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5 2021-01

    游客正在采摘草莓

    1月13日,在柘城县起台镇前韩村草莓基地大棚内充满欢声笑语,正在采摘草莓的游客兴高采烈。近年来,该镇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旅游产业,扶持兴建草莓、猕猴桃、无花果、葡萄生态园,并结合季节推出采摘游活动,不仅让游客们享受了乡村田园的采摘乐趣,也使种植户得到了可观的收入。

    [更多详情]
  • 15 2021-01

    夏邑县:在大棚里铺设地膜

    1月14日,夏邑县北岭镇卢集村村民在大棚里铺设地膜,把黄瓜苗从地膜下面分拨出来。铺设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闷死杂草,减少蒸发,保水保肥,增加产量,是全县大力推广的一项现代农业科技项目。

    [更多详情]
  • 15 2021-01

    “鹅倌”脱贫记

    在信阳市浉河区吴家店镇,有这样一个传奇的“鹅倌”——2017年之前,他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脱贫之星”和“致富带头人”,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鹅倌”。 1 月14日,笔者来到吴家店镇河头村,未见“鹅倌”,先闻鹅鸣。闻讯赶来的“鹅倌”汪存良自豪地告诉笔者:“这些鹅都已经被客户定走了啊!不愁卖!” 汪存良是吴家店镇河头村上旱泥组的村民。2010年,他从广州务工回家后,开始了务农生活。2014年,由于收入过低,汪存良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短短3年的养鹅历程,他率先富裕了起来,并于2017年顺利脱贫。 “听说我有养鹅的打算以后,村里给我出招提供了很多技术上的支持,帮扶单位也通过企业捐赠、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对我进行了扶持。”汪存良笑着说,“2020年底,我去信用社偿还5万元的扶贫贷款时,却被告知‘脱贫不脱政策’,贷款还可以再续贷2年哩!” 有了技术和资金,汪存良的“鹅生意”逐渐风生水起。“从2018年11月贷款下来以后,我有了启动资金,想法就可以变现了。2019年,我养鹅的纯利润就达到了7万元。后来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我从今年开始做起了鹅的深加工。别看这小小的鹅,全身可都是宝!”汪存良介绍道。 从鹅肠、鹅毛等鹅产品,到褪毛整只的白条鹅,汪存良和市区的火锅店、餐馆有了稳定供货合作,销售渠道也慢慢地打开了。“安徽的老板老早就给我打电话预定,说腊月二十要来拉鹅毛。晒干的鹅毛能卖到35块钱一斤呢!”汪存良说。 “如今,汪存良被评为了‘脱贫之星’和‘致富带头人’,村里还把他当做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在培养。”河头村驻村第一书记武强说。 “下一步,我想在做大产业的同时,也带动起周边的贫困户一起增收致富。”提起身份的转变,汪存良略显羞涩。 据了解,浉河区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按照产业扶持精准到户到人的要求,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带动,因地制宜发展“1+N”产业,特色茶产业、“多彩田园”、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实现了大产业增收全覆盖、小项目增收精准到户。2016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247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39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100%。 “乡村有了他们这些能人,乡村的活力就慢慢显现出来了!”浉河区吴家店镇宣传委员李德斌如沐春风般地说。

    [更多详情]
  • 15 2021-01

    河南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近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林业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优化农业保险政策制度与工作机制,完善多层次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体系,创新农业保险金融支农模式,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 《实施意见》共5项1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细化发展目标,到2022年,基本建成与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农户风险保障需求相契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深度(保费/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以上,农业保险密度(保费/农业从业人口)力争达到500元/人;到2030年,农业保险持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过渡,由保生产环节向保全产业链升级,由风险保障向全金融服务拓展。二是确定发展路径,围绕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定位,进一步扩大大宗农产品保险、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养殖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推动大宗农产品保险保障水平由“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转变,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由“保种植”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三是建立退出机制,明确建立以服务能力为导向的农险业务准入退出机制,同时制定全省农业保险招投标办法和动态考评制度。四是建立保障机制,成立由财政牵头的农业保险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由2007年的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8亿元。其中,小麦保险和育肥猪保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农险品种日益丰富,全省已基本实现种、养、林3大类16种主要大宗农产品保险全覆盖。尤其是特色农产品保险逐步覆盖烟叶等30余类160余种地方特色农产品,有力推动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养。此外,创新力度持续加大,自主探索开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草畜完全成本保险,启动首个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在郑州、新乡等地进行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有效发挥农业保险支农作用。

    [更多详情]
  • 15 2021-01

    当好中原大地“田保姆”

    1月13日,确山县双河镇的田地里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处在分蘖期的小麦正奋力汲取着大地的营养,这一切都被它的管理者白晶看在眼里。 白晶是确山县双河镇为农服务中心的主任,因为托管着县里万余亩的土地,他还有一个更亲切的称呼——“田保姆”。 “今年气温低,目前小麦没有发生病虫草害,请在外务工的农民放心,我肯定把托管的12500亩小麦照看好。”白晶说,现在为农服务中心又购置了卷盘式全自动喷灌机等大型农机设备,今年可以托管的土地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 白晶算了一笔账:小麦托管前,1亩地的管理成本在230元左右,托管后1亩地的管理成本降至180元,通过统一管理,小麦每亩还能增产100多斤。收获后,为农服务中心还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毛钱进行收购,农民啥心也不用操,只需要过年回家数钱就行了。 在省供销社和确山县供销社的大力支持下,双河镇为农服务中心集土地托管、农资供应、统防统治、烘干回收等功能于一体,为当地土地托管服务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成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开展“一站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省供销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农业农村部门协同作用,切实抓好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以“田保姆”的角色积极为我省提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 有一组亮眼的数据可以反映全程化社会服务取得的成绩:截至目前,全系统依托省财政专项资金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标准化为农服务中心34个,建设生产性服务中心736个,托管土地面积1368万亩,超过全省耕地面积的10%,超过全省土地托管总面积的30%,在全国供销社系统中排名第二位。 “我们以社有企业为抓手,以基层社和农民合作社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土地托管服务。”省供销社二级调研员刘国栋说,全省供销社系统计划2021年新增土地托管面积300万亩,新建12个为农服务中心,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 省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延生指出,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不仅是供销社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有效载体,更是供销合作社践行为农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十四五”期间,全省供销社系统将加快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叫响“农民外出打工,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打工”。力争到202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将新建为农服务中心200个,托管土地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服务带动小农户100万户以上,在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我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2021年,全省供销社系统计划新增土地托管面积300万亩,新建12个为农服务中心 202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将新建为农服务中心200个,托管土地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服务带动小农户100万户以上

    [更多详情]
  • 14 2021-01

    李佩阳:做好“芹”文章 带农奔小康

    眼下,正是冬季大棚芹菜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进上蔡县邵店镇高李村腾启专业种植合作社芹菜种植基地,看到大棚里绿油油的芹菜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芹菜香味。村民们正忙着收割、打捆、装车,笑声不断,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李国松是腾启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3年前,他在省委宣传部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李佩阳的引导及帮助下,建成了7座标准化蔬菜大棚,每座大棚占地约3亩。 “为把蔬菜种植发展成为高李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李佩阳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对比算账的方式,让村民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带来的实惠。”李国松说,为加快村民增收致富的步伐,李佩阳协调资金10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10座蔬菜种植大棚,现种植的芹菜、黄瓜已开始上市,销往广东、广西、厦门、深圳等地。一亩园十亩田,一年四季都见钱。大棚蔬菜种植现已成为高李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李国松介绍,高李村土质优良,适合种植芹菜,种出的芹菜不仅茎长,且翠绿欲滴,香味浓郁独特。每棵芹菜重半斤到八两,深受城乡消费者的欢迎。每座大棚能产约6.5万斤芹菜,按现在每斤1.3元收购价算,能卖约8万元,一座大棚的纯收入4万元左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高李村在李佩阳的引领下,村容村貌,村民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及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村以孟金山、姚汝良为代表的贫困户都尝到了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甜头。他们足不出村,在家门口的蔬菜大棚里务工,每月能挣1000多元钱。现在,他们已经光荣脱贫,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越来越强,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李村特色种植产业在李佩阳的努力谋划协调下,正在逐步做强做大,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供、销环节相扣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更多详情]
  • 14 2021-01

    鲁山县张良镇:菜农创新组建高效用电“小集体”

    1月12日,在鲁山县张良镇营西村的一处农田机井旁,菜农刘庆春正在做给自家菜地浇水前的准备工作,往常最少也要50多分钟才能完成的扯电线、接电工作,现在只用了不到8分钟就完成了。 “咱们这边也是听说了贺塘村菜农自发联合用电后,和地块紧挨的几家菜农协商,组建了这么一个用电小集体,才这么省时省力省劲的。”刘庆春一边浇水一边介绍道。 张良镇是河南省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5000多亩。常言道:一亩园,十亩田,也就是说种一亩菜地的劳动量相当于十亩大田粮食作物。特别是蔬菜用水量大,目前的蒜苗、莴苣一般十天半月就要浇一次水;夏天时的黄瓜、西红柿更是三天两头就要浇一次水。 由于地里的水井离家远且分布不均衡,前几年菜农们一家一户不得不购买数百米电线,浇地时把电线从自家或离地较近的农户家里扯到水井边,连接到水泵的闸刀上,为了安全起见,井旁的线路接好后,还需要再次回到家中接通电源。往往浇一小时的水,光是从家中到井旁盘放电线就得花一个小时左右,费时费力,十分麻烦。 前几年,张良镇贺塘村的菜农首先“组建”了用电“小集体”,也就是相邻地块的菜农七八家、或十来家自发联合起来,通过协商共同出资在合适的位置打口深井,从村里扯来低压线,沿途再栽上几个旧的电杆线连接低压电路,井旁的线杆下方安个盒子,装个电表和闸刀,盒子里放上一个小笔记本和一支笔。大伙浇水时,只需带个水泵和一小段电线,就可浇地了。每次浇完地后,大伙都会自觉记下电表读数,写上自己的名字,到月底汇总后再按用电量自觉缴纳电费,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劳动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 贺塘村菜农自发组成用电“小集体”的做法一传十、十传百,该镇其他村菜农也纷纷效仿,据了解,目前该镇大约百分之七十的菜农已走上了联合用电“小集体”的道路,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浇水效率。

    [更多详情]
  • 14 2021-01

    河南省尉氏县:特色产业助农富

    2021年1月11日,河南省尉氏县十八里镇武家村扶贫种植园,员工正在大棚里采收黄瓜,准备销往市场。 近年来,河南省尉氏县依托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采取“党支部+基地 +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园区、一村一景一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更多详情]
  • 14 2021-01

    从育种优势到产业优势 花生“生花”待何时

    “无论是高产育种还是高油酸育种,河南省花生育种都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1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说。 目前,我省花生年种植面积1800多万亩,占全国的26%,总产量570多万吨,占全国的33%,是名副其实的花生生产第一大省。 虽然在花生育种方面表现良好,但纵观产业发展全链条,我省还存在什么瓶颈?该如何突破?怎么让花生这颗“长寿果”,真正变成能使农民致富的“金豆子”?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花生育种团队,并走访了浚县等花生种植大县。 科技赋能,“金豆子”落地生根 “现在河南花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20世纪80年代,花生在河南还属于小作物。”我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花生研究室主任董文召说。那时,全省花生年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每亩产量100多公斤。短短数十年,我省就实现了花生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这离不开花生育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郑峥给记者展示了几张图片:“你看,这是野生花生品种,茎细叶小,几乎没有果实,但是它抗病性强、耐贫瘠、适应性好。我们通过远缘杂交技术,把它的抗性基因导入栽培品种,培育出‘远杂9102’,该品种能有效对抗花生的常见病害青枯病,且产量高、品质优。”在另一张图片上,一边是遭受青枯病侵害的普通品种花生,茎叶萎蔫,几近绝收;另一边是“远杂9102”花生,仍然青枝绿叶,丝毫不受影响。 在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实验。郑峥说:“我们将每一粒花生的种子切下一部分组织,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检测花生高油酸、主要病害、种子大小等主要性状,对基因进行标记、筛选,形成优良基因组合,我省在高油酸花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省农科院已通过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诱变技术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育成高产、优质早熟花生新品种50多个,全省育成花生新品种超过200个。“豫花1号”“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豫花37号”等品种先后成为不同时期我省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累计推广1.3亿亩以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20多亿元。 “胖”而不“壮”,“金豆子”也有苦恼 虽然我省在花生育种、生产等方面极具竞争力,但制约种业发展的症结还有很多。 谈起花生种业面临的“瓶颈”,董文召坦言,目前,我省花生种植户使用自留种比例仍很高,这给新品种推广造成不小的阻力。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花生繁育系数低,用种量大,每亩花生用种量为20多公斤;二是花生种子生产成本高、价格高,每年换种1亩投入为200元至500元。 此外,由于现在几乎没有花生专业收储公司,花生收获后,农民将其送到村收购点,不分品种混在一起再送到乡镇收购点,然后再送到加工厂,混种、混收、混加工,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对花生加工企业来说,如果原料品种较杂,最终产品一致性较差,就无法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如果有专业的花生收储公司,单品种收回来之后剥壳、分级、筛选,再直接对接加工企业,花生价格就会随着品种、品质产生区别,从而提高农民换种积极性。 “河南花生原料优势远未形成商品经济优势。”董文召说。河南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但过半被大量省外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原料加工销售增值,河南本土花生油及花生食品加工企业少、小、弱,没有形成竞争力。 “金豆子”如何实现升值 花生是河南的优势农产品。无论产量、品质、含油量还是经济收益等,花生都远高于大豆,因此保持花生种植的适度规模,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加快产业化发展,应是我省的不二选择。 记者来到浚县善堂镇陈村以北的万亩高油酸花生高效示范园。由省农科院培育的高油酸花生“豫花76号”“豫花37号”在这里进行原种繁育。 河南丰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清杰介绍:“我们以省农科院为技术支撑,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以示范种植、订单种植模式发展高油酸花生,现在优质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在带动农户增产增收的同时,实现了花生的品种改良,提升了花生品质。” 善堂镇陈村村民陈志伟流转了160亩地,改种“豫花37号”花生,丰盛公司统一提供原种,收购价高于市场0.4元/公斤。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高油酸花生比种植玉米每亩增收1380元,比种普通花生每亩增收480元。” 董文召说,未来优质花生品种一定是向高油、高油酸等专用型方向发展;同时,未来花生产业发展应该是规模化种植、公司化管理,科研院所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相互合作,集成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延伸花生产业链,最终实现围绕花生产供销的一站式服务。 花生育种已经成为河南优势,做好花生产业更是“生花”妙笔。

    [更多详情]
  • 14 2021-01

    米袋子满了 菜篮子稳了

    1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0年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传来了好消息: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1365.16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19%,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23.07%。我省是蔬菜生产大省,蔬菜常年播种面积2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均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前三季度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505.41万吨,同比增长3.0%,预计全年产量高于2019年,市场供应有力,较好地满足了居民日常需求。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介绍说,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制定印发了“米袋子”“菜篮子”保供考核办法,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实化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强化部门统筹协调,严格检查考核督导,压紧压实“米袋子”市县长分级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督促各地狠抓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切实保证了市场供应、保障了基本民生。 收购是产后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关乎粮食价值的实现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云介绍说,2020年,全省累计收购粮食达到600亿斤,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我省粮食社会库存继续处于高位,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作用。 “去年我们建立完善《河南省粮食应急预案》,在现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应急供应网络的覆盖范围,确保每个乡镇、街道(社区)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点;城市人口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点,实现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城乡全覆盖。”刘云说。目前,我省已建成省级应急供应网点2152个,能够保障应急状态下的粮油供应。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