对灾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各地迅速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及时出台农业救灾政策,灾后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农业基本盘总体稳定。目前,全省已改种农作物254.6万亩,病虫害防治1431万亩次,受灾地块施肥877万亩次;全省持续开展消毒灭源,已消毒养殖场户、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等关键场所47.2万场次、消毒面积4.71亿平方米、畜禽补免补防1250.3万头只,动植物疫情总体稳定。 从粮食生产形势看,河南省秋作物播种面积1.19亿亩,受灾面积1620万亩,其中绝收514万亩;没有受灾的秋粮长势良好,受灾恢复和绝收改种也可减少损失。从畜牧生产形势看,上半年全省肉类产量329万吨,同比增长33.7%,生猪生产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受灾养殖场占全省总数的0.68%,因灾死亡畜禽占全省总存栏的1.38%;总体上看,洪灾造成的畜牧业损失占比较小,其中受灾养殖场户中已恢复正常生产10386个,补栏增养畜禽190.2万头只。从“菜篮子”产品供应形势看,目前全省在田蔬菜面积750万亩左右,未受灾面积600万亩左右,长势良好;受灾蔬菜温室、大棚正处于空闲期,主要影响的是露地蔬菜;夏秋季是全省蔬菜产出高峰期,蔬菜生育期短,采收上市快,不会出现供应不足问题。从农村灾后重建方面看,全省8071个受灾村庄中,7811个村庄基本清洁完毕,累计清理垃圾、淤泥、人畜粪便等813万立方米;排查因灾损毁厕所29.74万户,已修复受损厕所12.36万户,重建0.68万户。 “当前,恢复重建还面临农田积水、短期无法整地改种,水毁设施修复任务重、难度大等问题。”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省将抢农时、保秋粮,抓紧绝收地块改种,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确保全年粮食生产总体稳定;抓防疫、保安全,强化畜禽消毒免疫和病死畜禽排查处理,严防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抓恢复、保收入,突出抓好畜牧水产补栏增养,改种短期蔬菜,落实补贴政策和农业保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抓重建、保产能,对水毁农业基础设施核实核准、建立台账,抓紧完善农业生产恢复重建政策措施,制定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恢复重建方案,加快恢复生产、提升能力,确保稳住三农基本盘。

    [更多详情]
  • 31 2021-08

    卫东区:万亩石榴丰收在望

    8月27日,在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街道上徐村的万亩无公害软籽石榴基地,果农正在进行后期管理。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业,鼓励农民承包荒山栽植林果树,今年当地的软籽石榴进入盛果期,丰收在望。

    [更多详情]
  • 31 2021-08

    郏县:花椒园里搞起“多种经营”

    8月28日,在郏县茨芭镇庞庄村姚素彩家的花椒园里,鸡鸣鹅叫,瓜果飘香,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我这园子除了花椒树,还种有桃、杏、葡萄、山楂,林下还套种有花生、红薯、甜瓜、番茄、辣椒、豆角等,除了自己吃,还能卖点钱。”姚素彩说。 姚素彩今年60岁,2016年10月,她流转了50亩土地,建成了这个花椒园。 今年,她在园子里除了套种红薯、花生外,还套种了30多亩迷迭香。迷迭香是一种药材,一年能收割两次。 “现在家里还有2000多斤迷迭香干叶,等着卖好价钱。要是今年花椒和迷迭香的行情好,俺家的小日子就更好了。”姚素彩说。

    [更多详情]
  • 31 2021-08

    河南宝丰:荒坡结出了“金瓜瓜”

    8月30日上午,位于宝丰县大营镇古垛村的鑫隆林业有限公司的南瓜基地中,掩藏在密实藤蔓中金色的南瓜时隐时现,村民们有的采摘南瓜、有的忙着装车,一派丰收的景象。 “今年套种的300亩‘蜜本’南瓜亩产达5000斤,按市场价每斤0.5元计算,除去土地、种子、人工等成本,收入40来万元。”鑫隆林业的负责人边怀广一边装车一边算账,我们已经和上海一家蔬菜批发商签订了收购协议,虽然前段时间经历了暴雨天气,但由于地势高,基地的南瓜却丝毫没有受影响。 古垛村处于该县大营镇西北部浅丘地带,村北的坡地,靠天吃饭,土地产值低。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导致许多坡地被闲置。“每次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坡地这样闲置太可惜了。”边怀广介绍说, 2018年,经过外出学习考察,他流转了村北1000亩坡地及耕地,种植了花椒、核桃、槐树等。“流转出土地的群众既获得了土地流转金,又可在种植区务工,每天60元的工资,在基地干活的村民少的时候有10余人,最多的时候有40余人。” “树与树之间还存在很大空隙,经考察,南瓜种植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技术,投入也比较少,为了实现以短养长和降本增效,去年开始,我们就在树中间套种了300亩蜜本南瓜。”边怀广说,种植南瓜带来的经济效益刚好够坡上所有土地的流转金和日常维护成本,资金压力得到了缓解,今年他们又在经济林旁边流转了150亩坡地,建成了4条千头线进行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4000多头,目前已投入使用。该猪场还建起化粪池,集中处理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又成为1000多经济林基地的天然肥料,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实现了种养循环经济。 近年来,宝丰县大营镇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并引导特色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形成了上李庄村的艾草、胡茄庄村的粉条、蛮子营村的花椒、赵楼村的水晶苹果和黄金梨等特色产业村,产业遍地开花,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而实现农民收益和土地增效的双赢。

    [更多详情]
  • 31 2021-08

    河南淮滨:再生稻助农节本增收

    初秋的河南省淮滨县充满希望。8月22日,记者在淮滨县九里村看到,再生稻长势喜人,秋风拂过,金灿烂的稻子惹人喜爱。 “今年我种了1300亩地的再生稻,从今年3月份开始育秧到现在收获,天气一直很顺当。”种粮大户李志学高兴地说。 李志学告诉记者,他种的再生稻,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而且在二茬稻生长期间,除了追一次肥,几乎不需要任何投入,产出的二茬稻米却是绿色有机且效益可观。今年头茬稻比往年多收150斤以上,根据眼下水稻长势,第二茬每亩能达500-600斤。 再生稻一种两收,相较于双季稻而言,每亩可节约成本200-300元。 “淮滨县淮河以南稻区,因冬春季渍害严重,种植旱庄稼效益不好,很多农民选择一年只种一季,导致‘冬闲田’大量存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县里专门出台政策引导群众种植再生稻,这些年均表现出‘头季稻稳产,再生稻增收’的好局面。”淮滨县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王振旭说。 据了解,淮滨县大部分田块头茬稻实际亩产都在1200斤以上。由于再生稻目前种植的都是优质香稻,加上头季稻比常规一季稻早上市一个月,销路也比较好。再生稻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田块亩产可以达到500斤以上。调查显示,再生稻的实际生产成本每亩大概是100斤稻上下,照此算账,再生季一亩田可以产400斤稻,即使按粮食保护价每斤1.26元计算,每亩能多收500元。 7月底、8月初淮滨县多高温,这样的天气极易导致正处在扬花期的水稻受到影响,产量下降。而再生稻在扬花期能避过高温热害,同时这个阶段再生稻还能享受到充足的光温热条件增加产量和品质。因此,发展再生稻也是淮滨县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淮滨县先后在期思、王店、张庄、固城等乡镇通过不断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再生稻面积扩大到2万亩左右,每亩产量都在1700斤以上,进一步提高了该县优质稻米率,增强了粮食市场竞争力,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再生稻米品质优、口感好,迎合市场消费升级需求,深受消费者青睐。我这还没收上来,就已经有客户和我签合同,早就被抢购一空了。”李志学激动地说。

    [更多详情]
  • 31 2021-08

    济源启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种植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树品牌、增效益,近日,济源印发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针对蔬菜制种、道地药材、特色花卉及花卉制种、有机旱作农业四大特色农业产业,明确了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规划意见。 建设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2021~2023年,将济源建成集育种研发、技术集成、产业孵化、展示交易和科教体验于一体的全国领先的种业创新基地和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合理布局蔬菜制种生产,以济运高速为发展轴,发展4个万亩以上蔬菜制种板块,即引沁济蟒灌区蔬菜制种板块、黄河北岸提水灌区蔬菜制种板块、王屋山水库灌区蔬菜制种板块、黄背角水库灌区蔬菜制种板块。到2023年,蔬菜种子基地面积发展到4万亩以上,年产蔬菜种子400万公斤,蔬菜种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力争建成1家蔬菜制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种子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功能多元化。 建设道地药材产业基地。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冬凌草道地药材产业优势,依托国家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突出“济源冬凌草”“济源怀地黄”“济源怀山药”“济源怀菊花”“济源怀牛膝”“济源山茱萸”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品牌,在济源境内发展与四大怀药相关中药材,打造四大怀药及冬凌草特色产业基地。到2023年,济源道地药材种植面积新增2万亩,建成1~2个万亩以上怀药标准化示范基地,产值突破3亿元,打造特色产业镇1个,推动标准化种植、新药研制、冷链仓储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培育知名品牌,实现冬凌草及怀药全产业链产值20亿元以上。 培育特色花卉及花卉制种产业基地。以草本花卉、小灌木花卉、花卉制种、花卉加工等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花卉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形成一批集生产销售、园林施工、生态观光、深加工等于一体的花卉基地,以花卉产业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使花卉产业成为济源特色农业新的增长极。到2023年,力争济源特色花卉、花卉制种种植总面积达到3000亩。 培育有机旱作农业基地。针对部分镇丘陵、山区旱地较多且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实际,适当扩大市场需求较好的特色小辣椒、薯类、杂豆、杂粮等耐旱节水作物。到2023年,济源耐旱节水作物达到2万亩。

    [更多详情]
  • 30 2021-08

    舞钢市:特色林果富农家

    8月26日,舞钢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来到枣林镇张卜庄村村民李全宝家的50余亩果香园,帮助采摘秋香梨、猕猴桃。近年来,该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发展特色林果业助推农民增产增收,鼓励农民栽植果树,并聘请林果专家免费现场培训。目前,全市已发展林果树1.2万亩,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