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9 2019-12

    河南省40年飞播成林389万余亩

    12月6日,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我省先后在12个省辖市39个县市区实施飞播作业面积1668.5万亩,累计成效面积510.6万亩,其中成林面积389.12万亩。飞播树种由油松1个树种增加到马尾松、侧柏、臭椿、黄连木、栾树、刺槐、盐肤木、漆树等12个树种。 “林业充分发挥维护天蓝、担当地绿、守护水清的重要作用。今年是我省飞播造林40周年。1978年我省飞播造林首次在伏牛山区的栾川、卢氏、灵宝三县开展人工模拟飞播试验,取得成功。1979年6月,栾川、卢氏两县飞播造林20.6万亩,当年成苗率达35.3%,获得了良好的飞播效果,由此拉开了我省飞播造林的序幕。”省林业局副局长师永全告诉记者。40年来,我省飞播造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推广,直到大规模工程化实施。由“运五型”飞机实施作业发展到全面采用直升机飞播造林,今年我省首次开展无人机飞播试点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了全国无人机大规模飞播造林零的突破。

    [更多详情]
  • 09 2019-12

    农业农村部推进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防控

    12月7日-8日,农业农村部在海南省陵水县召开全国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防控暨南繁基地联合检疫推进落实现场会。与会代表观摩并检查了海南国家南繁基地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情况,分析了植物检疫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国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防控取得新成效,柑橘黄龙病、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稻水象甲等重大病虫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植物检疫信息化水平及行政管理效能有效提升。研发创新和集成了一批新药剂和监测防控新技术,先后制修订国家、行业及多项地方标准,初步建成了植物检疫标准体系。 会议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产品进口、国际性会展活动和自贸区建设增多,国内电商和物流快速发展,外来新疫情传入和已有疫情扩散蔓延的风险不断增加。各省有关部门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疫情阻截防控、联防联控和区域治理,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工作方式由审批管理向优化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服务方式的创新;防控重心由事后防疫向事前预防转变,更加注重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检疫;执法监管由分头执法向联合执法转变,更加注重种子市场的执法检查。确保新发疫情不大面积蔓延危害,老疫情不大面积暴发成灾。 会议强调,推进重大疫情阻截防控,要紧盯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重大疫情,强化疫情阻截防控。强化部省两级鉴定单位、专家团队建设,严格新发疫情报告制度。加强种子种苗检疫监管,突出抓好重点繁育基地检疫、引种检疫审批和市场检疫监管。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南繁等重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检疫联合巡查和管理。加强植物检疫专业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植物检疫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管理。 据悉,今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启动南繁基地产地检疫联合巡查工作,建立“植物检疫机构轮流值守、科研单位驻守”的南繁基地植物检疫协作机制,全面提升南繁植物检疫管理水平。

    [更多详情]
  • 06 2019-12

    专家提醒: 明春草地贪夜蛾防控形势严峻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的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学术研讨会上表示,“今年草地贪夜蛾为害只是一些‘尖兵’‘侦察兵’的试探性进攻。目前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热带地区完成定殖过程,2020年春季将可能进入全面爆发为害阶段,小麦、玉米、花生、甘蔗等多种作物生产面临挑战,防控形势将十分严峻。”吴孔明分析,明年我国草地贪夜蛾防控格局将发生变化,快速北迁或提前至3~4月,并会大面积发生。 今年发生面积比预计减少1亿亩 吴孔明介绍,“由于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控,将迁飞落地的成虫及时杀灭,减慢草地贪夜蛾迁飞速度,今年实际发生面积比预计面积减少1亿亩。”同时,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正日益完善。 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杨普云介绍,2019年用于支持草地贪夜蛾监测和防治行动的资金达到8.6亿元。由于防控得力,2019年草地贪夜蛾全国玉米发生面积1104347公顷,占所有为害作物的98.61%,且主要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全国玉米综合防治效果平均在90%以上,发生区域平均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内,达到预期目标。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王振营介绍,截至10月8日,除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之外,草地贪夜蛾已侵入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27个省(区市),发生为害的有22个省,1340多个县。我国已经确认的草地贪夜蛾寄主植物除为害玉米外,还为害小麦等17种作物以及5种杂草。 南方在治北方在防 明年会出现怎样的迁飞规律?王振营介绍,2019年初草地贪夜蛾迁飞进入我国后,由于温度适宜,可以在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以及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的南部等地区周年繁殖,东南亚等国也是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随着境外虫源持续迁入与本地产生虫源叠加,将导致2020年种群数量远远超过今年北迁虫源。此外,2020年春季向迁飞过渡区(长江流域)迁飞的时间会比2019年提前一代。 “草地贪夜蛾在迁飞过渡区如不能得到很好控制,大量迁入重点防控区,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将明显重于2019年,必将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必须进一步加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王振营建议。 对此,吴孔明提出:“能不能降低虫源种群数量?迁飞之后在空中能不能阻截?迁飞落地之后能不能消灭?”对草地贪夜蛾应实行分区防控,既周年繁殖区、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杨普云提出,南方地区重点是“治”,北方地区重点是“防”,不出现玉米大面积连片成灾毁种,确保粮食安全和农药减量控害。其中周年繁殖区的防控目标,是以虫源种群持续控制为关键,确保不出现大规模暴发性成虫种群,减少迁出虫源,减轻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的防控压力。迁飞过渡区要做好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和控制,提高防控效果,减少虫源迁出和当地为害。重点防范区应根据虫情监测,做好预防和应急防控,达标田防治处理率在9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确保90%以上,为害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构筑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工程 如何提高防控效果?吴孔明院士介绍,可以构筑草地贪夜蛾迁飞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工程,即在虫源地通过灯光诱杀、食物诱杀、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达到减少迁出虫源数量的目的。同时,通过雷达监测预警,实现迁飞过程中害虫监控,并利用空射灯监测阻截,降低迁入地虫源数量。他强调:“草地贪夜蛾是可防可控的。”杨普云建议,要按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以生态控制和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为重点,化学防治为底线,实施“分区治、联防联控、综合治理”策略。他认为,只要监测准确,防治及时,草地贪夜蛾并不可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介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首选目前仍以化学药剂为主。他建议,要做好药剂品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分区分时间做好药剂的组合,避免产生抗药性;要按作物的不同生育期验证施药方法的有效性;要加强抗药性监测,及时预警以及对有效药剂的筛选储备;协调运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具体到药剂使用,高希武教授建议,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四氯虫酰胺、虫螨腈可继续使用;酰胺类药剂存在抗性风险,要通过药剂品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实施预防性的抗药性治理;甲维盐目前是性价比较高的药剂,但要防止产生抗药性。

    [更多详情]
  • 06 2019-12

    生猪生产三年方案:确保明年双节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生猪生产恢复目标,即今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方案称,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下,生猪生产已出现止降回升的积极变化,但恢复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给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任务十分艰巨。当前首先是把生猪生产抓上去,确保各项既定目标如期实现。 方案中关于行动目标对产销平衡总体要求为: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区(内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各地要分解任务到县(市、区、旗),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此外,方案还提出十余项重点任务: ——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督促各地抓紧落实2019年项目资金,指导养殖场户尽快开工建设;及时下达2020年项目资金,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尽快形成实际产能。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指导地方对生猪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实行应补尽补。 ——保障养殖用地。配合自然资源部门落实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简化用地程序,提高用地取得效率。 ——落实财政支持项目。用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县市要加快补助资金拨付进度,在三个月内将补助资金给付到位。 ——加大金融保险支持。总结推广抵押贷款试点经验。督促地方细化落实种猪场、规模猪场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及时兑付贴息资金。扩大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覆盖面,配合银保监部门进一步落实生猪政策性保险,降低养殖风险。 ——继续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三年内再创建120家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场,总结推广典型模式,辐射带动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 ——帮扶中小养殖户恢复生产。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9省(市)各选择1—2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级市,推动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与地方对接,通过“公司+农户”、托管租赁、入股加盟等方式,对中小养殖户实行包片帮扶,带动有能力有意愿的中小养殖户增养补栏。 ——开展禁养区清理工作。配合生态环境部,督促地方全面清理超范围划定的禁养区,确保今年12月底前完成。对打着环保名义搞“无猪市”“无猪县”的,一律责令整改。 ——推进养殖项目环评“放管服”改革。对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建设,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试点,建设单位提交承诺书和环评报告的,可以不经过开工前的评估审查,直接作出审批决定。 ——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督促各地继续抓好监测排查、清洗消毒、调运监管、禁用餐厨废弃物等现行有效防控措施。加快推进分区防控,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设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立完善动物防疫风险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修改完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严格按照应急实施方案要求,及时规范处置新发疫情,及时兑付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 ——压实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督促养殖场户落实物理隔离、化学消毒、生物免疫等综合措施,实施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程。支持第三方检测监测和养殖加工企业自检,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动物防疫服务组织。 ——规范疫情报告。强化政策宣传,鼓励养殖场户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各地一旦发现疑似疫情,必须第一时间规范报告。对故意迟报、瞒报、谎报尤其是阻碍他人报告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相关责任人。设立非洲猪瘟疫情有奖举报热线,畅通疫情举报渠道,严格疫情举报核查,社会公众举报非洲猪瘟疫情以及违反非洲猪瘟相关防控规定情形的线索,经查证举报属实的,给予相应奖励。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督促地方抓紧完善省市两级动物防疫行政机构,加强市县兽医实验室技术支持能力,开展基层动物防疫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三权归县、服务在乡”的管理机制设置乡镇或区域性畜牧兽医站,通过“以钱养事”等机制配备乡村防疫人员,强化疫情处置应急队伍建设,尽快补齐防疫机构体系和人员队伍等短板。在畜牧养殖大县实行防疫人员特聘计划,特聘动物防疫人员1万人左右。 ——加快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落实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政策,推广整县治理典型模式,打通畜禽粪污终端产品利用渠道。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采取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或就近直接还田利用等方式,解决中小散养户粪污处理问题。到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强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健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全面推进专业化集中处理,优化无害化处理企业布局,及时足额落实补助资金,支持无害化处理企业提升收集、转运、处理各环节生物安全水平,确保无害化处理企业可持续运行。 ——规范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发展。优化主产区生猪屠宰产能布局,支持优势屠宰产能向东北、黄淮海和中南部分省区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实现与养殖布局相匹配。在现有5005家生猪屠宰企业基础上,继续整顿清理小型屠宰场点。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2020年创建100家标准化示范企业。不定期开展监督抽查,确保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制度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成为常态。 ——加强科技支撑与指导服务。加大非洲猪瘟疫苗科研攻关力度。开展非洲猪瘟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大型养殖企业有效防控模式。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行业协会、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优势,通过培训讲座和入户指导等方式,推广生猪疫病防控、节本增效实用技术。 ——促进产销对接。推动主销区提高生猪自给率,在提升本地生猪产能基础上,到有条件地区协作建立生猪养殖基地,采取“厂场挂钩,定向供应”等方式,增强生猪供应保障能力。依托直联直报平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系统、生猪屠宰统计监测系统,保障种猪和仔猪有序调运,支持生猪及其产品“点对点”调运,促进生猪及产品有序流通。

    [更多详情]
  • 06 2019-12

    糯麦彩麦进入种植阶段产业尚未发展成熟

    你见过蓝色或者紫色的小麦吗?12月1日,首届“全国糯小麦与彩色小麦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从会上了解到,小麦不仅可以有多种颜色,而且彩色小麦的营养价值更高。 当天的研讨会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布谷鸟)种植产业发展联盟承办。来自中国农科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72个单位的200余位代表参会。 现场有白粒、红粒、紫粒、蓝粒等多种颜色的小麦。南农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姜东教授介绍,小麦呈现不同颜色,主要是因为种皮或糊粉层中富含花青素。花青素是类黄酮物质,能够抗氧化、抗衰老、预防多种常见疾病。与普通小麦相比,彩色小麦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氨基酸种类十分丰富,矿物质元素含量高,尤其硒、碘、锰和铁的含量十分突出。 与普通小麦粉配粉加工成食品,除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之外,还可以提高食品中的纤维素含量。 糯小麦是一种新型特殊小麦,集糯米黏性和小麦的高营养价值于一身,既可用于制作年糕类特色黏食品,也可以做优质馒头、面条等食品的配粉原料,使面条的延展性和黏弹性得到改善,面条口感更好、汤更清亮。 由于结构特殊,面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糯小麦,可以延长面包等食品的货架期,并能够在低温下长时间保存,解决速冻食品开裂问题,降低成本。 据悉,目前糯小麦及彩色小麦已进入种植阶段,但由于产业尚未发展成熟,后续加工速度慢、成本高,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种植。现阶段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配套相关产业,进一步拓展小麦加工产业链。

    [更多详情]
  • 06 2019-12

    河南淮滨:小渔网织出致富路

    “俺婆婆残疾瘫痪在床,无法自主行动,俺小孩还在上小学,需要接送。在得知我有编织渔网挣钱的想法后,周厂长就给我送来了编织原料与渔网编织架,我在家里每次编完后,一个电话他就上门来取,当场结算工钱。”12月3日,正在家中为渔网进行穿吊脚子的淮滨县王店乡宋营村贫困户宋达英感激地说。 给宋达英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正是淮滨县渔网编织“产业联盟”中的福祉渔网编织厂。 走进福祉渔网编织厂房,耳畔传来一曲《幸福像花儿一样》,伴着欢快的歌声,30余位村民聊着天、哼着曲,一双双拿着工具的手在渔网上娴熟地穿梭着。 “我有慢性病,药是走哪带哪,以前去远地方干活不方便。现在好了,就在家门口编渔网,活轻松不累人,麻利点一个月能挣两千块呢。”边和人聊天边干活的贫困户谢士芳笑着说。 据了解,福祉渔网编织厂由该县返乡创业青年周锋创办。2018年10月,周锋在王店乡党委和乡政府的帮助下,投资六十余万元,建成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渔网编织车间,可容纳二三百人同时进行渔网编织工作。为解决编织工人问题,该乡党委和乡政府联系渔网编织专业技术人才,对该乡无技术人员统一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一周时间的培训教学,乡民就可上手进行工作。对于一些村民不方便到厂里干活的,就为他们提供编织原料与渔网编织架,让他们在自己家中进行渔网编织。 近年来,淮滨县坚持对症下药,从每个乡镇实际出发,打造了26个特色“产业联盟”,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模式发展,形成了“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淮滨县福祉渔网编织厂解决就业人员2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人。通过“党建联盟+产业联盟”的带动,全县建设渔网工厂36个,参与渔网编织农户5000多户,每户每月可增收1500元以上,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余户近5000人。

    [更多详情]
  • 06 2019-12

    河南镇平枣园镇:种下“黄金叶” 走上致富路

    “今年全村种植烟叶320亩,每亩效益2000元,有10余户脱贫户通过植烟巩固了脱贫成效,这烟叶成了俺们脱贫致富的‘黄金叶’”镇平县枣园镇陈岗村时朝兴一边说着,一边扳着手指算着账。 近年来,枣园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发展特色产业立镇”,牢牢抓住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这个目标,强力推进烟叶产业集约化发展,实现了生产面积和管理水平的双提高,烟叶产业已成为该镇增收脱贫、富民强镇的重要支撑。 该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提高生产水平。在烟叶育苗、烟田起垄、烟苗移栽、大田管理、采摘、烘烤、分拣等环节采取召开现场会、专题会等以会代训,加强对烟农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并在周岗村开展500亩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围绕全程化作业、配套系统化、装备标准化、服务专业化四个目标,实现了烟叶育苗、整地、施肥、起垄、移栽、中耕、培土、植保、灌溉、采收、烘烤、拔杆等生产环节100%机械化作业,亩均用工降至15个以下,提高了烟叶现代化生产水平。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烟叶工作奖扶政策,提高镇村干部积极性。对植烟大村及村干部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鼓励,对村优先推荐参加“先进基层党支部”、“强村”评选;对个人优先推荐“玉乡先锋”评选或优先推荐当选县乡人大代表、党代表。同时每年召开烟叶生产表彰大会,对在烟叶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村、植烟户、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进一步调动烟叶生产积极性。 把烟叶产业作为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全镇烟叶从业人员4000余人,其中,近200户贫困户以土地租赁或入股方式加入烟叶合作社,100余人贫困群众从事烟叶务工,年增收约7000元,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详情]
  • 06 2019-12

    “渑池丹参”品牌价值达4.85亿元

    近日,从渑池县农业农村局传来消息,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依据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经专家评审、技术机构测算和品牌评价发布工作委员会审定,渑池地理标志产品“渑池丹参”品牌价值4.85亿元,品牌强度为645。 仰韶故里出神草,道地药材属丹参。“渑池丹参”具有根条粗壮、头尾齐全、色泽紫红、药效好、无芦头及须根的独特品质,其丹参酮含量为0.75%,是国家标准0.25%的3倍;丹酚酸B含量9.0%,是国家标准3.0%的3倍。 “渑池丹参”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入选了河南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为确保“渑池丹参”道地药材品质,渑池县积极制定丹参种苗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以河南天宇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天沣农业、博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功能,推行丹参标准化生产模式,全县丹参种植面积达7.5万亩以上。经选育审定的“豫丹参1号”,成为“渑池丹参”的专用品种。天沣农业的5008亩丹参基地,被授予“全国优质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称号。此次品牌价值评价结果的发布,将对推动“渑池丹参”品牌走向全国、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据悉,下一步,渑池县将以“生产中国最好丹参,打造全国最大丹参商品基地”为目标,推广仿野生丹参种植和生态化种植模式,应用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形成丹参生产特色化、优势化、规模化、标准化,带动豫西地区丹参优质产区共同发展,建设全国最大的丹参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丹参育苗基地和辐射全国的丹参产品交易市场。

    [更多详情]
  • 06 2019-12

    尉氏县岗李乡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菌脱贫

    近年来,尉氏县岗李乡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吸纳贫困户参与到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中来,初见成效。目前,该乡东戎村浩胜食用菌合作社、袁庄村宏志食用菌合作社和占庄村培安食用菌合作社安置贫困劳动力126人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该乡食用菌合作社运行以来,围绕“四统一”经营服务模式,即统一生产资料、原材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统一购销产品,降低了运输、人工、交易等费用;统一分红,年终结算当年盈亏,从当年盈余中分配返利;统一组织培训,不定期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在耕耘食用菌学校对贫困户统一培训,传授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如今,该乡逐步探索出一条“种、管、收、销”一体化的强社富农之路,促进了食用菌合作社不断延伸发展,已辐射带动柴村、肖庄、冉村等8个村发展种植食用菌,新建食用菌大棚120多座,吸纳贫困户224户发展食用菌种植,实现当年稳定脱贫。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岗李乡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导产业,成立食用菌合作社,贫困户既是合作社的股东,还可以通过务工的方式实现增收。合作社帮助贫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已成为我们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的主要平台之一。”该乡乡长张宏亮介绍说。

    [更多详情]
  • 06 2019-12

    长垣市:花椒树“种”出脱贫路

    近日,记者来到长垣市丁栾镇杜沙邱村,杜建轩正在花椒基地仔细查看花椒苗的长势,这一棵棵小小的花椒树,承载着全村脱贫致富的希望。 杜建轩,59岁,杜沙邱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但提起他,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01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杜建轩将所有的生意交接给孩子们,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后的杜建轩本想安享晚年,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还不富裕,还有贫困户没有脱贫,杜建轩的“犟劲”上来了。他想起了韩城群众种植花椒致富的事。说干就干,在他的率领下,有胆识的王世军等6人远赴韩城、渑池等地考察学习4次,详细了解花椒种植的技术和方法。 为了买到质优价廉的花椒苗,杜建轩“货比三家”,在他的“挑剔”下,4万株优质苗木运回村里,免费发放给想种植的群众,这一免费就是10余万元。2018年,杜建轩注册成立了杜沙邱益众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将其无偿捐献给村里,使其成为村集体的产业,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自投建花椒产业以来,杜建轩没领过一分工资,还自掏腰包40万元购置了大型农机具,供乡亲们免费使用。 杜建轩经常说:“让乡亲们脱贫,跟着我一起致富,这比什么都高兴!”在他的积极带领下,村民们现已种植花椒1000余亩,带动9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