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1 2021-01

    河南灵宝:种苹果闯出小康路

    “李女聪明能干,做事有思想,有闯劲,是村里有名的发展苹果致富女强人……”刚踏进河南省灵宝市寺河乡易地搬迁小区,南埝村第一书记陈少泽就夸起了她。 点开李女的微信朋友圈,一条条宣传灵宝苹果的图片和抖音,琳琅满目,映入眼帘。 过去因缺技术,苹果树管理不好,一年挣不了多少钱。2014年,李女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当扶贫干部来我家送温暖时,我就想,自己也是一个能吃苦、有志气的人,一定得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李女说。每次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她都积极参加,一边学习一边钻研,时间长了掌握了苹果生产的管理技术,按照标准化种植,果品质量越来越好,收入逐年增加。 “2019年苹果收入13万元;今年收入15万元,在第十四届灵宝金城果会上,还做了典型发言,市委书记点名表扬了我……”李女满脸的自豪。 寺河乡海拔高,温差大,山上种出的苹果脆香酸甜,天然富硒。 种好苹果,还得卖好苹果。 南埝村距灵宝市区50公里,群众居住分散,为了方便苹果销售,把大山里的苹果卖得更好、更快,她学会了利用微信、抖音卖苹果。 “要多少箱,明天就发货,质量放心……”放下电话,她又急着回复客户的微信。 做销售就要讲诚信,卖苹果货真价实,从来不缺斤短两,保证质量、数量,遇到不能按时发货了,提前给客户说清楚。 因为诚信,她得到了客商的认同和喜爱,仅微信上的客户就达到1000余人。足不出户不仅卖光了自家的苹果,每年还帮助群众销售苹果10万余斤,把寺河的苹果卖到了广州、北京、深圳等地。 如今,李女早已脱贫,连续三年被评为致富模范,还当选为南埝村村委委员、妇联主任。2018年,李女和家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易地搬迁房,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说话间,电话又响起来,乡里通知她带人参加冬季果树培训班。 李女拉上几个姐妹,一起挤进了她今年新买的小汽车里,随着“嘀嘀”的喇叭响,一溜烟地跑起来。

    [更多详情]
  • 11 2021-01

    开封尉氏:产业成链 富民增收

    “仅蜜蜂养殖和蜜源植物种植产业链,我们就带动了全镇915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1月8日,在尉氏县蜂友养蜂专业合作社产品展示厅内,该县十八里镇党委书记蒋占兵谈起不断拉长的蜜蜂养殖和蜜源植物种植产业链,如数家珍。 蜂友养蜂专业合作社通过“蜂农+合作社+工厂+销售”一条龙的模式运营,使合作社成为一个集企业化、规模化养殖和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合作社,年销售收入630余万元。所采取的“合作社+贫困户”的代管代养模式,带动贫困户128户脱贫增收和周边农民2000余人成功就业。 无独有偶,开封市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强社带弱社”等模式,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目前已辐射6个乡镇62个食用菌扶贫基地,实现带贫2043户,户均增收5000元。 产业成链民增收,是尉氏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谋划重点。依托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条件优越的优势,该县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引导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领着干,贫困户自主参与跟着干,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园区、一村一景一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经过广泛调研、充分研讨、多方征求意见,全县共梳理出了优质小麦、食用菌、生猪、优质花生、蜜蜂、辣椒等6个特色农业产业链、33个扶贫产业园及300个扶贫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633”扶贫产业框架,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全链挖潜带贫效能。目前,33个种养、加工、研发、展销、电商等板块齐备、带贫成效突出的扶贫产业园,实现带贫8600户次,人均增收1180元;300个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扶贫产业基地,实现了带贫模式多样、带贫效果突出、助农增收明显的目标,共带贫12821户次,人均增收720元。 该县坚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以产业融合促产业发展,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在此基础上,全县拓展带贫思路,提升益贫成效,将企业分为工业企业、涉农企业(含合作社、家庭农场)、商贸业、服务业、建筑业、加工业等6类进行分类统计,并梳理出贫困户务工、捐赠爱心岗位、跟种跟养、代种代养、消费扶贫、产业投入受益分成等14种企业带贫模式,累计带动2994名贫困人员务工就业,企业捐赠爱心岗位1004个,产业投入受益分成8422户。

    [更多详情]
  • 11 2021-01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1月10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新乡平原示范区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召开。 副省长武国定出席会议并讲话。武国定指出,成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科研体制创新,强化种业领域战略科技支撑的具体举措。要提升政治站位,认清重大意义。要发挥智库作用,强化智力支撑。各位委员要运用自身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在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上积极建言献策、把舵领航。要抓住难得机遇,形成发展合力。要通过多领域、多学科、跨行业协作,尽快解决一批种业“卡脖子”问题,为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供坚实的育种支撑。 会议通过了《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章程》。与会专家围绕《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建言献策。 经省政府同意,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盖钧镒、陈剑平、邹学校,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

    [更多详情]
  • 11 2021-01

    河南省育出肉羊新品种

    1月8日,记者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获悉,2020年12月3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381号公告,黄淮肉羊等25个畜禽和蚕新品种及配套系,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根据《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规定,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证书。至此,我省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主持培育的“黄淮肉羊”新品种正式诞生,该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对我省乃至整个黄淮地区的肉羊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据悉,黄淮肉羊新品种是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权凯博士肉羊项目团队组主持,联合项目创新联盟单位河南省畜牧总站等20多家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通过产学研紧密联合的模式,18年如一日创新研究和实践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繁殖率高、生长速度快、耐粗饲、肉质好等特点,是适合规模化养殖的河南第一个肉羊新品种。目前该新品种肉羊较现有地方品种每只羊年增收超过20%,各地养殖户对该新品种高度评价。 黄淮肉羊以杜泊羊为父本、小尾寒羊和小尾寒羊杂交羊为母本,经历了自2003年至2018年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在2016年至2020年的材料整理申报过程中,历经黄淮肉羊中试试验,河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农业农村部检测鉴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业委员会材料审定、现场审定等,于近期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终审。

    [更多详情]
  • 11 2021-01

    鲁山县张良镇:建现代化暖棚推动蔬菜产业上台阶

    “去年疫情过后,我们抢抓机遇,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先后在湾张村、余庄村和前营村建起了20个真正意义上的暖棚,目前在建的暖棚还有14个。”元月8日,站在一个在建暖棚的土墙上,鲁山县张良镇扶贫办工作人员王东旭介绍道。 当天,在鲁山县张良镇前营村南的一大片空地上,10多个正在建设的连片暖棚土方已经完工,就像一个大型的考古现场,蔚为壮观,旁边一些工人正在焊接钢结构骨架。而在该镇余庄村西,6个钢结构、自动卷帘暖棚里面的西红柿已有鹅蛋般大小,一些贫困人员正在里面掐杈疏果。 张良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名特优皇室贡品——张良姜的原产地。分田到户后,保温大棚开始大面积推广,有“平顶山市白色工程”之美誉,后荣获河南省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称号。但遗憾的是,大棚都是一般的塑料薄膜拱棚,冬天时里面温度不高,只能种些蒜苗、莴苣、芹菜等大路菜,没办法生产出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的俏销品种。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开展,张良镇不少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和涉农公司纷纷参与到脱贫攻坚行动中,成为带贫主体。张良镇党委、政府也顺势而为,帮助它们争取扶贫资金,上马暖棚项目,从而带动更多贫困户务工增收。 2020年疫情缓解后,张良镇先试点建造了2个700平方米左右的暖棚;5月份,张良镇又争取项目在湾张村建起标准化暖棚12个;9月份又在余庄村建起标准化暖棚6个。这些标准化暖棚每个占地1430平方米,整体为坚固的钢结构骨架,北、东、西面的保温墙有的是厚达1.2米的土墙,有的是由2层无纺布、2层薄膜、2层专用保温棉被、一层10公分厚的泡沫板构成。大棚自动卷帘、保温效果明显,冬季夜晚温度也能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上。大棚采用滴灌设备,夏季有遮阳网和自动喷淋降温设备,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新鲜蔬菜瓜果,效益更加可观。 余庄村和湾张村已建成的暖棚,里面都种上了反季节的西红柿和黄瓜,目前湾张村的暖棚黄瓜已开始售卖,余庄村的西红柿也即将上市。34个暖棚全部投入使用后,张良镇反季节蔬菜面积将在鲁山县乡镇中位列前茅,必将带动该镇蔬菜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更多详情]
  • 07 2021-01

    鱼跃人欢冬捕忙

    1月6日,苗桥镇高楼村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开始冬捕,养殖户们忙着拉网捕鱼,处处是鱼肥人欢的喜人景象,捕获的鲜鱼将供应春节市场。近年来,该镇依托采煤沉陷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坑塘资源,为沉陷区综合利用、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该镇共有水产养殖面积7600余亩,规模养殖户70余户,龙虾、螃蟹等特色水产年产量达7500吨,产值达1.2亿元以上。

    [更多详情]
  • 07 2021-01

    鲁山县王顺超荒山上种出“金核桃”

    1月4日,在鲁山县背孜乡盐店村北部的山坡上,金阳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顺超正带着村民在核桃园里修剪树枝、清理杂草。 今年41岁的王顺超是鲁山县瓦屋镇白土窑村人,高中毕业后在航空兵某部服役,复员后在外闯荡多年。2010年,王顺超返乡创业,经人介绍在盐店村承包了1000亩荒山,种上了薄皮核桃和早熟苹果。为提高综合收益,王顺超成立了金阳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林间养鸡,种植连翘、丹参等中药材。如今王顺超承包的荒山已有400亩核桃和苹果进入盛果期。2019年,他的综合收入达50余万元。 去年,合作社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上马了一个核桃油加工项目,又创造出10余个就业岗位。王顺超算了一笔账,盛果期每亩能产核桃500斤,薄皮核桃出仁率在55%左右,核桃仁最低出油率为45%,每斤核桃油的市场价约为200元,合作社综合收益可达1000万元,比单一卖鲜果的效益翻三番。 鲁山县背孜乡党委书记汪耀恒介绍,金阳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拜年好核”品牌核桃油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市场高端客户的青睐。该乡已将王顺超生产的核桃油定为“一乡一品”特色主导产品,从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合作社进行扶持。

    [更多详情]
  • 07 2021-01

    叶县: “菜粮瓜”轮种亩均收万元

    1月3日,在叶县龙泉乡全集村西蓝花种植基地,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菜篓在田地里往来穿梭,娴熟地将符合采收标准的西蓝花菜球切下装筐。此后,这些西蓝花集中装车,销往郑州、平顶山等地。 “我今年种了30亩西蓝花,已经采收5茬了,卖了12万元。接下来还能采收5茬,再卖个10来万块钱。”该村西蓝花种植户张峰手捧着西蓝花说。 目前,该村“西蓝花+小麦+西瓜”一年三种三熟模式已达600余亩,亩均收入1万多元。 全集村共有476户1877人,耕地面积223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群众收入,2015年,全集村前任老支书李天德组织村党员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粮经作物套种模式,并结合本村交通便利及土质肥沃、适宜种植蔬菜、瓜果这一优势,流转100亩土地用于“西蓝花+小麦、西蓝花+西瓜、西蓝花+烟叶”种植。 经过两年试种,形成了“西蓝花+小麦+西瓜”最佳的一年三种三熟种植模式。该村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是通过打“时间差”,秋种西蓝花,每亩西蓝花收益5000多元,冬播晚冬强筋、中筋小麦,每亩小麦收益1000余元,初夏套种优质西瓜,每亩收益4000元,“三种三熟”模式除去成本亩均纯收益达7000多元。 “我们全集村现在种植西蓝花600余亩,西蓝花种植已经成为我们村的特色产业。实现一年三种三熟,经济效益可观。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今年把西蓝花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同时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连片种植,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全集村党支部书记李国豪说。

    [更多详情]
  • 07 2021-01

    寒潮来袭!大棚蔬菜如何保温防风?请收下这份技术指南

    寒潮再度来袭,从1月6日起,河南省再次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局部降温降至-16℃~-14℃,并伴有阵风7~8级,对设施农业、露地蔬菜造成带来不利影响,省经济作物推广站1月5日发布有效应对持续寒潮低温天气的技术指导意见,提醒各地做好防范工作,保障蔬菜安全生产。 省经济作物推广站提醒,大棚蔬菜要做好保温防风工作,采取加固棚室、加强保温、控制浇水、预防病害等管理措施。特别是持续大风容易造成棚膜松动,要经常检查温室大棚棚膜使用情况,及时紧固维修。大棚通风口处和大棚门口可设置缓冲薄膜,或采用多层覆盖保温。 “此次大幅度降温大棚蔬菜要严格控制浇水。”省经济作物推广站副站长贺桂仁说,低温期严禁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加重冷害、冻害。同时要做到“三浇三不浇”,即晴天浇水、阴天不浇,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浇小水、不浇大水。 对于成熟的蔬菜,特别是辣椒、茄子、番茄、黄瓜等喜温果菜类要及时采收,降低植株负担,保持植株健壮,提高抗逆能力。 露地越冬蔬菜要根据土壤墒情,结合植株生长状况,适时浇水,提高作物抗寒能力。同时可增施有机肥,在大蒜、菠菜等田间,撒施玉米、小麦等作物秸秆,或腐熟的牛粪、鸡粪等,这样不但可以起到保温作用,还能促进春季早发。 另据了解,当前,我省小麦正处于越冬期,苗情长势总体较好,降温和大风天气有利于小麦抗寒锻炼,压低病虫越冬基数,不会对小麦生产带来危害。

    [更多详情]
  • 07 2021-01

    叶县生猪养殖综合体环保又增收

    1月5日,在叶县夏李乡岳楼村村级集体经济生猪养殖综合体项目建设工地,20多名工人正忙着垒砌圈舍、焊接钢架……预计今年4月完工投入使用,年出栏商品猪将达9600头。 “这是我们岳楼村生猪代养综合体项目,投资700万元,建成以后,与正大合作,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可达100万元。”夏李乡岳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党说。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生猪养殖综合体是叶县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的十余种村级集体经济模式中的一种。它是鼓励村级集体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级集体性质合作社或公司,以村级集体经济为投资主体,在政府统筹、财政支持、银行贷款、担保公司担保、保险公司投保、村级集体自筹及融资建设、农户参与下,与正大、裕嘉、新希望等全国大型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开展生猪代养合作项目,按照“地上种粮—粮变饲料—饲料养殖—养殖产粪—粪肥还田—土壤改良—品质原粮”的循环种养模式,建设年存栏4800头、出栏9600头的标准化养殖区和有机肥粪污环保处理区,串起一条资源变废为宝、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的黄金链,实现养殖产业升级及种养循环发展,彻底解决畜牧养殖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又确保集体经济每年收益100余万元。 截至去年年底,该县生猪存栏52.68万头,当年出栏80.73万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