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3 2023-11

    柘城县大力促进秸秆利用产业化

       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柘城县通过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业,大力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柘城县年产各类干秸秆130多万吨,给秸秆综合利用奠定了资源基础。该县积极争取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对小麦秸秆打捆离田每吨补贴40元、玉米秸秆青贮每吨补贴60元;对新建标准化畜位肉牛500个以上、奶牛300个以上的养殖场,分别按照每个畜位1000元、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今年以来,该县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8家,新建标准化牛舍38.7万平方米,新增肉牛12690头,连续两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河南省养牛大县培育县”。

    [更多详情]
  • 23 2023-11

    临颍县 “双绑”机制 破解集体增收难题

        “县里成立了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我们祁庄大蒜、王曲红薯等特色农业,通过与炜杰薯业、禾田农业‘双绑’融入全县农业产业链,实现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和农户‘产+供+销’全链条,带动群众就业1000余人,每人每天收入120元左右,实现了农民增收、合作社增效、集体经济壮大。”近日,临颍县台陈镇党委书记张超详细介绍了“双绑”机制的做法。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临颍县依托休闲食品产业优势成立了县集体经济发展公司,紧扣优质小麦、小辣椒等11条农业产业链,绑定58家龙头企业、365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4.8万农户,构建“支部引领、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农户参与、龙头企业带动”的“联村带户”利益联结模式,着力完善供应链、巩固产业链、强化监管链、提升价值链,群众户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增收3000余万元,实现“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益、企业增效益”。

    [更多详情]
  • 23 2023-11

    筑牢“三个规定”防火墙

        近日,浚县人民检察院对全体干警开展了“一对一”廉政教育谈心谈话,并组织干警填写“三个规定”自查报告。这是该院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以来,该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坚决筑牢“三个规定”防火墙,将从严管党治检落实落地。     加强学习宣传教育引导。通过“三个规定”专题展览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宣传措施,全方位解读“三个规定”及重大事项记录报告制度等相关内容,提升“三个规定”的社会知晓度。     严格落实逢问必报制度。为推动“三个规定”严格执行、精准落地,全面加强内部引导,激发内部执行力,班子成员牵头履行主体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填报记录工作,对“三个规定”填报情况实行问必报、月报告、季总结,由专人负责记录填报工作,形成从“要我填”到“我要填”的转变。     着力健全廉政谈话机制。浚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和驻院纪检监察组进一步完善廉政谈话制度,常态化开展“一对一”廉政教育谈话,同时进一步丰富谈话内容,将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列入必谈内容,以此督促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严格履行“一岗双责”,教育引导全体干警树牢廉洁从检意识。

    [更多详情]
  • 23 2023-11

    打好净土保卫战 邓州这样加强源头防控

         11月20日,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一车车粪污从彭付海的养猪场拉出,运送到田地里当肥料。     彭付海是邓州市彭桥镇林山村人,养猪已经十年了。他积极响应环保要求,在养猪场内建立了砖混结构的粪污沉淀池,并在上方加装了顶棚。     “通往沉淀池的管子是封闭的,以防雨污混流。”彭付海介绍说,运输粪污的车辆也是封闭的,力求做到环保,不对土壤、水质产生污染。     在邓州,像彭付海一样的养殖户有许多。     近年来,邓州市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土壤污染治理,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2%。”邓州市政府党组成员王新堂介绍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全市1148家养殖场(户)建有能储存6个月以上的粪污设施。

    [更多详情]
  • 23 2023-11

    驻马店小伙用“温泉水”巧养清江鱼

         11月20日,记者在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街道采访期间,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俊领不住地夸赞“80后”小伙继辉,说这小伙可是当地的“大能人”,他利用煤矿每天抽出来的“温泉水”,养殖罗非鱼等热带鱼,每年利润在百万元以上。     中午11时许,在紧邻吴桂桥煤矿的养殖基地里,20多个鱼塘里增氧机正在不断地往外翻滚着水花,一位个头不高、身形偏瘦的年轻人正在向自动投喂设备里添加饲料,水面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抢食的热带鱼。记者上前一打听,正在投喂鱼食的小伙就是李俊领口中的“大能人”继辉。     今年34岁的继辉,初中毕业后到许昌一个亲戚家帮忙养鱼,看到亲戚用当地一家工厂放出的热水养殖罗非鱼,销路好、价格高,就暗下决心要学好这门手艺。     让继辉兴奋的是,随着他家门前的吴桂桥煤矿开采,每天都要从地下抽出20多摄氏度的温水,这些经过环保设施处理过的流动恒温水是养殖热带鱼的最好资源。     2013年,继辉从父辈手中接过4个鱼塘,在利用这些流动恒温水的同时,他改进养殖设施、增加养殖品种、改良养殖技术,当年这4个一直亏损的鱼塘就盈利了10多万元。     在养好罗非鱼、淡水鲳鱼等热带鱼的同时,继辉还逐步引进了清江鱼和一些观赏鱼。     “别人养殖清江鱼,一到冬天就停止生长,所以每年只出一塘鱼。我这儿就不同了,用的是流动恒温水,清江鱼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生长,每年我能多出一塘鱼。”继辉说,“此外,鱼儿在流动的水中活动量大,吃起来嫩滑鲜美,而且没有土腥味,成了原汁原味的‘瘦身鱼’,很受市场欢迎,能卖个好价钱。”     继辉介绍说:“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我把鱼塘放养的密度提高了一倍,单位面积养的鱼多啦,产量就上去啦,2018年,这4个鱼塘挣了30多万元。”     2019年,尝到养鱼甜头的继辉,又收购了养殖场周围的另外15个鱼塘,一下子成了拥有20多个鱼塘和温棚育苗池的大老板。     “我这养殖基地,每年能出成品鱼70多万斤,产品主要销售到郑州、西安、石家庄等地,每年利润在100万元左右,好的年份利润将近200万元。”看着在水中嬉戏争食的鱼儿,继辉忘记了搬运鱼饵的疲劳,一丝笑容爬上他的脸庞。

    [更多详情]
  • 23 2023-11

    坚守初心使命 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

        三门峡市老促会将红色资源保护纳入工作范畴并付诸行动,是从2018年开始的。回顾六年来走过的路程,大致可以归结为:认知日渐提高,措施日渐具体,力度日渐加大,成效日渐显现。通过六年的努力,我市红色建设数量上发生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质量上实现了从低到高、从粗到精、从单到全的飞跃。     一、思想高度重视     思想是先导,思路是关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跟进相应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格局架构上。历年来我们一直秉持厅级干部擎旗、处级干部干事、工作人员守位的工作格局。两名正厅级干部,一名担任会长,一名担任名誉会长,一名副厅担任第一副会长。他们都是在三门峡土生土长起来的,对三门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同时对全市的各级干部也都比较熟悉,这为老促会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灵宝市老促会的会长、副会长全是在职的市委常委和副市长,秘书长由在职的乡村振兴局局长担任。渑池县的副书记和副县长担任着老促会的名誉会长。卢氏县专门在县委宣传部设立了一个规格为科级的红色资源保护中心。     二是体现在重点倾斜上。首先是领导精力的倾斜,市老促会的5名副会长中有3人都在倾心红色建设。其次是经费的倾斜,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财政每年拿出400余万元作为老区建设专项资金,交由老促会牵头,会同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共同掌管使用。该资金自2018年起逐年增加,2020年起陕州区和灵宝市连续4年、渑池县连续2年全部用于红色建设,卢氏县也占半数以上。6年来的市级专项资金1640万元中,用于红色建设的就达1240余万元,占比70%以上。     三是体现在跟踪督导上。围绕红色建设,2019年9月和2021年11月先后两次组织全市集体巡回现场观摩,市县两级会长、秘书长全部出战,逐县巡回观摩并召开会议谈体会、讲打算。两次集中活动促成了全市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的局面,收到了全市齐头并进、整体推进的良好效果。     四是体现在奖惩兑现上。从每年的项目经费中抽出5%作为奖励,干得好的就奖,干不好的就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红色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渑池县的《革命发展史》编得又早又好,被省老促会肯定,获奖7万元;陕州区红色建设抓得紧,连续4年获奖14万元。     二、资金多方筹措     红色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单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为此我们从五个渠道加以争取。     一是政府财政。6年来通过发改委立项,政府财政直接投资红色建设1800余万元。红二十五军纪念馆、朱阳镇革命历史纪念馆、八路军兵站、刘少奇旧居等都是当地政府出资兴建修缮的。     二是职能部门。我们先后争取乡村振兴局扶贫资金千余万元、文旅和党史部门资金200余万元、民政部门福彩资金50余万元。此外,市直工委、市委政法委和组织部等,都给予了数额不等的大力援助。     三是相关单位。卢氏县洛阳师专旧址就是洛阳师范学院投资100余万元修建的。     四是民企老板。卢氏县马湾和龙首山庄两处红色教育基地,就是两位民营企业家投资代建而成的。     五是将帅后代。近年来,先后有4批将帅后代前来卢氏县、陕州区和渑池县瞻仰其父辈战斗过的地方,自愿捐资近百万元。     三、实施因地制宜     在红色资源保护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了“因地、因事、因人”制宜,紧紧抓住三个关键。     一是紧紧抓住乡村。所开建的红色景点,产权属于乡镇和村一级的就有46处。从场地征用、人口搬迁、施工建设,到版面布置以及后期管理等,全部由乡镇和村委会负责到底。     二是紧紧抓住职能部门。我们紧紧依靠组织部、宣传部、党史方志办、文旅局以及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从项目论证、资金使用、工程验收直至后期管理运用等,发动大家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三是紧紧抓住旅游公司。卢氏县、陕州区分别与旅游公司签约,实行承包经营,明晰各自责权,每年给村委会上缴承包费用,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而且达到了长效共赢的效果。     四、运用着眼长效     红色资源保护的目的在于运用,需要从长计议,久久为功。     一是坚持三个结合。     红红结合。将分布在一定区域的各个红色景点有机串联,连线成片加以利用。纵向一条线,横向一长串,纵横交叉成一片,扩大了规模,辐射了周边,吸引了外地游客。卢氏县、灵宝市吸引山西、陕西、湖北游客达10余万人次,陕州区吸引市直各个局委纷纷前来过党日、上党课,接受党性教育。     红绿结合。将红色资源保护与自然山水开发相结合,实现红与绿的资源共享,既发挥了红色文化效应,又促进了旅游事业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卢氏的马湾红色园区和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灵宝的红军养伤洞和冠云山景区、陕州的小南川抗日武装和青石沟红色联络站旧址等,都是红绿结合的成功范例。     红古结合。将红色建设和古村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渑池赵构村、陕州段岩村、灵宝烟火涯村都是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的古村落,开发之后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让英雄重现。     告慰英灵。为解决将红二十五军带出重围的已故货郎陈廷贤的党籍问题,市县老促会不懈努力,终于为其恢复了党籍,既安慰了后代,又告慰了英灵。     搬上舞台。委托三门峡市蒲剧团将陈廷贤的英雄故事编排成戏曲《布衣英雄》,在全市老区巡回演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该剧荣获河南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第一名、河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被列入全国十大剧目之一参与文艺调演,同时也被确定为现实题材录播剧目,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将前来录制播放。     永载史册。将历史英雄人物再现成书,变为不可磨灭的永久性纪念。继《革命发展史》丛书出版发行之后,以县为单位,又出了《英模人物传》系列丛书,截至目前,4本书均已定稿交付印刷。     三是做好场馆管理。     馆馆有人管。52个场馆中属于县直管的6个、乡镇管的26个、村委管的20个,全部做到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馆馆有人传。所有场馆全有讲解员,既有机器人讲解,又有专职人员讲解,还有旅游公司代讲。

    [更多详情]
  • 23 2023-11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辉县市是一个有3000多年历史、集壮美太行山水和厚重文化底蕴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典型的老区县(市)之一。近日,我们采访了辉县市委书记李继游,探寻辉县市在老区精神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示范引领 老区发展成效显著     “作为我省典型的老区县之一,辉县市有19个老区乡镇、485个老区村,占全市总面积的98%。近年来,辉县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传承赓续革命老区精神,大力弘扬‘辉县人民干得好’精神,充分发挥辉县先进群体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推进‘四个辉县’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李继游介绍说,2022年,辉县市五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综合排名居新乡市各县(市、区)第一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首次突破30亿元,荣获首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称号,成功创建河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老区发展成效显著。     凝心聚力 老区建设经验丰富     在推进老区振兴发展中,辉县市紧紧围绕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和新乡市委“十大目标”“十大行动”,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创新为上、改革为要,全力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李继游介绍说,老区振兴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着力补齐老区建设短板。辉县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围绕产业发展、文旅康养等8个方面精准发力。同时,大力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开展全域全员大招商、招大商,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积蓄发展动能。二是以专业园区为主平台,加快推进老区产业升级。辉县市抢抓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以前瞻30年的眼光进行战略性布局,着力打造城西、城东、洪洲“一区三园”开发区格局。投资321亿元全力推进灌排装备园、绿色铸造园等7个专业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清华大学合作搭建“清研辉县”科创平台,以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三是以交旅融合为新路径,统筹推进老区旅游开发。辉县市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交旅融合为新路径,着力构建“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文旅格局。不仅通过持续加大高速公路建设服务力度,编织总里程达150公里的“快进网”,还通过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织就“慢游网”。同时,其着力打造特色精品民宿,满足游客“深体验”需求。四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纵深推进老区乡村振兴。辉县市在新乡市率先推行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改革,探索推行“四方两园”农业发展模式,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择优选聘1500余名市直单位人员下沉各乡镇,大力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基础保障。     牢记嘱托 老区振兴未来可期     李继游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新县时提出的“两个更好”的要求,为我们老区的振兴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注入了强大动力。     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辉县市将传承、践行、弘扬好老区精神,全力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坚持“双向发力”,做好产城融合文章。一手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一手抓产业龙头振兴,着力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打造“三大基地”,做好转型升级文章。一手抓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式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制造业、种植业和生产加工基地,推动辉县工业“二次创业”。三是深化“文旅融合”,做好全域旅游文章。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工程,着力构建“快进慢游深体验”文旅发展格局,建设文旅强县。四是致力“改革创新”,做好乡村振兴文章。聚焦“农业强省”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改革,大力推行“四方两园”农业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振兴“辉县样板”。

    [更多详情]
  • 23 2023-11

    用好红色资源 助力老区振兴

        近日,在全省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经验交流会上,平顶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岳杰勇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题为《发挥红色场馆效应探索老区振兴新路》的经验交流发言。     岳杰勇介绍,平顶山市把红色场馆建设作为红色基因的载体、红色教育的课堂、红色产业的基地,推动红色资源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先后建成大中型红色场馆43处、乡村红色馆室48个,规划红色研学线路5条,开通红色旅游专线公交,每年到红色场馆观瞻学习人数达700多万,闯出了一条以红色场馆助力老区振兴的新路子。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平顶山市老促会的不懈努力。     平顶山市老促会成立30年来,始终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列为重要工作。红色资源挖掘方面,组织开展红色资源普查调查,挖掘红色历史,编印出版红色书籍31本,极大地丰富了本地红色基因库。红色场馆建设方面,协调成立市、县红色场馆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在保护旧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模的红色场馆。服务主题教育方面,创新实施“六个一”工程,编纂的《平顶山市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在全省率先出版发行,拍摄的《红色鹰城》短视频上线学习强国平台,举办的“红色印记——平顶山革命历史展”吸引群众15万余人,在新闻媒体开辟红色专栏20多期,开展红色故事演讲大赛等系列活动,为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学习阵地和生动教材。弘扬老区精神方面,在新闻媒体刊载、播发稿件1.6万多篇(条),制作电视(电影)专题片40部,编印《平顶山老区建设》刊物186期,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编发文章2000多篇。开展红色故事会、报告会、纪念会等红色基因传承活动462场。选拔培养红色基因传承人165名,开展宣讲活动150余次。编排《火种》《马英》等大型革命题材戏曲,制作平顶山革命老区红色纪念地和英烈人物红色邮票。参与建成的红色场馆,在开展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好的作用,分别被全国、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干部教育、党史学习基地,其中郏县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旧址等4个场馆被命名为“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     下一步,平顶山市老促会将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决策部署,切实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加大探索推行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人制度的步伐,开展革命老区和红色场馆挂牌和授牌活动。认真协助市人大对《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与发改委联合开展各级《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文件执行情况检查,做好做细做实《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宣传工作。

    [更多详情]
  • 22 2023-11

    路遇车祸施援手

        11月14日,在辉县市中医院内六科,正在忙着工作的医生秦丽丽见到了一名“突然造访”的伤者家属。     “两个月来一直忙着给孩子治病,现在孩子已经康复出院了,说啥也要来感谢秦医生。”伤者家属走上前,一把抱住秦丽丽,不住地道谢。     据了解,两个月前秦丽丽路遇一起交通事故,出于医务人员的职业敏感,她马上跑到受伤男子身边。当时伤者意识丧失,躺在地上,头部、右下肢严重受伤,秦丽丽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大约经过20分钟,伤者意识恢复,随后救护车将其送往医院。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伤者于11月14日康复出院,家属特地找到秦丽丽向其致谢。     “我只是做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秦丽丽坦言,救助完伤者回到医院的她,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个信息,直到伤者家属到医院表示感谢,消息才传开,成了医院里口口相传的光辉事迹。

    [更多详情]
  • 22 2023-11

    养牛闯出新天地

        11月15日,走进淮滨县马集镇荣江肉牛养殖基地,只见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养殖户郭荣江正忙着给牛喂饲料。     郭荣江是一名退役军人,2018年退役后返乡创业。凭借敢拼敢闯的劲儿,他投资近200万元建起了荣江肉牛养殖基地,从30多头肉牛养起。     2019年,郭荣江养殖的30多头肉牛出栏了10多头,获得纯利润10多万元。尝到了甜头的郭荣江,更加坚定了养殖肉牛的决心,每年都会增加投资用以建牛舍、购种牛和牛犊。目前,他的养殖基地扩展到3000多平方米,养牛规模也发展到100多头。     “买一头牛犊七千块钱左右,养殖10~12个月可以达到1500多斤,目前市场收购价格一斤16块钱左右,一头肉牛能卖两万四五千块钱。”郭荣江介绍说,“每到肉牛出栏的时候,就有收购商上门收购,直接运往屠宰场,销路不成问题。”     扩大自家养牛规模的同时,郭荣江没有忘记乡邻,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养殖肉牛。“他们养的肉牛由我来引进,也由我来回收,遇到肉牛生病,我还给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郭荣江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