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19-10

    宝丰县农民养蚂蚱年入40万元

    10月25日,宝丰县闹店镇司庄村浩瀚虫业蚂蚱养殖基地,养殖户曹灿超在展示他养殖的食用蚂蚱。今年35岁的曹灿超2014年开始养殖食用蚂蚱,如今他拥有30亩草场和30个蚂蚱养殖大棚,常年销售鲜活蚂蚱和冷冻蚂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年能为他带来近40万元的收入,同时带动了当地6户村民加入到了养殖蚂蚱致富的行列。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南乐县: “无中生有”走出发展集体经济新路子

    深秋时节,在南乐县谷金楼乡东平邑村金黄色的谷地里,一台台收割机正忙着“吞吞吐吐”。看着这丰收的景象,村支部书记杜国永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一亩地净收入至少五六百元,这100亩地净收入五六万元,村集体总算有收入了!”杜国永高兴地推算着村里的第一笔集体“经济账”。 这是谷金楼乡因势利导,鼓励“无中生有”走出来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所谓无中生有,即村集体在没有集体土地的情况下,通过成立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利用“村社合一”模式进行集中连片经营和管理,实现集体收入从无到有的突破。 东平邑村位于谷金楼乡东南方向,村内土地1500余亩,但多年没有集体收入来源。村内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也没有产业项目。多年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地。 “村集体没啥收入,想给老百姓干点啥事,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好咱乡里又鼓励发展集体经济,我就想着看能不能用这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杜国永说。 去年时,谷金楼乡组织当地各行政村相互学习、观摩,打开了杜国永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孟郭村种的张杂谷耐旱、不用咋管,种这种谷子的人又是俺邻村的,方便技术指导。”杜国永说。 有了路子,说干就干。东平邑村用高于村里个人流转价格的方式,先期流转了100亩土地,轮种小麦、谷子。 “也担心赔了咋弄,但不能因为害怕就不干了。群众选了你当支书,就得多用点心,让群众得到实惠。”杜国永说。他还向流转土地的群众承诺,就是拿自己的钱垫上,也不会拖欠群众一分钱。 今年10月,东平邑村的张杂谷迎来丰收,看着金灿灿的谷子,杜国永喜得合不拢嘴。和杜国永一样,通过“无中生有”种植百余亩张杂谷的谷金楼乡前平邑村支部书记张留运,也正在为丰收而欢喜地忙碌着。 钱还没有收到手,他们却已盘算好了下步要干的工作:“铺路、修下水道、整修闲置庭院、提升人居环境……把钱还都用到老百姓身上!”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光山西葫芦收获忙

    10月27日,光山县仙居乡肖店村村民正在收获西葫芦。该村今年8月发展优质高效品种西葫芦,连片种植300余亩,现已成熟上市,亩均纯收入8000多元。目前,该村已联合45户农民种植西葫芦,户均纯收入2.6万元。

    [更多详情]
  • 29 2019-10

    智慧农机开进山村果园

    金秋十月,山村果园里机器轰鸣。 果园整形修剪机和疏花疏果机在工作人员的遥控下,伸出机械“手臂”灵活地演示整形修剪和疏花疏果作业。 触动开关,果园气爆深松施肥机钻头深入地下,“砰”的一声,完成了直径1.5米内地下板结土壤的疏松与施肥作业。 果实自动收集及智能装箱装备让果实采摘作业更加方便快捷,采摘平台在15度以内的坡地始终能够保持平衡。 …… 10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果园智能化精细生产管理技术装备研发”项目中期检查暨现场演示会在灵宝市寺河乡苹果小镇举行。 会上,项目科研团队研发的现代标准化果园机械化生产智能管控系统、遥控龙门式履带果园喷雾机、果园气爆深松施肥机、果园智能仿形割草机等10余项果园智能生产管理技术与装备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开进山村果园进行了首次展示。 A 科研新成果“各展风姿” 集中展示10余项果园智能生产技术与装备 演示会现场,现代标准化果园机械化生产智能管控系统、基于信息素诱捕远程监控的果园虫害感知技术、果园气爆深松施肥机、遥控龙门式履带果园喷雾机等最新科研成果引人瞩目。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栽培与植保中心主任、研究员陈锦永牵头承担了智能管控系统的部分任务,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栽培、果树病害、果树虫害、果树营养等相关课题组参与了项目研发工作。 “基于信息素诱捕远程监控的果园虫害感知技术是果园虫害管理的‘侦察兵’。”郑州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登涛介绍说,这项技术利用信息素诱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果园害虫发生种类和数量的远程监控和预警,为指导果园虫害防控提供帮助。 高登涛介绍,这项技术可以通过一个监测器监测多种靶标害虫,为此项目组调查了果园主要害虫周年发生规律,收集了果园主要害虫诱捕图像,在害虫发生高峰期收集了诱捕器诱捕粘板,并拍摄了诱捕粘板整体照片和害虫特写。 会议现场,围观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对各项果园智能生产管理技术与装备兴趣浓厚,“智慧”“创新”“发展”……成了他们谈论的热点词(如图)。 参加现场演示的,还有苹果苗木嫁接机、果园整形修剪机和疏花疏果机、果实自动收集及智能装箱装备、遥控双风筒式果园喷雾机、果园智能仿形割草机等。 “满足现代标准化果园机械化生产需求是项目的主要目标。”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工程系教授祁力钧说,“项目开发了集果园根系管理、果园冠层管理、花果管理及品质监测、病虫害监控与防治于一体的智能管控系统,优化了对靶变量植保、切根与深位施肥、灌溉技术与装备,研制苗木嫁接、避障割草、果实套袋与采收等装备。” B 新成果最快明年“服役” 将为现代果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果园智能化精细生产管理技术装备研发”项目中期检查暨现场演示会由郑州果树研究所承办。 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智能农机装备专项主管胡小鹿,灵宝市副市长张磊,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曹珂以及项目中期检查专家和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参与单位的六十余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 “现代果园智能化精细生产管理技术装备研发”项目是科技部2017年设立的重大技术装备开发项目。由山东永佳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郑州果树研究所等14家国内农业与智能化行业内顶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制造企业共同承担。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项目研发旨在让果园管理与果业发展更加智慧与便捷,以适应当前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现状,破解农机装备技术和农机产品技术的供需矛盾。 祁力钧介绍说,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项目形成了适用于标准化果园的植保、果树剪枝、疏花疏果、套袋、采收等成套作业技术和装备,新成果走向田间将帮助现代果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 据悉,项目将于2020年完成,届时将为现代果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农业农村部:加快构建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追溯体系

    在农业农村部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指出,这两年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加快构建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业农村部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上有记者问: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请问今年农业农村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未来还有何打算? 魏百刚介绍,这两年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农村部坚持质量和绿色一起抓,统筹推进。 在质量兴农方面,农业农村部联合6个部门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已建立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近1.8万项,制定农药残留的行业标准超过1.3万项。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已创建322个县(市)。全面建立国家省地县4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有3.7万个企业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注册,纳入管理的农产品都有了“身份证”。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绿色食品产品超过1.1万个,有机产品3000多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55个,总数超过4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总体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在绿色兴农方面,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增加到175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现585个畜牧大县全覆盖,利用率超过70%,推进耕地轮作试点规模保持3000万亩以上。认定第二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浙江、海南都是整省推进。 魏百刚指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把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实施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大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二是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严格农业生产过程管控,加快健全覆盖全环节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让农业经营主体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三是加强质量监管,深入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加快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载体,着力推进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绿色发展观察试验站,集成推广绿色发展模式。通过以上努力,让人民群众从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当中更多获益。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叶县谭兴德:庭院养牛脱贫致富

    “来,我给你们摘个石榴吧,自己种的,可好吃了。”10月21日,记者来到谭兴德的家中,他便热情地招呼起来。不大的院子当中种着一棵茂盛的石榴树。秋风习习,我们就在石榴树下拉起了家常。 今年68岁的谭兴德是叶县常村镇杨林庄村人,因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儿子年幼,谭兴德无法外出务工,仅靠自己的3亩薄田养活着三口人。2016年,谭兴德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然成了贫困户,但谭兴德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怎样才能挣钱成了谭兴德每天萦绕心头的问题。 杨林庄村有养牛的传统,8年前,谭兴德便买了一头牛,开始养牛致富的道路。因家里条件限制,使得谭兴德一次最多只能养三头,等到母牛产下牛犊后卖掉牛犊赚些钱。 在谭兴德家的院子里、院子外,到处都是堆放得整整齐齐的牛饲料,有花生秧、玉米秸秆和草料。 “虽说是养牛,我也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去山上放牛。”谭兴德说,因为妻子病情不稳定,有时会自己跑出去,所以他无法长时间离开家,“我只能抽空到山上去割点草,或者捡一些别人不要的秸秆和花生秧存放起来。 谭兴德每次下地干活的时候,都会推上他的小推车带回来一车花生秧。 虽然只有自己一个劳动力,还要照顾妻子,但勤劳的谭兴德却从未有过抱怨。为了省钱,谭兴德自己给牛治病、帮牛接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靠着养牛,谭兴德慢慢有了一些积蓄,儿子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打工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在全县危房改造中,谭兴德的房子被评定为危房需要拆除重建,村干部也多次到他家中帮他“出谋划策”。最终,在政府扶持下,谭兴德用积蓄建起了4间主房。村里也根据政策对谭兴德家的院子内外墙、配房、厨房进行粉刷,院内地面进行硬化,还为他家配备了电视机。“现在房子宽敞高大,等过两年儿子结婚的时候一装修就能当婚房用。”2018年,谭兴德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摘帽。 因家里地方小,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一直是谭兴德心里的疙瘩。去年,杨林庄村建立了“托牛所”,村民可以免费将牛“寄养”在此。得知消息后,谭兴德第一个同意加入:“儿子大了,该结婚了,家里再这么脏乱差,儿媳妇都不好找。”谭兴德说明年要买10头牛放到“托牛所”里。 天色渐暗,记者与谭兴德握手告别。他粗糙的、满是老茧的手是温热的,就像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粮食增产在望 养猪信心恢复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部门着力稳定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22元,实际增长6.4%;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主要数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2元,实际增长6.4%。 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情况如何?农民增收势头怎样?又有哪些新动向?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业内人士和市场主体。 粮食生产: 不仅产量高 而且品质好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目前正值“三秋”大忙时节,秋粮收获超过八成半,北方收获基本扫尾,南方双季晚稻收获过了两成半。秋冬种生产进入高峰,冬小麦播种过七成,冬油菜播种过六成,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说,预计全年粮食实现增产,总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认为,今年粮食除了增产之外,还有3个鲜明特点。一是种植结构持续调优。非优势区水稻、玉米面积继续调减,大豆面积比去年增加1000万亩。二是生产方式持续调绿。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3000万亩,继续调优农业投入品结构,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望继续减少。三是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的比例达到33%,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优质稻谷和大豆面积增加。 “大豆很受社会关注。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大豆需求量越来越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刘莉华说,为了推动计划实施,中央财政安排东北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17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40亿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支持主产区玉米和大豆等作物合理轮作。加大大豆制种大县奖励力度,资金规模达8000万元。从农情调度看,大豆面积有望超过1.3亿亩,连续第4年恢复性增加。 伴随农业结构调整,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发展主旋律。在质量兴农方面,国家、省、地、县4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建立,已有3.7万家企业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注册,纳入管理的农产品都有了“身份证”。在绿色兴农方面,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继续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增加到175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现585个畜牧大县全覆盖,利用率超过70%。今年前9个月,新认证绿色食品产品11998个、有机产品319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55个。 生猪生产: 措施真给力 保供信心足 “近段时间,国家出台17条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我们养猪户信心更足了。”江西省崇义县长龙镇新溪村鑫鑫牧业种猪场负责人董世晴说。该种猪场现存栏生猪近1000头,县畜牧站技术人员不定期前来检测疫情、指导防疫,目前生长状况基本稳定。“眼下,生猪价格比较高,如果做好疫病防护,养殖利润将很可观,我下一步准备择机扩大养殖规模。”董世晴说。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说,已经有24个省份相继发布了促进生猪生产的措施。广东、江苏明确各地市生猪最低出栏量,安徽、福建对国家核心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实施临时性救助补助。浙江对新建(扩建)的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每出栏1万头给予100万元补助奖励,并安排9亿元统筹用于生猪生产和防疫。四川、云南、湖南等鼓励利用四荒地以及未利用地、低效闲置土地开展生猪生产。甘肃今年由生猪净调入省变为净调出省,目前引进了6家大型现代养猪企业。河南省对每个防控非洲猪瘟洗消中心建设给予30万元补贴。 随着扶持生猪生产各项利好政策落实,加上市场行情看好,养殖户补栏增养的积极性明显提升。9月份,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6%、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7%,后备母猪销量继续大幅增长,猪饲料产量和销量都出现了回升。截至10月16日,全国已有28个省份的非洲猪瘟疫区解除了封锁。从总体看,疫情发生的势头明显减缓,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魏百刚表示,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向好因素明显增多,整体上进入了止降回升的转折期。按照这一趋势,年底前生猪产能有望探底回升,明年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此同时,禽肉、牛肉、羊肉等替代肉类产量增加较快,前三季度分别达到1539万吨、458万吨和330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2%、3.2%和2.3%。 农民收入: 资本下了乡 增收有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22元,实际增长6.4%,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为2.75,较上年同期缩小0.03。产业扶贫成效明显,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0万个以上,92%的贫困户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贫困农户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乡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3150亿元,同比增长9%,高于城镇1个百分点。 “这两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总体稳定增长,但持续增收难度也越来越大。当前正值秋粮收获季节,为了稳住农民增收势头,有关部门积极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近期,国家公布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每斤1.12元,释放了稳粮价的积极信号。”魏百刚说,丰产又增收是农民务农收入增长的关键。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地做好秋冬种工作,稳定小麦种植面积,调优品种结构。同时,着力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让更多优质农产品产得好、卖得好。 今年9月份,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对带动小农户增收将发挥很大作用。“截至目前,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20.7万家,合作社联合社1万多家,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农户。通过示范社四级联创,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8万家,国家示范社达近8500家。”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一级巡视员赵铁桥说,农民合作社产业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产品生产,并由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业和服务业延伸。 如何拓展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空间?专家表示,要切实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确保农民工年底前及时足额领到工资。同时,要增加农民就近就业机会。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就业机会。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今年小麦质量为近年来最好

    粮食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在目前的秋粮收购阶段,小麦质量如何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10月25日,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郑召开优质粮食工程暨2019年全省收获小麦质量品质信息发布会,看看今年我省收获的小麦质量到底咋样? 据介绍,综合各项指标,2019年河南小麦的整体质量为近几年来最好。小麦容重较高、一等小麦比例大幅提升,不完善粒普遍较低,从品质情况看,按照降落数值、粗蛋白质、湿面筋和稳定时间四项指标判定,所有检测样品中符合强筋小麦国标的有56份,占16%;小麦降落数值、粗蛋白质、湿面筋含量较高,筋力中等偏强,小麦仍以中筋品种为主。从种植品种及分布看,全省小麦种植品种430个,比上年有所增加,品种过于分散,黄河以北地区主要是中筋品种和部分强筋品种。 天气“给力”防治及时保证小麦颗粒归仓 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工程师范自营介绍,今年全省气候“特别给力”,整体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收获,尤其是在小麦收获期间,气象条件整体较理想。尽管有降雨情况,但时间较短,气温回升快,对小麦质量影响不大,而且没有持续高温高湿,减少了赤霉病的暴发概率,各种病虫害影响较小。病虫害防治及时,4月份全省开展了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成效显著。机械化收割和产后服务设施在全省逐渐普及。夏粮收获期间全省也遭受到了间歇降雨,但是由于全省近年来的机械化收割和产后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小麦的及时收获,为实现小麦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今年与前两年相比,全省收获小麦总体质量也有所不同,”范自营说,“前两年,小麦质量受到豫南地区阴雨等极端天气的较大影响,而今年,全省整体小麦质量较好,突出表现在容重高,中等以上小麦比例明显增高,不完善粒较低,大大提升了全省小麦的质量水平。” 自2001年以来,我省已连续19年开展了收获小麦质量调查与品质测报工作,调查结果力求客观公正。开展小麦质量调查与品质测报,对于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小麦产销衔接、推动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助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通过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推动种植结构调整 范自营告诉记者,小麦质量调查是由各个省辖市、直管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样品采集、检验、数据分析和结果报送,其检验数据是以村级样品检验得来的,检验项目主要是常规质量指标;而品质测报是由各个省辖市、直管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采集和转运样品,省粮油质检中心负责检验、数据分析汇总,检验的是乡级样品,检验的主要是品质指标:如粗蛋白、湿面筋、稳定时间、拉伸性能等。 “通过小麦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可以掌握全省不同区域小麦种植的主要品种,以及质量和品质状况等信息,种植户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自身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有利于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范自营解释道,“收储企业可以有目的地收购,劣质小麦会因为没有市场而自动被淘汰,推动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加工企业可以减少盲目采购,同时最佳应用品质不同的小麦。”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天地之中 “薯”你最美

    单株红薯重量12斤,由红薯制作的食品达十余种……10月26日至27日,登封市告成镇举办了“绿色茶亭、‘薯’你最美”红薯文化节暨农副产品推介会,一场以红薯为主题的盛宴,在天地之中实现了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融合,吸引四面八方数万计的群众前来围观,使群众充分触摸到红薯文化的精髓。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话虽说是老辈人们的一句顺口溜,可如今这红薯却变成了我们周边村民的‘金疙瘩’了......”在活动现场,家住登封市告成镇茶亭沟村三组的75岁老汉胡丙钦一边说着红薯给他带来的“甜蜜”,一边翻捡着自己烤炉的红薯。 胡老汉说,以前红薯是大部分农村家庭必可不少的食粮,如今的红薯虽然是餐桌上的美味,但正是这些红薯不仅给胡老汉带来了“甜蜜”,同时也给胡老汉周边村民带来了同样的“甜蜜”。 “20年前,我第一次进城卖烤红薯,没几天就有了回头客,都说我的烤红薯比别人家好吃,刚开始我还偷偷乐,以为是自己的烤红薯水平高,时间长了才知道,原来是我的红薯品质好,慢慢的周边还有群众向我买生红薯。”胡老汉告诉记者,他卖红薯已经有20余年了,先后在新密、郑州等地卖过烤红薯,只要在一个地方卖上一段时间就有人让他帮忙,看能不能多买点送亲戚、送朋友。慢慢的,即便是胡老汉回到了老家,还有客人电话联系要买他的红薯。如今,胡老汉日常除了自己烤红薯,还成了村里的红薯“经济人”。 望着现场制作出的十几种红薯食品,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说,“没想到,饥荒年吃腻了的红薯居然还能这样吃,还能‘吃’出一个文化节!” 在红薯地里免费参与挖红薯的各界人士,也在挖红薯的体验过程中,体验了劳动的乐趣。 据了解,“绿色茶亭、‘薯’你最美”红薯文化节将通过红薯美食节、“薯地寻宝”快乐采摘、畅游观星台、农民趣味运动会、农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让更多的朋友走进告成,了解告成,印象告成。 告成镇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告成镇红薯的独特品质与其地域分布、土壤、气候条件密不可分,尤其是茶亭红薯,主要产地为该镇茶亭沟、竹园等八个村周边,这些村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280米以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气候温暖,红褐土土壤,非常适合红薯的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造就了茶亭红薯的优良品质。另外,茶亭红薯富含多种营成分,俗称“土人参”,李时珍《本草纲目》曾对红薯有记载。 据悉,告成镇还将以红薯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文化和以观星台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树立“农、文、研、旅”有机融合的乡村旅游品牌,按照“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着力做好镇内农业产业发展、观光景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内涵提升等工作,进一步扮靓生态告成,努力将其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项目,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一抹亮色。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郏县做“红牛”文章助脱贫攻坚

    10月24日,郏县安良镇兴利种养殖合作社饲养员在山坡上放红牛。近年来,郏县依托“郏县红牛”品牌优势,进一步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提出发展郏县红牛、助力脱贫攻坚,该县财政投入2160万元用于发展红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截至目前,该县基础母牛已存栏2.9万头,红牛产业已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更多详情]