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0 2020-07

    渑池县: 严密防范草地贪夜蛾毁庄稼

    7月15日,渑池县植保站技术人员到陈村乡、城关镇等地开展草地贪夜蛾调查。目前,尚未在玉米地里发现草地贪夜蛾。 渑池县作为全省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阻截带的重要监测点,结合秋粮作物生产实际,及时制定草地贪夜蛾监测布防规划,在全县布设棋盘式草地贪夜蛾监测点46个,沿310国道的乡村安装高空虫情探诱灯10台,涉及英豪镇槐英村、张村镇漏泉村、陈村乡黄花村、城关镇班村村等10个乡(镇)10个行政村。配合高空灯,在玉米种植区集中连片布设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2000套,诱捕器内芯持续起效4个月以上,可持续到玉米收获。

    [更多详情]
  • 20 2020-07

    特色养殖助脱贫

    位于陕州区菜园乡北阳村的北阳黑毛驴养殖基地隶属于三门峡市金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养殖黑毛驴1000多头。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用工、收购农作物秸秆等举措,带动周边农户546户、贫困户79户增加收入,用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更多详情]
  • 20 2020-07

    农业农村部:暂未发现海参养殖过程违法违规使用投入品

    据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消息,7月16日,央视“315晚会”曝光山东即墨海参养殖业户在养殖前清理池塘时违规使用敌敌畏和个别农资店无证经营兽药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委省政府随即做出部署安排,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连夜行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对违规使用农药清理养殖池塘、无证经营兽药等行为进行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并印发了《关于针对“315”晚会曝光问题全面开展海参养殖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部署开展整治行动。 即刻,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赴山东指导后续查处工作。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法对违法销售土霉素原料药、养殖前清理池塘过程中违规使用敌敌畏的三名涉案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即墨区纪委对区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田横镇分管负责人等5名领导干部立案调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成立“315”晚会曝光问题全面开展海参养殖排查整治工作组,分赴各市指导开展现场排查。在农业农村部工作组指导下,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当地有关部门对事发基地水体、底泥、海参进行了取样检测,抽检的66批次样品均未检出敌敌畏成分。在此基础上,已组织对全省海参养殖主体开展拉网式排查,进一步扩大对海参养殖池塘的水体、底泥、存养海参抽样检测范围,一旦发现养殖海参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立即依法封存、销毁养殖产品,并对养殖环境进行净化处理。 山东省将进一步完善海参养殖主体名录,加大海参产品风险监测力度,坚持专项监测和常态化监测相配套,发现问题立即依法依规处理。对达不到安全标准的养殖场和非法业户坚决予以取缔。截至目前,已排查海参养殖业户1257家,暂未发现在养殖过程中违法违规使用投入品问题。山东省及沿海地方有关部门将及时受理社会举报,调查情况和依法查处情况及时发布。

    [更多详情]
  • 17 2020-07

    河南省小麦托市收购启动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关于印发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有关规定,自7月17日起在河南省内符合条件的相关地区启动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河南小麦托市收购启动。

    [更多详情]
  • 17 2020-07

    河南鲁山:“ 椴木香菇”走俏海外

    7月14日,河南省鲁山县食用菌收购大户王瑞红李永奎夫妇与福建省福州市食用菌客商吴先生查看加工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订单食用菌 。 地处豫西伏牛山区的河南省鲁山县,以独特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孕育了独特的“椴木香菇”,该县食用菌种植大户王瑞红李永奎夫妇从事食用菌种植及收购20多年,以品质打造诚信赢得市场。目前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江西等十余个省份的客商云聚鲁山,委托其代购代收羊肚菌、黑木耳、灵芝、野生红菇等食用菌产品,年成交量达到400余吨,食用菌产业链的发展安置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品收购、分拣、加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鲁山“椴木香菇”香味独特,国内一绝,优良的品质和高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目前鲁山香菇已经出口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该县食用菌市场产业链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当地食用菌种植和交易的繁荣,加快了农村菇农增收致富的步伐,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目前,鲁山县已形成了董周乡、张店乡、团城乡、马楼乡等香菇规模化种植基地,全县年种植香菇已达2.6亿袋,产值近6亿元。鲁山县共有972户贫困家庭,2571人依靠种植香菇走上脱贫致富路。

    [更多详情]
  • 17 2020-07

    河南宝丰:黑皮冬瓜种植 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7月15日,在河南省宝丰县闹店镇西杨庄村的一块冬瓜园里,只见郁郁葱葱的瓜架下,一个个冬瓜乌黑发亮、煞是喜人。 “有的冬瓜已经长到20来斤重,再过半个月就差不多成熟了,大的能长到1米2,重量能达到50多斤。”今年55岁的该村村民王贯营正在园中使用废旧报纸遮挡果实,避免阳光灼伤,看着长势喜人的冬瓜,他满脸笑容。 据王贯营介绍,黑皮冬瓜每亩产量可达2万多斤,单价0.5-0.8元,亩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而且,冬瓜种植周期短,四个月即可成熟,瓜肉细腻嫩白,味道鲜甜可口,储藏时间长,耐运输,深受采购商和消费者喜爱。7月底8月初,上海、广东、广西等地的客商,将通过电子平台下单、订购,将本地冬瓜销往全国各地。 种植黑皮冬瓜是一项辛苦繁重的工作,从冬瓜的播种育苗、整地定植、肥水管理、搭架整蔓、扭秧搬运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王贯营不仅自己整天泡在地里,忙碌时还需要组织10余名村民来帮助自己打理冬瓜。看着亲手种植的冬瓜换来丰厚的报酬,又觉得一切的汗水和辛苦都是值得的。王贯营表示,明年自己将扩大规模种植。 近年来,闹店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同时在优良品种选种、专家种植技术指导上下足功夫,加强与电商、物流、农资、商会等涉农企业的联系,降低种植成本,增加产量,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更多详情]
  • 17 2020-07

    河南永城:种“青豆豆”收“金豆豆”

    “这些青豆豆经山东出口至韩国、日本!”采摘现场,张帅颇为自豪。 张帅来自山东泰安。他所说的“青豆豆”,即青毛豆。3年前,张帅开始到豫东一带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今年4月,他和2名合伙人在龙岗镇魏庄村土地流转600余亩,种植“75—2”品种青毛豆。 7月14日,个头大、口感好、颜色鲜亮的青毛豆迎来采摘季,用工近百人。次日,150余人下地干活,大家或三五成群,或各自为战,自发组织竞赛,比比谁把青毛豆摘得又好又快又多。 “从种到管再到收,我全程参与。”李俊卿边说边把摘下的豆荚先扔进盆中,再倒进红网袋里。7月15日凌晨5点多,李俊卿带上小板凳、盆、水、镰刀,到了地里立即开启“采摘模式”,别看他已经72岁了,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4小时后,两个被青毛豆填得满满当当的红网袋就是老人的战果。 不远处,贫困户付秀荣不甘示弱。收割、采摘、装袋,一气呵成。“昨天大半天时间我摘了96斤青毛豆,今天肯定能摘得更多!”付秀荣的幸福感写在脸上。 不止付秀荣,该村只要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几乎都来采摘青毛豆,增加家庭收入。 路口称重处,不时有群众送来装满红网袋的青毛豆。“这1袋是50斤整。”合伙人杨新喜先当着村民的面读出重量,随后发给群众一张写有斤数的纸条,当作领钱凭证。 杨新喜说,因现阶段较为忙碌,他准备在村庄北部地块采摘结束后,再给村民发工钱,每斤0.25元,有的群众一天能采摘500斤青毛豆,多劳多得。 说话间,市税务局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刘子琛和魏庄村党支部书记燕其才也来到采摘现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配合,尽量满足山东客商“有井有电,连方成片”的土地流转要求,并在用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一亩能产多少斤,一天能采摘多少斤?”刘子琛问道。 “每亩能产2000斤左右,一天大概采摘2万斤,每天下午通过物流,把青毛豆直接拉到山东储存,那里的收购价是每斤1.7元。”前来打招呼的张帅接着说,“因为这批青毛豆在山东加工后,将出现在韩国人、日本人的餐桌上,所以我们特别看重质量,颗粒不饱满、发黄、生虫、破损的青毛豆都不能要。” 听到这儿,燕其才赶忙回到党群服务中心取来移动音箱和话筒,向群众大声宣传采摘注意事项,保证青毛豆质量。 魏庄村青毛豆播种次序是自北向南,采摘次序也是如此,跨时40天左右。张帅说,每天用工最好能达到300人,他希望魏庄村及周边村庄能多来些干活的群众,这样一来,在加快采摘进度的同时,还能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更多详情]
  • 17 2020-07

    尉氏县:发展订单辣椒种植 助贫困户稳定脱贫

    “我们今年这个苗以销定产,是订单式的,等于是两块钱保底过后多出的利润。我跟商家分红的同时我分得的钱也拿来分给我们的贫困户,一是保证他们的劳务收入,二是带动贫困户的利益链接分红,目前已推动农户种植订单辣椒2400亩。”7月15日,尉氏县大马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黄高星向记者介绍了尉氏县大马乡订单辣椒的种植方式。 据了解,大马乡积极对接市场,与蔬菜销售公司签署合作协议,采取“公司+订单+贫困户”的模式种植辣椒,即由万邦蔬菜物流中心下发需求种植订单,大马乡根据订单需求,规模化种植辣椒。这样的产销结合,让贫困户种出来的农产品不用担心销售渠道,提升了贫困户的致富信心。同时,该乡党委、乡政府积极联络技术专家,在全乡以合作社为基础强化辣椒种植—生长—收获期间的技术指导,让广大农户种植无忧。在价格方面实行保价收购,该乡农业中心与全乡各合作社牵头对全乡辣椒种植实行保价收购。种植农户与公司签订协议订单,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

    [更多详情]
  • 16 2020-07

    杜酝周: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给群众带来“致富果”

    7月15日,在河南省滑县万古镇武庄村禾生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30多亩向日葵花田里,有慕名而来的村民陆续前来赏景,拍照留念,这里已经成为万古镇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之前是砖瓦场,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常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很难成活,后来我们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在这里试种三系杂交向日葵,这种向日葵花盘大,产量高,商品性好,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增加经济收入。”合作社理事长杜酝周向笔者娓娓道来。 杜酝周肤色黝黑,身材结实,声音洪亮,他一边指导社员给向日葵授粉一边饶有风趣地向我们介绍合作社发展历程,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杜。今年55岁的他和种植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2001年12月,杜酝周在郑州注册成立了种业公司。2012年4月,在滑县成立了合作社。 刚开始困难可不小,乡亲们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对土地别提有多亲。多亏了镇政府对农户解释沟通,又有几个村的村干部带头,才流转了几十亩土地。等收益到了手里,农户才吃下了“定心丸”,土地也越流转越多,合作社慢慢壮大,有了规模。 这位地地道道的老专家,为啥要从郑州回来?老杜回忆起来,“国家的扶贫政策好了,政府不断给咱搭线找好项目,还开放了基准利率支农贷款,咱也得对国家有所表示,对不对?我回到家乡来,就是要带动咱家乡老百姓脱贫致富。” “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这就是老杜的经营模式。依托多家合作企业,合作社对农户实行小麦统一供种、施肥、用药、去杂、收获的管理模式。 合作社成员侯永娟介绍:“合作社每市斤加价0.1—0.15元收购农户产品,农户每年每亩减支增收400元左右。此外,还对半托管土地产生利润按农户50%、村集体20%、合作社30%进行再分配。社员和贫困户除了每亩1000多元的土地半托费外,将来还能拿到可观的分红。” 老杜是个有“思想”的人,他寻思光做种子生意带动效应有限。从去年起,他开始着手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64岁的脱贫户杜顺国正在地里给向日葵进行人工授粉,他笑着对我们说:“俺年龄大了,家里的六亩半地全都流转到合作社,一亩地一年光租金就1000多块,我又在合作社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一个月还有2000多块的工资,一年下来能有三万多呐,这多亏了杜总的帮助。” “一亩地向日葵能卖一万多,130亩就是近200万元。收获后,我计划再种一茬芥菜,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一亩地芥菜就能增加2000元利润。今年的玉米收获后我还要加种一茬饲用油菜,用以供应镇里的万头奶牛场做营养饲料。”说起种植业结构调整,杜酝周滔滔不绝,“老话说人勤地不懒,咱合理利用土地,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多种几茬经济作物,收入增加了,也能带动咱社里的贫困户增收。” 随着慢慢发展壮大,老杜的合作社流转和半托管土地已达2100亩,半托管式种子制种田28000余亩。合作社产业结构也从单纯的小麦种子繁育扩展到种植向日葵、糯玉米、蒲公英、红薯,加工粉条等领域。合作社成立以来,共安排了9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累计带动贫困户1250户。 但老杜并不满足,他还有一个“小”目标:再增加1000亩的村级示范田,让更多农户尝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甜头。争取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把田园变成花园,把农区变成景区,把农产品变成礼品,让城里人羡慕农村人。

    [更多详情]
  • 16 2020-07

    宜阳县:鹌鹑养殖带动贫困户走上增收路

    近日,在宜阳县柳泉镇汪营村鹌鹑养殖大棚内,村民们正忙着收获鹌鹑蛋,清理笼舍。 该村鹌鹑养殖项目于2018年11月建成投产,共有养殖大棚2座,每座面积500平方米,由宜阳县邦邦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和技术保障。 如今,每座大棚养殖鹌鹑5万羽,每月产蛋550公斤。该村每年通过收土地和大棚租金实现集体收入9万元,再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困难救助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