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19-10

    叶县马国毫返乡种植软枣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10月23日,在叶县洪庄杨镇唐马村一处苗圃里,清爽翠绿的软枣猕猴桃幼苗整齐排列在地里,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我们称它为‘中华仙人果’,去年培育的20000棵幼苗已经被预订完了。”叶县兴豪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国毫笑着说。 今年53岁的马国毫是洪庄杨镇唐马村人,早年下学后一直在外地做生意,曾偶然品尝过软枣猕猴桃,口感香甜浓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特色种植产业的兴起,2015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马国毫决定回乡发展。 “我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对土地很有感情,再说现在大环境也比较适合发展农业,我觉得回来投资农业有前景。”马国毫说 同年10月份,他回乡流转了50亩土地,前期土地平整、挖坑、土地增肥、立柱拉钢丝绳等,建造了一个50亩标准化软枣猕猴桃示范园。 据了解,软枣猕猴桃(俗称软枣子),国外被称“奇异莓”,其外表、个头如枣,果皮光滑无毛,摘下即可食用,犹如缩小版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原产于中国,在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大面积栽培并作为精品水果进口至国内,是消费者眼中的新兴水果。 “软枣猕猴桃根、茎、叶、果中均含有多种活性物质,特别是果实,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是开发功能保健食品的绝佳原料,市场前景广阔。”马国毫说。 2016年3月份,马国毫分别从洛阳市区、栾川县等地购买了7000多棵小苗,回来自己进行育苗。由于合作社紧邻湛河,有较好的灌溉水源,加上前期马国毫在洛阳进行3个多月学习技术,种植过程中软枣猕猴桃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今年秋季,马国毫种植的软枣猕猴桃陆续成熟,不仅品相好,甜度也达到20以上。 “今年刚开始挂果,成熟的果子送去给亲戚朋友品尝,他们都赞不绝口。”马国毫边说边拿出最后的“尾货”给我们品尝。 一个个如青枣般大小的软枣猕猴桃堆积在透明果盘里,其外表光滑,刚拿出来时微硬,轻轻一搓糖化后即可食用。入口甜糯,汁水混着软籽流出…… “明年就到丰产期了,亩产可达3000公斤。今年虽然没有售卖,但果商已经陆续预订了明年的果子。”马国毫给笔者展示了种植软枣猕猴桃的可行性报告,该品种市场价能达到每公斤140元,亩产值可达42万元。 平日里马国毫雇用了五个长期工,49岁贫困户马春堂就是其中一个。“工作也不忙,就是在地里浇浇水、除除草,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年龄这么大还能找到这么轻松的工作,我特别满足。”马春堂笑着说。 为了拉长产业链,马国毫还准备将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融入到产业化开发中,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全村产业升级。 “只要村上的人愿意干,我就会提供幼苗和技术,等到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时,我还要制作软枣猕猴桃酒和茶叶,也能为附近村民安排就业,带领群众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马国毫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30 2019-10

    京孟合作社:小小草莓铺富路

    在孟津孟扣路沿线,田园农事一年四季都热闹非凡。冬季采草莓,春天摘樱桃,夏秋季节就更丰富了,蜜桃、葡萄、西瓜、酥梨、猕猴桃等时令鲜果应接不暇,成为全市特色农业的一张名片。 探寻这条农业“多彩长廊”的发展脉络,京孟种植合作社的“草莓西施”吕妙霞功不可没。 1989年,年仅21岁的吕妙霞离开家乡,到北京闯荡。凭着庄稼人不怕苦的韧劲和那杆“实心秤”,她和丈夫风里来雨里去,从一辆平板车起家,创办了自己的水果连锁店,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一人富不算富。2009年,吕妙霞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返乡创业。10年创业路,从起步阶段的选品种、找技术、跑市场,到如今带农户、搞培训、促融合,合作社不仅自身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体系,还带动周边发展草莓种植近3万亩,成为闻名全国的草莓种植基地。 与京孟种植合作社一墙之隔的洋丰果业,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燃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星星之火”,经过多年的集聚发展,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希望的田野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吕妙霞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青年人回归乡村、大展才华。

    [更多详情]
  • 30 2019-10

    河南汝阳:金秋采菊忙

    10月27日,在汝阳县付店镇火庙村菊花种植大田,村民们正在采摘菊花,金灿灿的菊花非常迷人。 目前,该村种植的菊花长势喜人,大部分已经成熟,正是釆摘好时候。村民们采摘的菊花经过烘干包装后出售,年预期利润可达20余万元,村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更多详情]
  • 30 2019-10

    南乐谷金楼乡“智慧农业”亮点多

    近日,在南乐县谷金楼乡后平邑村依禾智慧农业(南乐)电商产业扶贫基地(电商小镇)的草莓种植大棚内,一畦畦翠绿的草莓长势喜人,再过一个多月,这些草莓将被采摘下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这个依托北京昌平先进农业而壮大的依禾智慧农业(南乐)电商产业扶贫基地立足于南乐农业特色,专注于“绿色生态有机”,以“互联网+现代农业+扶贫”打通农产品上行之路,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贫困户姚会娟平日就在这里上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2019年以来,谷金楼乡通过实施“一体两翼战略”,按照“整合资源、异地建设、统一管理、抱团发展”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以贫困村脱贫村为重点,兼顾非贫困村,吸纳全乡516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贷款分红+集体收入”的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带动贫困户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500万元,实现了“获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达到了“经济效益好、带贫效果优、发展模式新”的带贫效果。 如今的依禾智慧电商小镇已然成了谷金楼乡的一个鲜明标志,依禾草莓成了电商小镇的靓丽名片,凭借有机、绿色、无公害的质量品质,依禾草莓在网上成为消费者争相抢购的水果,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谷金楼乡党委书记张利忠说,下一步,依禾智慧农业将坚持以“政府主导、名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的创新模式,打造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等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业”的全市一流的电商小镇,孵化培养电商人才,聚焦发展以“新零售”为内核的电商产业,加快完善电商产业链及生态圈,一手抓销售一手抓货源。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销售农产品1亿元,带动1000名贫困户脱贫。通过“传统电商+社区电商+技术培训+电商扶贫”的电商助农新模式,打通农产品上行之路,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泌阳老农赶着羊儿奔富路

    “养羊就像养小孩,让它高高兴兴的,它就长得快长得好!”10月27日,泌阳县泰山庙镇常庄村脱贫户杨金成赶着自家羊群高兴地说。 今年68岁的杨金成和老伴只有一个女儿,老两口都患有慢性病,经常需要住院吃药,花费了全家大部分积蓄。女儿初中毕业后也一直没有参加工作,一家三口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016年杨金成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之后,杨金成一家在驻村干部和村委的帮助下,按照程序和标准拿到了慢性病卡,看病吃药再无后顾之忧。近两年,杨金成身体逐渐好转,也能干农活了,就一直琢磨着搞点事业。当时,泰山庙镇扶贫办正在组织贫困户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杨金成在培训班上学到了绿色养殖的畜牧知识,这让他坚定了搞养殖的信心。 说干就干,2017年初,杨金成利用产业分红的部分资金买来两只小羊,开始了他的养殖之路。他采用的是野外散养模式,由于每天在野外吃鲜草,他的羊儿长得壮实、肉质也很鲜美,一只羊能卖一千元左右。 去年一年,杨金成就卖了30多只羊,加上其他收入和补助,年收入4万多元。不久前,他的女儿也出嫁了,驻村干部还帮助她找到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老杨一家彻底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干部和帮扶人的热心帮助,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扶贫政策好,还要自己肯干,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下一步,我准备扩大规模,实现规模化养殖,带动更多的人致富!”杨金成对未来满怀信心。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国家将调整氮肥环保限停产政策

    近日,2019年氮肥行业营销工作会在郑州召开,会上透露,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征集全行业意见向生态环境部提出的政策建议得到积极回应,国家对氮肥的环保限产政策力度将适当调整,生态环境部已初步拟定了针对煤制氮肥企业应急减排措施的调整思路。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环境黄色预警期间,氮肥行业的固定床气化炉要停产50%;橙色及以上预警期间固定床气化炉全部停产,其余气化炉停产50%。据估算,如严格按照这个意见执行,“2+26城市”、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合成氨产量预计将减少491万吨,使氮肥减产约380万吨(折纯氮),折算尿素减产约850万吨,将会影响今冬明春农业用肥的供应保障。 为此,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征集了行业意见后,向生态环境部提出建议:一是对管理水平高、关系民生保障的企业要保障生产;二是充分考虑生产实际,适当放宽化肥固定床气化炉停产比例。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表示会关注农业用肥形势,适当调整有关政策力度。其中的两个调整方向受到与会企业的关注。一是采用连续气化技术的新型气化炉,将被纳入民生保障类,这意味着在“2+26城市”、汾渭平原等地,这类氮肥企业有望不予限产。二是对使用固定床常压气化炉的氮肥企业,在供暖季停产30%(含)以上,具体比例以气化炉数量计。 相关肥企负责人表示,这项调整将为氮肥企业创造难得的生产环境,能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障氮肥生产和市场供应。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专家齐聚郑州 “支招”蔬菜产业发展

    2019中原国际蔬菜产业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比利时艾诺省农业和食品研究所主任弗朗索瓦·塞黑尼尔等出席论坛,并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支招”。 随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进入新时期,无论是从政策角度,种植业结构调整,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还是各蔬菜品类的发展定位和育种方向,都在不断变化。那么我国蔬菜产业如何抓住机遇,并应对好这些挑战呢?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杜永臣、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蔬菜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许勇等专家,围绕“新时代蔬菜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探讨,分别做了《新时期设施蔬菜的发展方向》、《我国蔬菜产业现状及趋势》、《西甜瓜产业现状与技术展望》等主题报告。 专家们解读了我国蔬菜产业、西甜瓜产业、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新形势、关键性产业问题、技术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并展开与交流,为我国积极发展蔬菜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珍贵意见和建议。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河南:尚未播种田块及时安排好播种进度

    近期我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但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10月28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各地要加快麦播进度,霜降节气已过,气温将逐步下降,气温降低和墒情不足均影响冬小麦出苗速率,尚未播种的田块,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好播种进度,争取不误农时。 10月27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218个测站0~50cm资料显示:目前豫南南部、豫东南和豫西南局部等地的45个(占21%)测站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豫北、豫西及豫西南局部的36个(占16%)测站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偏湿;其他137个(占63%)测站墒情适宜。 本周全省基本无降水,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根据当前墒情和作物需水状况,从现在至11月3日,豫南南部、豫西北、豫东局部等地旱情仍将持续,其他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各地要加强冬小麦苗期管理,已经播种的田块,若墒情不足,可浇蒙头水,确保小麦出苗整齐;出苗后若发现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早查苗补种,疏苗移栽,确保苗全苗匀。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持续加强作物田间管理 提交稳粮增收成绩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时下,全国大部地区完成秋收任务,东北地区秋收进展顺利。沉甸甸的劳动果实接连收入粮仓。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半,接进尾声。预计全年粮食实现增产,总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稻花香里说丰年,今年全国各地农作物长势如何?有哪些好技术、好模式值得推广借鉴?为加强秋季粮油作物田间管理,6月下旬以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开展战“三夏”稳粮增收农技行动,推进抓好秋季粮油生产和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服务,全力保障秋粮丰收。时令不等人,一起进入田间地头,探索各地如何稳产增收。 秋粮生产总体向好丰产丰收已成定局 “实收面积1.017亩,平均亩产309.3公斤,创东北地区大豆单产新纪录!”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乌鸦站村的大豆测产现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油料处处长王积军宣布了振奋人心的测产结果。好消息接踵而至,一周后,在河南,黄淮海大豆百亩实收亩产超过了300公斤。在湖南,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宣布第三代杂交晚稻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连连丰收的消息让人兴奋不已。然而,让人振奋的不只是大豆、水稻,还有玉米和花生。据了解,今年河北省玉米播种面积5061.21万亩,预计总产390亿斤以上,比上年增加1.7%。花生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亩产254公斤,总产100万吨左右。 “从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玉米创新团队提供的抽样测产结果来看,河北春玉米和夏玉米生产形势均好于上年。”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介绍,促使今年河北玉米生产向好的因素一是播种基础好。今年春季和夏季有效降雨次数多、雨量大,土壤墒情好,有利于春玉米播种和出苗。二是灌浆期间光照充足。进入8月中旬以后,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玉米后期籽粒灌浆。三是技术指导到位率高。制定发布了玉米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本增效技术规范,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据了解,受台风“利奇马”影响,8月中旬以来河北中南部鲜食玉米地块监测到草地贪夜蛾。“由于预报和防治及时到位,未发生大面积病虫危害。在田间只在晚播玉米田零星发生,已进行了有效防治,对全省玉米生产影响不大。”高祥照介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四川省夏花生收获已近尾声,总产与去年基本持平。贵州省花生预计面积95.2万亩,同比增加2.4%;总产量14.02万吨,同比增加3.1%。 “由于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今年四川、贵州两省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有增有减,但作物长势普遍好于去年。”全国农技中心品种登记处处长陈应志告诉记者,预计四川、贵州两省今年秋粮单产水平较去年增幅明显。 同样,东北地区粮油生产丰收也成定局。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程映国介绍,今年吉林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面积总体比去年增加了58万亩,高产作物面积占比增加,为稳定粮食产量奠定了基础。 良种搭配良法种植水平全面提升 不久前,在河南新乡县冀庄村大豆测产收割现场,随着收割机轰隆隆的声响,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大豆收入仓中。看着丰收的硕果全部进入囊中,让农户聂宗站欣喜不已。 作为新乡县的种粮大户,聂宗站今年一共流转了400亩耕地。全都种植了大豆新品种“郑1307”。“好品种再加上好技术,今年的亩产足足增加了约100公斤,一年可增收10多万元!”谈起增产增收,聂宗站难掩心中的喜悦。 正如聂宗站所说,好品种搭配好技术,是增产增收的关键。今年各地良种良法获得有效推广,取得喜人成果。例如,湖北省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江汉平原地区夏季存在季节性高温干旱气候条件,重点推广了高产优质耐高温耐旱品种“中豆41”和“油6019”等大豆新品种,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油6019’等品种在近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高温干旱灾害时,植株能够正常生长与成熟,多地出现了亩产超过250公斤的高产典型。”王积军告诉记者,较不耐高温干旱品种,“油6019”亩增收大豆50-100公斤,品质优良,销售价格高,实现了灾年增产增收。 良种还需良法配,在黑龙江,如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玉米大垄双行及免耕播种、水稻智能浸种催芽和大机械免耕播种、精量播种、侧深施肥等技术措施获得大力推广。据了解,黑龙江下发财政资金对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进行补贴,全面提升了全省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 关键技术获推广的不只有黑龙江,还有江苏、安徽等省份。据介绍,今年江苏省大力推广水稻全程绿色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大水稻精确定量、机插秧、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一体化配套技术推广,减少粗放直播稻种植,全省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超过2200万亩。 “在督导中了解到,安徽省在17个县实施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其中在水稻、大豆、花生等10个县共建立14个技术攻关区、168个核心示范区共20多万亩。”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王风乐介绍,安徽核心示范区开展高效栽培、绿色防控技术、科学施肥等60多个课题试验攻关研究,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模式20多套,有力促进生产提质增效。 病虫防治及时有效防灾减灾措施有力 灾害是粮食生产的大敌,要确保颗粒归仓,防灾减灾能力必不可少。今年的粮食生产遭遇了新的挑战,1月份,跨境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我国,从云南开始逐步向北扩散蔓延,对我国粮食生产构成直接威胁。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今年全国有25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危害主要集中在西南等地,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内,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没有造成损失,实现了防虫害稳秋粮的目标。 “今年,安徽把草地贪夜蛾防控作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成立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领导组和技术指导专家组,研究部署草地贪夜蛾等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王风乐介绍,安徽各地先后成立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专家指导组,下派技术人员,一线指导农民。全面做好虫情监测工作,第一时间发现虫情、第一时间发布预警、第一时间组织防控,及时打赢了一场“虫口夺粮”战。 除了草地贪夜蛾,其他作物病虫害也得到了有效防治。今年在夏大豆生产时期,河北省气候高温高湿,各种病虫害易高发,特别是今年大豆“症青”现象严重。高祥照告诉记者,“由于防治措施及时得当,点蜂缘蝽等引起的‘症青’较往年有所减轻,但根腐病有加重趋势,需及早防范。” 据介绍,今年黑龙江在80个县(市、区)建设了2000个病虫害监测点,形成基本覆盖全省耕地的主要病虫害监测地图,全省防控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9000多万亩(次)。其中,北林区通过建立无人机植保服务站加强病虫防控,大大提高了病虫害的防治效率,保证了病虫害防治的时效性。 丰收成绩单来之不易。除了防治虫害,也要抵御局部旱涝灾害。自今年6月下旬开始,贵州省降雨量较多,全省出现了11次区域性暴雨。灾情发生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印发防灾减灾预案、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等文件,并抽调技术干部巡回指导各地做好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力争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去冬今春,吉林遭遇严重春旱,全省降水明显偏少,中西部地区土壤缺墒严重。“为应对春旱影响,吉林省上下积极落实抗旱措施,全力开展机械抢墒播种,玉米播种进度比去年快3天左右,实施抗旱播种面积2615万亩。”程映国介绍,吉林及时开展防灾减灾指导服务,同时积极开展促熟作业,有效地促进了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全力保障秋粮丰收。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汝州市温泉镇连庄村“黄金薯”撬动扶贫大产业

    10月25日,在汝州市温泉镇连庄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红薯地里,收获机缓慢行进,一垄垄红薯被翻出,个个饱满,鲜红喜人。 “这个红薯不一般,是中国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抗病、耐旱、结薯多而均匀,富含多种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以及矿物质。另外,整个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仅使用牛粪酵素作为底肥,真正做到绿色、有机、健康、无公害,因此被称为‘黄金薯’。”该村党支部书记连红昌介绍。 据了解,2017年村“两委”牵头成立了“汝州市连庄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同“扶贫、扶智”相结合,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薯苗和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并通过流转土地、务工、入社、集体分红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连红昌说,目前引种的红皮黄壤“黄金薯”亩产可达2000多公斤,每公斤售价5元左右,亩均纯收入达6000余元,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