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1 2019-12

    农业农村部:推动大场帮小户 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在四川绵阳召开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座谈会,交流企业“大帮小”成功做法,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尽快补栏增养、恢复生产。 会议指出,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目前生猪生产出现止降回升的积极变化,产能正在加快恢复,但仍需一定周期,特别是部分中小养殖场户恢复生产还面临不少困难,养殖信心依然不足。做好大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实现生猪稳产保供目标的有效措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助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按照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坚持抓大不放小,积极推动大场带小场,做好防疫保生产,加强组织引导,落实扶持政策,创新帮带机制,拿出务实管用措施,毫不放松抓好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为完成好生猪稳产保供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公司+农户”、托管租赁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升级改造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实现企业和中小养殖场户互促互进的双赢。充分发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行业协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优势,强化培训和服务,帮助中小养殖场户提升疫病防控和饲养管理水平。

    [更多详情]
  • 11 2019-12

    宜阳县:塬上长出千亩“供港菜园子”

    张坞镇,宜阳县西南一块儿“刀币”形的地方,南依熊耳山,北临洛水。 一位叫张红章的张坞人,外漂25年后回到家乡,发现一方适宜种植广东菜心的“塬上宝地”。去年以来,张红章以洛阳本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实力,不仅盘活了土地流转、产业扶贫、促进就业致富等诸多资源,树起了“本真农业”品牌形象,更是带动、引领和联动了整个张坞镇的相关产业链。 今年11月,张坞镇干旱的塬上,千亩绿油油的“供港菜园子”产出第一批广东菜心,一举打开特供港、粤、深等地的高端有机蔬菜市场。 深秋的宜阳,记者走在张坞镇的塬上,一望无际的广东菜心绿油油的,一个5岁的小女孩儿站在菜田地,小手掐了一棵菜心甜甜地吃了起来,身边是劳作的母亲、父亲…… 记者看到,本地留守妇女成群结队加入摘菜队伍,贵州菜农高兴地传授着技艺,田野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一位来自贵州山区的菜农娄桂花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在贵州山区,地少,生活困难。自从来到张坞割菜,一家人收入高多了。一位50多岁名叫刘明姣的本地人接过话茬说:“俺是这个村里人,每天都会约上几个人来摘菜,家里土地以前种啥都不中,没有几个收成。现在土地流转到本真农业公司,只要下劲干,天天都有钱赚……” 在宜阳张坞,这个豫西最大的供港“菜园子”之所以能做大,其“硬核”基础就是张坞“塬”地的水土。“塬”,是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顶之地,日照好。“塬”遇泉水渗之,墒情极好。 张红章说,像广东菜心这样的高营养、高附加值的蔬菜才能够做成品牌蔬菜和有机蔬菜全产业链。广东菜心产业环节复杂,流程多,必须做精做细。 记者了解到,张坞镇产的广东菜心,只要用手机一扫便知哪筐菜是哪块地里出产的?是哪个菜农采摘的?当天采摘当天即发往粤港深等地。一路上十几个小时,到餐桌上,那菜心仍然是绿油油的张坞“菜园子”本色。 洛阳本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项目规划种植2000亩,除了广东菜心,还种有日本芥蓝、苏州青、杂交奶白菜等,一期种植1000亩,二期建成后,年销售额将达2100万元,可提供285个就业岗位,带动16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本真农业”还用上了互联网技术,建成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测墒系统,实现了远程操作。他们采取“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辐射和带动周边10个乡村的产业发展,成为张坞镇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的样板。 张坞镇党委书记裴宏超介绍,本真农业是张坞农业产业的一张名片,有着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镇里还要重点扶持,力争把这个“供港菜园子”做大做强。下一步,张坞要突出产业带动效应,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做好资源“短板”的补给,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更多详情]
  • 10 2019-12

    有机无花果做出大产业

    在S325省道宁陵县阳驿段,路南侧有一片无花果采摘园,郁郁葱葱,满目青翠。12月5日,笔者来到园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果香。一位朴实无华的青年人迎上来,热情地招呼着:“我种的是有机无花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但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 这位无花果采摘园的主人叫张普查,今年37岁,家住宁陵县阳驿乡尤庄村。他和妻子许仁玲原在上海打工,2015年夫妻俩返乡创业,办起一家“小喜鹊”玩具厂,喜欢折腾的他又流转40亩土地搞无花果种植。 “2016年初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有个《致富经》栏目,报道了杭州一家无花果种植基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当时,我突然心血来潮,萌发了种植无花果的念头。”张普查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先去山东寿光参加种植培训,然后引进了10多种无花果试种。由于气候和土壤的不同,无花果的品质也差别很大。通过一年的试种摸索,他选择了山东威海培育的优质无花果。 2017年春,他种植了40亩无花果树苗。他抚摸着嫩绿的叶芽,心里充满了喜悦。可一场无情的“倒春寒”袭来,树苗全都冻伤枯萎,心疼得他直掉眼泪。后来在张普查的精心呵护下,无花果树苗重新吐芽,一天天茁壮成长,秋后结果了。当年亩产量达到500斤,每亩赢利6000多元。 “我的种植理念不求数量求品质,不讲产量讲口感。我一不打药二不施肥,虽然果实个头小,产量低,但口感特别甜。一推向市场,很受消费者欢迎。”讲起无花果来张普查头头是道,“由于无花果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素有‘生命之果’的美誉。种植无花果,见效快,收益高,确实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一个人富是他的小梦想,张普查更想带领村民一起富。2018年2月,他发动5家农户种植无花果,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为解决农户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张普查与他们签订了包回收合同。同年6月,他申请的玉皇庙绿园家庭农场通过审核,并注册了“宏普源”商标。为了延伸无花果产业链,同年8月,他又引进了烘干和包装等深加工设备,将无花果制作成果干在电商平台上热销。 信心满满的张普查决心大干一番,在土里刨出金子来。今年初春,他又在公路旁边流转了20亩土地,在搭建的简易大棚里种上了无花果,成熟后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摘。“大棚种植可以控制温度,减少了病虫害,增加了产量。更重要的是错开了季节,可以提前两个月上市,也可以延迟采摘期,我的鲜果最晚可以卖到春节。物以稀为贵,市场价格也提升不少,我的无花果都可以论个卖。”张普查兴奋地说。 由于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张普查开始招收村民前来打工,安置贫困户40多人就业。他经常向村民们传授种植经验,从无花果的品种选择、修剪方式到标准化种植,他都是毫不保留和盘托出。 对未来的规划,张普查希望下一步打造无花果“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全产业链运营,把小小无花果做出特色农业“大文章”。

    [更多详情]
  • 10 2019-12

    汝南县:苗木种植成了绿色银行

    “俺今冬种植1米以上的雪松6亩,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5年后收入可达30多万元,比种植普通农作物强多了。”12月6日,汝南县常兴镇马屯村农民刁国友一边指导工人植树,一边信心十足地说。 在许屯村,豫源花木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安玉玲格外忙碌。“今年当地的雪松苗已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种植的需求,合作社又从云南、山东等地购进1米高的雪松苗50万株。”安玉玲说。 “全镇80多家花木合作社,纷纷从外地购买雪松苗,以满足群众种植需求。据统计,目前全镇今冬已种植雪松5000亩。”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何水清说。 “目前,常兴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品种达40多个,依靠花木种植,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花木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常兴镇党委书记刘阳说。

    [更多详情]
  • 10 2019-12

    全国生猪存栏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回升

    据农业农村部9日消息,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恢复生猪生产政策措施落实,近期生猪生产出现转折性积极变化,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探底回升,其中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2%,自去年11月份以来首次回升。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随着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加上市场行情带动,养猪场户补栏信心进一步增强。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县定点监测,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2%;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连续2个月回升,全国生猪生产整体趋稳向好。 他介绍说,从不同区域看,11月份有18个省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比上月多6个;22个省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比上月多5个。其中,东北、西北、黄淮海、华东、华南等地区生猪生产恢复较快。 同时,规模猪场生产恢复势头强劲,猪饲料产销量持续增长,后备母猪销量回升。11月份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幅分别为1.9%和6.1%,连续3个月环比增长。11月份猪饲料产量环比增长6.9%,连续3个月环比增长。据对重点种猪企业跟踪监测,11月份二元后备母猪销量环比增长25.9%,表明养殖场户补栏增养信心进一步增强。 “随着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出栏生猪会逐步增加,涨价预期回调,11月份活猪和猪肉价格明显回落。”杨振海说,11月第4周全国集贸市场活猪价格每公斤32.26元,猪肉价格每公斤51.22元,连续4周回落,比价格高峰分别回落16.7%和12.6%。

    [更多详情]
  • 10 2019-12

    河南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墒情较差麦田及时灌溉

    近期河南省大部光照较充足,对冬小麦正常光合作用、温棚蔬菜和设施农作物正常生长十分有利。12月9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近期仍无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建议墒情较差的麦田及时灌溉,以促根促蘖、保温增墒,形成壮苗安全越冬,对于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地块可配合冬灌追施冬肥,以保证小麦健壮生长。 据悉,本周我省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周末有一次弱降水天气过程,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根据当前墒情和作物需水状况,预计从现在至12月15日,豫南大部、豫西南部分县(市)、豫北及豫中、豫东局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豫北、豫西南、豫南部分县(市)、豫中及豫东局部等地土壤相对湿度在50%以下,为中到重度干旱;其他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各地要加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密切关注昼夜温度变化,早晚温度较低时注意温棚保温,注意调节好棚内空气、土壤湿度,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病害防治,降低危害。

    [更多详情]
  • 10 2019-12

    《河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发布

    12月9日,省统计局发布《河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日益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本报告是依据2018年‘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年报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对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的量化描述和简要分析。”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日益优化 《报告》显示,我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大力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形象面貌,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有3.2万个行政村是经过合法村庄规划后建设的,占行政村总数的69%。全省73.4%的行政村有综合服务站,41.7%的行政村设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经过规划建设的村庄,基本设施较为齐全,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达4.3万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4.5%,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75.1%。 随着我省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占比大幅提高,厕所革命和农村户用厕改造深入推进,电灯电话早已普遍使用。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 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报告》显示,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引领者。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行政村有8.5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9.4万户社员,有9.2万户专业大户、2.9万个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达1295.6万亩,占耕地面积总数的12.6%。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 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稳步发展村集体企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村集体收入为134.3亿元,其中经营收入为51.2亿元,占村集体收入总数的38%。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农民增收变为现实。2018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30.74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18.2%。 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增强 根据《报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全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行政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达1722个,收养和救助人数达2.7万人;基本实现村村建有卫生室、村村拥有执业医师;与2016年相比,小学学校数量、小学专任教师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体育健身场馆数量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41.1%;图书室、文化站数量比2016年增长了12.2%。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对乡村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行政村中县级以上文明村有928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0.3%。

    [更多详情]
  • 09 2019-12

    从谈蝗色变到飞“蝗”腾达

    昔日被视为害虫的蚂蚱,现在每斤能卖35元。逆袭就发生在宝丰县闹店镇司庄村。 蚂蚱也叫蝗虫,历史上曾多次为灾。曾经谈之色变,现在却有人靠养蚂蚱致富。带着几分好奇,12月6日,记者走进司庄村,去探寻养蚂蚱致富背后的故事。 “你们来得不巧,只剩这一个试验棚了。别看只有70平方米,却能产4万余只、140斤蚂蚱,一茬下来就能卖4000元。”有“蚂蚱王”之称的曹灿超告诉记者,每年3月至10月是蚂蚱生长季,40到50天一茬,每年可养4茬。 曹灿超不仅最早养蚂蚱,而且规模最大,目前已发展30个大棚进行养殖。 尽管被称为“蚂蚱王”,但与蚂蚱结缘却是寻觅多时的结果。曹灿超今年35岁,从十几岁起就外出打工。长期在外打工的经历,让他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想法。特别是结婚后,在家照顾母亲和孩子的现实,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回乡后,曹灿超养过猪、兔子和蝎子等,但要么是赔钱要么是不赚钱,一直没找到好的创业项目。苦恼之际,一次意外的网友聊天擦出了火花。 养蚂蚱?抱着试试的态度,2014年曹灿超开始了自己的新一轮创业。从开始的两三个棚一直到现在的30个棚和一个冷库,他的蚂蚱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在当地站稳脚跟。 养蚂蚱走俏,也与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关。蚂蚱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越来越被人看重,不仅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更被开发出蚂蚱酱和蚂蚱罐头等产品。 收益如何?曹灿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00平方米棚为例,一茬产200斤,一年4茬,每斤30元,一个棚毛收入2万多元。 收入虽不错,但养蚂蚱也是个技术活儿和体力活儿。除了大棚和孵化外,草料供应决定了蚂蚱产量。每个大棚附近都按一定比例种植黑麦草和墨西哥玉米。由于蚂蚱只吃叶片,每天都要采割嫩叶,仅此一项,曹灿超就雇了五六个工人。等到捉蚂蚱和出货的时候,要临时雇用40多人。 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儿干,曹灿超还带动了周边20余人养蚂蚱,既分享技术又负责收购销售。“蚂蚱已成我们镇的新特产了,今年的首届电商扶贫节就设在司庄村,我们要让更多蚂蚱‘飞’到网上。”闹店镇镇长魏前豹说。 “我今年又流转了十几亩地,打算明年再增加20个大棚,同时也在摸索如何缩短蚂蚱的生长周期。”指着包装好即将发货的“飞蝗腾达”产品,曹灿超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09 2019-12

    上蔡县:发展特色“种养加”催生遍地“脱贫花”

    上蔡县党店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让贫困户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扶贫产业链上找到因户而宜的发展机会,实现了扶贫产业的全覆盖,扶贫产业的贡献率正在不断提升。 以优质芝麻种植为基础,不断调优种植业结构。该镇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在种植面积、产品质量等方面年年实现新突破。尤其是2018年底全镇各村共建2079.59亩围村林之后,每家贫困户不少于1亩的“林下经济”,更是让每家贫困户都拥有了每年不少于1000元的固定收益。截至目前,党店镇芝麻、果蔬、中药材的种植总面积达到2.3万亩,亩均增收860元。 大力发展养殖业,不断拉长粮食、秸秆等初级农产品和废弃物的价值增长链条,使养殖业成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该镇以养殖大户为示范引领,以行业协会为综合服务平台,以专业合作社为基本经济单元,以青储玉米为降低经济成本的重要举措,曹楼等村的牛、猪养殖和张越等村的山羊养殖,不仅实现了养殖标准化水平的提高,还通过“订单养殖”“农超对接”解决了“卖难”问题。目前,党店镇的畜禽总存栏11.4万头(只),年出栏畜禽9.6万头(只),养殖产业与贫困户的链接率达到20%,参与养殖贫困户年均增收2700元。 该镇在加强技能培训多渠道推进劳务输出的同时,针对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和半劳力,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工时弹性制的中小型加工企业,让贫困人员就近获得就业机会。党店镇共有大闫村昊诚箱包、忙忙村占广家具、闫刘村塔桥猪蹄食品等加工企业10多家,加工区总面积15000平方米,安排就业2600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266人,人均月工资1800元。 “淘宝‘双十一’时我们公司销售的婚庆礼仪装备很受欢迎,为了及时发货并搞好售后服务,大家加班加点了十多天。眼下,‘双十二’又快要到了,我们正在备货,也正在淘宝、微信、抖音等多个平台上预热推广,我们相信‘双十二’过后,再接着乡村春节结婚季的到来,我们的产品还会火上两三个月,我们的全体员工,包括在这里务工的8名贫困家庭劳动力,今年都能过上一个大肥年!”12月1日,一边给花架扎上娇艳的花朵,东张寨村花嫁盛典婚庆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军会一边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
  • 09 2019-12

    金银花里有“金银” 绿色生态助脱贫

    “金虎胎含素,黄银瑞出云”是古人描写金银花绽花盛开之态,其药用价值也备受认可。而在湖滨区磁钟乡寺庄村,金银花种植成为当地的产业扶贫项目,金银花也成为人们口中的“脱贫花”。 “金银花适应性很强,平原、山区都能种,并且全身是宝,花苞可制茶,叶、茎可入药,这些可都是钱呐!”日前,铭鑫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何红梅指着面前500亩金银花说。 2017年铭鑫农业成为产业扶贫基地,注入财政扶贫资金40万元用于贫困户及村集体入股分红,先后帮助贫困户就业40人,“公司+农户”的模式,更是直接带动农户增收。该基地还积极推广金银花种植技术,举办免费农业科普培训班。 今年以来,种植基地不断扩大规模,完善经营。基地新增品种猪100头,猪粪成为供养金银花的有机肥,提高了金银花的质量。金银花下散养土鸡4000余只,肉鸡和鸡蛋成为具有养生价值的“走俏货”。公司还开发了金银花红茶、保健茶等深加工产品,该基地形成了“种、养、加、售”四位一体的绿色产业生态圈,走出一条既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近年来,湖滨区科学规划发展蔬菜、林果、中草药及食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先后建成扁桃种植、臻萃园葡萄种植、花椒种植、金银花种植、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项目,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项目对全区贫困户“全覆盖”。累计建成扶贫培训基地5个、产业扶贫基地54个、产业增收大棚1005座。该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组织丰基农业、天赐农业、三味奇等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劳务用工、产品收购、技术指导、分红等方式,建立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