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5 2023-09

    我省“猪流行性腹泻疫苗”荣获新产品奖

        9月3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荣获中国兽医协会2023年兽医新产品奖。     日前开幕的中国兽医协会第十届兽医大会暨2023畜牧兽医用品展览会上,举行了2023年“新技术、新产品”等评选颁奖仪式。本次新产品奖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11项,作为获奖单位之一,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是全国动物疫控系统中唯一荣获此奖的单位,科研负责人闫若潜研究员作为新产品奖代表上台领奖。     据悉,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团队成功研制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具有毒种与当前国内外流行毒株同源性高、抗原含量高、免疫原性强、免疫保护效果好、生产工艺先进等突出优势,并且对经典毒株感染交叉保护性好,填补了当前国内外无有效防控猪流行性腹泻变异强毒株疫苗的空白,创新的疫苗产业化生产新工艺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颠覆性技术。目前,该疫苗已获得农业农村部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洛阳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若问乡村振兴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山川形胜,煌煌表里河山。这里有温度、力度、法度、厚度、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洛阳的实践经验是:有想法、有干劲、敢于破、善于立,以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有想法     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就在洛阳:历史上的洛阳,就是一个有想法的城市。     汉魏古城,划时代的象征,100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隋唐洛阳城,里坊形制分明,城市设计的典范!     洛阳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上,所有的慧心巧思被概括为通俗易懂的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     “151”是什么?     坚守防止返贫“一条底线”,扭住“三清两建”、乡贤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五个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     “151”怎么来的?     群众有需求,基层干部有建议,洛阳市委有决策;目标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嵩县闫庄镇窑湾村村民刘毅想建养殖场养牛,牛犊很贵,买牛犊需要好多好多钱。     产业怎么兴?钱从哪里来?政府引导、担保下的政策出台了:“活体贷”。     洛阳市各县(区)政府与金融机构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机制,撬动了16亿元资金投放乡村产业项目。     不图面子讲里子,这是洛阳市乡村建设的想法。     2021年,洛阳开始了全市范围内的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工程。     宜阳县董王庄乡乔庄村党支部书记乔二元说:“粉粉墙、画个画、栽行树,论说也没错,我们这次推进的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垃圾、改厕、改厨问题,这种做法,群众再也不说是面子工程了。”     洛阳的地形地貌是“五山四岭一分川”,乡村振兴更需因地制宜。     栾川县结合旅游景点众多发展山涧经济,打造高档民宿集群。     “到栾川的游客,真正给乡村留下财富的不是看一眼,而是吸引游客住一晚、留几天、再来一回。”栾川县栾川乡党委书记杜彦说。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富民。     立足洛阳实际,实现星罗棋布在千山万壑中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洛阳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来源于因地制宜,来自基层群众和基层干部,通过市委、市政府的周密部署,已在1.5万平方公里的河洛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2021年9月11日,洛阳市近年来“三农”工作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召开。     洛阳凝心聚力,干!     有干劲     曾经的人工运河隋唐大运河连接京、杭,中心城市就是洛阳。     隋唐大运河不是天然河道,赋予“人工”二字,证明这条大运河是“干”出来的。     乡村振兴,关键在干。想法再多,思而不动,那是纸上谈兵。     刘毅去年拿到了700万元“活体贷”,今年又拿到了1000万元“活体贷”,他投资建设的山厚牧业闫庄项目区购买的2000头架子牛已经在路上。     牵一发而动全身。     宜阳县乔庄村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排污管道地下连通后,不用号召、不用催促,甚至不用政府补贴,各家各户都主动把厕所改成了水冲式厕所,院子里的洗手池装上了,厨房内的洗菜盆装上了,改厕、改厨全部由被动变为主动。     “这是必然的!农民也都想干干净净,谁也不愿意邋邋遢遢嘛!”乔二元说。     洛阳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的全部行政村是2808个,目前已建成2130个。     “十月底将全部完成这项工作。”9月3日,洛阳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红艺说。     干在洛阳,全域八区七县,如火如荼。汝阳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土”做“特”:“南菇菌、中薯烟、北种养”。“汝阳水果红薯”“汝阳花菇”声名鹊起。     偃师区推行村干部薪酬改革,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复兴民企,2022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38万元。     乡贤返乡创业,政策扶帮,洛阳出台了20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全链条支持乡贤返乡创业。     两年来,洛阳市新增返乡乡贤8万人,完成投资331.4亿元,带动就业30.2万人。     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按照“为民、惠民、便民”理念,全面建设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产业服务、文化服务的乡里中心,是洛阳推进乡村振兴的锚点、重点、亮点。     洛宁县将便民超市、日间照料、托幼、卫生健康、技能培训、快递物流等12项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乡里中心的核心功能,不仅送戏、送医、送教进村,还帮就医、帮咨询、帮购物、帮打扫、帮跑腿,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新安县仓头镇张村乡里中心利用劳动力技能培训与企业合作,开设月嫂、焊接、书法、绘画等培训班。     伊川县吕店镇沟张村乡里中心建设了高标准日间照料中心,动员乡贤把企业总部迁回原籍。     目前,洛阳全市2823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已建成运营乡里中心1970个。     拆掉柜台,由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建的乡里中心,打通乡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多项服务一体化,走出了乡村“去行政化”的第一步。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埋头苦干,山乡巨变。     敢于破     十三朝古都洛阳,记录了兴亡盛衰,朝代更迭。     从头再来,不是轮回,而是涅槃新生: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不破不立,洛阳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主动求破。     洛阳乡村振兴“破”的具体体现就是“三清两建”。     清资产、清村霸、清矛盾谓之“三清”;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强村民自治组织谓之“两建”。     真刀真枪的“三清两建”是乡村治理的第一把金钥匙。     初秋,宜阳县韩城镇秦王村,“秦王大曲”酒厂酒香氤氲。几年前,酒厂这块土地长期被部分人无偿占有,村干部让村民干点儿啥,村民开口就是“你们先把那块地弄回来再说”。     2022年“三清两建”,侵占多年的土地回到集体怀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公开招租,吸引乡贤回乡建厂,复活了“秦王大曲”酿酒工艺,凝聚了民心,发展了产业,村民们拍手称快。     伊川县平等乡张奇庄村,205亩集体土地因为历史原因成为“干部地”“自留地”,村民们一肚子怨气,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在“三清两建”开始后,土地被迅速收回,并以此作为集体资产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让全体村民参与分红。     截至今年6月,洛阳市“三清两建”共清收集体资金、资产41.97亿元,化解矛盾7.48万起,建成村集体经济组织1.1万个,建成自治组织2.9万个、自乐组织450个、志愿组织950个。     乡村不公、不平的事,乡亲们心知肚明;如果干部不出头,碍于情面,村民大多会忍气吞声,但这种忍气吞声的后效应就是在其他层面上软磨硬抗。     全面推进的“三清两建”,算清了糊涂乱账、治理了社会乱象、解开了干群矛盾、理清了发展思路,结果是集体资产增加了,党支部权威树起来了,村民也有了话语权。     诗人眼中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洛阳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成了建设难点,行政区划衍生的本位主义使得一个乡镇的污水排入另外一个乡镇成为障碍。     如何让污水排放一体化、一张图、一盘棋、一张网?     破!“破”不是匹夫之勇,“破”是乡村振兴解码器。     宜阳县莲庄镇西边的沙坡头等村,污水向东,流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莲庄村以及南边的涧河村等,则共用一个处理站;东边的石村、陈宅村等,不建设污水处理站,而是利用管网直接并入城区污水处理厂。     跨城乡、跨村镇、跨部门,城乡二元分割和部门分治彻底被打破,就连建设也是住房和建设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三家协同。     “破”不是简单毁灭。“破”是一种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遵循自然法则基础上的时代更新。     破而后立。     善于立     母亲河黄河,中游是洛阳的内河,洛阳也是第二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在黄河洛阳段,有一个世界上的工程奇迹:小浪底黄河蓄洪工程。     洛阳肌体上植满了创新基因,这种创新基因,被新时代乡村振兴激活,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主打一个高端”直接概括了洛阳发展民宿的特点。     洛阳市用好山水资源、文化底蕴,围绕伏牛山片区、沿黄生态廊道片区和隋唐里坊片区,坚持高品质定位、集群化发展、系统化推动,持续提高民宿品质,实现了民宿业从“1.0”到“3.0”的跨越式进阶,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民宿遍布村落、高山和河畔,举目可见山水之美,侧耳就是动听故事。     栾川乡养子沟村民宿集群目前已运营的高端民宿有20余家,床位有6000余张,拾光院子、素野、弥野生花是这些高端民宿诗意的名号,原来的季节性避暑接待,已经变成了四季有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洛阳等您。     洛阳养殖业有地理优势,更有资源优势,年产天然饲草22亿公斤,秸秆年产量高达280亿公斤,100万头肉牛足够吃。     嵩县立足全省养牛大县培育县定位,出台了《支持养牛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被概括为“牛十条”。     嵩县创新推出育肥牛特色保险,当地养牛户称之为“牛保险”,开创的农户托管代养模式叫“托牛所”,在全省首家开通的线上买卖牛叫“牛交所”。     目前,洛阳市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3.2万头、126万只。     “牛来牛去”,牛出来的是洛阳乡村“牛产业”、农民增收的“牛生活”!     伊川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入,创新探索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新路子,采取运营前置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以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以循环农业拉长产业链条,以综合收益带动乡村建设。     “立”就是创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说,“乡村振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核心是富民、是‘一把手’工程、要有具体抓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创新发展——洛阳乡村振兴的通行证。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第二批招募启动

         9月3日,记者从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获悉,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第二批招募启动,招募志愿者600名。服务内容为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社会治理2个专项,主要到杞县、通许县、尉氏县等共76个服务县(区)从事为期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据悉,项目自2004年开始实施,服务内容为乡村基层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5个专项。目前共招募3600名志愿者,服务覆盖全省79个县(区)。此次招募对象为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招募条件要求到岗之前须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有意者可登录西部计划官网:http://xibu.youth.cn。点击西部计划报名系统→点击志愿者报名→填写邮箱地址→点击“我要报名”。     志愿者服务期间,统筹地方财政为志愿者提供生活补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2023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走进中原农谷

         9月2日,2023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黄河生态之旅中原农谷·南太行站在新乡平原示范区天河大草原发车。80余辆挂着全国各地车牌的自驾车、房车集结,近200名自驾车手在此感受中原魅力和黄河文化。     “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这里还有十分辽阔的万亩桃园,刚才我还买了很多桃子。”来自深圳的自驾车友赵旭红说,站在桥北乡天河大草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光,有机会还会再来。     2023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万里黄河生态之旅于8月30日从山东齐河集结,一路沿黄河而上,途经新乡、永济、碛口和伊金霍洛旗等地,并在各地开展文体旅推介和交流活动,以一场汽车自驾集结赛,助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岳永鹏表示,平原示范区依托黄河文化旅游度假区,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线路,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享誉度,让外地的朋友们更好了解平原、喜爱平原,更好更快地推动平原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安阳县 “一喷多促”预防玉米南方锈病(抓好秋粮管理 夺取丰产丰收)

         8月27日,在安阳县崔家桥镇五里屯村玉米地旁,无人机操作人员焦成乾正操作着无人机,将农药均匀喷洒在玉米上。     在白璧镇南羊店村,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杜振云仔细察看了玉米植株长势,针对村民提出的种植问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今年雨水多,‘一喷多促’能够有效预防玉米南方锈病,秋粮适当晚收可以保障粒重增加,提高产量。白璧镇秋粮整体长势良好,夺取丰收有希望。”杜振云说。     据介绍,安阳县秋粮玉米作物已进入灌浆期,这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全县秋作物病虫害呈多发、叠发、局部重发态势,给秋粮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从8月21日开始,安阳县秋粮“一喷多促”社会化服务和玉米南方锈病统防统治在崔家桥镇、白璧镇等乡镇迅速展开,通过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等防治病虫害、植株早衰,增加玉米植株抗逆性,促进玉米植株稳健生长,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促”,保障玉米灌浆成熟,秋粮增产丰收。     在“一喷多促”作业过程中,安阳县农业农村局组织9个技术服务组、督导组下沉地块一线进行指导,坚持“早发现,早防治”,关注气象部门天气预报,做到应防尽防,同时通过广播、宣传车、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把群众发动起来进行群防群治,做到“一喷多促”家喻户晓。     据统计,截至目前,安阳县已完成防治玉米南方锈病和秋粮“一喷多促”服务作业面积31.6万亩。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漯河市 秋粮不收获管理不放松(抓好秋粮管理 夺取丰产丰收)

         9月3日,记者在漯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市秋粮作物播种面积196.55万亩,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抢抓农时,组织“一喷多促”,强化田间管理,助力秋粮丰收。     按照夏粮损失秋粮补的部署,漯河市印发了《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各级农技人员分包县区、乡镇开展服务,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田间管理。据统计,全市共查苗补种0.86万亩、中耕12.74万亩、追肥103.28万亩、化除217.76万亩。     漯河市严格落实省农业农村厅单产提升十项措施,抓实抓细舞阳县16万亩玉米单产提升,临颍县10万亩大豆单产提升,舞阳县、召陵区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建设,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20个“百亩攻关田”、15个“千亩示范方”、5个“万亩核心示范区”,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均衡增产。     不仅如此,漯河市还实行“一喷多促”工作日报制度,加强草地贪夜蛾、玉米南方锈病等病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发布,利用好省财政410万元“一喷多促”资金,共投入资金1600.63万元,已完成喷防面积67.44万亩。截至目前,全市主要秋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303.07万亩次,防治面积390.06万亩次,总体发生程度轻于去年及常年。     “我们牢固树立‘秋粮一天不收获,管理一天不放松’的思想,突出抓好以玉米南方锈病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及秋粮‘一喷多促’为重点的田间管理工作,努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力争圆满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静说。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岭上小麦嘎嘎香

        “石磨面就是筋道,好吃,麦香味足!”8月27日,在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现场,孟州市香麦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围满了前来品鉴美食的人。“想起了妈妈蒸的馒头!”市民张先生说,这熟悉又陌生的口感勾起了儿时回忆。     好吃的石磨面,来自孟州市西北部丘陵地区的国家级生态乡镇槐树乡。槐树乡有个北杨村,岭高沟深,在过去闭塞的年代里,这里四面环岭,地偏人稀,生产的粮食仅仅能够满足温饱,村民生活普遍较为困难,男孩子不容易讨到老婆,女孩子不愿留在村里。     除了梯田就是沟坎,北杨村是如何发展起了石磨面产业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香麦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名叫李建岗。     李建岗的家,就在北杨村的一个山沟沟里。走出校门,在外打拼多年后,脑子灵活、思维超前的李建岗发现,人们对原生态的食物越来越青睐,而家乡地处太行余脉丘陵地带,土壤结构优良,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成分丰富,且环境好、没污染,用当地小麦加工成的石磨面做成的面条馒头,让他时常回味。     “如果能够把家乡的好东西带到城市中,也能为父老乡亲们做点事。”李建岗说。说干就干,2012年8月,李建岗“卷起裤腿脱下皮鞋”回乡,一脚踏入农业行业。     他买来小石磨,先是利用自家小院把小麦加工成石磨面,免费分发给本村村民品尝。由于石磨面面香筋道,很快就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来,他又带上石磨面到郑州市区试销。第一天,无人问津的局面让他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带领伙计们从老家运来大锅、压面机、蒸馍炊具,然后把蒸好的馒头和压好的面条,无偿送给附近的饭店和过路的行人试吃。     品尝过的人们口口相传,来自山沟里的石磨面,一时间成了郑州的热销货,前来订购的商家和客户越来越多,几台小小的石磨即使超负荷运转也满足不了需求,每天买馍、买面条的排起了长队。李建岗又带领乡亲们新上了一个大型石磨机组,解决了石磨面的供求矛盾。2013年7月5日,香麦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为石磨面注册了“炎黄福德”商标。     俗话说,“米是新的香,麦是陈的香”。为了提升面粉的口感,李建岗还创新了加工工艺。“我们会醒化新麦子九个月到一年再使用。使用前对麦子进行多重清理,一般的程序只会清理三遍,但我们会清理六遍,然后经过48小时润麦后上磨。机器启动后,要经过六道筛子筛选过滤和十三道立式石磨低温研磨,虽然加工程序增多了,但这样生产出的面粉有麦香味、有嚼劲,可以吃到小时候的味道。”李建岗说。     为保障粮食的营养成分和纯净度,“从2015年到2021年,我们用了六年时间,保证了原料的统一。”2015年10月,李建岗从河南省农科院购置优质改良种子,统一提供给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26个行政村的农户种植。到了2021年,逐渐把种植范围扩大到了9000余亩,其中6000余亩完成了绿色食品认证。     在管理过程中,他邀请植保部门专家定期指导,统一采取去除杂草、施牛羊鸡猪土杂肥和氮磷钾有机肥,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使得管理、植保各个生产过程始终保持规范化、有序化、常态化。     由于科学管理到位,岭区小麦由原来的亩产五六百斤冲破了千斤大关,公司再以高出市场价6分钱的价格全部收购,这样一举三得,既解决了岭区群众的卖粮问题,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还提高了农产品价格,无形中提升了岭区农民群众致富能力,让乡亲们从中得到了实惠。     为了让更多群众走上致富道路,李建岗和北杨村人再次扩大生产规模,新建了石磨面加工厂,产量也提升到日产100吨、年产3万吨。“炎黄福德”牌强筋小麦、玉米、石磨面粉和挂面,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销往江浙沪、云贵川、北上广,并与萧记烩面、真不同馒头等餐饮企业成了合作伙伴。     目前,该公司已将种植管理模式应用到甘薯、苹果、桃、黄瓜、番茄等农产品上,从种子做起,从源头上保障原材料的质量,从田间到餐桌层层把控,让食物回归本味,让消费者吃得更健康!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我省“国字号”农产品再添丁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告》(第26号),全国550个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柘城大蒜位列其中。这是柘城县继“柘城辣椒”“柘城胡芹”“柘城鸭蛋”“柘城韭菜”“柘城肉牛”“柘城草莓”之后又一个国字号荣誉的农产品。     柘城大蒜外在产品特征为鳞茎呈扁球形,坚实饱满,外皮白色、可见淡紫色斑纹;蒜头横径6.5~7.2厘米,单重75~110克,内有10~15个蒜瓣、大小较均匀,梗长1.5~2.3厘米;肉质乳白色,辛辣气味及辛辣滋味适中;产品独特营养品质:大蒜素、维生素、氨基酸、钾等含量均优于参照值。     近年来,柘城县不断优化政策支持,持续推广大蒜种植,搞好农业技术服务,着力提升大蒜品质,打好致富“金蒜盘”;依托农业特色资源,兴建胡襄镇大蒜交易市场,形成集保鲜贮藏、精深加工、贸易流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食用菌专项培训在许昌建安区举办

        8月31日—9月1日,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食用菌专项培训暨许昌现代农业发展交流会在许昌市建安区成功举办。     据了解,会议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食用菌协会、许昌市农业农村局、许昌市供销合作社、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许昌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会、许昌市建安区农业农村局承办,许昌市建安区现代农场协会、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协办。会议分为开幕式、专家授课和食用菌基地交流3个阶段。相关领导、专家、食用菌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     近年来,建安区依托域内龙头企业,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加工企业逐步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特色产品转变。截至目前,该区拥有982家现代农场,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企业2家。2022年“建安白灵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建安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珍稀菌之乡、河南省十大食用菌基地县等。

    [更多详情]
  • 04 2023-09

    平舆 产业发展兴乡村

        初秋的平舆县阳城镇乡村振兴产业园里,大森木业有限公司生产正酣。厂区院子里,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木板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白光,微风浮动,木头的清香拂面而来。叉车在厂区忙碌穿梭,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2022年,公司生产总值1.3亿元,纳税900万元。现有员工240人,每人月工资均在3000元以上,年发工资额860余万元。”该公司负责人马自中自豪地说,从创业之初的家庭小作坊,发展到如今与兔宝宝、千年舟、莫干山等国内知名板材品牌长期合作,产品远销国内外,公司已成为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建设的一颗耀眼新星。     “阳城镇乡村振兴产业园规划面积104.6亩,总投资5亿元,主要实施自主研发的高附加值板材生产项目,产业园全部建成达效后,预计年纳税3000万元,三年内累计产值可达到10亿元,产业链带动50亿元,吸纳阳城镇全域及周边县乡人员就业。”阳城镇党委书记孟晶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作为传统农区,如何振兴乡村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2022年,平舆县因地制宜提出“建三园、强工业”的发展思路。即以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为龙头,以乡村振兴产业园为支撑,以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为基础,实现县、乡、村产业的互联互动、资源的精准匹配,不断壮大乡镇经济体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龙头”强劲带活产业链。该县以县开发区为载体,围绕皮革皮具、建筑防水、户外休闲、白芝麻、电商物流“五大产业”,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加快优质企业培育,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做大做强。同时,借助入驻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式经济,通过“种养订单”“配套设施订单”“服务订单”等,分享产业链条收益,实现产业反哺乡村。目前,仅户外休闲产业平舆县集聚企业80家,带动外协加工车间336家,家庭式加工作坊5380家;今年上半年,户外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3.4亿元。     西洋店镇乡村振兴产业园里,投资1.9亿元的平舆县预制菜食品加工产业园,去年10月份开工建设,目前无菌面点生产车间已实现投产,冷库已投入使用,其他厂房将于今年全部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人,实现利税超2000万元,可大幅度带动本地粮食、蔬菜、牛羊等就地消化,有效促进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多行业联动发展。     目前,包括阳城镇、西洋店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在内的平舆县首批4个乡村振兴产业园已陆续投产见效,第二批8个乡村振兴产业园正紧锣密鼓推进。全县19个乡镇、街道结合各自资源禀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深挖自身亮点、特色,逐步形成与众不同的产业比较优势,中小微企业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初步形成。今年以来,新签约入驻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5个,总投资6.19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园已成为吸引企业投资的新高地。     与此同时,做精做新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将车间建在老百姓家门口,让小车间成为群众致富大舞台,实现村集体增资、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是平舆县“三园”建设的又一大亮点。     在西洋店镇西洋潭村,34岁的村民冯瑞云每天带着5岁的女儿去村里的羽毛球拍加工厂上班,每月能挣4000元左右。与羽毛球拍加工厂相距不过百米,制袋厂里50多名工人也正在马不停蹄加工收纳袋。     “这些年,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留守妇女和老人比较多,最大限度满足这些留守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是我们建立共同富裕加工园的初衷。”西洋潭村党支部书记邢东奎说,乘着全县建“三园”的政策东风,该村整合各方创富资源,聚合各类致富力量,持续打造共同富裕体,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各类共富点如雨后春笋。目前共入驻企业15家,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为500多名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有效整合现有的村级扶贫车间、藤编外协点和农户加工点,充分利用村内闲置的厂房、仓库、宅基地等场所,全县224个行政村共同富裕加工园建设见缝插针、风生水起。     制定政策,支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农村经济人、致富带头人等入驻共同富裕加工园进行创业,通过为县级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开展生产加工等,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今年以来,新签约入驻共同富裕加工园项目2个,投资1.7亿元。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共同富裕加工园全覆盖,带动6万名群众家门口就业,月均收入3000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