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20-07

    胡芹村:种出千年胡芹新天地

    “相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应天知府将胡芹送至汴京,宋太祖品尝后赞不绝口。自此以后,胡芹就作为贡品进献,一直延续至明、清。1958年胡芹曾被送进中南海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品尝,并先后多次在国家农业展览馆展出。”7月24日,记者来到柘城县胡襄镇胡芹村,听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庆“讲古”:“胡芹之所以能流传千年、闻名遐迩,是因为这里有特殊的沃土和水质,有逐年提纯、复壮的优化良种和栽培技术。” 胡芹原来主产于胡庄,虽然有名但是产量很少,1000多年来也没有形成规模。后来,周边的刘庄、张菜园、王梨行也开始零星种植。改革开放以后,由这4个村组成的原刘庄大队更名为胡芹行政村。2015年,胡襄镇成立柘城县胡芹产业发展协会,申请了“胡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发现整个胡芹村水土条件都适合种植胡芹。“我们全村758亩耕地,大部分都在种植胡芹。胡芹立夏育苗,秋季栽种,冬季收获。一年一茬,每亩产量大概有1万斤。芹菜批发价每斤3元左右,芹黄批发价每斤20元左右,到了春节期间还能卖得更贵一些。”刘全庆告诉记者。 虽然因为修建商柘快速通道,胡庄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名传千年的“胡芹”却渐成产业,被新时代的胡芹村人种出了一片新天地。 目前,该村村民种植的蔬菜大棚已有800余个,有的村民还到周边村租地种植,大棚也从原来简易的小弓棚全都换成了钢管棚,有的大棚里还增加了自动喷淋、自动加温等现代化设施。 王东军从24岁开始种植胡芹,最早的时候种植了七八亩。“别人都说土里刨不出金疙瘩,但是我偏不信。”2016年,王东军创立了燕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面积有200多亩。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他已转型为以各种蔬菜、苗木育苗为主,业务订单遍布全国。 在王东军的育苗基地里,每天都有近200人来打零工。见到记者采访,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妇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只有美英要俺。只要有活干,一天少说也能挣个六七十块钱,还是当天结账,上哪儿找这‘梦’去?”正在旁边的王东军妻子李美英赶紧笑着说:“老嫂子,可别这样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你们也是帮俺的忙,要不然这芹菜地的草咋除?” 李美英告诉记者:“就这,旺季的时候我们人手还不够用,最多的时候需要400多个工人,工资最高能领到每天300多元。下一步,俺还想在绿色农业方面做文章,目前已经给10个品种申报了绿色农产品标识。” 发展胡芹,给胡芹村人带来的不单单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我们以胡芹种植为基础,积累了技术,经受了市场风雨,有了更多管理技巧,打通了更多销售渠道。”王东军如是说。 “我们村里人人都是技术员,几岁的小孩都会种蔬菜。”刘全庆说这话的时候颇为自信。他告诉记者,由于胡芹村种植历史悠久,家家户户有技术,现在市场前景好、销路不愁,大家宁愿苦点累点都不让大棚闲着。“每年除了种胡芹,我们还在地里套种其他蔬菜。黄瓜还没有落秧,叶菜已经种上了,番茄地里套种着荆芥、茼蒿等,一年能收获六七茬蔬菜,一亩地每茬大概能收入一两万元。” 村民刘俊杰原本在外地打工,5年前也返乡种起了菜。从刚开始种两三亩地,发展到现在以每亩地1000元承包了10几亩地。他告诉记者,除了种胡芹,他的地里每年最低还要种两茬黄瓜、一茬叶菜。“销路不用愁,总之比打工强得多。”刘俊杰一边码齐车里刚摘的黄瓜,一边和我们唠嗑。 眼下,胡芹还搭上了电商这趟“快车”,通过柘城县“农村淘宝”走向全国、名扬世界。胡芹村村民种芹菜圆了小康梦。“我们村100多户人家,在商丘市买房的就有30多户。”刘全庆说,“但大家都不舍根本,只是偶尔去城里住几天,平时还是在村里种芹菜。” 夏日的艳阳下,贯穿胡芹村的商柘快速通道笔直宽阔,据说今年年底即可通车。村民们都盼望着这条路赶紧建好,这样菜就更好卖了。 在村子里一块刚刚拆迁的地块上,刘全庆驻足凝立。他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一个安置拆迁村民、融胡芹特色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胡芹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看着满载苗木的卡车缓缓驶出,王东军思绪万千。他寻思着,正在农业院校读研究生的女儿明年就要毕业了。胡芹村将来交到这一代人的手中,应该会书写更多传奇……

    [更多详情]
  • 30 2020-07

    河南社旗打造“粤港澳农产品种植基地”

    日前,河南省社旗县成功创建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眼下,全县以蔬菜产业发展为亮点工程,正在筹备8月份即将在社旗县召开的全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场会。 河南省社旗县立足资源优势,以“四优四化”为重点,把蔬菜产业作为全县重点优势特色产业,以引进的山东寿光设施蔬菜种植企业为依托,推广先进的蔬菜种植模式和技术,强力发展蔬菜产业。全县蔬菜面积突破10万亩,年产值达9.6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依托种德蔬菜、安菜达蔬菜、丙玉蔬菜、琼圃蔬菜等龙头企业,建成县级蔬菜产业基地5个(种德供港蔬菜基地、安菜达蔬菜基地、琼圃蔬菜基地、满义设施蔬菜基地、百世绿洋蔬菜基地),乡级蔬菜产业基地5个(朱集四合公司、令芝蔬菜合作社、陌陂盛兴公司、赵河占旗合作社),依托河南满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生态设施蔬菜基地4个(满义设施蔬菜基地、丙玉蔬菜基地、胖子蔬菜基地、仙富翁设施蔬菜基地)。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倾力打造“粤港澳农产品种植基地”。

    [更多详情]
  • 30 2020-07

    杞县城郊乡东十里铺200余亩谷子长势喜人

    杞县城郊乡东十里铺200余亩谷子长势喜人,引来了无数参观者。 2020年6月份,开封市住房公积金中心驻杞县城郊乡东十里铺村工作队把杞县康丰农场“蔡文姬绿色有机小米种植基地”引入东十里铺,实行以杞县康丰农场为主体的“联耕联播联收”的委托式带贫模式,并为带贫户购买“种植保险”,以此带动秋季粮食增产,促进贫困户增收,助推了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和乡村振兴有步骤的实施。 据了解,杞县城郊乡东十里铺村“蔡文姬绿色有机小米种植基地”共200余亩,涉及30户,带贫11户,预计每亩增收2000元。 工作队又实施了“文化引领产业”战略,打造“文化高地、产业洼地”,自2019年9月份创办了东十里铺村民俗文化馆、红色印迹馆、先锋书屋。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学习者达千人次。

    [更多详情]
  • 29 2020-07

    光山县:水果采摘助推乡村游

    7月28日,信阳市光山县弦山街道办事处椿树岗村世旺生态园内果农在采摘李子。该生态园共种植季节性水果葡萄、桑葚、桃、李、太空莲、芡实等水果共计800余亩。生态园将水果种植采摘和旅游业结合起来,以观光旅游采摘带动水果销售,吸引了众多游客入园采摘水果、购买水果,小小李子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更多详情]
  • 29 2020-07

    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过半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指导各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农田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338.5万亩,占年度8000万亩任务量的54.2%,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过半。 据介绍,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农业农村部加强统筹谋划、提前部署推进、加强调度会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在资金保障上,农业农村部积极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加快落实农田建设2020年中央补助资金。目前,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两个渠道已全部下达2020年农田建设补助资金867亿元,比上年增加7.8亿元。同时督促各地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积极指导地方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一些地方大力探索金融信贷、业主自筹自建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项目投资渠道。 在激励措施上,农业农村部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今年第二次对各省(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完成任务好的省份予以奖励,对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的省份进行通报。黑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东等5省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每省获得激励资金2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调动了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 在监测监管上,农业农村部加快建设完善全国农田建设监测监管平台,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在线填报工作,明确要求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做好项目数据核实和汇总工作,严把项目质量关,按时完成数据填报,实行全程动态监测监管。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和督促各地对标年度农田建设任务,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如期完成年度建设硬任务,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更多详情]
  • 29 2020-07

    开封祥符区:农户脱贫的“幸福农场”

    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曲兴镇有一个幸福农场,一期已建成的1500多亩的土地上,彩虹瓜之宝、特色芦笋、葡萄等各色农产品蓬勃生长,生产出的香醋、天成酩馏酒、石磨香油等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广受欢迎。幸福农场也真正成为了曲兴镇农户脱贫增收的“幸福农场”。 据了解,为进一步挖掘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培育和壮大一批电商企业和电商扶贫经营主体,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电商扶贫、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曲兴镇政府以幸福农场为主体,以搭建互联网平台销售农副产品为手段,以带动周边更多农户脱贫增收为目标,以促进三农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愿景,打造出了曲兴镇电商扶贫产业园。 近年来,在祥符区委、区政府的的坚强领导下,曲兴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首要政治任务。面对扶贫模式单一,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曲兴镇政府积极探索电商扶贫路径,构建多层次扶贫模式。 曲兴镇电商扶贫产业园依托曲兴镇幸福农场,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为有效实现对贫困户精准帮扶、实现增收,曲兴镇分类施策,计划针对普通贫困户,可以借助网上平台销售贫困户种植的特色农产品;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他们争取参与电商企业工作机会,依靠自身劳动获取收入,树立致富信心;待电商逐步发展成熟时,加强对能够使用电脑的贫困户的培训,手把手教他们参与电商运作,带动他们学到致富技术,增加发展动力。 下一步,曲兴镇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把电商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油助力。

    [更多详情]
  • 29 2020-07

    鲁山县柳栓:饲养土猪土鸡实现稳定脱贫梦

    7月27日,在鲁山县尧山镇坡根村,贫困户柳栓正在给他的土猪喂食,不同于大型养猪厂内毛色白得发亮的品种猪,他家的猪都是黑色或者稍微有点白色的、当地村民世代喂养的本地土猪品种。 “2019年柳栓家前前后后出栏了20多头商品土猪,收入10多万元,加上政府的5000元奖补金,已经光荣脱贫了。”坡根村第一书记,同时也是柳栓的帮扶人赫连建厂介绍道。 坡根村地处大山深处,是个只有127户527人的小山村,其中贫困户60户222人,该村地域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亩,人均耕地0.3亩,是个深度贫困村。 柳栓年近六旬,有一个女儿。十几年前,柳栓患上了一种叫做甲减的慢性病,后来还做过胆囊手术;他的妻子也是个高血压患者,两人都需要长期用药;山坡地收入有限,因此柳家的日子很是艰难。虽然坡根村盛产野生山药,每年秋冬季节,夫妻俩靠挖山药也能挣一些钱来补贴家用,但杯水车薪。2016年,柳栓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被评为贫困户后,村两委为柳栓安排了一个护林员的公益岗位,每月工资300元,多多少少减轻了他的家庭负担。在村干部和赫连书记的多次鼓励下,柳栓老汉决定养猪来增加收入,他在自留地里盖了一座占地0.4亩的猪场,买来了一些当地土猪娃开始喂养。赫连书记联系了一些畜牧方面的专业人员上门为他做技术指导,还让他参加县里的养殖技术培训,柳栓也慢慢地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今,他的猪场由开始的4头发展到现在的20多头规模,其中一头是母猪,一年能生产2窝小猪崽。 勤劳的柳栓夫妇每天到野外割草、采摘树叶喂猪。特别是开春后满山绿油油的构树叶更让柳栓欢喜。因为当地人都知道,用构树叶喂猪,猪肉香而不腻质量高。柳栓夫妇还把自家和邻居庄稼地里的红薯秧、花生秧晒干,与玉米、花生壳等混合,粉碎后配成绿色环保饲料,既节省了养猪成本,又提高了猪肉质量。 “目前柳栓家存栏土猪大大小小有26头,按现在的行情,一头商品猪能卖5000元左右;今年他家又散养了200多只土鸡,长大后一只最少能卖六七十元,估计今年柳栓家收入还不下10万元。他家已经走上了稳定脱贫路,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驻村工作队队员牛学锋介绍道。

    [更多详情]
  • 29 2020-07

    展销会+互联网 汝州蜂农的蜂蜜销路不愁

    嗡嗡嗡……成群的蜜蜂飞舞时发出的声音不绝于耳,小蜜蜂来来往往忙的不亦乐乎。此时,蜂箱边上的李二旦正在细心的整理蜂巢。“听着蜜蜂飞舞时发出的嗡嗡声,就像听到数钱的声音似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看到记者到来,李二旦不由得感叹一声。 李二旦是汝州市寄料镇磨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重新拾起了养蜂这份手艺活,如今3年过去了,通过养蜂创收李二旦已经在2019年顺利脱贫。李二旦也成了远近知名的养蜂能手、脱贫典型。 与蜜蜂相伴多年,李二旦与蜜蜂亲近的情感溢于言表,谈起养蜂,李二旦一改往日的木讷,立即转入“话痨”模式,“培育蜂王、防治病害、越夏管理……”一系列养蜂专业知识脱口而出。 谈话中,记者了解到,蜜蜂养殖需要久居深山,一开始没有销路,酿好的蜂蜜卖不出去一直令李二旦发愁。“后来,我们的驻村工作队不仅在家门口办起了农产品展销会,还将我的蜂蜜放到了互联网上,才让我真正尝到了养蜂的‘甜’。”李二旦告诉记者。 “这几年,我们工作队借助帮扶干部入户对接的时机在磨石村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因李二旦的蜂蜜波美度高,质量让人放心,最先成为我们展销会的抢手货。同时,我们还同电商平台合作,通过互联网帮助销售村民手中地道的农产品,让村民们的好产品不愁卖,实现收益。”汝州市教体局驻磨石村第一书记刘晓晨满怀信心的向我们介绍。 现今,看着自己的蜂蜜得到了人们的肯定,蜂蜜供不应求,李二旦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后我要养好蜂,酿出更好的蜂蜜,让日子越过越好。”

    [更多详情]
  • 28 2020-07

    嵩县车村镇:槲叶香飘致富路

    槲树的叶子有保健作用,千百年来深受山民青睐。伏牛山为槲树的主要产区,尤以嵩县车村镇为最,该镇现有集中连片的槲树11万亩。车村镇的槲叶加工业始自上世纪80年代,目前每年的出口量达6万标准箱,产值超过2000万元。 7月25日,记者走进车村镇的洛阳金竹园实业有限公司、洛阳三友土特产制品有限公司和洛阳同想农产品有限公司,这几个企业都是该镇槲叶加工有代表性的企业。 车村镇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日本、韩国的订单需求,发展槲叶加工产业,目前全镇有22家叶类加工企业,加工车间30余个。为进一步增加企业竞争力,车村镇成立了叶类加工协会,全镇22家企业从事叶类加工,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等地,年产值5000余万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叶类加工基地,2018年成为出口基地,也是嵩县出口创收龙头。 槲叶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采摘、修剪、腌制、包装需要大量人员,通过上门收购、车间带贫等方式,车村镇的槲叶加工企业带动当地很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2家企业目前有农民工50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70余人,贫困群众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最高能收入4000余元。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槲叶在国内的知名度也高了起来。车村镇利用电商平台,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将本土的槲叶卖向全国各地。”车村镇党委书记方英伟告诉记者,一片小小的槲叶成了当地百姓致富“好帮手”。下一步,车村镇将进一步整合槲叶资源,加大生产规模,发挥产业优势,带动更多当地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28 2020-07

    许昌种粮大户套种西瓜促增收

    眼下,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袁庄村村民袁小四套种的30多亩西瓜进入成熟采摘期,在他种植的西瓜地里随地可见绿油油、沉甸甸的大西瓜,田间采摘、地头销售,一派丰收景象。今年58岁的袁小四,几十年与泥土打交道,兢兢业业在土地上耕耘,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今年他依靠套种西瓜增加了不少收入。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