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1 2021-01

    尉氏县大马乡:小村振兴底气足

    隆冬时节,尉氏县大马乡陈石村西头的市级带贫企业——开封市四义丰农业有限公司,一个个蘑菇大棚内温暖如春,一朵朵灰色、白色的平菇长势喜人,现年53岁的承包种植户沈付梅正忙着查看蘑菇出菌情况。 “蘑菇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市场需求量大,从开始出菇到现在,天天供不应求。”沈付梅说。今年虽然是沈付梅第一年种植平菇,但在技术员手把手指导下,4万多个菌棒争相出菇。“很快就要春节了,按现在的市场行情,这茬菇估计能卖个10来万。”沈付梅难掩喜悦之情。 不仅是沈付梅,曾经的贫困户陈丽英也通过承包食用菌大棚,在“四义丰”脱贫致了富,家中破天荒有了五位数的存款。“公司给我们提供菌种、技术支撑和产品回收,公司效益好,我们跟着分成也多。现在不用出去打工了,守着大棚就能挣钱。”陈丽英说。 四义丰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总占地达600余亩,是一个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在这里,不仅有食用菌,还有长势喜人的蔬菜、瓜果大棚,成群的肉牛、肉羊、蛋鸭,一年四季瓜果飘香。2020年,该公司累计投资3600余万元,新建温室蔬菜大棚2座、肉牛养殖大棚12座、农作物深加工项目标准生产车间1座,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为当地贫困户、农户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在此务工的贫困户家庭每户增收万余元。 走进“四义丰”养鸭大棚,“嘎嘎”的鸭叫声此起彼伏。来自洧川镇花桥刘村的技术员刘超伍正提着袋子给鸭群喂食。“现在有两个大棚养蛋鸭,数量2万多只。一天光产蛋就接近2000斤,你看这一筐一筐的,都是钱!”60岁的刘超伍说,他对现在一天100块钱的工资很满意,“身体好、有活儿干、能挣钱,比啥都强。” 在“四义丰”一块开阔的空地上,两座高标准联动大棚正在建设。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这两座联动大棚占地达300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用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预计增加务工岗位60个,年增收300万元。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就有了底气。”大马乡乡长李少鹏说,“通过引导像‘四义丰’这样的企业在农村扎根,不仅更好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让更多农户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而且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21 2021-01

    河南淅川:种“艾”致富 靠“爱”脱贫

    “10多箱蜂一年收入万把块,4头牛卖了一万七八。”近日,在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刘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增军和笔者说起2020年的收入,一脸甜蜜。 可是说起从前,李增军说“没戏唱”:根儿里穷,妻子聋哑,儿子上学,没有收入来源,住的是土坯房,一到雨天就担心。 濒临丹江的刘裴村,30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虽然靠近八仙洞、丹江大观苑等景区,但交通不便,多年来,乡亲们一直守着几分薄田“望天收”。作为淅川县深度贫困村,截至2015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643人,贫困发生率达55.9%。 “我们按照‘旅游产业立柱、光伏产业兜底、艾草产业增收’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村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仓房镇镇长肖扬说。 沿着盛仓公路东行500米,一股浓浓的艾草香味扑鼻而来。“村里的艾草合作社正在加工艾条呢。”肖扬介绍,目前,仓房镇发展艾草3600亩,并引进了艾草加工厂,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 “仅刘裴村,就种植艾草近千亩,通过种植、务工、销售等带动130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创收。”淅川县人大驻刘裴村第一书记周玉巧介绍。 正在搬卸艾草的张奎富挺了挺腰说,现在种了7亩艾草,每亩年收入2000元;平时在合作社打零工,加上合作社年底分红,这一年下来,收入两万多元。 一边种“艾”致富,一边靠“爱”脱贫。淅川县各级扶贫干部还立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因户施策,实施“点穴”式帮扶。为了让李增军鼓足干劲,创收致富,扶贫干部常和他促膝而谈,拉家常、讲政策,鼓励李增军把“志”立起来,引导他学技术,利用生态林养蜂。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6年底,李增军尝试养殖6箱蜜蜂,随后逐步扩大规模至30箱。蜂养成了,销售却成了大问题。“扶贫干部在县城帮我推介产品。现在,我的原生态蜂蜜供不应求。”李增军感激地说。 初尝“甜蜜”滋味的李增军,变得更有劲了。第二年,他利用养蜂的1万多元收入和产业奖补资金,买了两头母牛,发展养殖,开始多元化“创业”。2020年,李增军家净收入56000多元,“小康路上,有爱相伴,咱日子越过越甜蜜!”李增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依托丹江大观苑、香严寺和坐禅谷等景区优势,扶贫干部“牵线”,中润园公司入驻。村里的2000多亩山坡流转给企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现在,一年收入6万多元。在家门口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薛志发感慨,这都得益于扶贫干部。 每逢节假日,仓房镇附近的各大景区游客爆满。2016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燕占会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农家乐。“住着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民宿,吃着农家饭、山野菜。游客图的是咱这山清水秀、鱼肥水美的悠闲惬意生活,一住半个多月都不想走……”燕占会笑着说,他家今年收入6万多元。 今天的刘裴村,整齐划一的新村民居,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亮丽洁净的生活环境;产业扶贫多样化,群众收入多元化;安排扶贫公益岗位90个,181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通过技术培训实现就业。

    [更多详情]
  • 21 2021-01

    嵩县:火红的山茱萸 红火的好日子

    19日,天刚亮,嵩县木植街乡石滚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康延召被电话吵醒。他接完电话,赶紧穿上衣服出门,挨家挨户给村民送去好消息。 “一家药厂跟我联系,说有意愿收购咱村的山茱萸。”听康延召一说,大家来了精神——该村种了3000多亩的山茱萸,如果药厂愿意收购,山茱萸的销路会更广。 石滚坪村位于杨山脚下,相传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过兵。群山环抱的石滚坪村曾是贫困村,2016年,石滚坪村摘掉“贫困帽”。2020年,村里最后6户贫困户也顺利脱贫。 这个深山里的村子能够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依靠两个“宝”: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石滚坪村多山地,不好种庄稼,但适合种中药材。”康延召说,该村种植山茱萸、连翘等中药材的时间不短,但因为缺技术,种植规模小,中药材品质不高,卖不上好价格。 近两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村民开始学习种植技术,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该村已种了3000多亩山茱萸,1500多亩连翘……“从去年11月到今年春节前,都有山茱萸可以采摘。”康延召把记者带到村民何二旦的家门口,只见一颗颗红宝石一样的山茱萸挂在树上。 何二旦正忙着采摘山茱萸,他笑道:“这是最后一批,抓紧卖了,安心过个年。”不一会儿,他推着满满一车山茱萸来到晾晒场,把它们仔仔细细地铺到地上。 “我曾是贫困户,这些年,靠种中药材脱贫致富。”何二旦现在种了40多亩山茱萸,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 说起种植中药材,何二旦心理充满感激。他原来种的中药材产量很低,这两年,村里定期举办中药材种植和厨艺培训班,村民们比着学,掌握技术后,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何二旦得知有药厂有意愿收购村里的山茱萸,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我们自己联系收药材的人,不仅要奔波还卖不上好价钱。”康延召回答:“对,药厂会直接与村合作社达成协议,合作社会统一收购大家种的山茱萸,收购价会高很多,不仅村民能增收,还能壮大村集体经济。” “石滚坪村风景好,大家抓住机会发展旅游。目前,村里开了40个家庭宾馆,到了旅游旺季,宾馆房间供不应求。”康延召说,2018年,嵩县县委组织部帮助该村建设了21间民宿,现在,他又联系到两家旅游开发公司,新建了20间精品民宿。 自从市生态环境局向该村派驻第一书记以来,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大家学技术,大力发展产业,村里不少贫困户脱贫后,现在一年能赚一二十万。“为了表示感谢,天冷时,村民们会背着柴火送到我的住处。”康延召说。 中药材越种越多,民宿越建越好,石滚坪村的村民对未来充满信心。正在晒山茱萸的何二旦说:“看,俺们的日子就像这山茱萸的颜色,越过越红火。”

    [更多详情]
  • 21 2021-01

    柘城县“中国蛋鸭之乡”品牌越擦越亮

    2020年9月19日,在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商丘主会场暨第十五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上,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柘城县“中国蛋鸭之乡”荣誉称号。 近年来,柘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蛋鸭产业发展,把发展蛋鸭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制订《工作专案》,坚持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思路,围绕养殖、加工、销售关键环节,叫响“绿色无药、富硒健康”蛋鸭品牌,努力把蛋鸭产业打造成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经过多年深耕细作,柘城县蛋鸭产业逐渐形成了集饲料、养殖、蛋品销售及深加工、屠宰、老鸭淘汰及深加工、鸭粪便加工处理,以及禽疫苗、禽药等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柘城县蛋鸭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柘城全县蛋鸭存栏量将达到600万只,产值达到30亿元,并将打造成为全国富硒蛋鸭养殖基地、期货交割基地、交易集散基地、深加工基地和价格形成中心等为循环系统的“四基地一中心”。 抓基地 上规模 做足发展硬功夫 柘城蛋鸭养殖起步可以追溯到2000年,距今已有20年的养殖历史。2000年春,在湖北省天门市打工的柘城人从当地引进一些青年鸭,开始在柘城散养。2010年10月,柘城县大仵乡刘楼村开始进行蛋鸭的小区化养殖。如今,柘城县蛋鸭存栏量近300万只,全县有蛋鸭合作社10余家,建成存栏10万只的蛋鸭养殖小区20多个,鸭蛋销往上海、湖北、江苏、江西、山东等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 为进一步提升蛋鸭养殖质量、促进蛋鸭产业良性发展,柘城县提出“养殖基地化”要求,在蛋鸭养殖小区的基础上加大标准化基地建设。2020年,柘城县蛋鸭养殖的龙头企业河南红立方集团就主导开始建设5个标准化养殖基地。2020年11月6日至13日,红立方集团派人赴湖北天门、荆门、荆州、孝感、宜城、仙桃等地抢购了2.5万只青年蛋鸭,预订了2万只,以满足标准化基地建设的需要。 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链条化、集群化发展蛋鸭产业,柘城县还围绕蛋鸭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20年7月1日至3日,柘城县专门派出招商人员赴安徽省金寨县考察,与安徽澳门森利集团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所初步达成共同建设现代农业多维有机富硒循环产业园的合作意向。2020年9月1日至5日,招商人员又赴浙江杭州、诸暨和江苏苏州,考察蛋鸭产业,与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卢立志教授团队、陈黎洪教授团队和外婆家总经理吴国平接触,落实引进蛋鸭新品种“国绍1号”问题,并就蛋品深加工和淘汰老鸭两个环节进行洽谈,基本达成了合作意向。 立标准 树品牌 叫响蛋鸭大品牌 柘城县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发展蛋鸭产业。坚持标准兴鸭、质量兴鸭,河南红立方蛋品集团申报的“蛋鸭配合饲料”企业标准已经通过审核并对外发布。柘城县养殖企业申报的“柘小丫”“硒小丫”商标注册已进入国家工商总局实质审查程序。 柘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和河南红立方集团积极与中检集团河南分公司对接,开展柘城鸭蛋富硒产品认证工作。经过国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多次检测,河南红立方集团申报的富硒鸭蛋完全符合富硒认证要求,并于2020年8月20日成功获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富硒认证,这是河南省第一张“富硒鸭蛋”认证证书。在第十五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开幕式上,中检河南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永生为柘城县正式颁发了“富硒鸭蛋”认证证书。 2020年11月10日,柘城县质量检测中心与中检集团河南分工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为柘城县蛋鸭、辣椒等其他产业的检验检测、标准制定、质量管控和品牌塑造提供全方位服务,着力打造辐射周边豫鲁苏皖高水平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柘城县坚持按照“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引导蛋鸭养殖合作社和防疫、饲料、蛋品和老鸭深加工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商丘美兰生物有限公司获得了2020年河南省畜牧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柘城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河南红立方集团积极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对接,开展了“中国蛋鸭之乡”誉名争创工作,经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评审,柘城县蛋鸭产业发展完全符合“中国蛋鸭之乡”的认定标准。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洪嵘为柘城县正式授了牌。 为提高柘城县蛋鸭知名度和美誉度,柘城县还组织拍摄了蛋鸭产业发展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河南日报》等进行了报道。 鲜细嫩 松油沙 广受消费者青睐 柘城县的富硒鸭蛋,因具有鲜、细、嫩和松、油、沙风味,滋阴清肺、润喉去热、丰肌泽肤等食用功效,富含人体必需的硒、锌、碘、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在2020年受邀参展了广州世界富硒农产品大会和郑州第33届中原畜牧业交易博览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河南红立方集团还积极参加了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富硒农产品加工暨功能性食品博览会和2020年12月5日至7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 在蛋鸭产业发展上,柘城县将按照《柘城县蛋鸭产业发展规划》的安排,按时间节点,在全国叫响“绿色无药、富硒健康”蛋鸭品牌,如期实现蛋鸭产业“四基地一中心”建设目标。

    [更多详情]
  • 21 2021-01

    郑州:严把进口冷链食品“第一关”

    1月20日上午,郑州市设在惠济区、中牟县的两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正式开仓运行,凡进入郑州市域的进口冷藏冷冻肉品和水产品,在储存、加工、销售前必须进入集中监管仓进行集中检测、集中消杀、集中存储、集中赋码。两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成为省会郑州“外防输入”的又一道坚固防线。 20日上午10点,郑州市惠济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院内,一台沪F牌照的冷藏卡车缓缓停在了3号卸货口。身着白色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的工作人员打开车门,车柜中摞满印着葡萄牙语的包装箱,箱里的冷冻牛胸肉来自巴西。 散发着寒气的纸箱,被放上铝合金消杀机的传送带。透过塑料帘记者看到,消杀箱内8个喷头喷出雾状消毒液,均匀布满纸箱。一旁身着蓝色工装的检测人员,对该批次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食品本身、车辆内壁共采集了21份样本,送往监管区东北角的郑州人民医院移动PCR方舱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 消毒后的货厢被叉车运往库房后部,静置30分钟后由专人覆膜、码垛。据了解,该集中监管仓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贮存面积约1.27万平方米,可贮存2.5万吨的冷链食品。 郑州市惠济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工作专班副组长张浩说,进口冷藏冷冻肉品和水产品按规定进行消杀和核酸抽样检测,取得预防性消毒证明、核酸检测证明、郑州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并赋追溯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码后方能出仓。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按照监管仓制定的应急预案执行。 “这批冻品从1100多公里外的上海洋山港发货,路上走了将近24小时。”卡车司机薛正标略显疲惫,登记了身份信息后,仰头接受了鼻咽拭子采样。 郑州人民医院医师张凯、敬丽负责对司机进行核酸检测,他们对已经到来的挑战有心理准备。“郑州市每月进口冷链食品6万余吨,惠济区是主要集散地,每天进入监管仓的卡车数以百计,采样检测任务必定繁重。”张凯说,医院已向监管仓派驻了一支21人的专业检测队伍。 “运输进口冷链食品的车辆需提前24小时预约,通过‘郑冷链’或‘豫冷链’追溯系统进行报备,到达仓库后,先对车辆信息、货物信息进行核验,信息无误后,工作人员对车体进行全面消毒,整个过程大约20分钟。”张浩说。 当天上午,惠济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共对100多吨进口冷链食品进行了外包装消毒和核酸检测。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新航告诉记者,为保障监管仓持续高速运行,确保车辆不迟滞、货物不堆积,公司将不断完善和规范入仓、卸货、消杀、检测、赋码、出仓等各环节工作,“冷链食品出入库耗时可控制在8小时左右。” “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已经成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把落实监管仓制度作为外防输入的关键抓手,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郑州市委副书记周富强说。

    [更多详情]
  • 20 2021-01

    鲁山县张良镇:施有机质粪肥 产无公害蔬菜

    “这几年大伙都认识到了农家肥的好处,不但能使土壤松软透气不板结,而且蔬菜长得粗壮质量好。我这一亩菜地就施用了3大(农用三轮)车猪粪,一车(湿)粪都有4000多斤。” 1月18日,在鲁山县张良镇营西村,正在地里干活的菜农刘庆春介绍道。 眼下正值蒜苗、莴苣、西芹等冬季蔬菜陆续售卖腾茬时节,在河南省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张良镇,菜农们又开始忙活着给腾茬后的地块施底肥,以便开春后倒栽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菜苗。在不少已成空白地的塑料大棚内或者露天地里,作为底肥的猪粪、牛粪、羊粪和鸡粪等在地面上均匀地铺了一层,足有2公分厚。 张良镇蔬菜种植面积近15000亩,年产各类新鲜无公害蔬菜近20万吨,产值高达3亿元左右;除供应鲁山县和平顶山市区外,还远销到西安、武汉、北京、南宁等大城市。以前菜农们曾大量施用化工肥料,但很快就发现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蔬菜产量不高、品相不好。经过河南省农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菜农们才知道是化肥“惹的祸”。于是菜农们听从专家建议,减少化肥用量,加大农家肥的施用量。近年来,土壤板结现象已不再出现,作为两大品牌蔬菜,西红柿亩产一般都在15000斤以上,蒜苗在8000斤以上,也更加符合无公害标准。 尝到甜头的菜农如今更加舍得投入,一般一亩地都施用6吨左右的农家粪肥,年施用量9万吨左右。张良镇本地的养殖场所产生的粪肥远远不够用,也带动了附近乡镇养殖场粪肥的热销,还出现了专门贩运粪肥的庞大农用三轮车队,增加了农民朋友的就业渠道。 化工肥料的减少,有机粪肥的增加,使得蔬菜内化肥残留量远低于国家的无公害蔬菜标准,也使得张良镇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挂牌20多年来,年年顺利通过省市有关单位的验收,更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认可。

    [更多详情]
  • 20 2021-01

    河南尉氏:发展种植大棚 带动贫困户增收

    1月18日,一位游客带着孩子在尉氏县朱曲镇黄湖村在轩合作社的草莓大棚内采摘。尉氏县在轩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合作社负责人黄在轩在05年下岗后,回到家乡黄湖村里。当时黄湖村还是一个贫困村,他一直在探索如何和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他跑过运输、搞过建材、收过粮食,经过多方探索,成立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发展种植大棚,种植瓜果蔬菜,吸纳贫困户就业20余人,给贫困户分红,辐射带动贫困户50余人。 黄在轩说:“今年我们大棚里种的有奶油草莓、麒麟西瓜、绿宝甜瓜,郑州的游客都来我们这里采摘草莓。另外我们培育的羊肚菌,因为它是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每斤收购价100多元,晒干的每斤能卖到1500元。” 据悉,2018年来,该村支部委员黄在轩流转土地200多亩,投资70万元建起13座塑料大棚,吸纳本村20多户贫困户就业,年均增收3000多元。

    [更多详情]
  • 20 2021-01

    河南罗山:强产业 助扶贫 促增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多措并举扩宽渠道,全力抓好产业扶贫。 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罗山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主要以稻虾共作、莲虾共作、茭白虾共作等为主,采取将水稻种植与龙虾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增收、稳产、减污、提质四大功效。目前,该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由2017年的不足3000亩发展到了25万亩,增长势头强劲。 效益明显,增收明显,带贫明显。从目前成效看,稻渔综合种养增收效果明显,一亩水稻可产出谷500公斤左右、小龙虾60公斤至100公斤,与单纯种稻相比,亩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果,仅2020年就有6000余名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稻渔综合种养,增收效果明显。 发展方式灵活,产供销呈现良性循环态势。在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过程中,该县对相关农户和带贫企业,给予资金扶持,鼓励他们参与产业发展,率先实施政策性龙虾养殖保险,为参与群众购买保险,养殖户承担20%保险费用,贫困户不需拿钱,免费享受保险,免除群众后顾之忧。同时,完善销售链条,在各乡镇设立商品小龙虾收购网点,在城区物流中心建立小龙虾交易市场,采购的龙虾直接销往北京、天津、上海、郑州等大中城市,一天最高吞吐量3万余斤。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虾稻米”品牌,注册“虾稻米”商标,其中“林稻静”稻米经过精包装,以高于原大米3倍至5倍的价格畅销省内外,大幅提升了产品价值。 大力发展“三坡”花生种植产业。罗山县地处浅山丘陵区,丘陵地、岗地、滩坡面积约30万亩,这些“三坡”地土层薄、土质差、灌溉难、产效低,一直制约该县花生种植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抓住产业发展机遇,调优种植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引进高油花生品种,将花生逐步向“三坡”土地转移种植,改善花生生产条件,实现了“一亩双收”,切实解决粮油争地问题,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罗山种植新模式。 罗山县坚持政府主导,创设花生种植保险,政府承担保险费用,免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提高群众种植热情。全面打造花生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培育高油花生品种,提高产量,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目前,该县花生种植面积12万亩,仅2020年就带动一万余户贫困户增收1000元以上,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更多详情]
  • 20 2021-01

    农业农村部:做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1月19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中高风险地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因地制定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各项责任措施,强化涉疫村庄包场包户管理,加强统筹协调,帮助养殖场户解决好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畜牧业平稳有序发展。 《通知》指出,近期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养殖场户生产经营困难凸显。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统筹做好中高风险地区动物疫情防控和畜牧业生产工作,确保畜产品市场供应。 《通知》要求,中高风险区涉疫村庄要在严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安排核酸检测阴性人员做好畜禽养殖和动物防疫,其他人员不得进出生产区或畜舍,实行畜禽封闭饲养管理。落实动物疫情监测排查、强制免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及其产品运输车辆管理及消毒等措施,重点加强涉疫村庄畜禽养殖场所的全面消毒。保障仔畜雏禽及种畜禽、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物流畅通,将出栏畜禽和肉蛋奶产品纳入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必需品保障范围。中高风险地区出栏的畜禽,经检疫合格实行“点对点”调运。

    [更多详情]
  • 20 2021-01

    草莓抢“鲜”上线 相约“莓”好时光

    在人们的印象中,草莓最早在春节前后才能陆续上市。昨日,在位于孟津县的国家级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内,该县果蔬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的草莓大棚里却是一番繁忙的收获景象。一垄垄土埂上整齐地栽植着一株株草莓,簇簇绿叶间点缀着一颗颗鲜红欲滴的果实,甜蜜产业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这些早熟的草莓引来大批“吃货”前来采摘尝鲜。 走进该产业园区,一排排整齐的钢结构现代化大棚映入眼帘。我们走进一座崭新的钢结构大棚,瞬间便摆脱了棚外的刺骨寒意。放眼望去,偌大的棚内,鲜红的草莓挂满田垄,宛如一颗颗红宝石镶嵌在绿叶之间。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香甜,随手摘下一颗红透了的草莓放入口中,轻轻一咬,软糯的果肉瞬间在口腔里炸开,一股香香甜甜的味道游走在舌齿间,果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据了解,该园区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的前瞻性经营理念,采取本地育苗、蜜蜂授粉、三层薄膜覆盖等一系列科技措施,实现了草莓冬季提前上市。他们种植了“红颜”和“章姬”两个高端优质草莓品种,“红颜”个头较大,外观呈鸡心状,皮薄肉厚,口感绝佳;“章姬”果实整齐呈长圆锥形,色泽鲜艳光亮,细嫩多汁,香气怡人。目前,两个品种草莓都进入成熟期,吸引了大批游客利用双休日和家人一起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畅享“莓”好时光! 据该园区负责人牛俊飞介绍,孟津县果蔬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位于国家级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的送庄镇,去年6月开始建设,规划建设面积1760亩,项目一期30个现代化钢结构日光温室大棚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包括12个草莓种植大棚、16个精品蔬菜种植大棚,以及2个智能化高档花卉培育温棚等,属该县设施最完善、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园区。目前,园区内种植的大棚草莓、芹菜、生菜、小青菜等,已陆续进入收获季,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孟津县围绕近郊休闲观光游,以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他们依托自然生态和乡村休闲资源,全力打造春天满园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坡果、冬天满棚菜的亮丽田园美景,并把大棚草莓采摘作为冬季休闲游的主打品牌,让孟津的近郊休闲观光游四季不断线。如今,在县城至会盟镇的10公里多彩长廊观光大道两侧,聚集着10多个草莓种植基地,一座挨一座的联片大棚为游客呈上了丰富的“草莓盛宴”。 近年来,送庄镇采取土地集中流转、农业技术输送等措施,有效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占据了全县冬季大棚草莓种植的“半壁江山”,涌现出京孟、硕丰、绿嘉、慧林等一批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沿路的十里、梁凹、朱寨、西山头等村及朝阳、白鹤、城关、小浪底、横水等镇种植大棚草莓1.5万多亩,培育出的“奶油”“蓝莓”“巧克力”“甜查理”等品种有机草莓享誉省内外,多个草莓品种在河南省举办的大赛中获得金奖,大棚草莓已成该县春节期间休闲采摘的“明星”。 在被誉为“草莓西施”的吕妙霞创办的十里香草莓种植基地内,一排排白色的塑料大棚铺天盖地,场面煞是壮观。走进棚内,浓烈的草莓香气扑鼻而来,游客们正忙着采摘草莓。吕妙霞是把草莓种植引入孟津的第一人,自2009年以来已流转土地1200多亩,搭建起反季节草莓种植大棚400多个、智能化联栋日光温室1座,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草莓万余亩,打造出集规模种植、观光旅游、采摘销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基地,吸纳了当地500多名农村妇女常年在草莓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据悉,近两年,吕妙霞还把先进的无土立体栽培、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引入草莓培育中,种植的十几万棵草莓“吃”的是基质粮,“喝”的是营养液,“住”的是高层房;有的生长在墙壁上,有的生长在管道里,还有的生长在立柱里。这些草莓在智能化温室内享受着“高品质生活”,成为真正的有机“贵族草莓”。其智能化管理模式,吸引了大批观光客来农业园区看稀奇,她的草莓种植基地成了新兴的休闲旅游打卡地。此外,大棚里还安装了温度、湿度自动检测系统和全程质量追溯系统,可全程监控草莓的生产环节,从而有效提升草莓的品质。 孟津县委主要负责人说:“我们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为主体,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着力加快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综合效益好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成立研发中心,提升农业核心技术竞争力,探索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路径,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形成了包括十里香草莓种植基地、田园之春生态园、卓安生态农场等30多个项目的集特色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乡村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集群,不仅成为乡村休闲游的新亮点,而且给沿线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高收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