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3 2019-12

    民权县: “科技+”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我给大伙讲一下小麦冬季管理知识,大伙要进一步增强小麦冬管能力,为明年的小麦丰产丰收奠定基础。”12月11日,在民权县林七乡司楼村田间地头,来自民权县科协的科技专家正耐心为村民讲解冬季小麦管理的各个环节。 今年年初以来,民权县科协发挥职能作用,紧扣农业农村技术服务需求,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探索实施“科技+”的模式,牵线搭桥农业专家面对面指导农民,让农民掌握先进科学的种植技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使该县走出一条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该县科协首先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方案,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技术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更好地指导农民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其次,围绕群众所需所求,积极开展“四下乡”活动,把实用实惠的新技术和健康新理念送到广大农民的手中。今年年初以来,先后为群众送来《农家参谋》等科普资料1000余份,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需求。同时,组织开展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让全县青少年零距离了解科学、体验科学、分享科学。 该县科协还结合全国科普日等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科普宣传行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普资源,不断建立完善科普乡村站,以农民生活相关的内容为主题,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防灾减灾等观念,打通农村科学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更多详情]
  • 13 2019-12

    河南宜阳:千亩菜心采收忙

    在宜阳县张坞镇石门村,村民们正在采收菜心,准备包装运往广东和香港。 据介绍,该镇在外务工人员张红章返乡创业,通过土地流转创办供粤港蔬菜基地。现种植广东菜心、日本芥蓝、苏州青、杂交奶白菜等1100余亩,提供285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村民增加收入。 近年来,该县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用农业产业化振兴壮大乡村经济,增加百姓收入。

    [更多详情]
  • 12 2019-12

    保障元旦春节供应 4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今日投放

    12月10日,专门从事国家储备糖、国家储备肉类管理的华储网发布了《关于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显示,根据商务部办公厅等部门《关于投放部分中央储备冻猪肉的通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商中心)将组织实施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工作。本次出库投放竞价交易4万吨,即8000万斤!交易时间为2019年12月12日13时至16时。 有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次大规模投放中央储备肉就是为了解决元旦、春节期间的猪肉供应问题,进而平抑猪肉价格。 投放量超前三次总和 今年9月,华商中心曾于国庆节前的9月19日、9月26日、9月29日分三次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短短十余天共计投放3万吨,为市场猪肉供应增加稳定性。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曾表示,9月份以来,随着促进生猪产能恢复和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猪肉供给阶段性紧张的局面有所缓和,国庆节前,价格涨幅有所回落。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生猪和猪肉集贸市场价格周涨幅分别从9月第一周的5.0%和6.3%,降至第四周的1.6%和1.0%。猪肉批发市场价涨幅从第一周的5.1%降至第四周的0.2%,涨幅趋窄。“国庆假日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偏紧但未出现脱销断档的情况。” 本次投放是今年9月以来中央储备冻猪肉的第四次投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次投放一次性出库投放4万吨(具体以实际挂牌为准),超过前三次投放的总和。不仅如此,在交易品种方面也达到30种,包括去骨后腿肉、带骨猪前腿、带骨猪肋排、冻猪六分体等,比第一次投放时多了4种,比第二、第三次投放多了1种。 此次交易的冻猪肉均为国外进口,来自丹麦、德国、荷兰、美国、法国、智利、英国等国家。在成交数量方面,本次投放要求每个企业交易成交数量不超过600吨(含),相较于前三次投放要求的不超过300吨(含)多出一倍。 此外,《通知》再次强调:严禁任何单位将投放的中央储备肉转为地方政府储备或政府委托的商业储备。成交企业不得借机囤积,要将购买的冻猪肉通过有效方式及时增加市场供给,按时提货并运离冷库,且须于交易成交后一个月内,将所购入储备肉售卖给终端用户,不得无故拖延提货。 生猪价格连续4周回落 事实上,随着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出栏生猪逐步增加,涨价预期回归理性,11月份活猪和猪肉价格明显回落。 据监测,11月第四周,全国集贸市场活猪价格为每公斤32.26元,猪肉价格为每公斤51.22元,连续4周回落,比价格高峰分别回落16.7%和12.6%。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介绍,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县定点监测,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2%,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回升;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已连续两个月回升。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这两个重要生产指标双双止降回升,表明全国生猪生产整体趋稳向好。 其次,规模猪场生产恢复势头更加强劲。11月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幅分别为1.9%和6.1%,均比10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环比增长。 再次,猪饲料产销量持续增长。据对全国饲料生产企业全覆盖监测,11月份猪饲料产量环比增长6.9%。猪饲料是生猪养殖的物质基础,猪饲料产量连续3个月环比增长,也反映出全国生猪生产出现恢复的好势头。 此外,后备母猪销量回升。据对重点种猪企业跟踪监测,11月份二元后备母猪销量环比增长25.9%,同比增长135%,表明养殖场户补栏增养信心进一步增强。 不过,与此同时,随着腌腊肉、灌香肠的传统需求旺季到来,生猪供求形势依然严峻。记者注意到,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49周(即12月2日~12月6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44.93元,环比涨9.7%,同比涨150.4%。 这份价格监测周报在分析原因时表示,周前期气温下降,猪肉订单增加,尤其是西南地区传统腌腊零星开始制作,带动生猪和猪肉消化速度加快,北方多地屠宰企业开工率上升,而中南六省(区)的生猪供应量降低,在供需偏紧的格局下,生猪、猪肉价格上涨。 猪肉供应有望好于预期 杨振海认为,虽然当前全国总体上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双双探底回升,但受生猪自然生长规律限制,从存栏增加到形成上市供应能力还需半年左右时间。 “由于6~8月生猪存栏下降较快,按半年育肥周期,对应元旦春节期间生猪出栏将处于低位,加之元旦春节猪肉消费旺季到来,猪肉市场供应仍然偏紧。”杨振海说,考虑到猪肉进口增加且基本在库待售,再加上前期压栏大猪逐步上市、政府储备和商业库存的冻肉适时投放等因素,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将有所增加,而价格高位运行对消费也有所抑制,整体供需形势可能好于预期。 杨振海进一步表示,当前禽肉生产增加较多,牛羊肉生产也将增加,也可以弥补部分猪肉供应缺口,肉食品供应总体有保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在四川绵阳召开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座谈会,交流企业“大帮小”成功做法,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尽快补栏增养、恢复生产。 会议指出,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目前生猪生产出现止降回升的积极变化,产能正在加快恢复,但仍需一定周期,特别是部分中小养殖场户恢复生产还面临不少困难,养殖信心依然不足。做好大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是实现生猪稳产保供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 会议强调,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公司+农户”、托管租赁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升级改造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实现企业和中小养殖场户互促互进的双赢。 近日,农业农村部还印发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今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更多详情]
  • 12 2019-12

    河南方城:藏粮于地”肩上扛 麦田管理人倍忙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如何把粮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入冬以来,全国年产小麦超亿斤乡镇之一的方城县博望镇,强化科技服务,善抓关健环节,适时组织农民掀起小麦冬管高潮,3000农民奋战在万顷麦田。 据了解,方城县博望镇年播种小麦13万亩以上,是全国首批年产小麦超亿斤乡镇之一。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牢记产粮大镇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引导支持农民保面积、夺高产的同时,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以引进小麦种管新技术,推广优质强筋新品种为前导,力促小麦生产由单一追求产量向“三高”(高产、高质、高效)迈进。有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调动了农民多种麦、种好麦的积极性。 入冬以来,针对小麦播时底墒不足、苗情差,而且气温偏高的情况,博望镇主动从市、县农技部门邀请专家、技术员实地调查,现场传授管理技术,并开出了“耙磨镇压保墒、看苗浇水追肥、及时防病治虫、适量追施肥料”的小麦冬管“药方”。在此基础上,镇里印发《小麦冬春管理技术要点》15000份,镇农业中心组织包村干部、技术员26名,分赴各村对小麦苗情、虫情、墒情、草荒等进行全面普查,指导农民对不同类型的麦田进行耙磨镇压、追施化肥、抽水浇灌、喷洒农药,不失时机搞好麦田管理。针对一些贫困户、外出打工户缺劳力、缺机械的问题,镇人大、镇团委牵头组织有农机、有技术、劳力充余的中青年农民600多人成立了麦田冬管服务队,采取有偿与义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服务。 连日来,城县博望镇的万顷麦田里人头攒动,投入小麦冬管的大中型拖拉机、抽水机400多台,迷雾机600多部(其中大型62部),出动劳力3000多人,已完成耙磨镇压26000多亩,追 施化肥12000多亩,灌溉7000多亩,喷洒除草剂、灭虫(病)剂30000多亩,为夺取小麦丰收打下了基础。

    [更多详情]
  • 12 2019-12

    河南鲁山:养蜂养羊!冯敏“领着丈夫”致富忙

    12月11日,记者在鲁山县磙子营乡里沟村见到贫困户郭国生、冯敏夫妇时。50来岁的女主人冯敏动作麻利地掀起一个蜂箱盖,取出一个爬满蜜蜂的木格子,向记者介绍酿蜜成果。而男主人郭国生面露胆怯,蹲在蜂箱前,好像害怕蜜蜂蛰他。 “郭国生精神上有障碍,胆小,内向。在他家,妻子是顶梁柱,内当家。她除了种地之外,还养蜜蜂、养山羊,一年下来收入不少,今年他家也顺利脱贫了。”里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权介绍道。 里沟村位于磙子营乡西南部浅山丘陵区。全村总户数222户93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0户 39 人。郭国生精神上有障碍,不能外出务工赚钱,该村坡多地少,郭家收入有限,生活困难,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郭国生的独生女儿已婚嫁外乡,家里也不富裕,想照顾娘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郭家的困难情况,县乡党委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对他家实施了危房改造;进行了“六改一增”;给他们夫妻俩安排了2个公益岗位(每人每月500元);给夫妻俩办理了低保(每人每月180元);给郭国生办理了残疾人双向补贴(每月160元),极大地改善了郭家的生产生活水平。 “国家照顾你,但你也不能光指望国家。于是我就想着利用坡地面积大、植被好,鲜花多的条件,养些山羊和蜜蜂,多增加些收入。”冯敏说。 从2016年开始养8箱蜜蜂,到如今的23箱;从养2头小牛犊发展到大大小小山羊16只(2018年底冯敏卖掉牛后买了10多只山羊),都靠冯敏辛勤劳动。让冯敏高兴的是,村两委积极行动,又帮她申请了最高的产业奖补金5000元,真是雪中送炭,让她脱贫后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

    [更多详情]
  • 12 2019-12

    汝南县:水产养殖富农家

    12月10日,汝南县王岗镇的一处鱼塘里,村民们正忙着起鱼。 近年来,该镇以传统的青鱼、草鱼、鲢鱼、黑鱼等养殖为主,以螃蟹、蚂蟥等特色养殖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特色水产养殖发展之路,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该镇水域面积达3000亩,水产养殖户80余户,水产养殖年产值近千万元。水产养殖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

    [更多详情]
  • 12 2019-12

    柘城县推出“八大支持”措施 做大做强蛋鸭产业

    近年来,柘城县着力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重点构建了以辣椒种植、蛋鸭养殖和肉牛养殖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若干个其他产业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的“3+X ”产业格局。在全国擦亮“中国辣椒之乡”品牌的影响下,努力打造“绿色无抗、富硒健康”蛋鸭品牌。 为进一步将“绿色无抗、富硒健康”蛋鸭品牌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加快推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柘城县政府于近日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蛋鸭规模养殖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试行)》,将蛋鸭养殖产业和品牌打造列入县政府重点工作计划,并推出“八大支持”措施,吹响打造全国蛋鸭养殖基地、叫响柘城县“绿色无抗、富硒健康”蛋鸭品牌冲锋号。 记者了解到,柘城县政府出台的“八大支持”政策,满满都是“干货”。第一个是产业扶贫资金支持。柘城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投资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对投资建设30个以上标准化养殖棚、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的养殖小区,按照《柘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柘城县产业扶贫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柘脱贫组〔2019〕11号)规定给予资金支持。第二个是带贫就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吸纳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带动贫困户就业超过5户的,每多带动1户,一次性奖励企业500元。第三个是扶贫贷款支持。鼓励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给予扶贫贷款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代养贫困户鸭苗,每户贫困户购买500只鸭苗,每棚带动3名贫困群众,每个小区带动不少于90名贫困群众,每只鸭给予贫困户3元分红。第四个是养殖保险支持。县财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购买保险。第五个是风险调节支持。县财政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1:1的比例建立资金池,共同抵抗风险。第六个是村集体经济支持。产业扶贫发展资金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投资主体,用于支持企业产业项目建设。投资收益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0%用于老弱病残、增收渠道单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和帮扶特困群体。投资收益分配使用情况要张榜公布。第七个是养殖技术指导支持。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要成立技术服务专家团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每个乡镇确定1—2名技术指导员,对养殖小区加强技术指导,确保蛋鸭养殖健康顺利发展。第八个是用地保障支持。对符合规划、环保和养殖规模要求,带贫能力强的养殖小区优先保障用地需求。 为确保“八大支持”政策落地,没有“肠梗阻”,柘城县成立了蛋鸭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蛋鸭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柘城县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推动”的方式,精心策划,找准定位,加大宣传,加强推介,提高品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大力发展蛋鸭养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建设蛋品加工厂和蛋鸭屠宰场,做大做强蛋鸭产业,努力把柘城县蛋鸭品牌叫响全国。

    [更多详情]
  • 11 2019-12

    “岭上硒薯”为何畅销全国

    “今年我们种的富硒红薯大丰收,‘岭上硒薯’的品牌打响了,不仅与北京的万家福集团签订了50万公斤购销合同,还通过电商平台,把‘岭上硒薯’送到了全国老百姓的餐桌上。”12月9日,在洛阳市委举行的县乡及行业部门党委书记脱贫攻坚履职述职评议会上,伊川县鸦岭镇党委书记梁智宇带来了红薯畅销的好消息,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 梁智宇说,鸦岭镇地处丘陵山地,农民祖祖辈辈种红薯,从来没想到能靠它脱贫,今年秋初,洛阳市委领导同志在鸦岭镇调研扶贫工作时,得知红薯不仅富硒而且口感好,就与大家一起给“鸦岭红薯”起了个好听又体现产品特色的名字“岭上硒薯”。鸦岭镇着力打造这个品牌,进行了广泛宣传推广,“岭上硒薯”在网上热销,让农民种的红薯亩均效益提高到四五千元。 会上,带来好消息的还有洛宁县上戈镇党委书记田卫杰。位于秦岭余脉崤山腹地的上戈镇,素有“中原苹果第一乡”的美誉,前几年,该镇引进浓缩果汁龙头企业海升集团,建成了绵延18公里的豫西苹果谷沟域经济示范区,引发了苹果产业的“二次革命”。 “我们叫响有机、绿色品牌。今年,仅海升集团一家就收购贫困户的苹果200万公斤,让农民直接增收420万元。”田卫杰说起苹果,难掩内心的喜悦。 “这几年洛阳变沟壑多的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培育特色农产品,为农民增收脱贫找到了一条好路子。”洛阳市副市长王军在点评时说,“尽管有‘岭上硒薯’‘上戈苹果’等热销产品,但从总体上看,品牌还是少,亮点不多。下一步,产业扶贫要从一开始就谋划产业谁来带、产品如何销、市场怎么连的大问题。” “我们也在反思,这几年宜阳的扶贫花椒、水蜜桃、艾叶等特色产业规模虽大了,品牌却不响亮。”宜阳县委书记安颖芳表示,明年是宜阳的脱贫成效巩固年、全面小康冲刺年,县里将学习借鉴其他县区产业扶贫的先进经验,在打造品牌上再发力,让农民手里的农产品能卖上好价钱。 “产业一放松,扶贫就落空。洛阳创造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沟域经济、金果扶贫以及栾川全域旅游等产业扶贫的先进经验,涌现了‘上戈苹果’‘岭上硒薯’等知名产业品牌,解决了扶贫‘造血’难题,下一步必须持之以恒抓牢产业发展这一根本,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的效率和质量。”省扶贫办副主任郭奎立说。 一场述职会,不仅带来了丰收增收的喜悦,更通过“晒一晒、评一评”,找准问题症结,冷静思考破解方法,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更多详情]
  • 11 2019-12

    河南: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

    12月10日,全省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议在安阳市召开,副省长武国定出席会议并讲话。 武国定指出,近年来,全省各地都把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6万家,居全国第二位,入社农户占承包农户总数的30%以上,带动非成员农户占40%以上。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5.76万家,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17亩。 武国定强调,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是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武国定要求,要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引导其健康发展,不断提升规范化水平,增强服务带动能力,开展“空壳社”专项清理,注重典型示范带动。要全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握方向原则,优化登记管理程序,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小农户向现代家庭农场转变。各级各部门要从财政项目、用地用电、金融保险、人才支撑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与会人员考察了内黄县、安阳县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会议还对我省稳定生猪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更多详情]
  • 11 2019-12

    今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逾1300亿斤 已连续14年超千亿斤

    “中原粮仓”河南今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经国家统计局核准,今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39.08亿斤,比上年增长0.7%,再创历史新高。 这也意味着,河南粮食总产量自2006年首次突破千亿斤之后,“粮仓”越堆越满、越堆越高,截至今年,已经连续14年超过千亿斤。 调查数据显示,我省今年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各地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调减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扩大大豆、花生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 据调查,我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101.81万亩,同比减少257.31万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下降0.9%,秋粮播种面积下降2.3%。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的另一特点是夏粮增产,秋粮减产。夏粮总产量为749.08亿斤,增长3.6%,再创历史新高;秋粮总产量为590.00亿斤,下降2.8%。 从数据来看,全省小麦、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创历史新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今年河南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单产为437.10公斤/亩,比上年增长4.5%;水稻单产为554.11公斤/亩,比上年增长2.8%;玉米单产为394.14公斤/亩,比上年下降1.5%。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整体来看,今年气候条件较为适宜,夏粮和主要秋粮单产均较上年有所提高。此外,今年中央和省财政共下拨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豫南6市36个县赤霉病统防统治,预防面积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也是效果最好的一年,狠抓重大病虫害防控效果显著。 “今年是我省粮食产量连续第三年超过1300亿斤,说明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我们已经具备了1300亿斤的稳定生产能力。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本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向省外调出原粮和制成品粮食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云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