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0 2020-04

    小艾草何以“迎风成长”

    清明节后,艾草拔高。今年艾产业形势如何?在与一些从事艾草种植加工的农业合作社、企业负责人交谈时,记者得到的回答高度一致:“前景不错,年内会一路看好。”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很多行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小艾草为何能“迎风成长”?近日,记者深入南阳、洛阳等地,进行了探访。 1 疫情“助推”,认知度“推进5年” 4月15日,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间隔开的工位上座无虚席,戴口罩的工人们“火力全开”。 “什么时候开始复工复产?”记者问道。 “全面复工是在3月9日,但实际上我们的生产线一直没有停。”药益宝公司总经理李红文说,疫情发生后,他们的订单就呈“井喷”状态,不但老客户催着要,一些单位也大量订购。 “用艾条、艾柱熏蒸,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七里园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给各个防控点都配备了一些艾制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药益宝公司等爱心企业的捐赠。 “这次疫情让人们对艾的认知度、接受度往前推进了5年。”4月16日,在宜阳县董王庄乡乔庄村的一处艾草加工基地,本艾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王喜森告诉记者。 王喜森说,疫情防控期间,包括艾在内的中草药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疫情散去,人们会更加注重养生、保健,客观上为艾制品“飞入”千家万户打开了方便之门。 2 市场调节,艾产品供不应求 “现在的情况就是四个字:供不应求。你看,我这台机器都‘累坏’了。”在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邰庄村的生产基地,华翠艾业公司负责人陈全喜指着一台“罢工”的机器说。 2015年,返乡创业的陈全喜带着120余户群众,流转1200亩土地种起了艾草。2018年,他追加投资,上了一条生产艾草床垫、坐垫的生产线。今年3月,他又新上了4条生产线。 “陈全喜们”大干快上的底气从何而来?记者专门请教了南阳市的艾草专家陈增喜。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中药材行业带来了“利好”,艾草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于种植面积的连年扩大,去年艾草价格走低,不少规模小的经营者退出,行业出现了‘洗牌’;今年需求量大大增加,行情看涨顺理成章。”陈增喜说。 “今年艾草身价‘大涨’。”在董王庄乡慈古洞村,经营中药材收购站的王麦章介绍,全棵艾收购价为每吨3000元,比去年贵了将近一倍;用作饲料的艾粉,收购价从每吨400元涨到了近2000元;本月底要开收的新艾叶,预计价格在每吨5000—7000元。 3 品牌塑造,价值链不断提升 “这些都是咱自己的品牌产品,3大类100多种。”带记者参观展厅时,李红文的南阳话里带着“骄傲”。2011年,她和丈夫返乡创业,主要业务是给别人“代工”;如今,“药益宝”品牌越来越响亮,年产值已超过3000万元,带动当地200多名群众增收脱贫。 “不断创新,提升价值链,才能把艾产业做大做强。”南阳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海平告诉记者。在传统制品之外,百草堂公司“脑洞大开”,把艾草导入环保领域,研发了艾绒轿车车顶内饰、艾绒纤维家装板材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还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湖北“蕲艾”是国内艾产业发展的标杆。与之相比,南阳艾、河南艾的差距在哪儿?“一方面是品牌价值,一方面是产品标准。”陈增喜认为。 陈增喜介绍,品牌方面,这些年我省一直在努力,上千家艾制品企业中,已经有不少品牌日益叫响;标准方面,南阳市依托设立在天冠集团的车载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艾草产业联盟”,今年将致力打造艾草的行业标准体系等,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更多详情]
  • 20 2020-04

    今年粮食能够实现稳产保供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19日说,从春播情况看,截至4月18日,全国春播粮食已经完成意向面积的21%,进度比去年快1个百分点,相信只要季季紧抓、环环紧扣,今年粮食能够实现稳产保供。 刘莉华在当天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春播的粮食面积是全年面积的一半以上,目前早稻育秧已经结束,大田播栽已过八成,进度比去年快了2.4个百分点。目前秧苗长势比较好,为恢复双季稻生产开了好头。 关于我国粮食储备问题,刘莉华说,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口粮完全自给,米面随买随有。 今年4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刘莉华说,按照农时,谷雨之后春播就大面积进入高峰。她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抓紧抓实抓好春耕生产各项工作,指导农民把意向面积落地、把关键措施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今年的春播任务,夺取夏粮丰收,赢得全年粮食丰收的主动权。

    [更多详情]
  • 20 2020-04

    汝州:发展特色生猪养殖 助推贫困户脱贫

    “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生猪价格上涨,养猪效益真是不赖。春节前到现在,肉猪卖了有七八十头,一头猪净利润1500元左右,母猪下的猪仔,论个卖,一只猪仔1500元,卖了四五十只,这样算了算,半年的时间挣了有一二十万元。还不算这七八十亩正在挂果的核桃、桃树。”4月14日上午,在汝州市蟒川镇蟒窝村北坡的小型养猪场里,该村贫困户陈伟正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陈伟正的养猪场有两座猪舍,分别养殖的是肉猪和能繁母猪。去年下半年,随着生猪市场价格走高,他抓住机遇迅速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同村的陈伟等5户贫困户发展小型养猪场。 村里的另外两名养猪贫困户也在忙乎着。当天上午,漯河双汇集团派出的收购生猪的货车直接开到了村里,贫困户陈德峰和王率领养殖的生猪正在出栏。这次收购,陈德峰卖出了16头生猪,王率领卖出了30余头生猪。看着一头头生猪被装上车,王率领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能卖十来万吧,栏里还有二三十头,再有两个月就该卖了。” 据了解,蟒窝村地处蟒川镇南部山区,丘陵山地多,可耕地面积少,过去村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家家户户都养牲口。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目前已发展57户贫困村民养牛、羊、猪等,各类牲畜存栏达320头。这些养殖的牛羊猪销路也很好,贫困户和收购方都建立了联系,贫困户不出村就可以销售,不愁卖不出去。 “脱贫攻坚,产业支撑是关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发展起来的贫困户为示范,引导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同时做好相关产业奖补政策落实,确保贫困户能发展、有效益。”汝州市政法委驻蟒窝村第一书记张万杰说道。

    [更多详情]
  • 17 2020-04

    济源:产量丰销售旺

    4月13日,济源市康鑫食用菌生产基地,工人在采收杏鲍菇。该基地是豫西北最大的杏鲍菇生产基地,疫情期间,当地政府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及时解决用工和销售难题,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目前基地产销两旺,产品畅销全国。

    [更多详情]
  • 17 2020-04

    河南光山: 春天里喜摘黄金茶

    2020年4月16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凉亭乡报安村赛山悟道茶叶合作社社员正在生态示范茶园采摘黄金茶。近年来,该合作社开发新品种黄金茶,黄金茶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年产干黄金茶3.5吨、年产值1000多万元,合作社吸纳当地6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使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更多详情]
  • 17 2020-04

    尚朝阳主持召开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座谈会

    4月15日下午,信阳市市长尚朝阳主持召开全市油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分析信阳市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讨论研究下一步如何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副市长李正军、胡亚才出席会议。 去冬今春,信阳市印发了《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全市油茶总面积达94.96万亩,2019年茶油产量8173吨,年产值达10.92亿元,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在听取市林茶局等市直单位和新县等油茶主要产区负责人意见建议后,尚朝阳指出,要牢记殷殷嘱托,不断探索具有信阳特色的油茶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意见》要求抓好落实,确保到2025年全市新造高产油茶林2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20万亩,使全市油茶总面积达到110万亩的总目标。 尚朝阳强调,要深入研究、把准方向。组织专班对国内外油茶产业现状和前景走势深入剖析,通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比对分析信阳市与其在政府支持、企业经营、市场环境、群众基础等方面的优劣势,破解制约瓶颈,找到一条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信阳实际的差异化发展之路。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在油茶的种植、改造、研发、加工、营销等方面统筹发力、有序推进,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整合本地资源,发挥带动作用。要拉长链条、提质增效,推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发展苗木培育和油茶种植、加工、销售等主产业链及生物制药等关联产业,依托科技支撑,强化技术服务,科学规划管理,降低单位成本,提升综合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品牌竞争力,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心理及价位细分市场,强化宣传营销效率,培育壮大区域公共品牌,提高信阳茶油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要进一步研究政策,争取国家储备林项目、油茶新造林补助等更多的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强油茶产业发展后劲。 李正军、胡亚才分别就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更多详情]
  • 17 2020-04

    河南宝丰:花椒产业迈向规模化 群众致富驶入快车道

    4月14日,在宝丰县观音堂林站小南庄村九子山的花椒种植基地里,群众们正忙着种植花椒树。 “观音堂林站是远近闻名的花椒之乡,群众有种植花椒的传统,但是一直没有形成种植规模。这次共流转土地100余亩建成种植大红袍花椒基地,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这几年花椒价格也持续看好,得把群众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小南庄村支部书记石明阳说道。 花椒基地建在了家门口,不少村民有了一份既能务工赚钱,又能照顾家里的工作。“自从把自家土地流转出来种植花椒后,我利用空闲时间到产业园做工,现在做工顾家两不误。”今年70岁的欧录林说道。 据了解,花椒属于投资小、无风险的产业,一般3年开始挂果,可以挂果20年左右,盛果期一棵花椒树年产干花椒3斤,每斤可以卖到5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下一步,村干部们打算带动周围农户一起来种植花椒,继续扩大规模,一方面联系种苗、技术和销售,另一方面农户种植以后,再联系回收增加农户的收入。同时按照产业围着效益转的目标,规范产业基地建设,集中打造连片示范林。

    [更多详情]
  • 17 2020-04

    叶县:为群众守好“粮袋子”

    4月16日,在叶县金谷粮油购销公司的仓房内,工作人员正在对粮食进行温度检测。“经过40个仓温点检测,粮食温度正常,非常安全。”该公司负责人王跃东说。 据介绍,叶县现有粮食收储企业16家、仓房320座,仓容19.5万吨。“目前,叶县储备粮食14.9万吨。全县粮食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库存安全。”叶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韩跃军说。 民以食为天,粮足百姓安。为确保市场上粮食及副食品货足、价稳,叶县还积极协调推动河南创大粮食加工有限公司、河南张老大粮油调味品有限公司等8家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储存面粉1882吨、粮油100吨、挂面136吨。 “随着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我们不断增加市场供应量,同时进一步做足粮油物资储备。”叶县副县长赵飞介绍,全县春耕春播春管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今年叶县春耕备播面积达6万亩,除传统作物外,还播种花生、蔬菜、中药材等作物。 截至目前,该县花生种储备35万公斤,玉米种储备40万公斤,蔬菜种储备6000公斤,农药储备72吨,化肥储备5000吨,农业生产平稳有序。

    [更多详情]
  • 16 2020-04

    河南尉氏:小薯苗“种”出大产业

    4月14日下午,在尉氏县永兴镇陈村思农种植合作社旁边的马路上,一辆来自安阳林州的厢货车,正在集中收购村民送来的打好捆的红薯苗。 “‘商薯19’今天大量收,剪好的赶紧送过来,正在装车。”永兴镇陈村党支部书记、思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清峰正通过微信“陈村财富群”,通知村民到收购点卖薯苗。 “你的红薯苗一共120捆,这是600块钱。”地头收购、现场付款,村民王卫平数好钱,又一头扎进了大棚继续剪红薯苗。 来自林州的收购商元林书是永兴镇陈村红薯苗的长期客户,已连续7年在这里收购薯苗。“陈村的红薯苗品质好,易栽植,更重要的是合作社诚信经营,从来不存在缺苗少苗现象,红薯苗运回去后在林州供不应求。”元林书说,他今年准备在陈村收购一个多月时间,每天计划收购红薯苗50万棵,总量大概在2000万棵左右。 陈村种植红薯苗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市场行情的持续向好,近年来,陈村红薯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由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800亩,同时带动周边的赵楼、西范庄、东黎岗等村进行规模种植,总面积突破了8000亩,品种包括龙薯9号、西瓜红、商薯19等,薯苗远销河北、山西、甘肃、新疆、辽宁等多个省,总产值达1.2亿元,红薯苗种植已成为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 “我们合作社统一给种植户配送种苗,提供种植技术,并包回收、包销售,不让他们有任何后顾之忧。”王清峰说,“去年,仅红薯苗种植,我们村人均纯收入就增长了1万多。” 陈村村民王孝永是红薯苗种植大户,今年他继续流转土地,建了13个大棚,种植18亩红薯苗。“这几年薯苗价格比价稳定,基本上每亩纯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最少也能收入1万多,今年预计收入不会少于30万元!”王孝永尝到了种植红薯苗的甜头。 贫困户王纪心去年通过种植红薯亩顺利脱了贫。据王纪心介绍,去年他申请了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在合作社的扶持下种了5亩薯苗,没想到净赚了7万多元,今年一开春就建起了新房。“脱了贫,咱也要活出精气神,不能像以前一样混日子。”王纪心说,“今年我又种了5亩,这以后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啦!” 像王纪心一样,永兴镇通过红薯苗种植产业,已让2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我们将继续探索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种植模式,打造红薯苗种植品牌,全面拓宽销售渠道,让红薯苗种植产业发展成为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聚宝盆’!”永兴镇党委书记马应黎表示。

    [更多详情]
  • 16 2020-04

    汝州何民权:养蜂让我收获快乐荷包鼓

    一排排蜂箱在开满野花的草地上整齐的摆放着,成群的蜜蜂在山坳里飞来飞去,48岁的何民权弯下腰,慢慢打开蜂箱的盖子,抽出一块爬满了蜜蜂的蜂巢,轻轻地把专治螨虫的消毒液喷施到朝蜂巢上。 “现在进入花期了,蜜蜂忙着出去采蜜,蜂巢里的小蜜蜂正在生长,这时候最怕生螨虫。”脸上带着网罩的何民权说道。 喷施消毒液还要从刚养蜂时说起,“那时候因为不懂技术,有一次突然发现蜂箱里的小蜜蜂成堆成堆死掉,根本不知道啥原因,后来请教了别人才知道,原来是蜂巢里生螨虫了,小蜜蜂最怕螨虫。喷施消毒液半个月后,螨虫得到控制,蜜蜂才算救活了。”从那时起,何民权开始每月给蜂箱集中消毒三次,喷施专治螨虫的消毒液。 何民权没有多少文化,但爱钻研,2016年春季,村子附近的山坳间来了一位放蜂采蜜的外地养蜂人。何民权天天跟着人家转,有时候还义务帮忙。养蜂人临走的时候,给他留了一些蜜蜂,还为他选了一只蜂王。“那时候只想着养蜂怪有意思的,看着也没啥难学,就开始养蜂,到2017年的时候已发展到五六箱。”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如今的何民权已经熟练掌握了蜂蜜的养殖技术。“夏天天热,每天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蜂箱通风,降低蜂箱里的温度。我自己做的蜂箱底部都有一块可抽出的木板,遇到夏季气温高,就把木板抽出来,给蜂箱通风、降温。蜜蜂不怕冷,冬天蜂箱就放在院子里,天一冷,蜜蜂就在蜂箱里冬眠了,蜂箱不能加保温措施,防止刚过完春节气温回升,蜜蜂判断失误,飞出蜂箱被冻死。” 蟒窝村群山环抱,漫山遍野的荆林、果树、野花等,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而且百花混杂,让蜂蜜的质量更优。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蜂蜜的产量也逐年增加。2019年,他的蜂箱达到48箱,产蜜达到1500斤。为了保证蜂蜜质量,何民权购买了一个手摇式的蜂蜜分离机,把从蜂巢里割出来的粗蜂蜜加工成纯蜂蜜。 “纯蜂蜜不用放冰箱,常温保存几年都不会坏。今年因为疫情,还有一些去年的蜂蜜没有卖完,不过不愁销路。平时都是要蜂蜜的人跑到家里买,我卖的也不贵,一斤20多块。今年准备再发展10箱,家里孩子小出不去,在家养好蜂就是最大的快乐。”不善言谈的何民权说到今年的打算,朴实的他满脸笑容。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