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8 2021-08

    河南:全力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8月17日,在收听收看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和秋粮生产视频调度会议后,我省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和秋粮生产工作。 副省长武国定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全力抓好秋粮生产,加强绝收地块作物改种补种,抓紧对受灾地块开展叶面追肥,搞好未受灾地块病虫害防治,努力实现秋粮有好收成;要全力恢复畜牧业生产,动员养殖户补栏增养,全面开展消杀防疫,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保障好饲料供应和产品流通。 武国定强调,要全力修复水毁农业设施,抓紧修复水毁农田水利设施,分类分批修复损毁高标准农田;要全力抓好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抓紧修复河道险工险段、病险水库和蓄滞洪区工程设施,确保安全度汛;要全力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开展精准摸排帮扶,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因灾返贫致贫的底线;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各受灾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加强技术指导和工作调度,严格督导考评,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和疫情损失。

    [更多详情]
  • 18 2021-08

    河南淮滨:小多肉催生致富花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多肉直播间,今天来的老铁有福利了,我手里这盆是直径10.8的宝丽安娜,市场价9块8,福利价5块8带走……”8月15日,记者在淮滨县赵集镇廖庄村的童心花卉多肉园艺见到了正在直播中的刘长江,妻子李倩则在一旁打理多肉。 “我种多肉有好些年头了,看,这盆是昂斯诺,这是菲欧娜,那一片全是紫蝶。”刘长江端起一盆多肉自豪地介绍“这个是我培育的新品种,市场上没有,我给它取名‘新嫁娘’。” 2007年刘长江去上海打拼,做过仓库叉车工,开过出租车。 “多肉现在非常火,你可以试着转行种植它,我的多肉基地位于上海下沙镇,一会儿到达目的地你可以参观一下。”2016年的某天,刘长江在开车租车时,拉了一位种植多肉的客户,他们交谈甚欢。 到达目的地时,刘长江被基地热闹的场景所震惊,成片的多肉植物园规模宏大,来往的商户络绎不绝。 “我为什么不能种呢,人家能种好,我也可以,我一定种得比他好。”刘长江暗下决心,要干出一番天地。 说干就干,刘长江那段时间,放弃跑出租车生意,在家里查阅书籍,并观看多肉种植教学视频学习种植的基本知识,还经常到下沙镇的各个多肉基地“学艺”。学完后,就在下沙承租了一个大棚,开始种植多肉。 “当初在上海独自摸索的日子确实非常艰辛,第一次种植多肉,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出现过进了一批多肉全部养死的情况,没想过放弃,我相信我能成功。”回忆在上海的日子刘长江说道。 一个大棚,两个大棚,三个大棚,一直发展到十二个大棚,刘长江种植多肉越来越有经验,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 受疫情影响,2020年滞留在家的刘长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值班期间,镇村两级干部与他沟通:“你这又有经验,完全可以在家里种啊。” 刘长江想起在外打拼多年,而且受疫情影响,多肉的市场不像以前那么火热,上海的地租反而在上涨。在镇里“雁归来”的号召下,刘长江便把基地搬回了家乡。 2020年10月,刘长江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很快租到了五亩地,因为有经验,他在自己租用的土地上一下子建了八个大棚,种植了包括麦秆女王、屁屁花、昂斯诺等700多个品种的多肉。 “现在我的多肉园里总共有50多万株植物啦。”刘长江说,“我这多肉根本不愁卖,线上通过快手、淘宝卖得很火,线下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有很多我的客户。” “我农闲时节在这干活,不累,非常轻松,一天一百块钱,我一年可以干一百多天,轻轻松松挣15000元左右。”廖庄村村民简锋告诉记者。 致富不忘众乡邻,现如今有6名群众在刘长江的多肉基地工作,他们有的负责管理卫生,有的负责多肉打包,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下一步,我准备扩大规模,号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起干,大家抱团取暖,站稳市场,共同富裕。”对未来,刘长江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8 2021-08

    河南郏县:山坡种上花椒树村民务工有门路

    8月15日,在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空山洞村北山坡上的花椒种植基地里,20多名村民正在采摘花椒。“现在因为疫情防控无法外出,在家闲着也没事,听说刘攀锋要雇人摘花椒,我们俩就都来了。”村民王国志说,摘花椒这活儿不费力,老人妇女都能干,他和妻子在这里摘花椒,半天挣了72元。 王国志说的刘攀锋也是空山洞村人。2019年3月,刘攀锋从村民手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坡地,建起了花椒基地。“花椒树耐旱、易成活,最适合山区种植。陕西韩城有个村子,1亩地花椒就收入1万多元。”刘攀锋说,他把花椒苗种上以后,仍然让村民在地里套种红薯、花生等矮秆庄稼,谁种谁要。连续两年,他租金照出,村民地照种,花椒树也慢慢长大了。 随着花椒树的成长,刘攀锋买了2台微耕机,以每天100元的价格雇人除草,剪枝工是每天60元,仅去年一年,他就支出5万多元工钱。截至目前,刘攀锋已在花椒基地里投入了近60万元。 去年,刘攀锋花3000多元买了一台小型烘干机,现在准备再买台大的。“等明年花椒树长得再高点,就在林下种些艾草、益母草等药材,再养点鸡鸭。活儿多了雇人肯定得多,这样村里人也有活儿干、有钱挣了。”刘攀锋说。

    [更多详情]
  • 18 2021-08

    南召县:“中药宝库”产好药

    郝洪波是南召县四棵树乡五垛村村民,当地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也是一位中药材“土专家”,能识得上百种中药材。十几年前,他深入村内的五朵山采药,从事中药材购销生意,凭借多年对中药材行情的了解,他得知五朵山中蕴藏着数不尽的“无价之宝”。 珍贵中药材常常是一味难求,郝洪波利用在山中采到的濒危名贵中药材,开展原生态林下仿野生培育,进行濒危名贵中药材人工驯化、种苗繁育。2011年,郝洪波先后突破了黄精、白及、猪苓等中药材种植技术,相继在四棵树乡高峰庵村、南河店镇郭营村、白土岗镇姬村建设名贵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900多亩,在四棵树乡五朵村、白土岗镇养马坪村建立仿野生种植基地1000多亩,带动周边5个乡镇、7个行政村群众大面积种植中药材,每年收入上亿元。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南召县坚持“出路在山、希望在林”的发展思路,打特色牌,走绿色路,把培育壮大“中医药大健康”绿色产业集群,作为强县富民的主要抓手。南召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意见》,确定了集“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发展思路,重点培育辛夷、杜仲、山茱萸、连翘、皂角、天麻、伏牛石斛、艾草、苍术、黄精等“南召县十大品牌中药材”,形成了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加工、健康养生、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良好发展态势。 南召县小店乡朱庄村小空山是“冰台取火”源点地,今年4月14日在此举办首届“健康中国·艾火传递万里行”仪式,艾火传递9省18站,端午节前艾火传递到南阳医圣祠,最后入驻到南阳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通过艾火传递,大大提高了南召艾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阳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50万元,在南召县艾草产业园建设艾草文化博览馆,主要围绕产品展示、电商运营、艾制品电商销售、视频直播带货、艾灸体验、艾灸服务,重现古人类“冰台取火”情景,展现艾草与火的文明交融,是一个面向社会各界的公益性科教场馆,作为招商平台来助推南召艾草产业健康发展。南阳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新建的艾草产业10万级无菌车间2栋8000多平方米,目前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化艾制品生产基地。 按照“抓中间促两端”(抓深加工,促销售和种植)的工作思路,南召县重点抓好“1+5”工程,即建好县艾草产业园电商孵化中心,壮大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带动全县3000余人从事艾草种植、加工和销售,其中带动贫困人口1100余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利用三年时间,全县艾草种植规模达1万亩以上,采收野生艾草2万亩,培育较大规模艾企10家以上,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打造1~2个全省知名艾产品品牌。 南召县山地面积大,林业用地面积多,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林农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习惯,所产中药材品质道地、药性极佳,长期以来中药材产业一直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南召县中药材发展中心邀请省市农科院的专家深入绿丰源公司杜村种植基地和国储林基地,现场指导中药材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南召县绿丰源伏牛山珍稀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荣获“2020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示范基地”。 据统计,南召县辛夷、艾草、山茱萸、杜仲、黄精、白及、天麻、石斛、芍药、防己、桔梗、连翘、皂角、苍术等名贵中药材品种种植总面积达52万亩,年产量700万公斤,产值达3.5亿元。其中,山茱萸、杜仲种植面积均达10万亩以上,种植规模居全国前列。南召县是辛夷的原产地,辛夷种植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成林面积25万亩,种植规模居全国首位,产量占全国70%,南召被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 南召县引进台湾华扬龙生科技产业园、河南联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辛夷、山茱萸、杜仲、铁皮石斛、枸杞等中药材精细加工,培育中药提取物、保健品以及以药食两用产品为主的加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提取”的产业链。中药材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存储一条龙经营格局,产业效益成效显著。目前,南召县培育壮大龙头中药材企业10多家,涉及辛夷精油提取、杜仲茶饮开发、石斛产品开发、艾制品生产、丹参加工等领域,年综合产值达6亿元。 经过多年的高质量发展,南召县中药材产业种植效益稳步增长,产业基地规范发展,优势品种带动明显,标准生产显著提升。在2020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发展博览会上,南召县荣获“2020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

    [更多详情]
  • 17 2021-08

    冬瓜大丰收农户采摘忙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冬瓜长势好,价钱公道,还不愁销路,铁定赚钱!”8月16日,在平舆县东皇街道刘凡社区绿兴农业种植合作社冬瓜种植基地,公司负责人难掩激动,对记者说道。 “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100多元钱,俺心里高兴着哩!”在冬瓜种植基地务工的刘凡社区脱贫户陈凤云一边擦拭汗水,一边开心地说。在冬瓜种植基地,30多名群众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有的拆架子、有的清理冬瓜秧、有的搬运冬瓜、有的装车,整个场面十分热闹。 驻村第一书记年得领介绍,绿兴农业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农户参与”的方式发展特色种植,突出特色农业发展,积极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农业种植、苗木种植销售,带动农户178户增收。该合作社已流转土地600多亩,今年种植青皮吊冬瓜380多亩,该品种冬瓜外观美、耐储运、口感好、品质佳、营养丰富,亩产达1.5万~2万斤,经济效益可观。 “2019年以来,合作社前后带动27户50多名脱贫户在这里务工增收,稳定脱贫。”刘凡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太自豪地说,“育秧、栽苗、绑架子全是手工活,一些60多岁的妇女都能干,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可有效解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难题。” “明年我们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在政府完善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在3年内建成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冬瓜基地。”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17 2021-08

    火龙果 红火火

    8月14日,沁阳市柏香镇东乡四街村种植户宋蒙华采摘火龙果,准备为客户配送。疫情防控期间,沁阳市一方面通过媒体代销解决菜农卖菜难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商超和菜农、果农对接,确保农产品丰产又丰收。

    [更多详情]
  • 17 2021-08

    汝州市:迷迭香飘香销四方

    “一年种植,十年收益。种植迷迭香省事还收入高,两年后亩均收入就能达3000元以上。”8月10日,汝州市夏店镇上鲁村村民鲁伟旗一边在地里查看迷迭香长势一边和镇包片领导王志朋说。 今年45岁的鲁伟旗是汝州市京超农业迷迭香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大户。三年前,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以每亩300元的租金,在上鲁村流转荒坡85亩,开始尝试种植迷迭香。深耕土地、施肥、移栽、大田管理,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鲁伟旗获得了成功,当年亩均收入1000多元。 去年,鲁伟旗种植的迷迭香迎来了大丰收,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除去土地租金和其他支出,85亩地纯收入20多万元。 “在伟旗的迷迭香种植基地打工,一天能挣60元,一年下来能挣七八千元,真不赖。”今年53岁的上鲁村村民杜巧说,她在迷迭香种植基地务工,还不耽误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 像杜巧一样,鲁伟旗雇佣本村8个出不去远门的劳动力在自己的迷迭香种植基地务工,实现务工增收。 “迷迭香是一种中草药,浑身都是宝,叶子能提取精油,制作化妆品和调味料,秸秆粉碎后是制作蚊香的主要材料,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京超农业迷迭香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武京超介绍说。 为了推广迷迭香种植,2019年春,武京超成立了公司,实行“公司+种植户”管理模式,和种植户签订种植合同,向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收购等一条龙服务,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据了解,2020年,武京超在夏店镇收购干迷迭香20多万公斤,种植户增收100万元以上,今年预计将收购干迷迭香30万公斤以上。 “夏店镇十年九旱,中部和北部山区村土质十分适合种植耐旱迷迭香等中草药。疫情过后,我们将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迷迭香等中草药种植面积,规模发展,让夏店镇群众靠种植中草药走上致富路。”夏店镇党委书记焦慧涛说。

    [更多详情]
  • 17 2021-08

    加强灾后改种玉米田草地贪夜蛾查治

    目前,全省各地正全力做好农业生产灾后恢复工作,近30万亩受灾田改种成生育期较短的鲜食玉米,此类玉米田或成为草地贪夜蛾集中为害的重点区域。省植保植检站8月12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抓好草地贪夜蛾等突发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害以及灾后改种的其他作物田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努力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虫口夺粮”,力保秋粮丰产丰收。 省植保植检站虫情监测显示,截至8月11日,草地贪夜蛾已在我省黄河以南除郑州之外的11个市55个县(市、区)发生为害。整体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去年,部分新发田块虫口密度、受害面积和为害程度明显偏高、偏大、偏重。“根据草地贪夜蛾趋嫩、趋甜的习性,晚播或鲜食玉米田将成为其集中产卵、集中危害的重点,而近期改种的玉米田,由于分布分散、更晚更嫩,更易遭受草地贪夜蛾的致命危害。”省植保植检站吕国强研究员强调,“各地应高度警惕,加大草地贪夜蛾查治力度,努力减少危害损失,坚决避免因虫害二次成灾。” 近期改种的玉米田或其他晚播玉米田,由于品种不一、种植分散等原因,致使虫情监测难度加大。对此,通知要求,各级植保部门要尽快组织技术人员全面摸底排查此类玉米田,准确掌握其分布区域、种植面积、生育期等相关情况,明确防控重点区域。下一步要以晚播或鲜食玉米田为重点,在继续做好成虫监测的同时,切实加密田间虫情调查频次,并动员组织玉米种植户开展自查,发现虫情立即报告,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扑灭,精准把控虫情发生发展动态,牢牢掌握防控工作主动权。 通知指出,鉴于改种玉米田或其他晚播玉米田种植分散,草地贪夜蛾危害易集中的情况,各地要分类指导,实行“带药侦查”,做到科学防控。对查到的个别玉米被害植株或小范围集中为害的区域,提倡采取人工精准施药的方法进行“点杀点治”,发现一片控制一片;对发生面积较大的区域,可利用植保无人机或喷杆喷雾机开展统防统治,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早扑灭;要抓住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防治的最佳窗口期,在清晨或者傍晚喷药,喷洒到玉米心叶等关键部位,提高防治效果;鲜食玉米对农药使用要求严格,一定要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或生物制剂,注意安全间隔期,施药部位要精准、施药次数要减少,确保做到减量控害、安全用药,决不能出现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人畜中毒等安全事故。

    [更多详情]
  • 17 2021-08

    叶县:虾跳鱼跃斑蛙蹦水产养殖产业兴

    8月10日上午,在叶县保安镇上海泰缘现代农业示范园,16个对虾养殖池塘一字排列,工人们正头顶烈日忙着给虾苗投料。 “目前我们的对虾养殖基地,总面积200多亩,养殖面积100多亩,每亩产对虾1000多斤,解决了当地56名群众就业,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示范园技术员宋海定说。 保安镇是叶县4个山区乡镇之一,荒山荒坡面积1万多亩,境内有水库6座、河流4条、大小池塘80多个,群众有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近年来,该镇依托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发展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集群,增加群众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宋海鹏是叶县龙泉乡人,也是上海泰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2020年,在家乡招商、亲商、安商的感召下,宋海鹏在临近燕山水库保安镇柳庄村流转200亩土地发展水产养殖。他利用多孔发酵纤维、微生态激活袋等塘水净化新技术,在原有藕塘基础上开挖池塘,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当年收获颇丰。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水产养殖业,保安镇党委、镇政府制定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通过召开会议、现场观摩、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水产养殖户依托龙头企业,扩大养殖生产规模,优化水产养殖模式,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全面推进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品养殖效益,叫响水产品品牌。 目前,保安镇南美白对虾、花鲢、黑斑蛙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已初见规模,辐射带动全镇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万余亩,年产量达20万斤以上,水产养殖业现已成为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 “下一步,我们镇将利用旅游线路和丰富的山水资源,引导群众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业,促进特色水产品养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该镇宣统委员彭亚峥说。

    [更多详情]
  • 16 2021-08

    满池翠绿 采菱忙

    8月15日,光山县槐店乡升辉合作社社员在采摘菱角。该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菱角种植面积,坚持无公害种植管理,引导当地农民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