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6 2021-01

    扶出“养鸡大王”带富一方百姓

    1月24日,寒风凛冽,而正阳县袁寨镇袁寨村养鸡专业户秦乐乐的养殖场内却暖意融融。秦乐乐将混合料放进采食通道内,一只只活泼的蛋鸡争先抢食,咯咯的叫声此起彼伏。看着眼前的热闹,秦乐乐嘴角笑开了花。 “养鸡要讲究科学喂养,注意季节变化、食物配比、常见病预防、鸡舍环境。”与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聊起养鸡心得,打开话匣子的秦乐乐侃侃而谈。 总结完技术层面的要领,秦乐乐又补充道:“我家养殖蛋鸡靠正阳农商银行3万元贷款起步,后来越做越大,目前我的鸡舍占地10多亩,养着6万多只蛋鸡,每天产鸡蛋2000多公斤,每公斤价格在10元以上,每日纯利润在5000元左右。” 说起秦乐乐的养鸡创业之路,他走得并不轻松。1993年出生的秦乐乐,其父亲2014年患重病不能正常劳动,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于是他接过父亲养殖蛋鸡的接力棒。 虽然秦乐乐有文化,科学喂养迎来峰回路转,但流动资金缺口成了他养殖路上的“拦路虎”。此时,正阳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养殖情况后,给他授信30万元。3年循环使用的“金燕e贷”让秦乐乐感觉到方便实用,购进鸡苗和饲料需用钱时,一登录手机银行,钱立即就贷出来了;手头一有闲钱,立马通过手机银行就还上了。 秦乐乐在向书本学习养殖技术的同时,还亲自向专家请教。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整天在鸡场反复实践,给小鸡喂料、喂水、打疫苗,研究鸡场温度、湿度环境和饲料配比……每天出来后,他浑身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鸡粪味。 在秦乐乐的养鸡场收获成功后,他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正阳县乐乐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吸收十里八村的群众入伙,这些社员,多的养殖1万多只鸡,最少的也养殖5000多只。合作社负责回收鸡蛋,成品鸡统一销售。该镇杨寨村杨楼东组的杨全国,吃尽了外出打工的苦,他2016年向秦乐乐学习养殖技术,养殖蛋鸡稳定在6000只上下,连年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据统计,袁寨镇养殖蛋鸡有80多万只,占正阳县养殖蛋鸡的60%以上。 秦乐乐不但免费指导乡亲们养殖蛋鸡,还号召养殖合作社社员安排贫困人员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秦乐乐养殖场招收的5名工人中,就有3名贫困人员,他们月薪均在3000元,轻松实现了脱贫梦。 “有这么好的扶持政策,又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坚信我们农民养鸡是一个很好的奔小康渠道!”秦乐乐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6 2021-01

    “三力”助推桐柏人才振兴

    “专家老师讲得很专业、很实用,这些技术知识用在俺家茶园里,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1月25日,桐柏县吴城镇王湾村茶农王家勤在地头听完茶叶专家讲课后说。 入冬以来,桐柏县精心选派21名高级职称农业、畜牧专家,组成专家人才服务团,分5个组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农业生产领域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受到了农户热情欢迎。 近年来,桐柏县坚持内挖潜力、巧借外力、增强引力,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内挖潜力育才。加强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等实体平台建设,为农业人才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培育农业科技人才100多人、农业龙头企业23家。 巧借外力引才。实施“百名专家集聚”计划,突出高端引领,以柔性引进为主,通过校地(企)合作,组织产业人才项目对接活动,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76人。 增强引力留才。实施“淮源英才”计划,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发放创业扶持贷款29笔455万元、引才补贴20.8万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拎包入住”人才公寓29套。开设人才服务窗口,采取“一站式”“代办制”等服务模式,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效益。

    [更多详情]
  • 26 2021-01

    河南灵宝:种植苹果闯出小康路

    “李女聪明能干,做事有思想,有闯劲,是村里有名的发展苹果致富女强人……”隆冬时节,刚踏进河南省灵宝市寺河乡易地搬迁小区,南埝村第一书记陈少泽就夸起了她。 点开李女的微信朋友圈,一条条宣传灵宝苹果的图片和抖音,琳琅满目,映入眼帘。过去因缺技术,苹果树管理不好,一年挣不了多少钱。2014年,李女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当扶贫干部给我家送来关心和温暖时,我就想,自己也是一个能吃苦、有志气的人,一定得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提起往事,李女说。每次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李女都积极参加,一边学习一边钻研,时间长了后,掌握了苹果生产的管理技术。按照标准化种植,苹果质量越来越好,收入逐年增加。 “2019年苹果收入13万元;2020年收入15万元,在第十四届灵宝金城果会上,还作了典型发言,市委书记点名表扬了我……”李女满脸的自豪。 寺河乡海拔高,温差大,山上种出的苹果脆香酸甜,天然富硒。 种出好苹果,还得卖好苹果。距灵宝市区50公里的南埝村,群众居住分散,为了方便苹果销售,把大山里的苹果卖得更好、更快,李女学会了利用微信、抖音卖苹果。 “要多少箱,明天就发货,质量放心……”放下电话,李女又急着回复客户的微信。 做销售就要讲诚信,卖苹果货真价实,从来不缺斤短两,保证质量、数量,遇到不能按时发货了,提前给客户说清楚。 因为诚信,李女得到了客商的认同和喜爱,仅微信上的客户就达到1000余人。足不出户不仅卖光了自家的苹果,每年还帮助群众销售苹果10万余斤,把寺河的苹果卖到了北京、广州、深圳等地。 如今,李女早已脱贫,连续三年被评为致富模范,还当选为南埝村村委委员、妇联主任。 2018年,李女和家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易地搬迁房,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说话间,电话又响起来,乡里通知她带人参加冬季果树培训班。 李女拉上几个姐妹,一起挤进了她新买的小汽车里,随着“嘀嘀”喇叭响,一溜烟地跑起来。

    [更多详情]
  • 26 2021-01

    鲁山县:“新农人”:萝卜当作凤梨卖

    “精品萝卜在网上每件(5斤)卖到了28.8元,比凤梨价格还高,总共卖出了5000多件。其他的走线下卖给了大超市,价格也不错。虽然是第一次试种,但除去种子农家肥和人工等成本,一亩地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1月24日, 1994年出生的种植大户程佳佳介绍道。 当天,在鲁山县城东南郊的一座冷库内,原本堆积如山的凤梨萝卜已所剩无几,只剩下了20多袋小萝卜头。 程佳佳自称是个“新农人”, 2018年6月,程佳佳租下鲁山县张店乡一处连片80亩的土地,成立了河南玉尧赫成农业有限公司,决心发展有机农业。为了改造土壤结构,当年她仅购买农家肥和有机菌肥,就投入了5万多元。 公司除了栽种了30亩多年生的“蔬菜之王”——芦笋外,2020年夏收后,程佳佳把剩下的地块大部分种上了黑甜糯秋玉米,又试种了10多亩的凤梨萝卜。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有机绿色品质,农场一直坚持人工除草,施用农家肥和其它有机肥。 “我去年还给这些凤梨萝卜喷洒过2次牛奶作为叶面肥呢,可惜霜打次数不足,萝卜的甜度没有达到最高值,不过比一般的苹果还要甜,符合要求的甜度标准。”程佳佳说道。 程佳佳还介绍说,这种萝卜形状就像菠萝(凤梨)一样,不过萝卜皮和芯都是红褐色的,非常漂亮。凤梨萝卜富含花青素,能延缓人体皮肤衰老、保护视力、增强体内免疫系统,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凤梨萝卜甜度高,汁多爽脆,可以像水果一样吃,很受现代人的喜爱。 去年12月初萝卜收获当天,天津市一大客户在地头拉走了2万多斤。除了线上售卖一部分外,程佳佳还和许昌市胖东来超市、平顶山润泽园大酒店合作送货;给新华区几个社区团购群供货,目前符合标准的萝卜已经售罄。 “还剩下几百斤不符合出货要求的小萝卜头,我打算免费送给一些给公司点赞还转发朋友圈的朋友,扩大一下影响面,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多积攒些人缘。”程佳佳说道。 程佳佳去年还承包了露峰街道的三座冷库,总容积1440立方米,收购了一些鲁山五里岭的硒梨、土门的冬桃、张良的甜柿等,目前已线上卖出2万多单(每单5斤包装),明年开春后,她还打算在冷库旁建2个网络直播间、1个打包操作间,把直播带货助农事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出把力。

    [更多详情]
  • 26 2021-01

    河南:小麦旺长要及时镇压

    近期河南省大部地区墒情适宜,对冬小麦安全越冬较为有利。1月25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要做好越冬期田间管理,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及时进行镇压,提高抗冻能力;对于地表板结的地块应及时划锄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可结合秸秆覆盖等措施保温保墒,以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 1月24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149个测站0cm~50cm资料显示:目前有31个(占21%)测站墒情不足,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中、豫西局部地区;12个(占8%)测站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偏湿;106个(占71%)测站墒情适宜。从现在至1月31日,全省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豫北、豫中、豫西局部地区仍将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 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设施农业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和管理。注意防范大风降温天气,合理调整揭棚通风时间,确保棚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加固大棚防止棚膜受损,雾霾天气严重时要及时补光。各地要加强冬小麦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尤其豫西南、豫南地区需重点关注小麦条锈病监测与防治。

    [更多详情]
  • 25 2021-01

    “支部+基地+农户”助贫困群众增收入

    1月24日,柘城县洪恩乡柿黄村生态园内,工人正在大棚里采收黄瓜,一筐筐鲜嫩翠绿的黄瓜将被运往商丘、开封、周口等地的大型超市销售。近年来,该村以“支部+基地+农户”模式,先后建造17个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全村43户贫困群众进园成为生产工人,年收入2万元以上。

    [更多详情]
  • 25 2021-01

    蹲在地头种出好葡萄,俺愿意!

    1月21日上午,暖阳初照,在郑州思润农业生态园葡萄种植大棚里,农业技术员杨风博蹲在地头,聚精会神修剪着葡萄藤。 2011年杨风博毕业于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同年11月到郑州果树所实习,腿勤手快的他实习期满,顺利进入陈锦永教授科研组做科研助理工作,查资料、做实验,地里的活儿他也兼顾着。每到炎热的夏天,大家都会找各种理由躲在办公室里,杨风博却跑在前面,冒着38℃的高温给果树疏花、疏果、打药以及剪枝。冬天下大雪,在地里干活,用手指测量雪的厚度,晚上起来还得看看雪下的大不大,及时清理棚顶的雪,怕把棚压塌。 “别人不会主动带你去学习,得自己机灵,多看多观察多动手,还得闷着心劲儿去钻研才能学到本领。”杨风博说。冬闲的时候,他跟着科研组的博士们辗转云南、新疆、东北等地做实地考察、写情况汇报材料,他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2016年,他取得了“一种提高葡萄坐果脱涩的方法”和“一种促进葡萄增糖增色早熟的方法”两项团队专利,个人也取得了“一种宽度可调节式果树环剥刀”和“一种葡萄花序整形工具”两项专利,2018年完成了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园艺果树研究生学业,还考取了高级农艺师证。 2019年,杨风博跟着前辈合伙承包了郑州市中原区小榆林100亩地,种植了蟠桃和夏黑、醉金香、红地球、阳光玫瑰等品种葡萄,每天早、中、晚去地里观察葡萄长势,他发现,葡萄一般在5月1日左右开花,5月10日坐果,坐果期间,很多葡萄生理落果严重,需要保果。一般葡萄第四片叶长出花穗,可在第六片叶长到正常叶片大小的三分之一时摘心,这样可提高坐果率,提高产量。到6月底,葡萄转色期,进行主干环剥,还可使葡萄增糖增色,以达到早熟目的。有了这样的实践检验,他尊崇“自然农法”,从没打过除草剂,连打的农药也是精心配制而成的有机农药,肥料也用的是有机肥。果园养殖了一些小动物(羊、鸡、鹅等),既能除草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结出来的果实味道也会更丰富。 2020年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市场消费能力普遍下降,收获的大棚葡萄味道再好没有品尝者也愁人,为了销售,他想了很多点子,试过很多办法,最后借助网络销售平台,成功将自己的水果销售出去。在农业圈里小有名气的他成了真真正正的种植葡萄“多面手”。同时,他还用了30亩地与别人联合开发新品种,准备再接再厉大干一把,憧憬着2021年来个大丰收。谁知2020年11月,又因为各种原因,果园经营遇到很大挫折,杨风博委屈得不得了。 陈教授以及其他老师们听说后找杨风博谈心,杨风博又鼓起了生活的风帆,“挫折都是人生的经历和锻炼,想想刚入行的时候,又苦又累又没钱,还积极乐观的当个小跟班,现在既掌握多种栽培技术,勤奋能干还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最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 很快,经老师们介绍,杨风博再回果园锻炼自己,从果园技术员开始干。他累了疲了躺在地里向天上看,思考着,自己这十年来经受了严寒酷暑、皮肤晒伤、手上磨泡,整天都泡在地里,连个恋爱都没时间谈。看看身边同学在其他岗位,干着比农业轻松的活,挣的钱还比农业这个行业多,萌生了转行的心思,但又一想,转行以后自己又能干啥呢,也许再坚持一下总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作为90后会技术的杨风博,沉得下心,受得住苦,耐得住寂寞,为了梦想他心甘情愿奔波在田间地头。

    [更多详情]
  • 25 2021-01

    人勤春来早“猫冬”变“忙冬”

    苗好五成收,秧好一半功。 当前正是育苗的好时节,1月20日,走进演集镇代王楼村彤森家庭农场的一座温室大棚内,一股如春暖流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劳动景象:10多名社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着进行小瓜栽苗,有的挖穴,有的下苗,有的培土,有的浇水……一道道工序过后,一垄垄栽种好的小瓜苗整整齐齐、生机勃勃。 为了确保第一年试种小瓜有个好收成,卖个好价钱。彤森家庭农场负责人窦照婷提前进入“备战”模式,早早地就开始育苗、嫁接、栽苗。在她心中,眼前栽种的瓜苗不仅是生机和商机,更是新年新希望。“我们这时候最忙,因为正是育苗植苗的好时机,耽误不得。”窦照婷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窦照婷虚心请教,潜心研究,慢慢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我从事水果种植有8年时间,以前在薛湖老家干,现在在演集镇代王楼村流转了土地,2019年建了5座大棚,全部种植草莓,2020年又扩建了1座,下一步我打算再建2座,发展小瓜种植。”对于发展水果种植,窦照婷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最近正好是冬闲时候,附近的村民家里的活都干完了,闲着也没事,就来我的棚里做点零工,联络感情之余还能挣点零花钱。”窦照婷告诉记者。“大棚里暖和,不用风吹日晒,每天50元钱,活儿不累,当天就给结账,干点小活增加点收入,咱也高高兴兴过春节。”69岁的王奶奶乐不可支。 走进另一座草莓大棚内,一股沁人心脾的草莓香气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点缀在白花绿叶之间,饱满的个头、鲜亮的色泽令人垂涎欲滴。三三两两的游客戴着口罩,穿梭在一垄垄草莓之中,采摘、拍照,乐享生活。 “我家住在盛世家园,离这儿也就10分钟车程,今天休班,带着儿子来体验采摘草莓,可把他高兴坏了。”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我是熟客了,隔一段时间就要来采摘一次。他家草莓品种好、不打药,绿色无公害,吃起来还有奶香味。”游客崔子莹附和道。 常言道:“冬季早耕田,功夫在来年。”在代王楼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冬意虽寒,“猫冬”变“忙冬”的喜人景象却处处呈现,乡村振兴的热潮在豫东大地上不断涌动。

    [更多详情]
  • 25 2021-01

    河南:稳产保供,让居民的“菜篮子”拎得更稳

    虽是数九寒冬,但河南平顶山市叶县夏李乡岳楼村村级集体经济生猪养殖综合体项目却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20多名工人正忙着垒砌圈舍、焊接钢架、开挖坑塘、平整场地。其中2栋猪舍已封顶,5栋猪舍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4月完工投入使用。 “这是我们岳楼村生猪代养综合体项目,投资700万元,建成以后,年出栏商品猪将达9600头,村集体经济年受益100万元。”岳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党说。在叶县,村集体通过与正大、裕嘉、新希望等大型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开展生猪代养合作项目,建设年存栏4800头、出栏9600头的标准化养殖区和有机肥粪污环保处理区。目前,全县生猪存栏52.68万头,出栏80.73万头。 河南省全力推进生猪生产重大项目建设,以大带小扩产能。通过“公司+农户”、合同代养、技术托管等方式,中小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紧密协作,扩充生猪产能。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正大、正邦、温氏等龙头企业已在洛阳发展合作农户112个,年出栏生猪超过20万头。 同时,河南省将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152家新建改扩建养殖场纳入重点项目库,对照项目建设推进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一对一”首席服务官制度,推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2019年至2020年,争取中央资金2.1亿元支持107个新建改扩建生猪规模场,安排2亿元对336个规模猪场进行贷款贴息。据统计,全省今年新建500头以上的规模场516家,预计新增产能2000万头。 2020年,河南生猪生产持续恢复。通过规模猪场新建改扩建、生猪调出大县、贷款贴息等生猪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生猪生产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猪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16个月正增长,生猪存栏已恢复至2017年末的90%以上,超3950万头,在栏在库储备猪肉2.1万吨,全年外调活猪和猪肉合计折合生猪1737万头。 同时,禽蛋生产供应充足。河南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去年以来,全省禽蛋产量预计450万吨,同比增长1.7%,鸡蛋平均价格总体平稳,市场供应较为充足。 此外,蔬菜生产保障有力。河南省作为蔬菜生产大省,蔬菜常年播种面积2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均位居全国前列。去年以来,全省持续做好蔬菜生产调度、技术服务和产销对接等工作,全力抓好蔬菜稳产保供,2020年前三季度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505.41万吨,同比增长3.0%。

    [更多详情]
  • 25 2021-01

    “米袋子”“菜篮子”丰富又牢靠

    “2020年,河南粮食总产1365.16亿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存栏已恢复至2017年年末的90%以上。”“去年前三季度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505.41万吨,同比增长3.0%。”1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2020年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第五场新闻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介绍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保障工作落实情况。 “米袋子”“菜篮子”连着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我省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不动摇,始终把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和菜篮子产品供应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丰富又牢靠。 粮食生产方面,我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1365.16亿斤,已实现连续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300亿斤;粮食播种面积16108.19万亩,较上年增加6.38万亩;全省优质专用小麦达1350万亩,占比提高到15.8%,部分品种实现规模替代进口。 在粮食收购和储备方面,2020年全省累计收购粮食600亿斤,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粮食社会库存继续处于高位,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作用。目前,全省已建立省级应急供应网点2152个,能够保障应急状态下的粮油供应。 民以食为天。我省严格履行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作责任,立足目标任务持续推进生猪产能恢复、产业转型,加快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猪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16个月正增长,生猪存栏已恢复至2017年年末的90%以上,在栏在库储备猪肉2.1万吨,全年外调活猪和猪肉合计折合生猪1737万头,为保障市场供应作出了河南贡献。禽蛋生产方面,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省禽蛋产量340万吨,同比增长3.7%,预计全年禽蛋产量450万吨,同比增长1.7%,市场供应较为充足。 河南是蔬菜生产大省,蔬菜常年播种面积2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均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前三季度,我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505.41万吨,同比增长3.0%,预计全年产量高于2019年,较好地满足了居民日常需求。 此外,做好“米袋子”“菜篮子”保障工作,我省既保证量的供应,又实现质的提升。2020年,全省农产品定量检测10.05万批次,对生产销售的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养殖水产品等五类食用农产品,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守护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