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1-08

    河南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日前,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县域国土空间一体化规划行动方案》《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方案》等13个乡村建设行动重点任务专项方案,科学编制乡村规划,积极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 按照方案布置,今年年底前,河南将全面完成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并优先完成100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通过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农村供水保障、城乡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县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和农村房屋品质提升等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通过实施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等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通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根据方案要求,河南省将坚持规划引领、农民主体、城乡融合、循序渐进、建管并重的原则,打造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新格局,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今年,河南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完善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新培育100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确保乡村建设行动开好局、起好步。到2025年,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乡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为顺利有序地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河南省将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乡村建设行动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相关省领导任副组长,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省直相关单位,协同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围绕重点任务,成立行动专班,由省级领导任专班组长,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重点任务推进落实。 开展示范创建。引导30个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市)在乡村建设领域开展示范创建活动,重点打造162个乡村建设示范乡镇,每年高标准打造100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郑州为重点打造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模式路径。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格局。强化资金整合、资源统筹,公共财政加大向三农倾斜力度,加大对乡村建设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0 2021-08

    淮滨优质稻米上榜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

    据了解,此次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严格按照河南省农业品牌目录制度要求,经自愿申报、逐级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会议研究,才能确定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 “从地理上说,淮滨位于北纬32°,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这条线也是800毫米降水等高线。以此为界,南方种植籼稻,北方种植粳稻,淮滨则是籼粳混种区。虽说淮滨既能种籼稻,也能种粳稻,但是区别在于:淮滨的籼稻是中国籼稻种植区里最高海拔的产出物。一般来说,世界上公认的好大米,都产自高海拔地区。如此看来,淮滨就是一个天然盛产好水稻好大米的地方。”淮滨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振旭告诉记者。 此次上榜的两个农业品牌是淮滨县扎实推进稻渔“党建联盟+产业联盟”的成果。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联盟内实行“六统一”措施:即统一供种供苗、统一配方饲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实现了双联盟驱动发展。截至目前,该县稻渔种养发展规模已达8万亩以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出的水产品和优质大米均注册了商标。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淮滨县还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优质稻米的生产和种植技术的改革,每年有超过将近60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能生产近50万吨水稻,每年围绕水稻产生的GDP大概在15-18亿元上下,是淮滨的支柱型农业产业。 “淮滨县对优质香稻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面对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建设好基础设施,摸索建立优质香稻的标准化生产种植,树立淮滨优质稻米的良好形象。”淮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玉发说。

    [更多详情]
  • 10 2021-08

    沈丘 “绿色”黄金蜜桃受青睐

    当下正是黄金蜜桃成熟期,8月8日,在沈丘县洪山镇王油坊村富鑫家庭农场生态果园里,10多名工人戴着口罩,正忙着摘果、分级、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富鑫家庭农场创办于2013年,流转土地600余亩,农场主叫王振营。果园基地种植有黄金蜜桃3号、黄金蜜桃4号和映霜红冬桃等三个优质桃树新品种,并注册了“豫富鑫”商标。 “自果园创办以来,我们坚持发展有机水果的理念,不打除草剂,杀虫采取粘虫贴和防虫灯,施用的是专用有机肥,产出的桃子达到了绿色标准。所种黄金蜜桃果核小、肉厚、清香甜脆、品相好,单果重普遍在250克以上,大的在600克以上。”桃园管理员介绍说。 “这几天,由于出现疫情,我们取消了发往南京、郑州等地区的外销订单,就连其他低风险地区的订单也取消了一部分。眼下,一部分采摘的黄金蜜桃暂存进冷库,待疫情过后,再外销。另一部分采摘后,销给当地的水果专营店或大型超市。”王振营说。 外形匀称、汁多甜脆的黄金蜜桃更受客商们的青睐。“这桃子不仅汁多甜脆,口感好,而且还耐储运,今天准备再拉回去500公斤。”来自附近付井镇一家超市的张老板拎起一筐黄金蜜桃说。

    [更多详情]
  • 10 2021-08

    邓州: “花样”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通威邓州稻渔种养生态农业科技园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邓州市构林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这是邓州立足农业大市实际,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可喜成果。 近年来,邓州市围绕特色农业生产,打出一套“花样”组合拳,为农民增产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描绘出了一幅锦绣画卷。 整合“花蔬果”,资源联起来 随着城乡居民对特色花卉果蔬的需求越来越多,邓州市优化调整特色产业扶持实施方案,引导农民发展与花卉果蔬有关的特色种植达100余万亩,有力助推了农民增收。 该市充分发挥农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积极性,组织群众抱团发展特色蔬菜、猕猴桃、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杏山的金橘,构林的葡萄,白牛、九龙的桃子,林扒、陶营的高糖南瓜、莲藕等,开始走上合作发展道路。 目前,该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9家,形成莲花、桃花、油菜、艾草、花生、黄梨、葡萄、金橘、水稻等特色种植,既扮靓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为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提供了“花样”支撑,铺出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花香大道。 搭建“观花台”,游客引进来 今春,邓州市举办了首届“油菜花季双周游”活动,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拉动餐饮住宿和农副产品销售额9亿元左右。 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该市把发展花卉果蔬、旅游观光同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在编制旅游扶贫规划、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拓宽旅游增收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花卉果蔬旅游产业的辐射吸引作用和市场带动作用,通过举办桃花节、冬桃节、金橘节、油菜花节、草莓采摘节等节会活动,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由城市向农村传输,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 随着各种花卉果蔬节会的举办,该市不少群众纷纷开办农家乐、采摘园,卖起了土特产,吃上了“旅游饭”。河南巧手翁调味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首届“油菜花季双周游”活动中,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争相购买产品的人。 培育“花品牌”,产业强起来 为进一步拉长花卉果蔬产业链条,该市从多方面做文章,在花卉果蔬产品加工和创品牌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花卉果蔬产品附加值。 该市对各类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企业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健全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加大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支持力度,适时组织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市场主体参加农交会、农洽会等展会,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该市高集镇戴岗村种植桃树4000余亩,并建起了冬桃酒生产线,年产冬桃酒50万斤,目前已经研发出了鲜桃果酒、鲜桃白兰地和鲜桃养生酒三个系列共计6个品种。夏集镇白塔村生产的“丹江情莲藕酱”“环保荷叶茶”“天然莲心茶”等莲藕系列产品畅销市场。刘集黄酒、夏集粉条、白牛寿桃、构林艾草、丹水源甜玉米等农特产品品牌响亮,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截至目前,该市“三品”认证总量318个,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5万亩,培育国家级品牌2个,省名牌产品1个、著名商标12个、优质产品3个。花卉果蔬特色农业正为邓州乡村振兴注入绚烂色彩和芬芳活力。

    [更多详情]
  • 09 2021-08

    孟庄村:石榴红了 菊花将开

    2020年8月24日,《商丘日报》刊发了“百年梦圆看百村”大型主题报道采访活动示范区篇稿件《孟庄村:特色产业夯实致富路》,讲述了贾寨镇孟庄村紧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内涵,走出了“两委主导、规划引领,试点先行,持续推进”的乡村治理模式,孟庄村各个方面得到全方位大幅度提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村民道路户户通,建设了高标准村室文化广场,对村内坑塘进行规范整治,科学布置绿地亭台节点,实现村内路灯全覆盖。 一年时间过去了,现在情况如何呢? 前不久,孟庄村党支部书记孟庆海在村南头菊花种植基地里和村民们查看菊花长势,“我们今年种植了杭白菊500多亩,全部是订单产品,目前长势很好。”孟庆海说:“我们种植的不是一般的菊花,是药菊,八月中旬就要开花了,全部有药厂回收。” “你看看我的石榴有多红,多大。”村民刘以栋指着他家墙外的“泰山红”石榴“炫耀”起来。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孟庄村房前屋后空闲地上种植泰山红品种石榴树1万余棵,在提升全村绿化水平的同时,增加全村经济产业50万元左右。 孟庄村在镇党委、镇政府主导下,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累计投资560万元,完成土地综合整治1400多亩,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民强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多亩,为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土地基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党员干部做表率,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大干快上的工作局面,大力发展药菊、白芷、黄花菜种植2000亩,年产值2000余万元,有效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贫困群众就业和增加种植户收入。

    [更多详情]
  • 09 2021-08

    河南南阳:科技生态种植 助力乡村振兴

    8月7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大山农业科技园,果农在“茄子树”种植生态园采摘。近年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采用“公司+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果蔬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结合起来,变菜园为花园,促进农业升级、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9 2021-08

    电商直播带货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在汝阳县柏树乡电商产业基地网络直播区,主播正在直播带货。 该基地位于柏树乡华沟村,占地约680平方米,依托“柏薯香”等特色区域品牌,打造运营中心、产品展示区、网络直播区、分拣包装区等,上网销售农特产品,赋能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9 2021-08

    入秋第一镰 商城县再生稻头季喜获丰收

    立秋之际,商城县双椿铺镇宋岗村的友信合作社再生稻田里,稻浪如潮,稻穗金黄,田间忙着收割的机器轰鸣,一幅喜悦的丰收画卷呈现眼前。 据合作社负责人许万友介绍,今年该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有2300多亩,再生稻有1100亩,比2020年增加50多亩。今年抽穗期天气好,头季稻生长良好,稻穗饱满,按照目前收割的情况,再生稻第一季每亩至少可收1300斤。此批再生稻的收割也开启了商城县首批水稻丰收,百姓入秋即可品尝新鲜的大米。

    [更多详情]
  • 09 2021-08

    农业大省探农业转型升级路 为农产品装上优质“中国芯”

    “正是大豆结荚关键期,被洪水泡上几天,即使不绝收也会大面积减产。”七月下旬发生在河南的一场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农业重大损失,这让卢为国心疼不已。 卢为国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大豆育种专家,也是中国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这场洪涝灾害中,他听到了许多坏消息,但也有一些消息令他感到些许欣慰。 “我们团队选育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郑1311’在试验田里淹水一周后,不仅活着且长势良好,说明耐涝性能不错。”卢为国认为,这为今后团队进一步培育耐涝型大豆新品种提供了信心和方向。 种子,素有农业“芯片”之称。对农民而言,其关乎收成;对国家而言,是粮食安全的筹码。为把农业“芯片”握在自己手中,近年来,中国在种业自主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取得显著成效,这在农业大省河南可见一斑。 立秋刚过,室外仍是30℃以上的高温,而在位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里,3.5万余份种子正在-4℃的低温中“安眠”。它们有的已“沉睡”多年,等待有朝一日在最佳时机被“唤醒”。 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中国库容规模最大、保存数量最多、利用水平最高的省级种质资源中期库之一,这里保存有河南省75%的种质资源。依托这些宝贵资源,河南已育成4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为该省农业转型升级贡献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据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磊介绍,河南在小麦、花生、玉米、芝麻等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已居全国先进水平,其中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芝麻基因组学研究居世界领先行列。 张磊的说法有例可证。以小麦为例,河南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小麦育种强省。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9年期间,河南省共有102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国近1/3。 其中,小麦品种“矮抗58”年应用面积最高超过43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优质强劲小麦品种“郑麦9023”连续6年推广面积全国第一,并出口到新西兰,实现了中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突破”。 李喜亮是大豆种植大户,从2014年至今,他在2000亩的土地上见证了大豆产量爬台阶式上升。“2014年我的大豆亩产二百公斤左右,2020年一些高产地块已经达到亩产三百公斤了。”他说,按市场行情,大豆亩产二百公斤以下是赚不到钱的,超过二百公斤才有利润。 为李喜亮带来高产的,正是卢为国推荐的耐涝性能不错的“郑1307”。 “‘郑1307’在新乡连续两年创造实收百亩、平均亩产超三百公斤的大面积高产记录,这意味着中国黄淮海地区大豆大面积亩产三百公斤以上成为可能。”卢为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对大豆需求量巨大,利用有限的耕地提高大豆产量,育种科研人员任重道远。 科研人员努力的背后,也少不了政府政策扶持。近年来,河南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种业创新。今年3月份,河南启动实施了涵盖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林果等专题共9项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财政经费达2300万元人民币。 眼下,位于河南新乡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正在边建设边运转,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这里已组建起小麦、花生、玉米、大豆四个育种科研团队。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要打造成全球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表示,未来借助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更多农产品将装上优质“中国芯”,为“中国碗要装中国粮”提供科技支撑。

    [更多详情]
  • 06 2021-08

    旱塬种出红苹果

    8月1日,在灵宝市故县镇孔家营村千亩矮砧苹果基地,群众在采摘苹果。 地处旱塬的孔家营村苹果基地生产的“华硕”“巴可艾”等早熟苹果上市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盛果期可实现产值1200万元。同时,该基地还辐射带动100余户农户实现产业分红,吸纳本村及周边群众参与果树生产管理,解决200余人就业问题。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