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1 2023-09

    富硒土壤上“长”出千亩生态园

        汝州市温泉镇官中村南侧,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里,一片深绿的是春地红薯,一片浅绿的是麦茬谷子,一片嫩绿的是麦茬红薯,不同的绿色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这里是河南园欣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园欣轩生态农业)的千亩生态园。     “庄园千亩竞葳蕤,可爱深绿爱浅绿。”这句化用诗圣杜甫诗句的诗作,用来形容生态园里富硒作物的长势最恰当不过。     “这一块土地共1000多亩,这可是我们的宝贝,4年前请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做过土壤硒含量测试,每千克土壤中硒的含量达37.8毫克,已经接近每千克富硒土壤含硒40毫克的标准,所以我们准备打造‘硒’有作物种植基地。”8月28日,园欣轩生态农业有关负责人韩小利自豪地说。     韩小利说,当初选择在这里建设生态庄园,是经过了前期市场考察的。温泉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获评“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胜地”“中国最美乡镇”“全国生态特色旅游镇”“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全国十佳生态文化旅游乡镇”等,近年来以地热资源为依托的康养文旅产业发展迅猛。     正是看中这一独特的地域资源,早在9年前,韩小利等村民在温泉镇和官中村的帮助下,流转土地逐步打造园欣轩生态农业。     “我们除了种植优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外,还种过牛奶甜瓜、水果玉米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今年除了继续种植大田作物外,还专门引进种植了800亩优质红薯和100亩谷子,打造‘硒’有作物产业基地,力争取得更大收益。”韩小利说。     按韩小利的发展规划,等800亩红薯收获了,将加工成红薯淀粉和红薯粉条,延伸产业链条,走实走好富硒产业发展之路。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商城县田湾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8月31日,农业农村部推介256个村落为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公示结束,商城县河凤桥乡田湾村上榜。     田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太新介绍说,田湾村依托独特的风貌、民俗、人文等资源,按照“一组一韵”“一园一品”的发展思路,以社区为中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6处;扎实推进“六清”“六乱”整治活动,创建“五美庭院”86户,新建公厕7座;以种植优质稻米为主导产业,配套种植蓝莓、草莓等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康养旅游;以天润田园综合体、祝家庄生态园、肖家寨生态园为龙头,拓展亲子乐园、水上乐园、草莓园等,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实现水中有鱼、蟹、虾,岸上有鸡、鸭、鹅,山上有果、木、花,地头有稻、菜、瓜的产业发展格局,先后被评为“全国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镇”等。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产业兴带来农民富

     8月28日,浚县伾山街道西杨玘屯村的村民正在生产泥咕咕。该村素有“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称,全村600户2780人中有1500余人从事泥咕咕的创作、生产和销售,泥咕咕产业化让村民走上富裕路。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桃红满地开 村民乐开怀

         “我今年种植了7亩多地的桃红,眼下花开怒放、蜂飞蝶舞,望着一朵朵盛开的桃红,我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8月29日,杞县圉镇镇荆岗村包村干部董晓义一边忙着采摘桃红,一边情不自禁地说着。     董晓义介绍说,4月份,在荆岗村举办了大明御医李可大故里中医药文化节。产业签约会上,安徽省亳州市友利中药材有限公司鼓励村民们发展蒲公英、益母草、柴胡、桃红等中药材种植。6月份下旬,荆岗村根据土壤化验结果,选择了桃红种植。种植桃红不需要整地,用专用除草剂做好封闭除草,中间不需要打药、施肥、浇水,耐旱耐涝,好种易管,非常省事。     桃红又称指甲花、凤仙花。“桃红浑身都是宝,叶、花、籽、棵都能卖钱。”村民李德强说,“把桃红全部晒干,中药市场就直接来收购了,1亩地经济收入预计有五六千元。明年我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争取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我们村今年种植桃红200余亩,明年辐射到周边的乔庙村、郎智岗、董那、大夫李、孙庄等村庄,扩大种植规模,带领更多乡邻增收致富。”荆岗村党支部书记李卫东说。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民权县王桥镇 火红辣椒种出“火红日子”

         8月29日,晨光微露,民权县王桥镇东李庄村辣椒田里已经热闹了起来。     放眼望去,一排排翠绿的植株长势旺盛,大大小小、红绿相间的辣椒挂满枝头,十余名村民穿梭在辣椒丛中,不停地将一个个红彤彤的辣椒采收入袋。     “主要种植品种有高辣艳红、高辣816、三樱椒,现在已经陆续成熟,市场要多少,我们就采多少。”辣椒地里,负责人李乾坤正忙得不可开交。辣椒从8月中下旬开始采摘上市,采摘周期为一个多月,他需要守在田间,指导村民如何按品级采摘成熟的辣椒。     “小小的辣椒可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致富抓手。”东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运芳介绍说,“辣椒亩产约800斤,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13元一斤,效益可观,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     产业兴旺,富民有望。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该村锚定“产业兴旺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辣椒种植为切入点,通过流转土地、就近务工等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一串串火红的辣椒点亮了村民的致富路。     “最开始是我先带头种的辣椒,群众看到产量和效益了,再积极动员他们流转土地种辣椒,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李运芳说。     辣椒属于“短平快”高效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育苗、移栽、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发展辣椒产业,不仅为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采摘、管护工作不难干,村里好多人都来了。”村民赵莉香早上6点多就来到辣椒田忙活,她一边摘着辣椒,一边说道,“既能在家门口‘上班’,又能学到技术和经验,明年我也想种几亩辣椒。”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浉河区 火龙果变身“火农果”

         8月28日,记者走进信阳市浉河区李家寨镇大王村的金鹏生态农庄,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大棚里,饱满鲜艳的火龙果迎来了丰收季。     “我们种的这个品种叫‘红心香蜜龙’,果肉鲜红,肉满多汁,味道甜中带酸,还能吃出淡淡的花香味,特别受大家喜爱。”农庄负责人王鹏手持剪刀穿梭在大棚间,剪下一颗成熟的鲜果随手递给记者。剥开外皮,就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咬上一口,汁水四溢散开,清甜爽滑的口感直冲味蕾,满口生津。     眼下,正值火龙果成熟采摘的旺季。“火龙果的成熟周期是45天,一茬接着一茬结。同一棵火龙果的植株上,往往会出现花、幼果、成熟果并存的景象。”王鹏说。     “我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种植火龙果,现在第四年正是盛果期,今年第一批结的果就很多。火龙果的种植并不难,它根系旺盛、吸水力强,具有很强的抗热、抗旱能力,极少有病虫害,存活率也比较高。”王鹏坦言,选择种植火龙果,就是看中了它不必翻耕、管理简单、修剪容易,在养护上较为省工省钱,还能一次投入多次收果,带来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     据王鹏介绍,园区现有9个温室大棚,占地10余亩,每个大棚的年产量高达4000斤。“我们的火龙果施的是发酵猪粪肥、自然成熟挂果,产出的果无公害、甜度高、水分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目前一斤能卖到13元。”     游客接踵而至“火”了农庄,附近的村民也蹭上了火龙果的“热度”。“现在,村里的环境改善了,风景更美了。游客在采摘游玩的同时,还会在周边吃农家饭、体验乡间民宿。乡村采摘游、休闲游的红利,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呢!”王鹏笑着说。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全省乡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召开

         8月30日,全省乡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在鹤壁召开,总结交流各地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雷明出席并讲话。副省长李酌主持。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认真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会议强调,要聚焦重点任务,稳步推进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分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抓紧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农民主体、分类推进、稳中求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集中观看了全省乡村建设暨人居环境工作专题片,通报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展情况,鹤壁市、新乡市、唐河县、栾川县、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作交流发言。会前,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淇县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慧眼”识稻 精细管理

        8月30日,淮滨县栏杆镇东乡村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里,农技人员正在查看水稻长势及病虫害防治情况,与此同时,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装载着农药的无人机低空掠过稻田,旋翼下,巨大的气流推动农药雾流均匀洒在禾叶上,很快完成了水稻的防治喷洒作业。     “我种植了132亩水稻,这些天农技专家带着设备来对秋季水稻进行田间指导,我很有信心今年能够增产增收。”东乡村种粮大户张灿岭说,去年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他种植的水稻亩产达1300斤,今年他又在专家建议下实施标准化种植,改种了优质水稻。     农业要高产,科技来帮忙。在淮滨县农投公司的智慧大屏上,农林物联网管理系统正在实时监测农田环境的参数,并将监测到的数据同步传输至云平台上,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轻松地掌握农田的状况,并根据系统建议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系统、无人机系统的综合应用,我们在全县选取典型的田块作为检测点,通过检测数据,我们可以了解田块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温度、湿度等各种综合数据,再将数据上报给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组,专家组依此制订出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或者是施肥追肥方案,为农民丰收保驾护航。”淮河生态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涛介绍道。     “今年全县种植水稻60万亩,现在是水稻抽穗灌浆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结合目前水稻的长势和气候情况,开展了水稻‘一喷多促’工作,通过一次性的喷打杀虫剂、杀菌剂、增产剂,起到了防病、防虫、增产、提质、增效的目的。”淮滨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技师王振旭说。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田管有“高参” 玉米“腰杆”壮

         “多亏有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指导,我们的玉米才能长得这么好。”8月29日,在延津县潭龙街道尹庄村的玉米田里,绿油油的玉米“腰杆”粗壮,村民郭万新脸上洋溢着笑容。     眼下,正是秋粮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针对新一轮降雨天气带来的影响,延津县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零距离”开展秋粮作物的田间科学技术指导服务,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稳产增收。     该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利用农技人员进田讲解、微信工作群、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群众推送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天气变化等农情信息,全方位、多渠道做好秋粮田管,助力农业增收。

    [更多详情]
  • 01 2023-09

    鸡蛋换盐 两不找钱

        “学校越来越漂亮了!”8月29日,淇县朝歌街道西坛社区淇园路小学迎来开学季,入学新生们看到学校新铺设的跑道和草坪,开心不已。     淇园路小学原是淇县“村改居”之前的一所基础设施很一般的学校,凭借“城中村”改造的东风,西坛社区迅猛发展,淇园路小学也迎来了新变化,建起了新的教学楼,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一所美丽的校园。     这些改变是西坛社区集体经济富起来,居民更幸福的一个缩影。     “我们就是用‘鸡蛋换盐两不找钱’的办法发展起来的。”聊起社区的发展史,社区党支部书记侯德新打开了话匣子。     啥叫“鸡蛋换盐两不找钱”?     侯德新说,经过“四议两公开”多次商讨,大家统一了意见,将社区的集体土地和房屋进行折算,不要开发商的赔偿款,与开发商签订协议书,置换成门面房等。     “6000余平方米的空间,社区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场所,集体经济也有了长远的保障,书记的意见没错。”社区委员冯素素说,这种置换方式,不涉及一次性补偿,全过程公开透明,全体群众都支持。     西坛社区地处县城中心,门面房建成后,社区党支部按市场需求进行出租,仅此一项,每年为社区创收190余万元。     “资金有了,集体的腰杆子就‘硬’了,社区党支部在群众中说话办事就更有底气和力量了。”侯德新坐在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内,不时有群众过来与他打招呼,“咱最终目标就是让群众的幸福值‘飙’起来”。     今年西坛社区将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头等大事,投资400余万元对淇园路小学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如今走进校园,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处处生机盎然。     “照顾‘一小’也要照顾‘一老’。”侯德新笑着说,从2020年开始,西坛社区在国家发放老人补贴的基础上,每个月为辖区内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发放补贴100~200元,“这就相当于有‘退休’工资了,让老人有个零用钱。”     此外,西坛社区每年都拿出50余万元,连续20年为居民补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免费购买综治保险和小额意外险等理赔产品;连续18年为考上本科、研究生的学生发放1000~3000元不等的助学金;每年拿出15万元为居民发放春节生活补助;为有租房需求的辖区创业者减免10%的房租;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九九重阳敬老孝亲、元宵节猜谜等活动……桩桩件件的惠民实事数不胜数。     “‘五星’支部创建包含了社区的方方面面,我们立志把社区打造成一个干净整洁、生态宜居、幸福和谐的品质社区。争创‘五星’支部,我们挺有信心。”侯德新说。     目前,在淇县187个村(社区)中,已有5个村(社区)采用“鸡蛋换盐两不找钱”方式,置换门面房共约2.4万平方米,每年创收达400余万元,切实增强了村(社区)的“造血”功能。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