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0-07

    杞县有机苹果抢先上市

    7月8日,杞县沙沃乡尚庄村村民忙着采摘早熟有机苹果,以抢先上市卖出好价。据了解,该乡党委、乡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3000余亩特色林果,将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4 2020-07

    鲁山“能人”张平洋种下“金葡萄”结出“幸福果”

    在河南省鲁山县辛集乡提起张平洋,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 “能人”,说他是“葡萄专家”“田秀才”。 张平阳是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部书记,他数十年如一日走进田间地头,免费为果农传授葡萄种植技术,带动当地群众葡萄产业年创经济效益近2亿元,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和奉献。他先后被评为省农民致富能手、省科技致富带头人、平顶山市第一届乡土人才和平顶山市科技特派员。 1975年,张平洋退役回到老家辛集乡张庄村后,看到当时农村条件差,靠传统农业经济收入低,便开始琢磨如何增收。他先后到南京果树研究所、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北京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学习求教,回村后在自家的责任田试种葡萄。先后攻克果子坏、病虫害防治、落花落果等难题,指导带领乡亲靠葡萄种植脱贫致富。 宋伟民是该乡三西村村民,由于妻子罹患重病,变成了贫困户。从2012年开始,在张平阳的鼓励下,宋伟民种了10亩葡萄至今,不但摘掉了穷帽子,而且还成了当地葡萄种植能手。 “张书记总是来地里指导俺,后来种成了,一亩地卖了一万多块钱,净钱都赚了8千多。原来家里也有病号,借人家好多钱。经过种了几年葡萄,账也还了,盖了新房,2016年俺脱贫了,现在村里很多贫困户在俺地里给俺干活。”宋伟民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种植葡萄脱贫的经历。 说起这些困难张平洋说:“俺也受到了不少挫折,当时也感觉挺难种的,也曾想着放弃,但是自己是一名党员,也是退伍军人,遇到困难退缩了绝对不行。” 经过多年地打拼,张平洋摸索出了一套适应本地的葡萄标准化种植、数字化管理、优质高效栽培实用技术,葡萄亩产值由2000元提高到15000元。 种葡萄致了富,张平洋成了当地出了名的“能人”,本村以及周围村庄的群众纷纷前来取经,他也毫无保留传授。随着村里种葡萄的队伍逐渐壮大,种葡萄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在张平洋的建议下,辛集乡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创立了“华豫仙缘”葡萄品牌。为了更好地发展葡萄产业,辛集乡于2008年成立了葡萄产业党支部,张平洋担任党支部书记。 “葡萄产业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有技术服务党小组、产品销售党小组、物资保障党小组、产品安全党小组 、新品种研究党小组和品牌申报党小组,全程为广大果农服务,让果农把葡萄种植好发家致富,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张平样的带领下,辛集乡28个行政村、3500多户村民发展葡萄种植1.5万余亩(其中贫困户就有800多户),年创经济效益近2亿元。 辛集乡党委书记郭伟民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发挥 “田秀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从现有的党员、干部以及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当中,挖掘和培养这类乡土人才,发挥他们 “领头羊”作用。”

    [更多详情]
  • 14 2020-07

    河南叶县:扶贫基地小站点 村民增收大产业

    7月12日上午,在河南省叶县常村镇月台村千亩艾草扶贫种植基地,青青的艾草散发出特别的清香,第二茬艾草已开镰收割,不远处的艾草加工生产车间内,村民们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序地生产着艾草产品。 常村镇月台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海说:“我们扶贫基地每天参加务工人员200多人,其中附近的、邻村的有四五十个人,贫困户有90多个,每月的工资达到2000以上。” 像常村镇月台村这样的扶贫基地站点,叶县共有117个,直接带贫总人数1627人,辐射带动近6000人家门口就业。 常村镇月台村村民鄂鲜高兴地说:“一月能拿2000多块钱,守着家门口也方便,对俺贫困户来说这也是一件大好事。” 摘掉“贫困帽”,产业是根本。近年来,叶县按照“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发展思路,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扶贫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统筹谋划、扶持引导,把各乡镇产业扶贫基地站点建设,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产业扶贫基地站点创建实施方案》,吸纳带动本辖区贫困人口20人以上(含20人)的企业设为扶贫基地,5人以上20人以下的企业设为扶贫站,5人以下的企业设为扶贫点。县政府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奖励。同时该县从县发改、扶贫、审计、财政、农业、工信、畜牧等单位抽调专人,组成全县产业扶贫基地站点复核小组,深入到每个产业扶贫基地站点进行现场复核认定,确保每个扶贫基地站点都能发挥出强大的“造血”功能,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叶县产业办负责人程曜民说:“我县的产业扶贫基地站点建设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为目的,为贫困人口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既提高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又助推贫困户稳定脱贫。” 扶贫基地站点的集群效应,带动了扶贫产业的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叶县已形成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六大支柱产业,确保了全县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更多详情]
  • 13 2020-07

    河南杞县:沃野“棚”勃育新机

    “我是杞县柿园乡万寨村党支部书记杜振远,我们村种植的蜜瓜,入口绵甜、肉质鲜嫩、甜润宜人,是真正的瓜中鲜品!”7月12日,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洒洒,点滴入土,滋润着河南杞县1243平方公里的沃土。在杞县柿园乡万寨村蜜瓜产业园的种植大棚内,村党支部书记杜振远在网络直播的三角架前,一手托着俏“玉菇”,一手托着“金香玉”新鲜蜜瓜,闻味道、说成色、尝口感,用地域味较深的“普通话”细致入微地描述蜜瓜的实物品相,让在看网络“带货直播”的观众们不禁闻香而动。 “2018年柿园乡投资200万元,依托河南云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万寨村蜜瓜产业园,流转土地130亩,建大棚26座。当年年底,为68户贫困户分红发福利13.6万元,让百姓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柿园乡党委书记田宏新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对正在新建万寨果蔬产业园区更加充满信心,目前,柿园乡万寨村果蔬种植项目总占地面积98224平方米,建设14个大型连体棚,总投资2000万元,项目资金纳入村集体经济,可使已脱贫的129户280名群众年增收3000元以上,直接解决100名贫困群众就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去年以业,杞县整合资源9.74亿元,助力脱贫攻坚,其中1.47亿元用于49个产业扶贫项目。如今您走进全县20个乡镇,随处放眼望去,一座座整齐的温室大棚井然林立,一年四季处处呈现着果蔬满棚的喜人景象,勃勃生机孕育着收获的希望,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形成了产业化,而且正逐渐观光化、旅游化,这些产业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聚宝‘棚’。”杞县县长王红涛胸有成竹。 裴村店乡的“豫东玫瑰谷”产业园,李岗村果蔬产业园和投资1400万元集民俗文化、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裴村店乡“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到周末,就会有2000至3000人观光采摘,从而带动了餐饮、游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产业园区发展呈现一派勃勃生机。该乡李楼村在原有的16座果蔬大棚基础上,今年又流转土地120亩,投资200多万元,新建果蔬大棚100座,扩建大棚总面积38880平方米。 裴村店乡党委书记李三中介绍:“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结合李楼村经济发展基础好,优势多,易搭建产业健康发展平台,我们把李楼村的果蔬大棚扩建成为全乡第三大规模园区项目,建成后可巩固已脱贫的贫困群众73户194人的家庭收入,同时可为11名贫困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 30个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谷书记,您看,这线椒足有25公分长,今年乡政府帮我引进的线椒、美人椒上市后,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这几棚辣椒前几天和山东客户签了订单合同,人家给包销了。”在竹林乡马桥村辣椒种植产业项目园区内,杞县万旺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马守峰看着满棚辣椒果实累累不禁喜上眉梢。 “马桥村有着20多年种植辣椒的基础,2018年政府注入资金100多万元,流转土地60亩,建设了蔬菜大棚40座。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主要通过贫困户参与务工就业和盈利分红,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当年就带领全乡85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竹林乡党委书记谷志军介绍到,“合作社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个,每人每天可得到80至100元的工资,使贫困户通过双手务工创收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仅大棚一项村集体收入就达7万元。” 据了解, 截至6月底,全县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5.09亿元,其中用于种植项目小额贷款3727笔,9868.08万元;新建种植项目28个,辐射带动贫困户9132人。 杞县县委书记韩治群说:“私人订制、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在这些以往传统农业无法想象的新业态,育新机、开新局,杞县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改变着一切,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生态化、规模化、科技化将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农业主体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已经显现。特色经济的规模发展,不仅有政策的支持,更有基础设施保障上的倾斜、聚焦。形成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果蔬大棚产业发展新格局,使县域经济‘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在杞县落地生根,汇聚出更精彩的强大合力,更精彩的磅礴力量,为决战决胜‘十三五’规划和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详情]
  • 13 2020-07

    土地套种 收入翻倍

    7月10日,汝南县韩庄镇和庄村农民正在查看花椒果子成熟情况。今年以来,韩庄镇广泛推进花椒、红薯等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套种模式,实现土地一季双收或一年三收,使土地使用价值翻番,农民经济收入翻倍。

    [更多详情]
  • 13 2020-07

    荥阳市:火红石榴 带来红火日子

    盛夏时节,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村成片的石榴园郁郁葱葱。村民们顶着烈日忙着给软籽石榴除草、浇水,石榴树上已经被套上袋的果实掩映在绿叶之间,引人注目。 “现在看到的这片果园,一棵树上结过100多个石榴,一亩地都能收三四千斤,石榴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52岁的刘相义正在石榴地里除草,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就是眼前的这片石榴地,让他奔向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刘沟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2004年以前,基本上都是以种植小麦、红薯等农作物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1200元。2004年,荥阳市选购3万多株优质石榴苗运到刘沟村,对村里老化的石榴树进行改良,从此打开了石榴的销路,刘沟村的软籽石榴远近闻名,成为村民致富的“宝贝”。 有了可观的效益,老刘将自家的石榴园扩展到40多亩,与周边的农户一同建立了合作社,老刘和村民们的“小康梦”一步步变成了现实。“靠种石榴,俺们村生活水平比原来强太多了,每家都有几辆车,市区买的都有房,大家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 凭借石榴种植,刘沟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俺们的日子像石榴花一样红红火火。”望着长势喜人的石榴,刘相义满脸喜色,他希望和村民们一起,在石榴铺就的幸福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更多详情]
  • 13 2020-07

    河南构建推动“1+N”政策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7月初,社旗县下洼镇余庄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香菇基地内,百余座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整齐摆放的菌棒上“伞花”点点,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采摘、分拣、装箱,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合作社想方设法减轻疫情影响,通过保鲜库冷储、烘烤加工制干菇、电商营销、送货上门等方式增加收入,从小有盈利到目前预计年收益近200万元。下洼镇的香菇特色产业越做越大,撑起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伞”。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近年来撑起了越来越多的致富“伞”,丰富的特色农业不断鼓起了农民的腰包。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开阔。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米袋子”“菜篮子”更充盈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优势和王牌。“三夏”期间,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从豫东平原到豫西丘陵,从黄河之滨到淮河之畔,“弱筋”“强筋”起舞中原、“优质”“专用”效益凸显,优质小麦成为小麦产业发展的耀眼“明珠”。 2016年以来,我省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建设了223个优势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省优势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优质专用小麦快速发展。从2016年的600万亩到2019年的1350万亩,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占到了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6,形成了豫北强筋小麦生产适宜区、豫中东强筋小麦生产次适宜区和豫南沿淮弱筋小麦生产适宜区。各地还以村、乡为单位,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品”,形成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区,2019年,全省千亩以上的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区面积达1258万亩。 不仅仅是优质小麦,我省优质花生种植面积也由2016年的169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3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优质草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3年新增肉牛82.2万头,新增奶牛15.6万头,伊赛、伊利、蒙牛、君乐宝、花花牛等龙头企业舞动中原;优质果蔬稳中调优,水果质量持续向好,灵宝、陕州等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已成为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区,蔬菜产业则形成了以杞县、中牟大蒜,柘城、临颍小辣椒等为代表的生产基地。 2019年,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499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5%,3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63.75元,比上年增长9.6%。“优势特色农业不仅成为农业高效发展的‘金名片’,也实实在在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张鸿雷说。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农业有赚头有奔头 6月下旬,一则好消息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夏收工作已接近尾声,全省优质专用小麦不仅种植面积较去年有所增加,而且在收获前已有九成被企业订购,实现优质优价。 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就是通过订单收购优质小麦的。“公司推行优质粮食种植、良种培育,与种植户签订回收协议,加价回收优质原粮,每亩可使农民增收200元。”该公司总经理朱振说,企业有粮收,农民有钱赚,规模化订单种植,提高了土地的收益率和利用率,“未来,我们还计划吸纳十几个乡镇的70个合作社加入优质小麦产销联合体。”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让农业有赚头有奔头,这背后蕴含着我省着力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延伸产业链,提高小麦、玉米、稻谷、油料四大产品的加工度;提升价值链,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要求,提高粮油产品附加值;打造供应链,支持和鼓励核心企业构建各类产业综合体,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火腿肠、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全国市场上火腿肠的1/2、方便面的1/3、馒头的1/4、汤圆的3/5、水饺的7/10都产自河南。 大力推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不断巩固提升农产品加工大省的优势地位。2019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8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河南已实现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华丽转身。 迈向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近年来,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不断巩固,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1300亿斤、占全国的1/10,油料、蔬菜、食用菌和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上了新起点,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农产品供给的总量不足,转向普通农产品供大于求和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并存。”我省“三农”问题研究专家赵祯煜指出,我省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依然不高,农产品竞争力还比较弱,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水平,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规划需先行。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和《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等,构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构建推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省政府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想,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在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传统农业大省正迈向农业高质量发展康庄大道,加速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

    [更多详情]
  • 13 2020-07

    扁桃园里乐采摘 产业带贫助发展

    7月10日,湖滨区交口乡富村第四届巴旦木(扁桃)采摘节、第二届三门峡巴旦木产业高峰论坛开幕。扶贫产业园里,巴旦木果树下,一串串果实挂满枝头,游客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享受采摘的乐趣。 扁桃又名“美国大杏仁”“巴旦木”,扁桃树属于抗旱、耐瘠薄树种,对土壤适应性强,易栽种。三年挂果,四年进入盛果期,每亩年产鲜果5000斤左右,市场前景较为乐观。 2014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富村致富带头人邓建刚流转土地栽种近700亩扁桃林,成立了湖滨区富刚扁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7年7月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扁桃采摘节,接待游客9000余人次。带动2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700元;带动15户贫困户就近务工,每户年增收1.4万元。 据悉,此次采摘节将持续到7月底。6月24日以来,河南农大果牧研究所、陕西咸阳农业技术学院、山西果牧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到该合作社考察。陕西渭南、咸阳、宝鸡、安康,山西吕梁、临汾、运城,河南洛阳、许昌、平顶山、南阳、周口、驻马店、济源以及宁夏、山东、湖北等地区客商2000余人次前来考察、谈合作。

    [更多详情]
  • 10 2020-07

    洛阳市:已完成收购夏粮小麦16万吨

    7月9日,记者从洛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0年夏粮收购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洛阳夏收工作自5月26日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收购夏粮小麦16万吨,平均价格1.1390元/斤,比去年同期的13.7万吨,增加比例17.40%。 为方便农民储粮售粮,洛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各库点按照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仪器设备“持证上岗”的要求,让农民交“明白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配备有空调、板凳、茶水、防暑药品等候车室式“粮食收购综合服务大厅”。 在发布会上,中储粮洛阳直属库相关负责人鼓励农民朋友使用“惠三农”App预约售粮,让更多农民在家就可以了解排队情况,实现少跑路、少排队、快售粮。

    [更多详情]
  • 10 2020-07

    “黑布林”丰收了欢迎市民前来采摘

    在老乐山西麓,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驿城区胡庙乡林业村温神庙村。该村村民陈军喜利用自家山地,种植10多亩李子,品种叫黑布林,眼下迎来了采摘季,李子园里青的、红的李子争奇斗艳,密密麻麻挂满了枝头。 据了解,黑布林品种的李子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分泌,可促进消化,增加食欲。 陈军喜介绍起自家的李子十分自豪,但言语中也有些焦虑。他说,现在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红彤彤的果子挂在枝头很好看,但是果子的成熟期很短,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烂在地里,一家人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好好的果子也浪费了。 政府为林业村修了路,村民大都种起了果树,但眼下水果的销路成了问题。 “希望更多的市民了解我们村的水果,尝一尝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这里的果子不比外地的水果差。”陈军喜说。 记者在林业村看到,附近山坡上到处都是果树,桃树、梨树、杏树、李子树,红艳艳的李子挂满枝头。林业村有农家乐、儿童游乐设施,空气也很好,是大家放松的乐园。 希望更多的市民来林业村采摘游玩,吃吃农家乐的饭,带动村里经济发展。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