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7 2021-09

    河南商城:创新思路 加工黄茶提高效益

    9月6日,商城县金刚台镇金刚台村商城县莲雾山茶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机器轰鸣,负责人李业权正在按照摇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各项工序加工黄茶。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茶园总面积20.8万亩,开采面积18.6万亩,年产干茶460万公斤,产值11.8亿元,但主要以生产春茶为主,夏秋季的鲜叶大多无人问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后,其鹏有机名茶厂、莲雾山茶业有限公司等多家茶叶加工企业提出想加工黄茶,提高茶园效益的愿望。7月22日--23日,该县特产发展中心、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县内多家企业到中国黄茶之乡--安徽霍山学习黄茶加工生产技术。 “外出学习回来后,我们就着手研制黄茶加工技术。在县特色发展中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实验,目前黄茶已初步研制成功。”李业权微笑着说,“和绿茶相比,黄茶多了焖黄和捂堆两道工序,制作不是很难。” 据介绍,黄茶容易储存和运输,生产成本低,耐冲泡,可以泡10多道,利润很客观,可以让消费者、农户、茶企三方获利。 在商城县莲雾山茶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不远处的茶园里,农户们正在采摘夏秋茶鲜叶。 “这在以前就是一文不值,没想到现在夏秋茶也可以增收,一天还可以挣近200元呢。”已脱贫户何守华一边采摘鲜叶一边微笑着说。 “我们商城茶园面积广,等黄茶制作技术成熟后,将在全县推广,每年可以生产黄茶300万公斤以上,可以产生1.5亿余元的价值,这都是在春茶生产基础上新增的,到那时,‘万人助万企’的效果就真正显现出来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怀峰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07 2021-09

    开封吴清峰:鹌鹑蛋成了“金蛋蛋”

    “目前,我们养了4万多只鹌鹑,每天可以产蛋870多斤,鹌鹑蛋市场价在4.5元一斤左右,主要销往郑州、开封的一些批发市场。”9月6日,在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清峰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鹌鹑养殖场里,吴清峰手拿鹌鹑蛋开心地表示,可观的收入让自己坚定了养殖信心。 据吴清峰介绍,他以前在外做生意,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总感到没有归属感,去年在家过年期间,看到家乡产业的蓬勃发展,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今年偶然间,他与一位在洛阳养殖鹌鹑的同学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次沟通后,发现养殖鹌鹑种苗技术有来源,产品销售有出路,便决定回乡养殖鹌鹑。随后,在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仅用了40天左右,他就完成了考察学习、用地选址、注册营业执照等一系列程序,成功创立合作社,开启了规模化养殖之路。 “俺家离这不远,骑车十几分钟,每天来这里喂喂饲料,收收鹌鹑蛋,工资100多元,感觉很方便。”河水村村民张西珍介绍说,合作社里跟她一起务工的还有3人,都是周边村民。 “我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把养鹌鹑的管理技术传授给更多有意向的村民,带领父老乡亲共同壮大鹌鹑养殖业,形成区域‘名片’,助力家乡乡村振兴。”说起下一步发展规划,吴清峰满怀憧憬。 据悉,清峰畜禽养殖合作社是万隆乡在外人员成功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围绕“稳固农业发展、建设种养基地、打造产业万隆”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努力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和返乡创业人才提供政策支撑和技术支持等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企业“急难愁盼” 问题,打造了高效、公开、公平的服务平台、事业平台和发展平台,不断吸引着大量本土人才回乡创业,为全乡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更多详情]
  • 07 2021-09

    治理农田重金属污染 菌草成为这里的“幸福草”

    “我们用‘绿洲一号’菌草综合调控治理北方旱作农田重金属污染,属首次。”9月6日,在河南省科学院的菌草试验田里,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学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的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土壤修复领域的一项空白,目前正在申请专利。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贺信指出,“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余学军介绍,一般来说,菌草的作用,首先是改良土壤,尤其是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有机质含量,南方也有用“巨菌草”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但在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的指导下,河南的科研人员把菌草变身“生态草”,成功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长收益、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物修复技术路线,为北方旱作农田土壤修复带来了新思路,也为中国特有的菌草技术拓展了新用途。 余学军说,河南是农业大省,解决农田土壤修复难题,尤其是攻克重金属污染“顽症”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他说,土壤修复技术一般分为两类技术路线,一是通过化学途径,比如利用稳定化药剂等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但这类技术应用效果不理想,而且成本太高。 另一类路线就是生物途径,例如通过植物萃取技术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这样又遇到了环境适应性问题,很多在南方应用效果较好的植物如德国景天、美国油菜,在北方过不了冬。并且,萃取后的植物必须进行专业化焚烧处理,又会产生新的成本和碳排放问题。 如何找到一种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的技术路线? 经过不断筛选,菌草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余学军说,菌草是47类可以培养食用菌的草的统称。河南省科学院4年前引种的,是我国新培育的品种“绿洲一号”菌草。 科技日报记者多次到河南省科学院的菌草试验田观看,一棵棵菌草比玉米植株还茂盛,轻松长到四五米高。并且耐旱、耐淹、耐冻,不用施肥打药,自由生长,寿命长达二三十年。 河南省科学院菌草课题组非常看重的是它的土壤修复能力。实验证明,它的重金属富集能力非常强,在中度污染的土地上,每亩菌草每年可以带走20克铅、2克镉。 去年5月27日,在兰考县举行的河南省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建设推进会上,河南省提出将规划打造菌草千里生态屏障,力争3年林草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5年达100万亩以上。 此后不久,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研究员专程到河南调研,对河南省先行先试重点推进兰考试验区和10个试点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兰考试验区确定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基地。 今年6月18日,黄河生态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武陟和神木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将通过建设“卫星遥感大数据+产业融合+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万亩菌草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产业园,打造菌草产业集群示范样板。 目前,还有更多的规划正在成为现实:打造黄河菌草绿色生态长廊先行试验区、引进国家菌草产业龙头企业与沿黄各市合作、建设连片高产优质菌草牧草饲料带……

    [更多详情]
  • 07 2021-09

    亩产341.6斤! 科技助力平舆芝麻灾年夺高产

    9月3日,平舆县郭楼镇陈集村一块芝麻田里,芝麻正陆续收获。“这片有2000亩,种植的全部是省农科院的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凯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小立说。 平舆县是我省传统的白芝麻产地,今年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其中郭楼镇的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即使在种植大县的种植大镇,陈小立也是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在陈集村及周边,他的合作社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流转了4000多亩,托管了6000多亩。”从2013年开始种植芝麻,合作社从几百亩发展到如今的上万亩。陈小立指着田间已经收割、捆扎好的芝麻介绍说,由于种植面积大,他早早就开始收获,等待芝麻在田间晒干。虽然今年夏季降雨过多、渍害严重,但陈小立预计产量要好于往年。 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芝麻专家卫双玲研究员介绍说,今年平舆县芝麻生产确实“不平静”,芝麻播种期旱,中期持续阴雨、低温寡照、渍害严重。 芝麻种植最怕水,而近年来,省农科院在平舆县推广的播前开沟技术,能够有效促排降渍。在今年连续降雨后,专家在以往防草、防病、防虫的防控措施之外,增加了防渍害,做好三沟相通、增氮补微肥、促根保叶,为芝麻补充营养元素。 种上新品种、用上新技术。在平舆县郭楼镇戚坡村的一块郑太芝1号高产示范田里,来自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驻马店市农科院等专家进行了现场测产,亩平均产量为170.8公斤。高产的秘诀在哪里?平舆县农科站芝麻专家韩翀介绍说,标准化精量机播技术、高效施肥与节水灌溉技术、绿色高效综合机控技术是关键,等芝麻彻底成熟后,这里还将采用机械化收获。

    [更多详情]
  • 06 2021-09

    鹤壁市淇滨区:土地流转和特色种植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牛横岭村,沟沟坎坎的土地上透露着无限生机。猕猴桃和葡萄的枝条爬满了钢架,饱满的果实,令人垂涎。“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和特色种植,让俺们守着家就过上了好日子。”村民张记妮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时,充满了成就感。 牛横岭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在村“两委”、帮扶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牛横岭村引进了生态农业项目,先后流转村里土地300多亩,建成了仙果源产业基地,栽植了草莓、猕猴桃、葡萄等特色农产品。 “冬春草莓夏葡萄,秋天来摘猕猴桃。你看,我们这猕猴桃长得多好,个头儿多大。”张记妮是鹤壁市仙果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员,负责村里七亩地、八亩地(地块名称)里葡萄和猕猴桃的日常管理。“以前俺家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不到300元。土地流转后,俺家一亩地的收入有近千元。”张记妮说,“现在俺村里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土地流转拿租金,就地务工挣酬金。产业分红发股金,外地打工能放心。” “水仙姐,忙着呢!”“贾楠来了。”牛横岭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贾楠,和村里人都很熟悉。安装路灯、环境治理、道路修建、景观绿化、墙壁美化、垃圾清理,牛横岭村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里的环境也变得更好了。从贫困村到脱贫村,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的帮扶重心随着村里的发展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给牛横岭这个山村带来了更多喜人变化。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现在又干净又漂亮。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我们进行了整体旅游开发,建设了横岭小镇,以后大家再来牛横岭村,就可以玩得更尽兴了。”村党支部书记牛贵喜说。

    [更多详情]
  • 06 2021-09

    发展特色林果 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在孟津区平乐镇乐宇庄园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内,万余棵日本特色枣树上硕果累累,蘑菇、葫芦、子弹头等形状不同的枣挂满枝头,引来不少游客采摘品尝。 近年来,平乐镇坚持“种植+科普+研学+旅游”的工作思路,积极创建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富民主导产业。

    [更多详情]
  • 06 2021-09

    昔日荒芜地 今朝农业园

    9月3日,技术人员在该园智能温室大棚内观察薄皮西瓜长势。 邓州市张村镇盛达智慧农业示范园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土区,经过治理,如今变身为一个占地2300余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更多详情]
  • 06 2021-09

    信阳毛尖成“网红”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年近七旬的国家级制茶大师周祖宏反复琢磨着一件事——为什么一个饱经世事的工匠老人,却斗不赢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 周祖宏所谓的“对手”,就是他24岁的外孙女肖珺景。 2019年,肖珺景从郑州大学毕业回到村里。作为茶人世家的后代,她用先进的理念担起了“网络直播销售信阳毛尖”的重任。 如何提振信阳毛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她决定试水网络电商销售。“自尝试电商营销以来,茶叶产品从传统的大袋(盒)茶变成了精致独立的小包装产品,便捷化和品牌化优势也逐步呈现出来。”谈到自己创立的信阳毛尖品牌——珺景与茶,肖珺景眼睛里闪烁着青春的光芒。 为了让传统技艺与互联网科技比翼齐飞,她通过在社交媒体推送原创文章、网络视频传播、直播带货等方式,讲解茶历史、推广茶文化、科普茶功效,努力让信阳毛尖绿茶的销售渠道和品质内涵取得新拓展。正是由于“网红”肖珺景对信阳毛尖茶的热爱和专注,她的作品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群体,也引发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肖珺景怎么也想不到,就连外国友人对她的茶叶品质也好评如潮。6月9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信阳市发起的“发现丝路最美茶乡”活动在浉河区启动。多国驻华大使和参赞品尝了肖珺景家的手工茶,不仅对她的茶艺表演赞不绝口,还纷纷通过抖音平台网购了茶叶伴手礼。 在推动家乡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河南省信阳市昌东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继东同样搭乘上了互联网快车。 信阳毛尖经销商陈珍军说:“我们一直在郑州做‘信阳毛尖’的电商销售。由于产品质量有保障,网友的下单量势头很强劲,销量异常红火。”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与天猫、京东、大润发、丹尼斯等多家商超品牌建立了多渠道、深领域的合作,开启了新零售模式。另外,我们与大品牌电商平台联手开启了线上直播。通过网络订单,我们还把茶远销到非洲、欧洲等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下一步,我希望通过电商直播充分发挥信阳毛尖的品牌效应,让信阳毛尖卖出河南、卖到全国、卖到世界。”程继东说。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浉河区成立了电商办,联合多家快递企业推动茶产业发展,从线上品牌推广、线下物流保障等渠道开展合作,并在采茶乡镇茶叶市场设立快递直投站点,打通信阳茶销售最后一公里。随着浉河区在线企业活跃店铺数量和线上营业额的快速增长,该区还将打造电商实训基地,开展电商现场培训、直播及孵化等工作,为全区电商发展培育人才、积蓄力量。

    [更多详情]
  • 06 2021-09

    沈丘县:养殖生态鸽 抱团奔小康

    9月3日上午,走进沈丘县周营镇六六吉祥养鸽基地,只见一排排干净整齐的鸽笼中,鸽子羽色洁白,或是拍打翅膀,或是梳理羽毛,或是喂养刚孵化出的“鸽宝宝”。所到之处,不少鸽子都发出"咕咕"的叫声。 鸽棚一角,欧书玲正忙着为种鸽添加饲料。“自从去年10月回家创业算起,我已经养鸽子养了快一年了,现在一听到鸽子咕咕叫,我就知道是不是该喂了。 ”欧书玲笑着说。 基地内,自走式喂料机、现代孵化设备、饲料仓库、饲料加工设备、消毒设备等设施齐全。 鸽子所在的笼舍被分为好几层,每个笼子里基本上都是两只鸽子住在一起,笼子里还有一个小窝。“有的窝里是刚下的鸽蛋等待孵化,有的是通过孵化箱孵出来的小鸽子,通过借‘鸽妈妈’抱养的方式养殖。这些小鸽子能够独立生活后就可以出窝了。”欧书玲介绍。 "为什么鸽子笼要分为好几层,这样通风好吗?” "鸽子也是以家庭为单位,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制',不分层放在一个大鸽笼里,彼此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欧书玲道出了自己的"养鸽经":"鸽子的繁殖速度快,盈利周期短,是个投资小、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它主要以麦子、玉米、豌豆等精配而成的完整颗粒小杂粮为食。 一般情况下, 一对种鸽可饲养5至6年,每月能产下4至6枚鸽蛋,一年可产蛋60枚。我们基地孵化繁育出的肉鸽每年能卖出2万对左右,经济效益可观。" 更难得的是,鸽子每天抛洒的鸽料和粪便经过筛选和发酵后,可以循环利用,既减轻污染,又增加了收入。 据介绍,欧书玲的生态鸽规模养殖场目前鸽子存栏12000余对。“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鸽场办起后,她为本村和邻村的脱贫户提供无偿提供种鸽饲养管理技术,统一低于市场价优惠提供优质种鸽,统一销售订单育肥鸽,带动了当地农户靠养鸽、育鸽、卖鸽抱团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该镇党委书记马涛说。

    [更多详情]
  • 03 2021-09

    今年秋粮丰收基础好 预计超12.9亿亩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全国秋粮种植面积预计超过12.9亿亩,大部地区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土壤墒情适宜,病虫防控到位,作物长势良好,秋粮丰收基础好、基本面好。 秋粮种植面积增加。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下大力气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复垦撂荒地,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秋粮产量占全年75%以上。目前,秋粮种植面积已落稳落实,总体稳中有增,尤其是玉米面积增加,在田作物目前长势总体正常,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 粮食增产趋势明显。从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看,目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中,除河南部分重灾区长势较差外,其他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较好,特别是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已进入灌浆乳熟至蜡熟期,长势好于常年,增产趋势明显。 抗灾治虫夺丰收势头良好。从粮食生产全局看,全国农业灾情与往年比总体偏轻。6月以来,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7200多万亩,比去年同期少3950多万亩,减少近1/3。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均为近5年同期最低。 今年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局部地区灾情比较重,河南秋粮受灾面积1100万亩,占河南全省秋粮面积的14%,占全国秋粮面积不到1%。目前,河南绝收的525万亩地块一半左右已完成改种补种,受灾田块基本开展了一遍施肥打药作业,未受灾田块长势好于常年。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因旱受灾1930多万亩,占全国的1.5%。 目前,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到位。总体看,今年的灾害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全国农业灾情总体偏轻。 7、8、9三个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在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一个月时间,接下来,东北地区要重点防范早霜,南方晚稻产区要防范“寒露风”、局部秋旱、渍涝和台风等灾害。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坚持逐个区域、逐个品种、逐个环节安排部署,各地提前做好了防灾准备,力争秋粮实现丰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