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1 2023-11

    帮扶车间助推乡村振兴

         11月18日,走进新蔡县杨庄户乡禹庄村帮扶车间服装厂,明亮的厂房里一派忙碌景象。当地村民变身“产业工人”,有条不紊地分料、剪裁、缝纫。村民李德芝穿针引线、踩动缝纫机脚踏板,脸上洋溢着笑容。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务工真好,既能打工挣钱,又不耽误照顾家。”     近几年,杨庄户乡扎实推进帮扶车间建设,着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把厂房建到村民家门口,圆了乡亲们家门口的就业梦,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推动了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特色种植“闯”新路

         初冬的宝丰县闹店镇贾寨村,50余亩金丝皇菊正值盛放期,菊香阵阵、随风摇曳……11月19日,走进贾寨村菊花种植基地,刚采摘的金丝皇菊一个个“躺”在烘干盘中,等待工人们的进一步挑选,旁边烘干架上已经有50多盘摆好的金丝皇菊正等着入炕烘干。     “最近几天气候适宜,正是金丝皇菊采摘的好时候。今年算下来一亩地能有1.5万多元的收入。”种植户张少峰边指导工人把菊花摆到烘干盘里,边向记者介绍。     由于菊花种植比较特殊,需要整地、育苗等多道工序,所以基地一年到头都需要大量人工。据张少峰介绍,周边20余名村民天天都在基地干活,一年的工费就要十几万元。     近年来,闹店镇结合南部浅山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优化特色种植产业布局,引导农民种植金银花、菊花、白芷、丹参、玄参、柴胡等中草药,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2019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张少峰流转了50多亩土地,种植金银花、婺源菊、亳菊、金丝皇菊、大阪菊等中药材。在他的带动下,2户村民已规模化种植大阪菊、金丝皇菊等。“今年我们又流转了一部分土地,计划种植白芷、丹参、玄参等中药材。如果效果好的话,明年还准备扩展到周边几个村,有愿意一起种植的群众可以免费提供种苗、种植技术、肥料等,到采摘后我们还可以集中回收,保证他们的销路和收入,让群众致富无忧。”张少峰说。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怀菊花年产值过亿元

         11月13日,在武陟县大虹桥乡南虹桥村怀菊花种植基地,只见大片的怀菊花层层叠叠,竞相开放,美不胜收,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怀菊花,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我种了60亩怀菊花,现在正是采摘高峰期,这30多名采摘人员一天能采3500多公斤菊花。今年菊花长势喜人,亩产1吨左右。”种植大户雒留根说,“我采用的是订单种植模式,菊花采摘后直接卖给合作社,省心省力不说,这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雒留根的怀菊花种植基地只是武陟县菊花经济的一个缩影,像他这样的怀菊花种植农户在当地还有很多。     目前,武陟县怀菊花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干菊花年产量达1700吨,菊花产业年产值过亿元。     为把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武陟县充分挖掘怀菊花产业发展潜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条,培育新业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怀菊花全产业发展新路子。     位于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刘村的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怀菊花种植优势,从单一种植转向初深加工,通过培育新品种、创新烘干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等手段,研发出一系列茶菊饮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年产值超千万元,是国家级示范社。     “我们主要以种植、加工、销售怀菊花等为主,每年都和种植户签订菊花收购协议,合作社不仅免费给农户提供优质种苗,还提供技术指导。”武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永胜说,今年,合作社共流转400亩土地作为怀菊花种植基地,并和周围村民签订怀菊花种植订单1600多亩,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为依托,在做好怀菊花种植、加工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链条。”武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宋治环说。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320亩槟榔芋喜获丰收

        11月16日,走进淮滨县张庄乡徐营村槟榔芋种植基地,田野里弥漫着一股浓厚的芋香,田垄间一株株槟榔芋长得格外粗壮,农户正三五成群地忙着给槟榔芋削根清泥、打包、装车,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我今年种了320亩槟榔芋,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亩产能达3000多斤,这两天雇了20多个工人抢收芋头,每天可以挖8000斤,今年算是个不错的丰收年。”槟榔芋种植户丁焕树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特色农产品需求也与日俱增。”丁焕树介绍,“我们的槟榔芋主要销往安徽、江苏、广东等地,昨天刚跟合肥那边签订了6万斤供货订单,这两天装车,后天就能送到,我们还给本地的食堂供货,每天供应1000斤,现在槟榔芋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近年来,淮滨县积极围绕绿色产业拓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果蔬轮作助民增收

        “村里建起了种植基地,给咱提供了工作岗位,每月可以领到1500元的工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11月17日,在沁阳市崇义镇西苟庄村蜜瓜种植基地,脱贫户周恒有正忙着给大棚里的西葫芦打营养药。     “我们这个基地共有63座大棚,每年2月初到7月种植特色水果‘知青’蜜瓜,7月至来年的1月我们就短期承包给3户蔬菜种植能手,主要种植菠菜、油麦菜、茼蒿、包菜、香菜等绿叶蔬菜,秋冬季节大家都喜欢吃火锅,绿叶菜销售很好,平均每座棚净利润在3000元左右,主要销往焦作市内的各大农贸市场。”西苟庄村党支部书记谷太民说。     西苟庄村利用果蔬轮作的栽培方式,不但改善了棚内微生物,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为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常年为村内两名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忙时日雇工人50人,老百姓很是认可。     近年来,西苟庄村按照立足“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先后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77万元,实施了哈密瓜种植基地、食用菌栽培基地等产业项目7个。通过引导群众流转土地,果菜循环,既保障了“果盘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有效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创建“产业兴旺星”增劲蓄能。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红薯生产迈向规模化

         11月16日,鹿邑县太清宫镇后双行政村700多亩红薯种植基地迎来了大丰收,一行行红薯整齐地排列在田垄上,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艳。村民们顺着田垄将一个个红薯挑拣到麻袋中,不远处几名村民正忙着将打包好的红薯往一辆辆三轮车上摆放,整个过程紧张而又有序,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今年50多岁的红薯种植大户李运胡,有近7年的红薯种植经验。“我承包了100多亩地,今年红薯长势良好,亩产可达8000斤。我们种植的红薯品种甜度、密度、出粉率都特别高,通过集中批发对外销售,主要销往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用于加工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等产品。”李运胡说,收获的红薯将会统一存放在容量为100万斤的地窖内,储存到明年3月都不会坏。     据了解,后双行政村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等方式发展出如今规模化的红薯种植。由于种植规模较大,从种植、管理到收获有近7个月的生长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季节性就业的好机会,每天的用工量达400余人。     “我们后双的红薯种植已经形成了大产业,村民在家没事都来这儿打工,少的一天能挣五六十元,多的能挣100多元。”后双行政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见领说。     近年来,鹿邑县积极推动农产品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富有特色的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种植西蓝花 增收又带富

          11月15日,走进汤阴县菜园镇葛庄村地保姆合作社西蓝花基地,满目翠绿的西蓝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生机勃勃。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我和老伴在基地打工,活也不累,离家很近,而且工资当天就结清,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真是太好了。”菜园镇村民元好只说。     “今年以来,我们以创建‘五星’支部为抓手,坚持把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股份合作、发展特色产业等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菜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效益好、产品好的合作社在村里非常受欢迎,西蓝花的种植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思路、教会群众蔬菜种植管护技术,可谓一举两得。”地保姆合作社管理人员陈艳丽说。     发挥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优势,使周边村搭上发展顺风车,是地保姆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的一大亮点。近年来,菜园镇着力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不断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合作社立足本地优势,盘活资源,布局错季蔬菜,增加特色产业经济积累,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这些大棚里的“心头宝”、群众的“致富花”成为菜园镇民富、景美的产业振兴新画卷。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红薯成了富民产业

         近日,在兰考县小宋镇方店村千亩红薯种植基地,一台红薯收获机正在地里来回穿梭,随着红薯收获机掀土、抖动,一垄垄圆润饱满、色泽鲜亮的红薯破土而出,村民们紧随其后熟练地将红薯进行去泥、分拣、装箱,现场一派繁忙。     方店村党支部书记、兰考红薯协会会长张世坡介绍,目前兰考红薯协会已带动全县13个乡镇、1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薯,种植面积2万亩,协会提供全产业链跟踪指导服务,并通过银行等,积极帮助农户对接“红薯产业贷”金融贷款,另外提供种苗供应、机械协调、免费技术服务,并签订最低保护价回收协议,每年组织生产、销售红薯约4万吨,使农户每亩纯收入增收2000元以上。     近年来,方店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引导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推动农产品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逐步探索富有特色的产业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蔬菜大棚种出致富希望

         “这蔬菜大棚项目真是好!我们土地流转给村里后,一年收取土地租金旱涝保收不说,孩子们可以放心出门挣钱,我们还能在这里打零工,收入比以前多多了!”11月16日,鲁山县琴台街道余堂社区居民张三建高兴地说。     在余堂社区蔬菜种植大棚里,连片的大棚绵延铺展,豆角、芹菜、莴笋、小白菜长势喜人,大棚里都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据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书喆介绍,余堂社区蔬菜大棚共投资267万余元,占地40余亩,其中大棚占地30亩,建设了16座高标准大棚,集体收入年增加8万元。在大棚里种植豆角、茄子等反季节蔬菜。这些种植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是“短、平、快”的富民产业,且从育苗、栽种、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收附近村民在蔬菜大棚里打工,一天六七十元,使社区群众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费用,还可以获得劳务收入。     据了解,大棚建成投产以来,社区及时收集农户们反映的问题,聚焦问题出点子、谋思路,建立集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经营主体负责管理运营,农户负责劳务输出的新型生产关系,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下一步,社区将围绕‘特’字下功夫,打造精品,逐步形成产业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推广宣传,扩宽销路,让蔬菜大棚成为增加集体收入的新动力。”张书喆说。

    [更多详情]
  • 21 2023-11

    养殖户用上“满格电”

         “你们帮我安装了动力电,养牛用电不愁了,我现在又增加了20多头牛,真要感谢你们啊!”11月16日,淮滨县芦集乡邢营村咏森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树森,对前来检查用电设备的淮滨县供电公司马集中心供电所党员服务队队员邢建亮、张仁初高兴地说。     “以前在外打工,后来听说家里养牛还可以,我就开始养牛,最让我犯愁是家里没有动力电,每次都得到附近的养殖场加工饲料。”邢建亮、张仁初在7月份走访养殖户时,梁树森说。     了解到梁树森的用电需求后,邢建亮、张仁初实地勘察了离他的养殖场最近的供电线路,并积极向马集中心供电所负责人董超汇报,通过会商拿出了供电方案,最终确定由梁滩台区引出三相电源供梁树森养牛用电。     “现在加工草料更快了,明年我想再扩大养殖规模。”梁树森说。     近年来,国网淮滨县供电公司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布局,结合电网规划,深入实施农村电网提升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