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7 2021-05

    河南叶县:艾草“种出”亿元大产业

    5月6日上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栗林店村500亩艾草种植基地,一株株艾草迎风挺立,长势喜人,微风拂过,缕缕艾香扑面而来,10多名村民正在收割头茬艾草,与此同时,该镇两万余亩艾草也在收割中。 “我们栗林店村的艾草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500多亩,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不仅能为村集体经济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周边老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经济收入。”叶县常村镇栗林店村党支部书记邓见成说。 常村镇位于叶县西南部,荒山荒坡面积11万余亩,总人口4.8万。2017年以来,该镇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鼓励艾草特色种植,不仅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补助,还向种植村派驻科技特派员进行跟踪指导。 据了解,艾草种植技术简单、生长速度快,具有一次性种植、多年生长的特点,一年可收获三茬,且作为艾灸、保健品等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为助推艾草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壮大发展乡域经济,增收群众收入。2019年,该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党建引领、联村共建、财政倾斜、金融服务、保险托底、廉情监督” 二十四字工作要求,形成“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采取“统一指导、村级负责、分户托管、利益分成”模式,建设高标准艾草示范基地和艾草深加工厂,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最大程度保证了合作社及农户的利益。 随着艾草的各种功能被挖掘,艾产品走俏市场,当地村民逐渐意识到艾草的价值,纷纷开始规模种植。不仅让种植的艾草就地销售和加工,而且辐射带动全镇20多个村发展艾草种植,有效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让20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目前,全镇艾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培育龙头企业6家,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小小的艾草成为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 “下一步,我们将用足用好乡村振兴有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通过入股、合作、联营等方式与村集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把产业做大做细做强,争取明年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叶县常村镇党委书记赵幸伟说。

    [更多详情]
  • 07 2021-05

    河南淅川:“小”核桃孕育“大”产业

    产业要发展,管护是关键。河南省淅川县寺湾镇在持续扩张经济林等产业规模的同时,通过“三个一”加强产业管护,推动核桃产业提质增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厚植乡村产业基础。 目前正是核桃改良换种嫁接的最佳时节,走进寺湾镇赵河村核桃园,村民们在镇级专业管护队员的带领下拿着工具,锯砧木、平茬、削接穗、插接穗、包膜布,按照核桃高接换优的操作流程,认真细致地嫁接着核桃树。部分在春节前新嫁接的核桃新芽已经成活,一苗苗嫩芽吐出新叶茁壮成长。 “组里一共种了一二百亩核桃树,我们家种有二三亩核桃。今年以来,镇里成立了一批管理技术员,为我们提供了化肥、浇水、嫁接、技术培训等帮助,让我有信心管好核桃园。”寺湾镇赵河村一组村民王改阁高兴地说。 为改良核桃品种、促进核桃产业发展,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寺湾镇镇成立由镇长带头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了《寺镇产业发展管护方案》,并筛选15名骨干护林员作为镇级管护专业队,让专业人干专业事、专门负责产业管护。镇政府开展了“中央财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和“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项目”培训会、邀请专家到基地查看,了解各村核桃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现场示范如何正确芽接,全面提升种植水平。同时,按照对核桃产业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推行林下套种,以实现基地效益最大化。 “寺湾镇共发展核桃两万余亩,其中进入盛果期3000余亩,进入初果期5000余亩。近年来,我们寺湾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在县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全镇成立了核桃管护队伍,镇里制定了产业管护方案,每年镇里投资50万元对核桃树进行高接换优,主要采取芽接和插皮接结合的方式。目前,全镇12000亩的核桃树进行了嫁接,目前长势良好。”寺湾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樊勇介绍道。 在使核桃保持优良品质的同时,寺湾镇加强市场对接促进销售,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引进企业对核桃进行精深加工,让核桃“结出”更多果,百姓赚得更多钱。 下一步,寺湾镇将继续加大林果产业的管护,进一步把产业做实做强。

    [更多详情]
  • 07 2021-05

    河南灵宝:高山种出“金苹果”

    5月4日,在素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的河南省灵宝市寺河山苹果示范园里,山花烂漫,绿意盎然,寺河乡闫村村果农张海龙正在和工人们悉心疏果,追施肥料。 “果子卖得好,关键好肥料,这里使用的肥料都是从甘肃、内蒙古等地拉的牛羊粪,还有生物有机菌肥,一种可以喝的液体肥料,提升果品质量。”张海龙拿出液体肥料现场展示起来。 木板、黛瓦装饰的窑洞;观景台、遮阳伞临着山坡,向着阳光、吸吮着山里新鲜的空气……站在张海龙的家庭农场,犹如世外桃园。 张海龙的幸福生活,就是从守望门前的苹果园开始的。“我的家庭农场2017年成立,代管、流转加上自家果园,有200多亩,再过一两年,保守估计年产值200万元。” 在这个有200多户人的闫村,全村3000多亩果园,年产900万公斤苹果,98%的村民在县级以上城市买了房,家家生产生活都有车辆保障。 寺河山海拔高,生态秀美,土壤富硒,气候适宜,境内50多个泉眼被认定为“河南省富锶天然矿泉水”,是中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中国富硒苹果之乡。 “好山好水好苹果”。独特的自然条件,成熟的栽培技术,造就了灵宝苹果色泽鲜艳、软硬适中、酸甜脆香、天然富硒、绿色有机的独特品质。 一行行整齐划一的苹果园里,一个个刚刚脱花的幼果挂满枝头。 “要把握好两个苹果之间的距离,掐掉瑕疵的,一定注意留住最饱满的果实……”在河南高山果业集团公司现代苹果示范园里,王心全正在一遍又一遍提醒着工人们。 王心全是高山果业集团公司聘请的技术员,在寺河山从事苹果管理六年时间了。“灵宝苹果好吃,从开始栽植,都是严格采用灵宝‘金苹果’标准规范化管理的,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王心全踮起脚尖,熟练地取掉一枝上稠密的幼果。 “‘金苹果’标准,是‘灵宝苹果’国家标准。严格采用99道工序规范化生产,从土地整治、育苗、栽种、管理、储藏,都有细化的标准,这样产出的苹果才能保证品质。”灵宝市园艺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白建伟介绍。 在寺河山苹果小镇旁,郑州果树研究所灵宝苹果试验站就建在这里。依靠科技赋能,灵宝市建立了河南省精品苹果开发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灵宝工作站等5个技术创新平台、13个高科技技术示范基地,健全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引导群众绿色发展,进行新品种培育、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 围绕苹果全产业链中心、坚持特色、高质、高端、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从种好优质苹果,保存好、加工好灵宝苹果,发展“苹果+”产业,讲好苹果故事,卖好灵宝苹果五个方面入手,灵宝市每年拿出5000万元,对发展现代矮砧果园、直营店、冷链设施建设给予奖补,综合利用果品资源,带动了加工、贮藏、销售、包装、运输、文旅等关联产业全面发展。 苹果香、星空屋、窑洞宾馆、农家美食,让寺河村寺河村孙红霞夫妇更尝到了种苹果的甜头。她自办的农家客栈,每年苹果花节和苹果采摘季,总是预订满满,农家客栈和种植苹果,一年净收入60余万元。 像孙红霞这样的农民在灵宝不算少数。2020年,寺河乡80%的农户年收入10万元,一部分农户收入20万元到60万元,人均年收入2.1万元。 “春来看花、夏可避暑、秋天摘果、冬季赏雪……”“金苹果”带出好日子,如今,寺河山建成了中国灵宝苹果小镇、灵宝苹果文化展览馆、河南省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等项目相继落户,持续举办苹果花节、农民丰收节、金城果会,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金苹果”托起乡村振兴梦。目前,灵宝苹果现种植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亿公斤,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国内各大城市。灵宝苹果先后荣获中华名果、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品牌价值186.42亿元,位居全国县级第一;成功创建了河南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更多详情]
  • 07 2021-05

    国务院:部署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5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会议要求,一要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稳产丰产。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加强田间管理和夏收夏种,强化技术服务,保障农资供应,突出抓好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统筹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二要做好粮食收购、储备和市场调节,保障供应和价格稳定。改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优化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丰富供应渠道,做到供应充裕、品种多样,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三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今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更多详情]
  • 06 2021-05

    根壮苗旺助增收

    4月27日,烟农高高兴兴地从卢氏县涧北烟叶育苗大棚内领取烟苗,准备运回家中进行移栽。今年,该县从培育、管理到烟苗分发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着力打造好烟叶生产“第一车间”。

    [更多详情]
  • 06 2021-05

    河南桐柏:茶歌嘹亮 茶人欢笑 茶业红火

    抓、抖、搭、捺、推、扣、磨、压……各种制茶技法穿插交错,嫩叶随着炒茶手法变换而“跳跃”……一锅又一锅喷香的茶叶新鲜出炉,独特的馨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令人垂涎欲滴。这是2021年4月27日笔者在河南省桐柏县第四届“桐柏玉叶”手工制茶大赛现场欣赏到的生动场景。 不仅如此,该县于4月28日举行的万人品茶、“桐柏红”红茶推介、桐柏茶产业“十四五”规划专家评审会等活动同样精彩纷呈。茶歌嘹亮,茶人欢笑,茶业红火,桐柏革命老区因茶而更红,因茶而更美,因茶而更富。茶,已成为桐柏乃至南阳区域的一张鲜亮名片。 手工制茶,“绝活”传承逾千年 仲春时节茶飘香,中原茶乡制茶忙。手工制茶技术犹如武功高手的技艺,其中的奇妙精深妙不可言。 在大赛现场,桐柏县茶叶协会会长、第四届“桐柏玉叶”手工制茶大赛审评组评委冯松田告诉笔者,桐柏茶叶种植已有 2000多年历史。它自东周时期传入桐柏,唐朝时远近闻名,宋朝时桐柏已经成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手工制茶技术代代传承至今。“桐柏玉叶”通常采摘的是一芽一叶,绿茶产品外形扁平光滑独树一帜,芽毫隐匿似有若无,茶汤杏绿清澈,滋味醇厚,茶香持久,被冲泡开的玉叶在水中“亭亭玉立”,业内人士评论其滋味不逊于“西湖龙井”。 桐柏县鑫茗农业有限公司高管王叶青在分享自己炒茶经验时说:“在炒制茶叶时通过辨别颜色、香气、水份的细微差别,来控制下一步的火候和翻炒的轻重,从而‘定制’出色、香、味各异的茶叶,并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的原汁原味。” “通过这次比赛,我看出了和别人的差距和不足。”桐柏县桃花崖农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刘合卫说。 经过专家评审,张海青等15名制茶能手分获大赛一、二、三等奖。县政府还对安棚镇等6个2020年茶产业发展先进乡镇予以表彰。 万人品茶,看看谁家茶更香 在万人品茶活动现场,众多茶企业、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立展台,向现场来宾推介各自的茶叶产品。 该县大河镇镇长韩峰、吴城镇王湾村党支部书记郭进军等镇村主要负责人,纷纷当起了各自辖区茶叶推介的形象代言人,引得市民群众驻足品评茶品,对他们的茶叶富民情结予以点赞。 “我们王湾村是豫南优质茶叶主产地之一,茶叶是全村人的‘致富叶’,全村种植茶叶面积1.1万亩,90%的家庭种植有茶叶,茶叶已融入王湾村人的生命中,成为带动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的富民产业。”郭进军说。 茶祖印象--桐柏红茶业公司总经理秦智勇,在万人品茶活动现场以“在中原茶乡向您推介中原茶旅小镇”为主题,介绍2021年将完成“中原规模最大的中华茶祖文化公园”、“中原最美的红茶科技产业园”和“中原最美茶市”等三大工程建设,目标是把桐柏打造成“中原红茶新高地”、“中原茶旅领航地”。该公司还组织评茶师向群众介绍红茶饮用方法,并开展十万只“杯茶”产品免费发放活动。 “桐柏生态优势突出,茶产业、茶文化发展成效显著。这次手工制茶大赛,充分体现了深厚的产业基础。”4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付建玉研究员,在品茶活动现场点评茶品时,对当地茶叶品质、产业发展路径等予以充分肯定。 茶歌嘹亮,茶乡迈向新辉煌 茶乡茶香,乡村振兴大有希望!“桐柏人爱种茶,爱喝茶,爱唱茶叶民歌,山民对茶叶的感情,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自201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全面建设‘中原茶乡’至今,围绕茶产业发展开展的推介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全面生动地记录了‘中原茶乡’的发展历程,为传承手工制茶技艺、展示茶产品、交流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一系列活动真正办成了‘茶界的盛会,市民的节日’。”桐柏县政府负责茶产业发展的县处级领导刘宏军告诉笔者。 在手工制茶比赛现场,桐柏县茶叶局局长仵峰告诉笔者,“十三五”期间,桐柏县聚焦“中原茶乡”发展定位,重抓重推茶产业,聚力建设“中原茶乡”,相继研发出了“桐柏玉叶”、“桐柏红”、“桐柏茯砖茶”等茶产品种类,走出了一条红、绿、黑兼有的多类茶品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前不久,桐柏县制定了《茶产业“十四五”发展意见》,把桐柏县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生态淮源、文旅名县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着力推进茶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县里将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推动茶产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例如,对茶叶形象店建设进行奖励,凡在县域外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设立桐柏茶叶形象店,经验收合格的,对在县、市级城市的形象店予以10万元奖励,省会级城市的形象店予以20万元的奖励,奖励资金按4:3:3的比例,分三年兑现。通过以上激励措施,着力提升桐柏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小茶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我们将立足‘中原茶乡’发展定位,以‘基地、品牌、科技、文旅’四大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种植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茶文旅融合化为主线,将桐柏县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生态强县、旅游名县有机融合起来,力争到2025年底,全县茶园种植面积稳步发展至18万亩,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把中原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南阳市人大副主任、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笔者。

    [更多详情]
  • 06 2021-05

    淮滨王湾:采摘游助力乡村振兴

    “五一”小长假,河南省淮滨县栏杆办事处王湾村迎来一拨又一拨游人来打卡采摘。村民王志浩今年初投资20余万元建了两栋蔬菜大棚分别种上了西红柿和黄瓜,这几天大棚蔬菜正好赶上成熟采摘季节,又鲜又嫩的黄瓜和西红柿格外受欢迎。 近些年,王湾村结合人多地少实际,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生态蔬菜种植产业,实施乡村振兴。目前,生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80亩,已建成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112个。游客不仅在这里能欣赏到美丽乡村田园风光,而且还能亲身体验蔬菜采摘游的乐趣。

    [更多详情]
  • 06 2021-05

    山乡槐花 助农增收

    2日,在洛宁县马店镇胡家园村的槐树林里,村民竹改叶正忙着收获新鲜的槐花蜂蜜。 洛宁现有刺槐林40余万亩。近年,该县通过举办节会、赛事等,不断提升槐花知名度,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帮助村民致富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更多详情]
  • 06 2021-05

    邓州:农民喜收“增收豆”

    日前,在邓州市罗庄镇中心街区以东,黑色柏油路向土谷山下蔓延,路两旁的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人们或挎篮、或拎袋、或提筐,在成片成片的豌豆地里采收,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地头的电动车、农用三轮车上堆着饱满青绿的豌豆,不时还有冷藏箱式大卡车前来收购。 近年来,随着罗庄镇土谷山下宅子、任岗、罗东等村群众种植豌豆,该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改善种植结构,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积极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测土施肥、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等,通过召开村组会议、群众大会等鼓励群众种植豌豆,特别是新修了中心集镇到宅子、任岗、王岗等村的双向两车道公路,大大方便了群众采摘以及外地车辆前来收购。 趁着这几天豌豆价格比较好,任岗村种植户任老先生一大早就来自家地里采摘豌豆。不到十点钟,他就拉着满满两口袋豌豆到田边的收购商处交售。当一叠崭新的百元大钞拿到手里时,老任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以前在外边打工一天几十元钱,还管不了家里。现在种豌豆,短短两三个月就能有近一万元左右收入,家里的事也没耽误,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服。” 不仅种植户得到了实惠,豌豆采收工也增加了收入。由于豌豆产量高,又不能机采,只能人工采摘,在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人们或挎篮、或拎袋、或提筐,在成片成片的豌豆地里采收,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地头的电动车、农用三轮车上堆着饱满青绿的豌豆。据了解,一个熟练工一天能采摘200多斤,每斤工费三毛钱,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现在正处于豌豆丰收期,每天都有500多名群众在地里采摘,摘期四十天左右,平均每人可增收三千元。 据了解,罗庄镇今年发展豌豆种植共该镇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与此同时,罗庄镇还将重点推进花生、玉米、辣椒、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产业,通过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户围绕“生态、高效、特色”发展定位,深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造血式”发展,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30 2021-04

    河南杞县:网红蒜田直播带货 大蒜销售破万单

    4月27日下午,河南杞县高阳镇牛角岗村蒜田内迎来了几位直播的年轻小伙子,从下午一点开始直播,他们对着手机镜头,将5斤装箱的新鲜大蒜,通过快手平台点击购货销售,发往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福州等几百个一线省市城区,在80后陈韩和同事的网红直播推介中,短短的2个小时时间内已经突破2000余单,到晚上九点直播持续九个小时,直播带货量突破15000余单,同时在线人数一度突破15万人,累计观看量粉丝超过40万人。 党史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高阳镇开展了一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目前高阳镇电商办借助大蒜销售时节,联合叮音传媒、淘铁商贸两家网红机构,邀请快手470多万粉丝的人气主播“铁娃二弟”帮助蒜农扩大销售渠道,助农增收。通过这次“电商直播带货”,让高阳镇的优质大蒜从“线下”走到“线上”,扩大了大蒜的销售渠道,吸引了更多的外地客户和爱心快手网友,让优质大蒜卖到更多地方去,帮助蒜农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 电商扶贫畅通致富小康路,高阳镇借助电子商务网络直播销售平台,推动农村直播体系、直播团体、直播机构的建立,让直播带销售、带品牌、带形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很好效果,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还解决了贫困户本地就业务工的大问题,实现了互联网+电商直播平台+农产品基地+公司+农户的稳定持续增收模式。同时,通过这种形式也扩大了整个杞县高阳大蒜平台的知名度,带动了高阳镇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