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2 2020-06

    “农业三问”有答案了!河南麦收现场见闻

    夏收时节,记者在河南麦收现场采访发现,通过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紧盯市场需求规避风险,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书写“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答卷。 流转托管 规模经营 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麦田里“铁牛”滚滚收割忙,62岁的种粮“老把式”曲良贵算起经济账,收一季小麦毛收入约1000元钱,除去农资成本、农机费用,收益大概400至500元钱,如果再细算人工成本,收益更加微薄。 “种地又苦又累,还不挣钱,年轻人都不愿种地。”曲良贵所在的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谢营村有近5000亩耕地,如今,村里还种地的农户多是像曲良贵一样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民。 曲良贵也曾困惑,等到干不动了,自家的13亩地由谁来种?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后,他逐渐看懂了一些门道。两年前,河南文景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以托管形式集中土地,曲良贵将2亩多地托管给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自家享受分红。“一亩地一季保底能分400多元钱。”曲良贵发现,当起“甩手掌柜”后,种粮收益一分不少,他正计划将余下的10多亩地都托管出去。 “传统散户种粮收益微薄,适度规模经营却效益可观。”河南文景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景旭宁也算了一笔账,该公司流转4万余亩土地种粮,规模经营后成本大幅下降,除给农户的分成,1亩地每年仍余300至400元收益,公司全年营收过千万元。 “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激起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以托管、流转形式集中土地的速度正在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渐入人心。”南阳市宛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天海说,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日益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这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可行之路。 分工协作 要素匹配 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老话虽好,但传统散户种植和适度规模经营遵循的规律大相径庭。 “种10亩地和种1000亩地完全是两个概念。”2017年,在河南邓州经营企业的刘飞看好农业发展前景,成立了荣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趁着“三权”分置的东风,首批流转5000亩土地种粮食,却因不懂技术、不会管理、不善经营,第一年赔了300余万元。 身为荣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飞,开始思索工商资本下乡后到底该怎么种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刘飞决定自己的管理团队主要负责市场对接和农事管理,整地、播种、收割、植保等农业生产环节交由专业的农业服务组织完成。 河南首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刘飞解决“怎么种地”问题的得力帮手。凭借160余台(套)农机和专业机手团队,该公司能为客户提供整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运输等一体化、精细化全程服务。 双方携手之下,乡村麦田成为“露天工厂”,刘飞投入资金、管理,制定耕作标准,首邑农业投入技术、设备,完成作业任务。河南首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兴新说,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聚集,并合理配置,“怎么种地”的问题也随着农业生产分工细化、相互协作逐步解决。 市场导向 规避风险 回答“如何种好地”的疑问 “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良种配良方,丰收有希望。”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符已从业34年,“良种、良田、良方、良制”是一代代农业工作者总结流传下来的丰产“秘诀”。无论是“老把式”,还是“新农人”,都对此“秘诀”深感认同。 不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农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在注重良种选择、土壤改良、配方施肥等丰产“秘诀”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市场导向,更加注重规避风险。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以销定产,甚至以产招商。”目前,刘飞和景旭宁大规模流转、托管土地后,全部发展订单农业,并通过集约化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作物品质,增加产出收益。南阳市宛城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李祥惠说,订单农业影响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追求高产,更追求优质,有望带动粮食品质再上新台阶。 同时,为了降低天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景旭宁通过购买农业保险为企业保产保收增加一道“安全阀”。“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农田建设,进一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景旭宁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南有近10万家农民合作社、8.8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更多详情]
  • 02 2020-06

    电子商务进农村将获中央财政资金大力支持

    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涉农商品和服务消费双升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经验可复制推广的示范县。《通知》指出,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工作。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进城,兼顾工业品下乡,对承担疫情防控相关重要物资保供任务、且工作突出的电商、物流、商贸流通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予以适当倾斜。 华创证券指出,随着国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鼓励农村电子商务业务的政策持续加码,农村电商市场进入门槛极大降低。近些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但实体商业供给无法深度覆盖,而随着移动电商的普及,农村居民消费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农村电商是一个十万亿级规模的市场。

    [更多详情]
  • 02 2020-06

    桐柏小龙虾进军郑州樱桃沟 消费扶贫打造夜经济

    6月1日,主题为“情系老区 消费扶贫——中国·桐柏第三届淮河源小龙虾暨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建业足球小镇隆重举办。 据悉本次发布会后,6月3日中国·桐柏第三届淮河源小龙虾暨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将在樱桃沟建业足球小镇盛大开幕,为期近两个月的“龙虾节”将在樱桃沟景区同游客来一场盛大的“小龙虾”的饕餮盛宴。 樱桃沟景区党工委书记徐建就“小龙虾”经济提出“四个路径”同步赛跑的思路:一是景区所有农家乐、餐饮门店自愿报名,景区组织专业人员免费对小龙虾烹饪进行培训;二是同时邀请二七区旅游协会积极参与组织小龙虾美食活动;三是不留余力全力配合好桐柏县服务参与本次活动;四是充分利用好‘小龙虾’这个文章,进一步深化景区夜经济路子,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夜经济消费新模式。 “淮河源”小龙虾采用“虾稻共作”的养殖模式,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还提升了水稻品质,体型大、颜色鲜亮、肉质饱满的小龙虾深受欢迎。桐柏小龙虾的这次到来,看重的不仅是樱桃沟,更是看重了郑州的市场。这此桐柏小龙虾情定樱桃沟,与当前全区打造郑州夜经济先行区不谋而合。 下一步,樱桃沟景区将注重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尊重市场规律,政府服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市场监管与规范管理相结合,长期性与季节性相结合,线上推广与线下销售相结合,与周末经济、经营载体、专业公司、节庆主题等相结合,利用樱桃沟品牌、竹海钓鱼钩、建业大食堂、农家乐、生态绿道等有利资源,举办小龙虾节、烧烤节、烤鱼节、田园酒吧节、乡间露营节、夜间迷你马拉松等系列活动,打造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夜市一条街、夜市街区园区,形成樱桃沟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夜经济”集聚区。同时聚焦“西美”功能定位与“沟域旅游”融合,创造良好的夜间生态发展圈,助力村民增加经济收入;营造多元化全方位的夜间消费模式,增强游客体验感;以夜间经济提升为突破口,焕发景区发展新活力,促进乡村振兴;让夜经济遇上樱红“郑”当时,璀璨星空越“夜”越美丽。

    [更多详情]
  • 29 2020-05

    河南正阳:“三夏”时节插秧忙

    5月26日,河南省正阳县大林镇涂店村的村民正在忙着插秧。 据介绍,当地属于水旱之地,冬种小麦夏插秧。夏日麦子收割后,麦茬犁起,放水、整田、插秧,颇有江南景象。

    [更多详情]
  • 29 2020-05

    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网红直播销售大蒜突破万单

    连日来,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徐寨村扶贫工厂内十分热闹,20多名农户和贫困户正在忙碌着分捡优质大蒜,5斤装箱每天几千箱,通过抖音平台点击购货销售,发往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福建等几百个一线省市城区,在80后村支书毛春风的网红直播推介中,短短几天时间已经突破一万单。 开封微众总经理、大邢庄村80后村支书毛春风通过这次“电商直播带货”,让优质农特产品从“线下”走到“线上”,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吸引了更多的外地客户和爱心抖音网友,让优质扶贫产品卖到更多地方去,让更多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到脱贫攻坚中,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一起克服疫情影响,为打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两年来,半坡店乡借助电子商务网络直播销售平台,推动农村直播体系、直播团体、直播机构的建立,让直播带销售、带品牌、带形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很好效果,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还解决了贫困户本地就业务工的大问题,实现了互联网+电商直播平台+农产品基地+公司+贫困户的稳定持续增收模式。

    [更多详情]
  • 29 2020-05

    油桃销量正旺 毛桃也即将成熟

    5月29日,记者来到驿城区蚁蜂镇鲁湾村,看到该村春兴种植合作社的桃子采摘园内一片繁忙景象。果农们从采摘、挑选、装篮等环节都有条不紊的进行。 眼下正值油桃采摘的旺季,诸多市区的顾客亲自下地采摘油桃,又红又大的油桃也吸引了外地客商前来订购。 据合作社负责人马慧说,由于今年是第一年上市,销路还没有打开,所以油桃的定价便宜,油桃产量还可以,最远的也销往北京、上海、郑州等地。再等几天黄金蟠桃、金陵黄露、锦绣黄桃、黄油蟠桃等品种的毛桃也即将上市,欢迎市民前来品尝。 春兴合作社种植的除了各个品种的桃树,还有黄金梨、芦笋等作物,充分发挥了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中的引领作用,带领周边贫困户学习种植技术,进行科技指导,助推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确保贫困户的增收来源。

    [更多详情]
  • 29 2020-05

    2020年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全面展开

    “五月人倍忙,轻风麦叶黄”。5月下旬以来天气晴好,夏粮主要作物小麦由南向北梯次进入集中收获期,各主产省相继开镰收割。截至5月28日16时,全国已收获小麦6500万亩,收获进度约两成,其中四川麦收进入尾声,湖北收获进度过九成、河南过三成、安徽过两成。当日投入联合收割机18万台,单日机收面积超过900万亩,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全面展开。 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精心组织“三夏”机械化生产,毫不松懈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农机跨区作业这场硬仗,细化落实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确保夏收夏种夏管机具投入总量稳中有增、作业水平稳中有升、作业市场稳定有序,努力实现夏粮由“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将秋粮播在丰产期,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机械化支撑。 总体看,今年“三夏”农机总量投入充足、装备优化升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能力增强。全国将有1640万台各类农业机械和320万农机手投入今年“三夏”生产服务,“一条龙”开展小麦、油菜等作物抢收、秸秆处理、产地烘干作业及玉米、水稻、花生等作物抢种和植保作业,助推主产区夏收、夏种、夏管实现全程机械化。各地共组织调度65万台联合收割机参与夏收,同比增加1万台;其中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达到27.6万台,8公斤以上大喂入量机型占比达到7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预计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播率将分别达到96%、90%以上。 为有效应对疫情和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农业农村部和各小麦主产省制定了“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快速反应、多方联动、协调有序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开通全国“三夏”农机跨区作业信息服务平台,公布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在主干线设立2137个接待服务站,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性农机跨区转运不畅、下田作业受阻、麦收机具供需失衡等七类突发情况,切实保障农机在“三夏”农业生产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针对湖北夏收初期联合收割机出现较大缺口情况,农业农村部5月中旬协调周边河南、安徽、江苏等七个省份,紧急调度1.9万台联合收割机赴鄂支援抢收油菜和小麦,目前湖北夏收进展顺利,3000多万亩粮油作物已实现颗粒归仓。

    [更多详情]
  • 29 2020-05

    河南鲁山县已抢收小麦39余万亩

    “今年天气有点旱,麦子虽然受点影响,不过问题不大,产量还可以。”5月28日,正在抢收麦子的鲁山县磙子营乡关西村村民杨廷高兴的告诉记者。 当天,记者在该村看到,几台大型收割机穿梭在滚滚麦浪中,群众正忙着枪收小麦。鲁山县今年麦播总面积46.58万亩,为做好今年“三夏”工作,保证麦子颗粒归仓,该县提早安排、及时部署,帮助群众维修保养机车及机具达2000余台(套),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110份,共出动联合收割机956台,全力投入三夏农机生产。同时,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并加大宣传力度,全力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确保麦收工作有序推进,为小麦及时抢收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截至目前,鲁山县小麦已收割39.1万亩,占全县麦播总面积的84%。

    [更多详情]
  • 28 2020-05

    商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硬核”科技支撑

    5月26日,商水县张庄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热气笼罩在麦田上。 南岭村52岁的种粮大户邱守先在屋里掏出手机,点开了“视频监控”说:“你看我这2100亩小麦。”从屏幕里看去,成排、成块的小麦正随风起伏。现在张庄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可视化农业,在大田里装了17个360度旋转摄像头。 邱守先又熟练地点开海为云App“智能灌溉”说:“你看这个阀门列表,我可以控制喷灌阀门,多阀同浇,浇得更均匀,今年我这经过灌溉的小麦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 去年10月,商水县财政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覆盖张庄、巴村两个乡镇8个行政村,项目区的建设除了一流的基础设施,不乏“硬核”科技支撑:水肥一体化、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农用直升机、无人机等设备。 目前,商水县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建成田间气象站1座,土壤墒情监测站1座,物联网监控20套,控制中心5000平方米。 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项目经理庞新介绍说:“农民朋友今年用得最多的是‘水肥一体’,施肥时,把化肥倒在施肥桶里,搅拌机自动搅拌后直接喷洒到地里,远程控制,定时定量施肥,更科学,不仅比人力均匀,还省出不少劳动力。” “今年病虫害监测这一块也发挥了大作用。”庞新说,从4月14日开始到4月24日,项目区利用无人机智能巡查,勘测苗情,查看病虫害,根据反馈的数据,及时对小麦进行了赤霉病和条锈病的防控,为保证粮食产量打下了基础。 63岁的豆人庄是张庄乡城下村七组村民,儿子在天津打工,自己和爱人都是残疾,去年把四亩二分地流转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每亩流转费1000块钱。“往年收麦都是找亲戚帮忙,现在流转出去了更省心。”豆人庄说。38岁的张瑞是南岭村村民,6亩多地流转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后,也可以专心管理自己的4个玫瑰大棚了。“天天送货到漯河、西华、驻马店等地,一年出两茬,一茬能挣一万多元。”张瑞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生产向机械化集中、管理向专业化集中、经营向市场化集中。目前,商水县已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01家,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土地托管面积12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粮食亩产量提高230斤,全年增产2.2亿斤,带动农民增收2.3亿元,户均增收850元。 在商水县气象监测站,可以看到“5月25日,张庄乡上午9时0cm~100cm平均土壤相对湿度76%,适宜小麦生长”。监测员王素杰介绍:“今年在小麦灌浆期,商水县出现旱情,我们进行了人工增雨,张庄乡降雨量35.1mm,增雨之后,土壤墒情达到了70%,有效缓解了旱情。” “去年‘三夏’期间,通过气象监测,我们准确预测了6月6日将出现大到暴雨的天气过程,提前三天向县政府作了夏收夏种的专题汇报,后来全县展开了夏粮抢收工作,在大雨来临之前,我们全县小麦颗粒归仓,没有损失一粒粮食。”王素杰说,这个月的30日,商水县也将迎来今年的小麦大收割。 将现代化科技元素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商水县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商水县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真实写照。 目前,商水县准备了小麦收割机(即保有量)3600台,跨区作业收割机2000台左右,共计5000台~6000台,正常情况大收割3天~5天,全力为全县麦收做好保障。

    [更多详情]
  • 28 2020-05

    河南兰考将在黄河滩区建设10万亩优质饲草产业带

    5月27日,河南省黄河滩区草业带建设推进会在兰考举行。会议指出,推进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建设意义重大,顺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是推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 与会人员观摩了兰考县东坝头镇苜蓿基地,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探讨。副省长武国定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示范带动,加快推进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建设。 2019年9月,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以中牟县、兰考县等9个县(市、区)为重点,打造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 近年来,兰考县深入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和河南省100万亩优质饲草产业带建设为依托,按照“种好草、养好地、喂好牛、产好奶”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和畜牧产业,以畜牧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全力打造全产业链的绿色生态体系。 据悉,兰考在东坝头镇原来2万亩构树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紫花苜蓿种植2.7万亩,拉开了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建设序幕。优质的紫花苜蓿也为兰考绿色畜牧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兰考探索建立饲草产业发展带动模式,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解放农村劳动力,带动贫困户增收,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助力。 下一步,兰考将在黄河滩区建设10万亩优质饲草产业带,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